據北海道大學稱,近日,日本在有著7200萬年歷史的木川鎮海底沉積物下,發現了一具龐大的恐龍骨架。
根據相關報導,一開始,這隻恐龍的部分尾巴是在2013年由北海道大學博物館和北必初博物館聯合挖掘時發現的。
在之後這幾年的發掘中,科學家們逐漸發現了一具近乎完整的恐龍骨架。該大學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它屬於食草鴨嘴龍的一個新屬和新物種。
日本科學家們將這隻恐龍命名為「Kamuysaurus japonicus」。這一長串名字中的「kamuy」,在阿伊努語中是守護神的意思,阿伊努語是日本北部原住居民的語言;其中的「saurus」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爬行動物;「japonicus」的意思即是日本。
北海道大學博物館的小林吉津(Yoshitsugu Kobayashi)領導著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這具恐龍的骨架。根據研究小組的組織學研究,他們發現這隻恐龍很可能是一隻成年恐龍。
根據這份研究,表明這條恐龍長約8米,重達4噸或5.3噸,這裡的體重取決於它是用兩條腿還是四條腿走路,這個體重大約相當於一頭亞洲象的重量。
這隻恐龍的頭蓋骨上有一個很長的前平臺,剛好位於其鼻前額的縫間骨表面,這意味著這隻恐龍長著類似鴨嘴的東西。
研究小組發現,這種恐龍有三個特徵,與其他生物學上類似的恐龍不同:首先其顱骨切口位置較低,另外其頜骨上升的幅度較小,以及第六至第十二背脊的神經棘較為前傾。
日本科學家的這項研究,還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這種新恐龍的分支的起源,以及它是如何進行遷徙的。
據研究,這種恐龍的祖先應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北美洲地區。當時,這兩大州還是連在一起的,中間的陸地是現在的阿拉斯加。這使得這些恐龍可以在兩大洲之間來回遷徙。
這個科學小組的研究還表明,這類恐龍的祖先更喜歡生活在海洋附近。所以,他們認為海岸線的環境,對鴨嘴龍進化過程中的生物多樣性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是每天與分享你國際資訊與世間冷暖的小編,點擊關注可以查看更多新鮮資訊,隨時隨地了解世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