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她」到「她們」,女性劇如何找到另一條路丨揭秘

2020-09-18 新京報Fun娛樂

女性題材一直都是劇集創作者熱衷探討的焦點,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承載和表達,也會誕生不一樣的話題熱播劇。今年以來,隨著《三十而已》《摩天大樓》《白色月光》《怪你過分美麗》等女性劇的相繼播出,引發了業內對女性劇重新走紅的關注。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近3年播出的劇集數據,發現女性劇在2020年數量和質量都有所爆發,風格上也有較大的轉變——現實題材群像劇取代古裝大女主成為女性劇的主流;女性情感不再是唯一的落腳點,懸疑、職場、青春成長等元素的引入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變化?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愛奇藝高級總監、奇煋工作室總經理李蒞櫻,《摩天大樓》導演陳正道等業內人士。

2018-2020年女性劇情況盤點

數據統計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新京報 陳冬/製圖

從古裝到現實題材

女性自我意識逐漸覺醒

女性題材算得上是「爆款劇原產地」之一。前幾年市場流行的是《甄嬛傳》《羋月傳》《楚喬傳》《那年花開月正圓》這樣的古裝/年代大女主劇。這一風潮延續到了近兩年。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2018年、2019年熱播的女性劇有14部,豆瓣平均評分5.95。這14部女性劇中,有8部都是古裝/年代大女主劇,佔比超過一半,包括《延禧攻略》《如懿傳》《正陽門下小女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獨孤皇后》等;有5部是現實題材女性群像劇,佔35.7%。相比之下,2020年僅前8個月播出的女性劇就有至少13部,接近前兩年播出數量之和。13部劇集中,豆瓣有評分的為12部,平均分為6.65,不但比2018年、2019年女性劇5.95的豆瓣平均分要高,甚至還高過2019年TOP30頭部劇集的豆瓣平均分(6.51,據藝恩數據)。此外,這13部劇集幾乎全部是現實題材女性劇,包括《不完美的她》《老閨蜜》《三十而已》《女孩們在那年夏天》《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摩天大樓》《白色月光》等,古裝劇只有1部。

《摩天大樓》

李蒞櫻接受採訪時表示,女性劇數量和質量的爆發,跟現實生活中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女性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有關。「當下女性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消費領域,尤其在視頻領域,女性觀眾的佔比非常大,甚至有人說『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足見女性觀眾及其思維觀念、觀賞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女性題材劇集的發展。」同時,之前的很多古裝女性劇過於追求爽感,劇情懸浮,邏輯性差,存在比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讓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女性觀眾的觀劇需求。劇集創作者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並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至於女性劇呈現出古裝大女主到現實題材的轉變,謝穎分析指出——古裝題材大女主戲依然供給充分,但類型套路逐漸固化,缺乏創新元素,只能滿足固定受眾而缺乏破圈能力;與此同時,現實主義題材在有關部門的鼓勵下產出了一波高質量劇集內容,在多個題材賽道上百花齊放。女性劇賽道,在以情感敘事為主的基礎上,增添了職場、懸疑、競技、家庭等新鮮元素,應和了當下各類女性話題,從而引發廣泛的關注。謝穎也表示,目前國產劇整體上對女性角色的刻畫還是相對固化的,要麼遇到各類男性角色幫助她成長,要麼成為職場裡的傻白甜、絆腳石,並不客觀。她希望以後能出現更多的,真正讓「她」成為價值觀主導和落腳點的女性劇。

從大女主到女性群像

切入更多與女性相關熱點話題

新京報記者梳理的2018年、2019年14部熱播女性劇中,大女主戲(單一女性主角)有9部,佔比超過6成,其中包括了《皓鑭傳》《扶搖》等7部古裝劇、1部年代劇(《正陽門下小女人》)、1部現代劇(《談判官》)。而2020年前8個月播出的13部女性劇中,就有多達12部是刻畫女性群像的,包括前文提到的《不完美的她》《摩天大樓》《三十而已》《白色月光》,以及《二十不惑》《女孩們在那年夏天》《危險的她》等。這些劇集的播出,在現實生活中也引發了關於相關女性社會話題的討論。

《三十而已》

以往的女性劇,多圍繞一位主要女性角色展開,講述她的人生成長和情感經歷,近兩三年隨著現實主義題材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女性劇通過刻畫群像的方式來呈現現實生活中某個女性群體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困境,並由此切入更多與女性相關的熱點話題。比如: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主演的《不完美的她》,探討了生母、養母和女兒之間的關係,涉及遺棄、虐待和拐賣兒童等現實議題;郭濤、楊子姍、楊穎等主演的《摩天大樓》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不同的主角,6個角色戲份平均,通過她們的證言不斷推翻並還原出鍾美寶案件的真相——原生家庭、PUA、完美受害者等多個社會熱點都在劇中有所呈現……

《摩天大樓》的導演陳正道承認,劇本創作時受到了很多關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熱點事件乃至相關案件的啟發,確實刻意從現實取材。「這部劇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究竟誰殺死了鍾美寶,而是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再有下一個鍾美寶出現。」陳正道說,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網上很多關於女性的犯罪案件的討論,大家似乎總會要求女性是個「完美的受害者」。「好像社會對女性有比較高的道德標準,當她有一些跟大眾普遍認知的女性標準不同時,這樣的犯罪案件中,明明是受害方的女性就會在輿論裡陷入『她活該』這樣的網絡暴力中。」

女性劇的這種變化,在2020年尤其明顯。

這種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李蒞櫻認為,群像戲通過描繪多個迥異的角色,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和更廣闊的生活面,觀眾從她們身上看到現實的影子,更容易產生共情。而這些角色身上的差異性又能在互動中產生碰撞與話題,讓思考和討論延續,「因此,群像戲在現實題材女性劇中擁有獨特優勢」。謝穎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單一女主/男主的戲更注重心理層面的共鳴,而群像劇本身就更注重社會層面的共鳴。「群像劇可以通過幾個不同的主角來折射社會各個層面不同價值觀。所以,好的群像劇更挑戰編劇的能力,不但要有高超的編劇技巧,更要有對社會、人性的深刻觀察和獨到見解。」

《不完美的她》

從聚焦情感到懸疑崛起

市場與創作者都決定了題材的拓寬

以往女性劇探討的焦點,常常集中在女性角色的情感方面,關注兩性關係和婚姻家庭生活。今年以來播出的女性劇,風格類型上有了較大的突破,添加懸疑元素正在成為流行。

2020年前8個月播出的13部劇集裡,有7部都與懸疑掛鈎,佔比超過半數,包括《白色月光》《摩天大樓》《刺》《危險的她》等。對比2018年、2019年播出的14部女性劇,專注講述女性情感的佔了絕大多數,懸疑色彩的只有1部(《冷案》)。而在新京報記者梳理的11部待播女性劇中,類型風格的拓寬則更加明顯,情感、職場、青春、懸疑之外,甚至還延伸到了農村題材(《幸福到萬家》)。

《刺》

女性懸疑題材劇的崛起,實際上跟視頻網站的用戶需求和喜好直接相關。「數據顯示,我們平臺(優酷)劇集用戶中,女性佔比54%,但『懸疑劇場』女性用戶佔比近60%。雖然她們感興趣的內容跟男性用戶有所不同,但這證明女性用戶是懸疑題材很重要的收視群體。」謝穎說,通過用戶研究發現,男性用戶對懸疑劇中的動作、槍戰、刺激性元素更感興趣,女性用戶會更喜歡抽絲剝繭的分析推理過程。「女性懸疑劇,更多地把懸疑視作敘事元素,展現獨立女性颯爽的一面,她們遇事會冷靜,會用智慧去解決問題,同時也有脆弱需要被關懷的一面。」

陳正道既拍過懸疑電影如《記憶大師》,又執導了女性懸疑題材劇集《摩天大樓》,該劇以豆瓣8.1分收官。在他看來,女性向的懸疑題材相較於男性向懸疑題材,更加適合用劇集的體量來呈現。「男性向的懸疑用電影的體量講,100分鐘講一個本格派推理故事,會很專注,出來的效果也會蠻好。但是,女性向懸疑題材它肯定會有細膩的情感呈現,需要深挖角色的內心,然後還要展現女性角色在遇到犯罪案件的時候,她們的抉擇和糾結。我覺得劇的體量特別適合女性向懸疑題材。」

女性劇在不斷拓寬題材的邊界,李蒞櫻稱這既是市場需求決定的,也是內容創作者對自己的要求。因為「近年女性題材劇集數量有明顯增加,部分女性題材影視劇內容同質化的現象也比較明顯,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做出差異化、探索創新性,作品才能脫穎而出。」李蒞櫻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女性題材劇集和女性話題仍然是創作的熱門方向。儘管目前對女性題材劇集的探索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但相較《殺死伊芙》《致命女人》《迷霧》《我,到點下班》等成熟的美劇、日韓劇而言,國產女性劇整體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後續如何打破思維定式,將更多的想像力和創新力投注於我們的女性題材劇集,是我們要面臨的挑戰。」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從「她」到「她們」,女性劇如何找到另一條路?
    這一風潮延續到了近兩年。新京報梳理了2018年、2019年熱播的女性劇有14部,豆瓣平均評分5.95。謝穎也表示,目前國產劇整體上對女性角色的刻畫還是相對固化的,要麼遇到各類男性角色幫助她成長,要麼成為職場裡的傻白甜、絆腳石,並不客觀。她希望以後能出現更多的,真正讓「她」成為價值觀主導和落腳點的女性劇。
  • 「她力量」崛起,分帳劇《危險的她》如何成就一部女性懸疑劇?
    編劇在女性關係上,主創們做了新的拓展,陳平青聊到,很多都市女性都會經歷一個為生存立足打拼階段。往往在這個階段裡,讓她們更在乎的是身邊有一個支持她們共渡難關,理解她們為什麼晚婚?為什麼選擇更開放關係的同性朋友。
  •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幹涉我的權利!」子君不在意周遭的嚴威和冷眼,走自己的人生路,在魯迅筆下難得一見細緻入微的柔情中,平靜而堅定地說出這句擲地有聲的話。作為五四時期自由戀愛的先驅,子君敢於打破陳規陋習,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家庭專制,抵抗傳統婚姻,是不折不扣的先鋒人物。然而,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愛情只是空談。子君經濟、人格均不獨立,因為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最後走向死亡。
  • 《格子間女人》VS《幕後之王》,女性職場劇該如何定義?
    歡樂頌》《北京女子圖鑑》,再到正在熱播的《格子間女人》《幕後之王》,女性職場劇在是國產行業劇的份量日漸凸出,但層出不窮的「職場瑪麗蘇」和「開掛式升職」,卻讓觀眾對這類劇集越來越難提起興趣。《格子間女人》講述的是世界500強企業格子間內的銷售主管譚斌,如何在職場中打怪升級,走向成熟的成長經歷;《幕後之王》述說的則是實習菜鳥布小谷,一步步成長起來,最終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故事。
  • 紅塵還有另一條路
    《紅塵還有另一條路》:假如沒有我,人生匆匆百年,也如一場雨,更如一陣風,就像去年的秋葉與明年的秋葉。誰落誰傷誰人知。我讀過幾車的書,也沒見有顏如玉,我路過人間風景,沒有最迷戀的真情。一條紅塵路,走過去的人,幸福也罷,不幸福也罷,吃喝玩樂也罷,清貧苦楚也罷。都會泯滅在百年歲月裡。我沒有說自己不死,或者特殊,只是我看到了,紅塵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真心,最苦最累的情懷。要用一輩子學識,境界,仁愛才能凝鍊出來,而他們丟掉了,所以才有分分合合,爾虞我詐,所以才能看見這眼前的虛幻,走不出迷霧。
  • 一日一套:六旬大媽網戀大明星被套路!起底網絡詐騙鏈條!丨無路可套
    而且,有許多和黃月情況類似的女性用戶,不斷地在對視頻裡的「靳東」訴說真情實感。先通過冒充「靳東」用甜言蜜語哄騙那些不熟悉網際網路的女性,再誘導她們下單購物消費。一旦有人尋求見面,或者被他人識破時,再將帳號註銷,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哄騙。截止發稿,抖音平臺仍有許多假扮「靳東」的帳號在進行帶貨。
  • Mr.Miss樂隊主唱劉戀:斜槓這條路不好走
    在由《商業周刊/中文版》主辦的The Year Ahead展望2021峰會上,劉戀分享了如何走上「斜槓青年」之路,如何無縫切換不同的身份,並保持初心。在劉戀眼裡,她的正經職業是廣告業,音樂是一個誤打誤撞結出來的花朵。劉戀在北大念書時,參加了一個「吉他協會」,遇到了她的搭檔杜凱。當時,杜凱想要去學校附近咖啡廳裡面駐唱打工,需要一位搭檔,然後就找到劉戀,組合就此開始成型。
  • 女性群像劇井噴,《他愛》至少為「她們「=」做到了這些……
    撰文丨鄭 文編輯丨奈 奈文娛價值官解讀:ID:wenyujiazhiguan無論是現象級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是《怪你過分美麗》、《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女性題材的文娛產品在今年格外受關注。這其實是女性意識覺醒的社會風向,折射在文化領域的結果。
  • 有戲 | 一個優秀的女性製作團隊和她們的大女主情感劇
    《美味關係》的執行製作人、Bandit Television總經理Phillippa Giles日前為英國行業媒體DQ(Drama Quaterly)撰文,分享了該劇臺前幕後的故事,探討了該劇如何樹立女性角色並將女性推到創作的核心地位等問題。本文由Miss C編譯,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擊「閱讀原文」,瀏覽DQ上發表的英文原版。
  • 專訪鄭雅文丨從話劇到影視這條路我是一步步走過來的
    雖然在拍這部劇時面臨的挑戰眾多,但鄭雅文卻沉浸其中樂此不彼,「範嘉怡其實讓我間接或直接學習到很多法律知識。」不斷在作品中學習、敢於突破自己,外表清新甜美的鄭雅文給人一種認真、要強的勁兒,而且在仔細了解她之後才發現,喜歡迎難而上、散發強大氣場的鄭雅文在從事表演的過程中一直都在低調、踏實地努力著。
  • 「她劇集」的夏天,《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給出女性成長議題新解
    今年要數現實向的都市話題劇。從年初的《安家》到《我是餘歡水》,從買房置業難題到男性中年危機,多部現實題材劇以高度凝練的筆觸、貼近生活的話題設置引發觀眾廣泛討論。觀眾的胃口被「高能」橋段調教之後,再看國內同題材劇時,多少會覺得不夠過癮。另一方面,在影視行業扎堆產出女性題材劇集的趨勢下,「她劇集」也容易陷入同質化,甚至唯話題向的誤區。
  • 從《小娘惹》到《三十而已》,看女性崛起,看女性力量
    前段時間,先是陪老媽煲完了一部發生在上個世紀的電視劇《小娘惹》,而後又追了一部當今社會的現代劇《三十而已》,雖然兩部劇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故事發生的地點也都不同,但書寫的卻都是關於華人女性的故事。從這兩部電視劇中,可以一窺華人女性從獨立意識的崛起,到時代新女性的多元認知。
  • 「她經濟」時代,運動品牌如何打開女性錢包?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的高端研究機構《投資參考(FT Confidential Research)》在2017年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女性在運動品牌方面的年人均消費為1141元,而同期男性的支出則為1081元。對體育運動品牌方而言,如今的男性運動市場經過長期開發的確已經很難找到新的增長點,因此,「她經濟」便成為了大勢所趨。
  • 三十歲女性如何自處?這部劇把女性的成熟之路「扒了個底」
    各種壓力隨之而來,責任和義務也開始指數級增加,三十歲有說不完的話題——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到大熱的劇《三十而已》,都把「女人三十」這個話題擺到了檯面上。這也是現實中大多數女性面臨的困境。那感情訴求最終要如何解決?就目前放出的劇集來看,《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在嘗試著給出三十歲女性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 從《摩天大樓》看女性困境:是誰殺死了「她們」
    鍾美寶的死,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而是存在於我們周遭的女性悲劇。無論是死者鍾美寶,還是劇裡的其他女性角色,她們都遭遇了不同的歧視、困境,而她們在劇中所採取的自救方式也讓人動容。她有試過離開顏永原,帶著美寶和阿俊,和她在醫院認識的醫生李桂蘭一起生活。可是好不容易生活進入了軌道,顏永原又出現了,還到鍾潔工作的地方威脅她,如果她不跟他回去,就砸了這家店。
  • 一加,走出另一條路
    近幾年手機行業發展迅猛,廠商陸續走向海外,其中一加就生生走出了另一條路,從一開始就立足高端、兼具國際化。一加的創始人劉作虎,他的初心,正是像豐田、索尼、松下、三菱等一批日本企業,為撕掉日本製造低端標籤所作出的努力,去改變大家對中國製造的偏見。
  • 唐晶:這才是高級獨立女性真實的樣子
    但就是這麼一位個性分明的人物,卻不怎麼討觀眾的喜歡。按照目前劇情走向,賀涵的感情天枰開始向羅子君傾斜了。在微博隨便翻翻,就會看見觀眾有多麼希望賀涵和唐晶分手。  唐晶太作,太裝了,趕緊分手吧。唐晶太自私了,端架子,公主病,奉勸唐小姐趕緊放手。
  • 《三十而已》:女性並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也正因為如此,《三十而已》雖然是一部現象級的熱播劇,卻仍然不能提供給我們足夠的反思與力量,去對抗女性真正的困境。撰文丨重木「三十而立」為什麼30歲如此重要?鍾曉芹羨慕閨蜜顧佳完美親密的婚姻,王漫妮羨慕顧佳住在浦東千萬級別的觀景房,而顧佳則羨慕住在頂樓的王太太的生活……在這一系列的羨慕中,我們能看到在《三十而已》中所埋藏的那條似乎是「幸福」——尤其對於這些女性而言——的線索和標記,而在其中金錢、年齡、婚姻和階級則始終是她們關注的焦點,並且也成為這部劇在看似豐富的對於當下都市女性生活和狀態描摹下的一個隱形的「天花板」。
  • 國產劇們,別再妖魔化30+女性了
    就像《平凡的榮耀》不僅描摹了職場菜鳥打怪路的艱辛,還刻畫出年輕人隨著年齡增長而不得不面對現實的辛酸。即使整部劇有著其他明確主旨,也免不了就年齡問題展開討論。但現實生活中囿於年齡枷鎖的女性們卻未必會買帳。因為這既不是她們的雞毛,也不是她們的輝煌。
  • 這部女性懸疑劇,堪稱「逆境版」女子圖鑑
    可能是真焦慮,也可能是被戳中痛點,在一些關於女性的問題上,這些劇或多或少會激起女孩們的共鳴。他熱衷爬通風管道來偷窺住戶的秘密,誰家的都聽一兩句,最喜歡的是偷窺漂亮小姑娘美寶的生活,趁她不在家還潛入房間,偷用她的杯子喝水,給她寫鼓勵的小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