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是川菜嗎?」和蘭桂均相熟兩年後,我終於向他大膽求問。
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不是,你不要用對一個菜系固有的認知去評判一間餐廳。」
2016年,美食家安東尼·伯爾頓主演的紀錄片《未知之旅》第八季上映,其中一集的拍攝地選在成都。安東尼除了在街頭大快朵頤之外,也到一間高檔私房菜館裡探尋成都美食的精緻面 —— 這間餐廳正是蘭桂均主理的玉芝蘭。
長發街24號,離潮流聚集的春熙路只有兩公裡遠,卻是一派專屬老成都的閒適安逸 —— 青灰色的磚牆,緊閉的木門。門前與普通居所別無二致,門後卻是中國頂廚的餐廳。
步入門房,「玉芝蘭」的招牌顯現。客廳不寬,左側有蘭花,有流水。沿著水源的方向看,是一間可以容納10人用餐的包房,更小一些的餐桌分布在其它屋內。客廳的右側,是窄長明亮的廚房,廚房窗外連接著同樣有煙火氣的成都。
無論是第幾次來到玉芝蘭,只要不是最忙的開餐時間,蘭桂均都會親自開門迎接。斑白的雙鬢,打理整齊的圍裙,溫和有禮的笑容 —— 他和這間餐廳一樣,能滿足中國人對於「掃地僧」的全部幻想。
懸於屋壁的一槓一刀歲月斑駁,桌角的獎牌堆積如山,即使在最繁忙的開餐時間,廚房裡的工序也能安靜高效地展開。但即便如此,玉芝蘭仍然是中國最具爭議的餐廳之一 —— 喜歡玉芝蘭的人說,這裡保留著川菜味型和技法最本真的一面,無論是吊湯還是切面的功夫,都是頂尖;質疑的聲音則主要針對食材選用:鮑魚、海參、金鉤翅,顯然,這些食材並非是地處內陸的成都唾手可得的,而它們卻被運用在一間主打川菜的餐廳裡。「不是川菜餐廳」這樣堅定的回答出自創始人之口,讓一切關於玉芝蘭菜系的討論失去價值 —— 當然,如果對蘭桂均前半生的從廚經歷略有了解,就能理解這樣的態度絕非疲於解釋後顯露出的相對主義。蘭桂均正在製作店內招牌,也是最考驗刀工的菜品之一大刀金絲面。
蘭桂均生於1965年成都新津。那一年,同鄉的川菜泰鬥黃子云已經坐陣北京飯店,南堂川菜宗師羅國榮已經在成都和重慶創辦「頤之時」,用一道開水白菜成就國宴佳話 —— 從新津縣城裡走出的廚師已經打下了川菜的半壁江山。
蘭桂均的母親也是廚師,在新津食堂工作。從小就能自由進出廚房的蘭桂均在耳濡目染下萌生了做廚師的念頭。1983年,剛剛成年的蘭桂均進入烹飪技工學校系統化地學習廚藝知識,兩年後又被分配到當時號稱「出國廚師培訓基地」的蜀風園餐廳繼續工作學習。就是在那裡,他遇到了當時已經名揚四川的白案大師張中尤,由此開始一段拜師傳承之路。
當年的蜀風園非常注重對廚師的技術培養,參加工作的第一年,蘭桂均就被公派前往廣州泮溪酒家學習粵式點心,幾年後又得到機會,隨師父一起東渡日本協助創立樓蘭餐廳 —— 見過了更廣闊的世界,一個將川菜精緻化的念頭在蘭桂均的腦海裡生根發芽,只可惜彼時的他並不知道,4000公裡外的家鄉成都,餐飲市場已經被重麻重辣的江湖菜侵佔。
「麻辣沒有錯,味精也沒有錯,但是什麼樣的東西只能賣什麼樣的價格,用味精做菜,越做越便宜;用湯做菜,越做越貴。對於一個城市來說,便宜和貴的餐廳都是需要的。」這是蘭桂均過了40歲才悟出的道理。當年從日本回來的他,不僅沒有對「火大、油多、味精起坨坨」的江湖菜嗤之以鼻,反倒是很快適應了市場環境。從狀元餃子館的合伙人,到執掌鄉老坎餐廳,蘭桂均幹得風生水起,沒過幾年就成為業內知名的江湖菜大佬。後來因為和老闆吵架,蘭桂均被公司停薪留職,為了維持生計,他只好在春熙路上支起了一個盒飯攤,一股腦兒把做精緻川菜的夢想拋到腦後。「盒飯那時候賣兩塊錢一份,我這兒生意火爆得很。有好火爆?反正一天忙下來莫法洗鍋。炒完魚香肉絲再炒回鍋肉,啷個才能不串味,這些都是本事。」他接著說,「當時春熙路上的人都曉得我的回鍋肉炒得好,只有一個人說不行,後來我去問他咋個不行,他說大家都把回鍋肉幾口吃完了,飯一口沒動這就是敗筆。在街邊做回鍋肉蓋飯一定要多放點兒汁,淋在飯上,讓人三兩口吃完了好幹活,這才是好回鍋肉。」這個建議讓蘭桂均醍醐灌頂,從那以後,他開始更多地關注每一個群體,甚至每一個人的需求。只有更加用心地感受「人」,才能做出好吃的菜。
2007年,蘭桂均42歲,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又憑藉一膀子力氣存夠積蓄,重燃起做一間精緻餐廳的夢想 —— 這一次的他不敢失敗,從菜品研發到餐具設計都親力親為,逛遍了成都所有的菜市場,又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呆在景德鎮學習瓷器製作。2011年,玉芝蘭終於誕生。
蘭桂均常說:「山珍海味雖好,不如農家味珍。」這話放在玉芝蘭也是準的,縱然人均上千元的玉芝蘭能把溏心鮑處理得軟糯粘牙,能把魚香味型精準地表達在鰻魚之上,但餐廳裡最為人稱道的招牌菜還是一碗清湯麵。
麵粉加蛋黃和成金色麵團,用坐槓壓成紙厚,以能透過光線看到案臺上的木紋為度,隨後將麵皮捲起,大刀縱切,最後拎起麵條一抖,根根如髮絲般均勻纖細,沒有半點碎渣斷屑 —— 這源於蘭桂均多年苦練修煉成的肌肉記憶。
當這碗大刀金絲面端上餐桌時,不管是第幾次來玉芝蘭的客人都能聽到一句囑咐:「先清口,再喝口湯,最後吃麵。」對於蘭桂均來說,製作麵條不過是基本功,能用川廚的傳統技法吊一鍋清澈如水,卻能鮮掉眉毛的湯才是他從廚半生的最大成就。這也是現代人提起「開水白菜」時津津樂道的原因 —— 它是久違的,關於高級川菜的最終奧義。
與大刀金絲面齊名的,是他研發的泡椒鳳爪。在廣州工作的時候,他學習了虎皮鳳爪的製作工藝,加上川菜特有的泡椒味型,做出第一代泡椒鳳爪。「你說泡椒鳳爪算不算川菜?」他笑著問我,「其實最開始發明泡椒鳳爪的時候我就用了粵菜的烹飪技法,嚴格來說,這也不是川菜。」
嚴格來說,在玉芝蘭,所有的菜品和泡椒鳳爪一樣,都是蘭桂均基於半生廚藝理解的經驗表達 —— 對於一個主廚來說,嚴格遵循菜系法則只會框死一道菜的可能性,而真正值得傳承的,是關於廚師做菜的理念和對食材的認知,而所謂經驗,不過是更清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正值飯點,蘭桂均把我留下:「也不知道你今天要來,不嫌棄的話就吃頓員工餐再走。」說罷,他鑽進廚房,給我盛了一碗排骨藕湯泡飯,配上一碟自製的和牛豆豉醬。成都本地產的脆藕在蘭桂均的手裡展現出令人驚訝的甜度,上好的珍珠米飯即使浸在湯裡也有足夠的油感 —— 很難想像,這只是一頓普通的員工餐。其實每次去成都,玉芝蘭的菜單都能讓我看到風雨不動裡的變化萬千。做甜湯的水果從夏天的龍泉驛水蜜桃,到冬天的金川雪梨;五彩面的澆頭從最肥的蟶子,到最甜的龍蝦,這些都應季而變。始終不變的,是一套菜單高低起伏的節奏和整體邏輯 —— 由淡至濃,到酸辣味型頂峰之後緩落,最後歸於食材的清甜本味 —— 這就是他「一味增一味,一味減一味,一味和一味,高於二十四味」的烹飪哲學。從廚半生,蘭桂均在他的廚房之內構築了一個極度自我又極度包容的世界。55歲,蘭桂均已經過了不惑之年。還是老有人會拿他擺攤賣盒飯的那段經歷說事,但他早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他看到的世界,是一個極度自我,卻又無限包容的世界 —— 在這個世界裡,無需辯解,他拿起刀就是千軍萬馬,放下刀就放下了整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