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題材一直都是劇集創作者熱衷探討的焦點,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承載和表達,也會誕生不一樣的話題熱播劇。今年以來,隨著《三十而已》《摩天大樓》《白色月光》《怪你過分美麗》等女性劇的相繼播出,引發了業內對女性劇重新走紅的關注。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近3年播出的劇集數據,發現女性劇在2020年數量和質量都有所爆發,風格上也有較大的轉變——現實題材群像劇取代古裝大女主成為女性劇的主流;女性情感不再是唯一的落腳點,懸疑、職場、青春成長等元素的引入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變化?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愛奇藝高級總監、奇煋工作室總經理李蒞櫻,《摩天大樓》導演陳正道等業內人士。
2018-2020年女性劇情況盤點
數據統計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新京報 陳冬/製圖
從古裝到現實題材
女性自我意識逐漸覺醒
女性題材算得上是「爆款劇原產地」之一。前幾年市場流行的是《甄嬛傳》《羋月傳》《楚喬傳》《那年花開月正圓》這樣的古裝/年代大女主劇。這一風潮延續到了近兩年。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2018年、2019年熱播的女性劇有14部,豆瓣平均評分5.95。這14部女性劇中,有8部都是古裝/年代大女主劇,佔比超過一半,包括《延禧攻略》《如懿傳》《正陽門下小女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獨孤皇后》等;有5部是現實題材女性群像劇,佔35.7%。相比之下,2020年僅前8個月播出的女性劇就有至少13部,接近前兩年播出數量之和。13部劇集中,豆瓣有評分的為12部,平均分為6.65,不但比2018年、2019年女性劇5.95的豆瓣平均分要高,甚至還高過2019年TOP30頭部劇集的豆瓣平均分(6.51,據藝恩數據)。此外,這13部劇集幾乎全部是現實題材女性劇,包括《不完美的她》《老閨蜜》《三十而已》《女孩們在那年夏天》《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摩天大樓》《白色月光》等,古裝劇只有1部。
《摩天大樓》
李蒞櫻接受採訪時表示,女性劇數量和質量的爆發,跟現實生活中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女性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有關。「當下女性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消費領域,尤其在視頻領域,女性觀眾的佔比非常大,甚至有人說『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足見女性觀眾及其思維觀念、觀賞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女性題材劇集的發展。」同時,之前的很多古裝女性劇過於追求爽感,劇情懸浮,邏輯性差,存在比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讓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女性觀眾的觀劇需求。劇集創作者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並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至於女性劇呈現出古裝大女主到現實題材的轉變,謝穎分析指出——古裝題材大女主戲依然供給充分,但類型套路逐漸固化,缺乏創新元素,只能滿足固定受眾而缺乏破圈能力;與此同時,現實主義題材在有關部門的鼓勵下產出了一波高質量劇集內容,在多個題材賽道上百花齊放。女性劇賽道,在以情感敘事為主的基礎上,增添了職場、懸疑、競技、家庭等新鮮元素,應和了當下各類女性話題,從而引發廣泛的關注。謝穎也表示,目前國產劇整體上對女性角色的刻畫還是相對固化的,要麼遇到各類男性角色幫助她成長,要麼成為職場裡的傻白甜、絆腳石,並不客觀。她希望以後能出現更多的,真正讓「她」成為價值觀主導和落腳點的女性劇。
從大女主到女性群像
切入更多與女性相關熱點話題
新京報記者梳理的2018年、2019年14部熱播女性劇中,大女主戲(單一女性主角)有9部,佔比超過6成,其中包括了《皓鑭傳》《扶搖》等7部古裝劇、1部年代劇(《正陽門下小女人》)、1部現代劇(《談判官》)。而2020年前8個月播出的13部女性劇中,就有多達12部是刻畫女性群像的,包括前文提到的《不完美的她》《摩天大樓》《三十而已》《白色月光》,以及《二十不惑》《女孩們在那年夏天》《危險的她》等。這些劇集的播出,在現實生活中也引發了關於相關女性社會話題的討論。
《三十而已》
以往的女性劇,多圍繞一位主要女性角色展開,講述她的人生成長和情感經歷,近兩三年隨著現實主義題材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女性劇通過刻畫群像的方式來呈現現實生活中某個女性群體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困境,並由此切入更多與女性相關的熱點話題。比如: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主演的《不完美的她》,探討了生母、養母和女兒之間的關係,涉及遺棄、虐待和拐賣兒童等現實議題;郭濤、楊子姍、楊穎等主演的《摩天大樓》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不同的主角,6個角色戲份平均,通過她們的證言不斷推翻並還原出鍾美寶案件的真相——原生家庭、PUA、完美受害者等多個社會熱點都在劇中有所呈現……
《摩天大樓》的導演陳正道承認,劇本創作時受到了很多關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熱點事件乃至相關案件的啟發,確實刻意從現實取材。「這部劇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究竟誰殺死了鍾美寶,而是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再有下一個鍾美寶出現。」陳正道說,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網上很多關於女性的犯罪案件的討論,大家似乎總會要求女性是個「完美的受害者」。「好像社會對女性有比較高的道德標準,當她有一些跟大眾普遍認知的女性標準不同時,這樣的犯罪案件中,明明是受害方的女性就會在輿論裡陷入『她活該』這樣的網絡暴力中。」
女性劇的這種變化,在2020年尤其明顯。
這種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李蒞櫻認為,群像戲通過描繪多個迥異的角色,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和更廣闊的生活面,觀眾從她們身上看到現實的影子,更容易產生共情。而這些角色身上的差異性又能在互動中產生碰撞與話題,讓思考和討論延續,「因此,群像戲在現實題材女性劇中擁有獨特優勢」。謝穎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單一女主/男主的戲更注重心理層面的共鳴,而群像劇本身就更注重社會層面的共鳴。「群像劇可以通過幾個不同的主角來折射社會各個層面不同價值觀。所以,好的群像劇更挑戰編劇的能力,不但要有高超的編劇技巧,更要有對社會、人性的深刻觀察和獨到見解。」
《不完美的她》
從聚焦情感到懸疑崛起
市場與創作者都決定了題材的拓寬
以往女性劇探討的焦點,常常集中在女性角色的情感方面,關注兩性關係和婚姻家庭生活。今年以來播出的女性劇,風格類型上有了較大的突破,添加懸疑元素正在成為流行。
2020年前8個月播出的13部劇集裡,有7部都與懸疑掛鈎,佔比超過半數,包括《白色月光》《摩天大樓》《刺》《危險的她》等。對比2018年、2019年播出的14部女性劇,專注講述女性情感的佔了絕大多數,懸疑色彩的只有1部(《冷案》)。而在新京報記者梳理的11部待播女性劇中,類型風格的拓寬則更加明顯,情感、職場、青春、懸疑之外,甚至還延伸到了農村題材(《幸福到萬家》)。
《刺》
女性懸疑題材劇的崛起,實際上跟視頻網站的用戶需求和喜好直接相關。「數據顯示,我們平臺(優酷)劇集用戶中,女性佔比54%,但『懸疑劇場』女性用戶佔比近60%。雖然她們感興趣的內容跟男性用戶有所不同,但這證明女性用戶是懸疑題材很重要的收視群體。」謝穎說,通過用戶研究發現,男性用戶對懸疑劇中的動作、槍戰、刺激性元素更感興趣,女性用戶會更喜歡抽絲剝繭的分析推理過程。「女性懸疑劇,更多地把懸疑視作敘事元素,展現獨立女性颯爽的一面,她們遇事會冷靜,會用智慧去解決問題,同時也有脆弱需要被關懷的一面。」
陳正道既拍過懸疑電影如《記憶大師》,又執導了女性懸疑題材劇集《摩天大樓》,該劇以豆瓣8.1分收官。在他看來,女性向的懸疑題材相較於男性向懸疑題材,更加適合用劇集的體量來呈現。「男性向的懸疑用電影的體量講,100分鐘講一個本格派推理故事,會很專注,出來的效果也會蠻好。但是,女性向懸疑題材它肯定會有細膩的情感呈現,需要深挖角色的內心,然後還要展現女性角色在遇到犯罪案件的時候,她們的抉擇和糾結。我覺得劇的體量特別適合女性向懸疑題材。」
女性劇在不斷拓寬題材的邊界,李蒞櫻稱這既是市場需求決定的,也是內容創作者對自己的要求。因為「近年女性題材劇集數量有明顯增加,部分女性題材影視劇內容同質化的現象也比較明顯,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做出差異化、探索創新性,作品才能脫穎而出。」李蒞櫻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女性題材劇集和女性話題仍然是創作的熱門方向。儘管目前對女性題材劇集的探索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但相較《殺死伊芙》《致命女人》《迷霧》《我,到點下班》等成熟的美劇、日韓劇而言,國產女性劇整體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後續如何打破思維定式,將更多的想像力和創新力投注於我們的女性題材劇集,是我們要面臨的挑戰。」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