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芝蘭主廚蘭桂均:只要能駕馭的就是你的菜

2021-02-17 名廚


「我現在不收徒弟了。人這一生,你只管你自己,不要去管下一輩。」

關於蘭桂均的訪談已經有很多。圍繞玉芝蘭,圍繞他堅持用湯做菜的烹飪哲學,圍繞他對於川菜的理解等等,不勝枚舉。

「名廚MINGCHU」在 2018 年,以及 2019 年分別對蘭師傅和成都玉芝蘭餐廳進行了訪談與探訪。去年上海玉芝蘭摘得米其林一星後,時隔一年蘭師傅再次來到上海,四天的行程安排的緊鑼密鼓。我們在採訪拍攝、做菜的間隙中見到的蘭師傅,依然精神矍鑠。

玉芝蘭行政總廚蘭桂均

這一次我們拋開那些老生常談的話題,試圖穿過重重表象 ,抵達蘭師傅與玉芝蘭的內核。

和蘭師傅的對談,從以下幾個話題展開:

長久以來堅持的「食物的本真」究竟是什麼;

有關「玉芝蘭做的是否是川菜」的討論不斷,如何看待和回應;

是否考慮過收徒弟,傳承自己的烹飪理念;

對於川菜的傳承是否有使命感;

摘星之後的變與不變,對於米其林的期待;

……

一來一往的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年過 55 歲的蘭師傅身上依然有種鮮活的「反骨」精神,那種反叛基於對食材和烹飪的理解,是對固有框架的掙脫與挑戰。

聊到菜系的融合與劃分時,蘭師傅說道,「中餐除了講究刀功以外,還講究倒在鍋中講火候,來源自然,死在刀下,活在口中。你還去在乎什麼粵菜魯菜,你覺得有區分的必要嗎?一旦你去區分,你就是把自己『巋死』(四川方言:束縛的意思)了,你應該跳出去海闊天空,就像川菜的味型遠遠不止 24 個。廚師應該把自己越做越寬闊,而不是越做越窄,只要能駕馭的就是你的菜。」

上海玉芝蘭「隱秘」與安靜的入口,圖片來源:名廚

同時,蘭師傅又有著自己的堅持與底限,那是屬於他的「框架」。在很多採訪中,他都會提到《西遊記》裡的唐僧,他喜歡這個人物,是因為從他身上看到很多閃光的地方,「唐僧很仁愛,但也有他的法律,就是緊箍咒,這個緊箍咒是他的底限。」

「您的底限,或者堅持的原則是什麼?」我問道。

「一定要按照『湯定味,以食材定格,以調輔料定神』的理念來做菜,而不是把玉芝蘭的菜做成了外面的調味品菜。」

Q=名廚 A=蘭桂均

Q:玉芝蘭堅持的烹飪哲學是「以湯定味,以食材定格,以調輔料定神」,以湯來做菜的方法和大家對川菜重油、重辣、重調味的印象很不一樣,因此也有關於「玉芝蘭做的是否是川菜」的爭論,對此您是怎麼看待的?

A:什麼菜系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做出別人喜歡的菜就可以了。中國人特別計較「劃分楚河漢界」,但有一點,分不分是他們的問題,在你的心裡不要去劃分

我做菜的時候心裡就沒有八大菜系的劃分。

食物的本真在心中排第一,用湯去做菜,用食材定格,最後是調輔料定神。把調輔料放在最後,意味著把代表地方的風味放在最後,它是我呈現一道菜的手段之一,但不是重點。

本色原味極品幹鮑

做菜一定要把自己的個性融合進去,三分之一是傳統,三分之一是時尚,三分之一是做菜人的個性。歸根結底,做菜考驗的是一名廚師對食物的理解度。所謂的「理解」,就是理順了,你才能解決它。有個問題是學校裡是應該培養木頭廚師、石頭廚師、還是水廚師?我覺得應該是培養水一樣的廚師,他可以有變化,靈活的,但根基不會變,就像水分子是不會變化的,但它卻又是柔性的,能夠適應整個環境。

這個萬變中的不變,就是你對食物的理解。

Q:隨著不同菜系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以及運輸的便捷,菜系間的融合成為趨勢,您覺得玉芝蘭做的是融合菜嗎?

A:今天的時尚,明天的傳統。融不融合你不要去在乎它,而應該在乎你今天對食材的理解度如何。你要在世界上做菜,首先要了解食物的本真,把食物的本真展示給客人,只有好的食材才有好的本真。怎樣把本真以你自己心裡的想法把它展示出來,而不是去抄襲別人

Q:在您看來,一個廚師要真正了解「食物的本真」,需要多長時間?

A:這不是三五年能夠完成的,需要你經過每天在廚房對食物不斷認識的過程中,才能把握食物的整體感。

在去年上海玉芝蘭拿了米其林一星之後,我跟大家說應該要不斷提高。怎樣去提高別人是看不見的,提高以後別人也不知道。超越別人很容易,超越自己是最難的。你每天都在學習、努力,也許現在沒有看見效果,但是五年以後再回過頭來看才會發現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萬事萬物沒有標準,都是在變革之中,在靈感之中尋找最佳狀態。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菜品信息

比如我一直在做的黃魚獅子頭。每個季節我都在用黃魚,我們先拋開有機養殖這類的概念,黃魚最佳的狀態是每年 5 月份到 6 月份,這個時候黃魚非常乾淨。像豆瓣鰻魚,每年 8、9 月的鰻魚是最好吃的時候,這些了解都要靠不斷做菜的過程中日積月累。

冬瓜燕與龍蝦清湯,圖片來源:Tonsil

再比如今天中午的一道冬瓜燕與龍蝦清湯。龍蝦是每年 8 月底到 11 月底的甘甜度都非常好,鹹度也下去了。過了這個時間鹹度增加甘甜度降低,這就是食物的不一樣。做菜的過程中根據它們的變化調配自己的思路,怎樣去展示、怎樣來彌補它的不足。如果龍蝦湯中的龍蝦沒有我想要的甜度怎麼辦?那麼我需要這個季節的冬瓜去彌補,用蔬菜的甜度來提升,而不是糖。

反過來說,又該怎樣把龍蝦的甘甜煮出來?很多人喜歡把龍蝦放在水裡泡一泡,或者用油封紙把它封好放在冰水裡。我的做法是,龍蝦絕對不要沾水,把筋去掉以後用保鮮膜包好放在冰櫃裡。走菜的時候,用 90 度左右的水把它燙一燙,嫩度就有了。而在烹煮過程中,在達到 50 度到 60 度的時候就一定要起鍋,因為動物性的甘甜超過 70 度就沒有了

每次做菜的過程你都嘗一下,邊角餘料也嘗一下,這個是不斷嘗試得出的感受。紙上得來終覺淺,特別是像食物這種東西,它本來就是物質性的。所以真正的美食家也應該是了解「食物本真」的人,而非從書本上聽說,那叫忽悠。

Q:這樣看來,做中餐廚師是不是要比西餐廚師困難更大些?

A:如果要把中餐做到頂尖,中餐廚師絕對是世界上最難的,因為要了解的東西太多了。西餐講究的是料理文化——直白、表象、本真、自然。而中餐是把人的另外一面的性質拿出來。

中餐的難點在於理解。(Q:西餐不需要理解嗎?)它是直白表象,中國人是入木三分,是下面的東西。西餐煎牛排,過去的做法只有脂肪的香味,而沒有肉香味。中國人燉牛肉,要燉上3-4個小時,牛肉的肉香味需要時間,需要等待,需要水的把控,需要你對食材的認知,需要你把食材的另一面展現出來。所以中國的烹飪文化是噴火,是動詞

Q:您現在收徒弟有什麼標準嗎?

A:我現在不收徒弟了。

我的徒弟有 30 多個,但是記住一點,能夠達到標準靜下心來的沒有幾個。為什麼我會派駱啟龍師傅到上海,我的要求是每天要在廚房裡幹活,而不是到外面去做「交際花」,你是廚師你就應該在廚房裡做事。我告訴他,今天有很多困難都是對你的磨練,你把這個湯煮好,把食物的本真研究透,全世界的廚師你都不要怕。

上海玉芝蘭主廚駱啟龍

Q:如果不再收徒弟了,如何考慮將您的這套烹飪理念傳承下去?您會有使命感嗎?

A: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曾經嘗試過教徒弟,我說他是為他好,但別人覺得我是跟他過不去。不要去在乎傳承人少這件事,人這一生,你只管你自己,不要去管下一輩。

使命感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寫一本書傳承下去。因為書裡面能傳承的只有 70%,剩餘的 30% 要看自己的造化。我收到過不少出版的邀約,我都拒之門外,因為我覺得我資歷還不夠。

你看日本人寫料理書籍是怎麼寫的,他不是寫一道菜怎麼做,他是在教你水,而不是石頭和木頭。你要每天自己做菜,自己去感悟從而產生理解。就像上海玉芝蘭的怪味醬和成都的絕對不一樣,因為這是駱師傅調配的。這個配方是他的,不是我的。這樣學出來人才有自己的東西在裡面,我最不喜歡別人照搬我的東西,你應該超越我,把你的思想放進去

Q:上海的玉芝蘭和成都玉芝蘭在菜品上細節上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A:就像這次的麻婆豆腐,在上海做出來的形式更像沙拉,成都玉芝蘭的麻婆豆腐還是大家傳統記憶中的樣子。我在家裡面很創新,經常被我愛人拉回來,問我你做的是川菜嗎。四川本地在請外地人的時候,他要的是當地風格為主,你太過時尚和超前了會讓人疑惑。上海不同,上海是個包容的城市。

上海玉芝蘭版的麻婆豆腐

這也是為什麼在「調輔料定神」的時候,一定要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川菜在裡面,要有豆瓣魚,要有酸辣、紅燒、甜水麵。那是標誌性的,符號性的東西。

Q:如果有了成都版《米其林指南》,你期待成都玉芝蘭拿星嗎?

A:既期待又不期待,如果它頒給我一星,我可以保持平淡的心情;它要是給我二星我就緊張;要是給我三星,我會少活十年。還是那句話超越自己太難了,維持一個極高的水準也很難。

-end-

除署名外,圖片來自玉芝蘭餐廳。

點擊圖片,跳轉閱讀

相關焦點

  • 雜誌|玉芝蘭:全球知名的成都私房菜
    蘭桂均並不像普通意義上那種端著大鍋煙火氣濃重的川菜師傅,他氣質謙和,擁有川菜海納百川的包容氣質。玉芝蘭對待菜品製作強調健康、優質。「但好的食材並不是去得早就能買到最好的。」蘭桂均心目中每一個食材都有它自己最佳的成熟周期和的製作方式,玉芝蘭的價格按成都餐館平均消費水平來說算是昂貴,但蘭桂均並不想拿「最有機」「絕不添加」當做玉芝蘭宣傳的噱頭,他對食材的要求有自己一套清晰明確的理解。蘭桂均聊起食材開始滔滔不絕,他知道每一種食材怎麼吃,怎麼做才能發揮它最佳的味道。
  • 玉芝蘭|55歲的蘭桂均,在一個極度自我又極度包容的世界
    無論是第幾次來到玉芝蘭,只要不是最忙的開餐時間,蘭桂均都會親自開門迎接。斑白的雙鬢,打理整齊的圍裙,溫和有禮的笑容 —— 他和這間餐廳一樣,能滿足中國人對於「掃地僧」的全部幻想。懸於屋壁的一槓一刀歲月斑駁,桌角的獎牌堆積如山,即使在最繁忙的開餐時間,廚房裡的工序也能安靜高效地展開。
  • 這就是魔都最好吃的 43 家餐廳?
    逐年沉悶的米其林指南裡,遇外灘是為數不多的亮點新餐廳,90後陳師傅也獲得了今年新設的年輕主廚獎。這我今年吃過特別喜歡的胡建菜,遵循傳統但不守舊,菜式創新又不越界,僅憑烹調食材,不靠擺盤撒花瓣。料理不局限於川菜,也有蘭桂均主廚在山東、廣東、日本的學藝所得,來到上海又融入了江南與本幫菜的食材和做法。成都和上海兩家都去過,說實話我覺得上海分店更舒服一些。
  • 不用去法國,馬糞海膽、丹尼蠔,這位海歸大廚通通幫你搬到廈門
    行政主廚陳正曦CHEF TOM,曾在南法波爾多市的Le Chapon Fin米其林三星餐廳工作五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餐廳開業於1825 年,在1933即入選了第一批米其林三星
  • 《芝蘭玉樹》
    此款新疆和田玉原石取名《芝蘭玉樹》,皆因偶見一則典故,話說晉朝時期,太傅謝安問眾子侄:「你們又何嘗需要過問政事,為什麼總想培養他們成為優秀子弟?」大家都不說話,只有車騎將軍謝玄回答說:「這就好比芝蘭玉樹,總想使它們生長在自家的庭院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