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芝蘭|55歲的蘭桂均,在一個極度自我又極度包容的世界

2021-02-16 玉芝蘭

「你做的是川菜嗎?」和蘭桂均相熟兩年後,我終於向他大膽求問。

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不是,你不要用對一個菜系固有的認知去評判一間餐廳。」

2016年,美食家安東尼·伯爾頓主演的紀錄片《未知之旅》第八季上映,其中一集的拍攝地選在成都。安東尼除了在街頭大快朵頤之外,也到一間高檔私房菜館裡探尋成都美食的精緻面 —— 這間餐廳正是蘭桂均主理的玉芝蘭。

長發街24號,離潮流聚集的春熙路只有兩公裡遠,卻是一派專屬老成都的閒適安逸 —— 青灰色的磚牆,緊閉的木門。門前與普通居所別無二致,門後卻是中國頂廚的餐廳。

步入門房,「玉芝蘭」的招牌顯現。客廳不寬,左側有蘭花,有流水。沿著水源的方向看,是一間可以容納10人用餐的包房,更小一些的餐桌分布在其它屋內。客廳的右側,是窄長明亮的廚房,廚房窗外連接著同樣有煙火氣的成都。

無論是第幾次來到玉芝蘭,只要不是最忙的開餐時間,蘭桂均都會親自開門迎接。斑白的雙鬢,打理整齊的圍裙,溫和有禮的笑容 —— 他和這間餐廳一樣,能滿足中國人對於「掃地僧」的全部幻想。

懸於屋壁的一槓一刀歲月斑駁,桌角的獎牌堆積如山,即使在最繁忙的開餐時間,廚房裡的工序也能安靜高效地展開。但即便如此,玉芝蘭仍然是中國最具爭議的餐廳之一 —— 喜歡玉芝蘭的人說,這裡保留著川菜味型和技法最本真的一面,無論是吊湯還是切面的功夫,都是頂尖;質疑的聲音則主要針對食材選用:鮑魚、海參、金鉤翅,顯然,這些食材並非是地處內陸的成都唾手可得的,而它們卻被運用在一間主打川菜的餐廳裡。「不是川菜餐廳」這樣堅定的回答出自創始人之口,讓一切關於玉芝蘭菜系的討論失去價值 —— 當然,如果對蘭桂均前半生的從廚經歷略有了解,就能理解這樣的態度絕非疲於解釋後顯露出的相對主義。

蘭桂均正在製作店內招牌,也是最考驗刀工的菜品之一大刀金絲面。

蘭桂均生於1965年成都新津。那一年,同鄉的川菜泰鬥黃子云已經坐陣北京飯店,南堂川菜宗師羅國榮已經在成都和重慶創辦「頤之時」,用一道開水白菜成就國宴佳話 —— 從新津縣城裡走出的廚師已經打下了川菜的半壁江山。

蘭桂均的母親也是廚師,在新津食堂工作。從小就能自由進出廚房的蘭桂均在耳濡目染下萌生了做廚師的念頭。1983年,剛剛成年的蘭桂均進入烹飪技工學校系統化地學習廚藝知識,兩年後又被分配到當時號稱「出國廚師培訓基地」的蜀風園餐廳繼續工作學習。就是在那裡,他遇到了當時已經名揚四川的白案大師張中尤,由此開始一段拜師傳承之路。

當年的蜀風園非常注重對廚師的技術培養,參加工作的第一年,蘭桂均就被公派前往廣州泮溪酒家學習粵式點心,幾年後又得到機會,隨師父一起東渡日本協助創立樓蘭餐廳 —— 見過了更廣闊的世界,一個將川菜精緻化的念頭在蘭桂均的腦海裡生根發芽,只可惜彼時的他並不知道,4000公裡外的家鄉成都,餐飲市場已經被重麻重辣的江湖菜侵佔。

「麻辣沒有錯,味精也沒有錯,但是什麼樣的東西只能賣什麼樣的價格,用味精做菜,越做越便宜;用湯做菜,越做越貴。對於一個城市來說,便宜和貴的餐廳都是需要的。」這是蘭桂均過了40歲才悟出的道理。當年從日本回來的他,不僅沒有對「火大、油多、味精起坨坨」的江湖菜嗤之以鼻,反倒是很快適應了市場環境。從狀元餃子館的合伙人,到執掌鄉老坎餐廳,蘭桂均幹得風生水起,沒過幾年就成為業內知名的江湖菜大佬。後來因為和老闆吵架,蘭桂均被公司停薪留職,為了維持生計,他只好在春熙路上支起了一個盒飯攤,一股腦兒把做精緻川菜的夢想拋到腦後。「盒飯那時候賣兩塊錢一份,我這兒生意火爆得很。有好火爆?反正一天忙下來莫法洗鍋。炒完魚香肉絲再炒回鍋肉,啷個才能不串味,這些都是本事。」他接著說,「當時春熙路上的人都曉得我的回鍋肉炒得好,只有一個人說不行,後來我去問他咋個不行,他說大家都把回鍋肉幾口吃完了,飯一口沒動這就是敗筆。在街邊做回鍋肉蓋飯一定要多放點兒汁,淋在飯上,讓人三兩口吃完了好幹活,這才是好回鍋肉。」

這個建議讓蘭桂均醍醐灌頂,從那以後,他開始更多地關注每一個群體,甚至每一個人的需求。只有更加用心地感受「人」,才能做出好吃的菜。

2007年,蘭桂均42歲,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又憑藉一膀子力氣存夠積蓄,重燃起做一間精緻餐廳的夢想 —— 這一次的他不敢失敗,從菜品研發到餐具設計都親力親為,逛遍了成都所有的菜市場,又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呆在景德鎮學習瓷器製作。2011年,玉芝蘭終於誕生。

蘭桂均常說:「山珍海味雖好,不如農家味珍。」這話放在玉芝蘭也是準的,縱然人均上千元的玉芝蘭能把溏心鮑處理得軟糯粘牙,能把魚香味型精準地表達在鰻魚之上,但餐廳裡最為人稱道的招牌菜還是一碗清湯麵。

麵粉加蛋黃和成金色麵團,用坐槓壓成紙厚,以能透過光線看到案臺上的木紋為度,隨後將麵皮捲起,大刀縱切,最後拎起麵條一抖,根根如髮絲般均勻纖細,沒有半點碎渣斷屑 —— 這源於蘭桂均多年苦練修煉成的肌肉記憶。

當這碗大刀金絲面端上餐桌時,不管是第幾次來玉芝蘭的客人都能聽到一句囑咐:「先清口,再喝口湯,最後吃麵。」對於蘭桂均來說,製作麵條不過是基本功,能用川廚的傳統技法吊一鍋清澈如水,卻能鮮掉眉毛的湯才是他從廚半生的最大成就。這也是現代人提起「開水白菜」時津津樂道的原因 —— 它是久違的,關於高級川菜的最終奧義。

與大刀金絲面齊名的,是他研發的泡椒鳳爪。在廣州工作的時候,他學習了虎皮鳳爪的製作工藝,加上川菜特有的泡椒味型,做出第一代泡椒鳳爪。「你說泡椒鳳爪算不算川菜?」他笑著問我,「其實最開始發明泡椒鳳爪的時候我就用了粵菜的烹飪技法,嚴格來說,這也不是川菜。」

嚴格來說,在玉芝蘭,所有的菜品和泡椒鳳爪一樣,都是蘭桂均基於半生廚藝理解的經驗表達 —— 對於一個主廚來說,嚴格遵循菜系法則只會框死一道菜的可能性,而真正值得傳承的,是關於廚師做菜的理念和對食材的認知,而所謂經驗,不過是更清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正值飯點,蘭桂均把我留下:「也不知道你今天要來,不嫌棄的話就吃頓員工餐再走。」說罷,他鑽進廚房,給我盛了一碗排骨藕湯泡飯,配上一碟自製的和牛豆豉醬。成都本地產的脆藕在蘭桂均的手裡展現出令人驚訝的甜度,上好的珍珠米飯即使浸在湯裡也有足夠的油感 —— 很難想像,這只是一頓普通的員工餐。其實每次去成都,玉芝蘭的菜單都能讓我看到風雨不動裡的變化萬千。做甜湯的水果從夏天的龍泉驛水蜜桃,到冬天的金川雪梨;五彩面的澆頭從最肥的蟶子,到最甜的龍蝦,這些都應季而變。始終不變的,是一套菜單高低起伏的節奏和整體邏輯 —— 由淡至濃,到酸辣味型頂峰之後緩落,最後歸於食材的清甜本味 —— 這就是他「一味增一味,一味減一味,一味和一味,高於二十四味」的烹飪哲學。從廚半生,蘭桂均在他的廚房之內構築了一個極度自我又極度包容的世界。

55歲,蘭桂均已經過了不惑之年。還是老有人會拿他擺攤賣盒飯的那段經歷說事,但他早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他看到的世界,是一個極度自我,卻又無限包容的世界 —— 在這個世界裡,無需辯解,他拿起刀就是千軍萬馬,放下刀就放下了整個江湖。

相關焦點

  • 玉芝蘭主廚蘭桂均:只要能駕馭的就是你的菜
    關於蘭桂均的訪談已經有很多。圍繞玉芝蘭,圍繞他堅持用湯做菜的烹飪哲學,圍繞他對於川菜的理解等等,不勝枚舉。「名廚MINGCHU」在 2018 年,以及 2019 年分別對蘭師傅和成都玉芝蘭餐廳進行了訪談與探訪。去年上海玉芝蘭摘得米其林一星後,時隔一年蘭師傅再次來到上海,四天的行程安排的緊鑼密鼓。我們在採訪拍攝、做菜的間隙中見到的蘭師傅,依然精神矍鑠。
  • 泡椒鳳爪之父:這世界上只有三種味道
    烹飪有了變化,心境也有了變化,現在的蘭桂均不在意外界的讚譽,一心只想把自己的川菜做得更好,「做到世界頂級水平的那種好」。蘭桂均20歲,花枝招展▼上世紀六十年代,蘭桂均出生在新津一個不錯的家庭。母親是當地一家餐館的總經理,蘭桂均打小就在自家的館子裡幫忙,耳濡目染下對烹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玉芝蘭┃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世上最好吃的,莫過於簡單自然吧.
    創始人蘭桂均在創辦玉芝蘭之前已經是一位名聲赫赫的川菜大師。其實川菜也有溫和細緻、講究食材原味的醇厚,特別是在上等官家呈現的更是這些講求細緻功夫的菜色,而在成都聞名遐邇的川菜師傅蘭桂均做的就是所謂文人的川菜,成都的玉芝蘭也是蜀地唯一的三鑽黑珍珠。這次吃到的前菜:熊貓攢盒是由 6 道涼菜組成,必須先從口味淡的吃到重的,或是觀察食材顏色,由淡色的吃到深色的,寥寥數筷,卻已道盡人生百味。
  • 極度恐懼《極度深寒》
    感謝關注支持影片信息:中文名:極度深寒
  • 極度深寒
    於是,在這樣的冷天氣裡,也就想起了這部1998年上映的一部典型的美國式災難恐怖片《極度深寒》,這也是一部怪獸電影,通過使用多種視角來展現怪獸的恐怖形象,影片中主人公和一群僱傭兵就是用各式輕重武器進行反擊,造就了許多的視覺享受(想看的自己網上找去)。這天兒,配上這電影,絕對讓你深刻體驗到什麼是極度深寒。
  • 《人魚小姐》一個極度裝B的片子
    這是個極度裝B的片子,它的邏輯非常簡單:只要你是個美女,又受過委屈,而且居然還有點愛心,那你幹的一切傻B,腦殘,噁心,殘忍,發指的事情,都是對的,最起碼可以原諒.最後總有個溫暖家庭來包容你呵護你,讓你在情人,家人的懷抱裡停止你暴戾怨怒的哭喊,擦乾眼淚甜甜睡去~~~"被愛情和家庭救贖的故事",哈哈,真不嫌惡得慌,這關救贖屁事,我們沒有誰是受了傷,被搶了玩具的洛麗塔,
  • 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會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些特徵
    他們只會第一時間滿足自我的想法,想到什麼就立刻表達出來,不會思考自己的話語是否具備殺傷性,生活中,相信沒有人喜歡遇到一個愛出口傷人的朋友。我們對朋友的需求都建立在彼此有共同興趣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沒人喜歡花費一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去交一個滿嘴都是損話的人。當然,只有極度自私的人,才不會考慮他人,以滿足表達欲望為主,全然忽視身邊人的感受。
  • 《極度失眠》影評
    《極度失眠》影評(二):極度失眠  劇情: 瑞典警探喬哈斯和同伴來到接近北極的挪威小鎮協助當地警方調查一宗女童謀殺案,卻飽受「白夜」的困擾而無法睡覺。對手是一個很會運用心理弱點的嫌疑犯,他一直和喬哈斯玩貓捉老鼠的遊戲,讓喬哈斯不堪其擾。
  • 陶虹無限度包容徐崢背後,是她深陷抑鬱 極度失望後的通透
    她對老公徐崢無限度的包容,儘管徐崢一次次被拍到「緋聞」,陶虹卻對一切置若罔聞,讓人費解,也為她不值。其實陶虹這種「開放」的婚姻觀後,是她陷入抑鬱獨自承受極度失望後的通透。陶虹看著幼小的女兒,突然醒悟自己還是一名母親,應該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她開始治療,開始學習心理學、兒童學,也開始學習插花、瑜伽、和書法,用盡一切辦法治癒自己。當她「重生」後,整個人都不一樣了,變得更通透、更自信,對人生和婚姻都有了不同的認知。
  • 楊冪:極度的坦誠,就是無堅不摧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所謂的「弱點」。有人身高不夠高、有人早早離了婚。可那些過得好的人,大多都不會將這些「弱點」遮遮掩掩。而是用一種輕輕巧巧的自我調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輕鬆快樂。就像楊冪在奇葩說裡送給選手許吉如的一句話:極度的坦誠,就是無堅不摧。我們要坦誠面對欲望、失敗和優點。
  • 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極度自我為中心的人,一場事先宣揚的謀殺
    這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個極度自我為中心的人,實施的一場事先宣揚的謀殺!當一個妻子離奇死去,最大的嫌疑人永遠是那位丈夫。反過來,同理。而只有《人性記錄》,描述的是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可言,也不會對自己犯下三起謀殺案心懷一絲絲愧疚的冷血之人。《人性記錄》的主人公叫簡.威爾金森,是一位極其美貌的演員,男爵夫人。《人性記錄》從人物塑造、作案方式和破案手法上相比其他作品有其獨特之處,是會讓人眼前一亮的一部偵探長篇。
  • 「不值得定律」男人沒有責任感,極度自我,為了家庭我應該挽回嗎
    情緒極度不穩定,一點就著,性格變得和之前完全不一樣,天天和客戶喝酒喝到很晚,醉醺醺看看你孩子就倒頭就睡,滿臉油光。 我還要拖著虛弱的身體幫他擦臉洗腳,打擾到他休息,有時候還會一腳把我踢到,傷口疼得好幾次差點裂開。 你知道嫁個情緒極度不穩定的丈夫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嗎?
  • 貝浩登閱讀 | 蘇菲·卡爾《極度疼痛》/《Blind》
    正值世界讀書日,我們為大家帶來全新欄目「貝浩登閱讀」,首期邀您與我們共同翻閱兩本來自蘇菲·卡爾的畫冊《極度疼痛》與《Blind》。《極度疼痛》. 攝影:包夢琪.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極度疼痛》(Exquisite Pain)就是這樣一部以疼痛之名、周旋於個人遭遇與人類普遍情感的最敏感之處的作品。《極度疼痛》內頁. 攝影:包夢琪.  © Sophie Calle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20.
  • 極度討厭一個人怎麼辦 可以不理她
    這個世界上,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每天有很多人和我們擦肩而過,但是我們每天也會認識到很多的的人。世界上每個人的三觀都會有一定的區別,能夠遇上三觀一樣的人其實是很難的,所以很多的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極度討厭的人,那麼在極度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 心理學:一個內心極度孤獨的人,通常有這5個表現,看你中招沒?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心理感覺,適當的孤獨,可以讓人頭腦清晰,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而自我封閉式的孤獨,就會變成一種嚴重的病症,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自閉症。 內心真正孤獨的人,相對於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會更加的隨性,更加的活潑,熱情,因為他們認為,生活原本就和辛苦了,為什麼還要讓自己這麼累呢?所以更喜歡簡單隨性的生活模式。
  • 河源紫金髮現兩個極度瀕危蘭科新物種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日前發現了兩種極度瀕危蘭科新物種,相關成果以《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中國蘭科兩新種》為題,於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
  •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從影片的開頭,葛洛莉便是一個游離在主流話語、家庭秩序外的現代女性,一個遊走在都市中的自由靈魂。她沒有家庭、孩子,不需要被束縛在母親與妻子的角色之中,她與貓為伴、煙不離手,我行我素、不受約束。與此同時,她的強勢與自主的同時又是極度敏感與孤獨的,她處於極度的情緒化之中,對外界的可能存在的任何威脅與壓迫抱以十足的戒備與敵視心理。因此,她總是用槍彈來做自我保衛。其次,比之男性英雄的自我捍衛與尊嚴追求,女性英雄神話的構建,更依託於內心的良善與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