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左上方古玩元素網可快速關注我們
2019年06月03日北京誠軒春拍《瓷器工藝品》專場剛剛落幕,總計拍品134件拍品,成交121件,成交率高達97%。
重點拍品:一件高20.8cm的明永樂 銅鎏金摧破金剛最終以4,300,000人民幣落錘,奪得本次專場桂冠。估價500,000-600,000人民幣的清雍正 鬥彩萬壽如意紋魚淺以1,950,000人民幣落錘。一件估價僅為10,000-15,000人民幣的元 青花纏枝靈芝紋高足杯以300,000人民幣落錘!
接下來由古玩元素網帶給大家本次專場最新成交記錄!
0883 明永樂 銅鎏金摧破金剛
尺寸:高20.8cm
估價:RMB 2,000,000-2,800,000
落槌價 :CNY 4,300,000
出版:《金銅佛造像圖錄》,(臺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3年,頁136、137,圖61
款識:「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橫款
說明:拍品為明永樂宮廷造像,根據蓮臺上鏨刻「大明永樂年施」款識,可知應為永樂帝賞賜佛寺之造像,其題材較同時期觀音、文殊菩薩等少見,頗為難得。
此尊與故宮博物院、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大昭寺藏永樂摧破金剛題材相同,尺寸相近。摧破金剛面相飽滿方正,三目皆圓睜,神態威嚴,頭戴花冠,肩披帛帶,飾華麗複雜的瓔珞,下身著長裙,衣紋流暢優美,生動表現出絲織物的質感。跏跌坐於蓮臺之上,右手託十字金剛杵,左手執金剛鈴。造像做工精細,蓮瓣飽滿有力,堪稱明代宮廷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藏傳佛教於元代傳入內地,即受到皇室的大力扶植。明代宮廷篤信藏傳佛教,永宣時期朝廷為加強與西藏地區之間的關係,實施多封眾建政策,宮廷造像作為頒賜的定例品,鑄造工藝精美,形成了獨特的永宣宮廷造像風格,令後世讚嘆不已。
永宣宮廷造像充分繼承了元代以來阿尼哥爐火純青的失蠟法,做工精緻入微,氣質典雅唯美,具有典型的皇家氣象。風格上弱化了梵藏造像之特點,融入漢地傳統審美文化,表現為高度融合的藝術特徵,並以銅質細膩、鎏金純厚明亮、裝飾華麗而著稱。
摧破金剛是金剛手菩薩的另一種形象,常見金剛手菩薩為立像,雙手分別持金剛鈴和金剛杵為其身份標識,而此種坐姿、雙手持十字金剛杵和金剛鈴的形象,存世不為多見。
0842 清雍正 鬥彩萬壽如意紋魚淺
尺寸:61.3×26.3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落槌價 :CNY 1,950,000
收藏:美國收藏家貝奇·布魯明塞爾女士舊藏
說明:此種造型之魚淺,燒造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但由於體量巨大,燒造和保存均不易,因此存世較少。
拍品的尺寸和器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及上海博物館藏品相似(參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頁26、27,圖15;《胡惠春先生、王華雲女士捐贈瓷器精品選》,頁92,圖57),均無款識。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云:「魚缸中有器壁較淺似木盆的,稱之為魚淺,此器形自康熙時初創」。而除瓷器之外,尚見有乾隆時期掐絲琺瑯魚藻紋魚淺,尺寸、器形亦與拍品相仿。
魚淺胎體厚重,造型規整,外壁飾鬥彩壽桃、靈芝、壽字紋八組,布局對稱,其中壽字以兩種顏色填塗,並加金彩描邊。保存至今依舊完好無損,實為難得。
鬥彩壽字紋脫胎於明代嘉靖五彩器,以桃樹枝幹組成壽字,綴滿成熟的壽桃,構思奇妙。拍品將此種紋飾調整布局,每組壽字之間加繪如意靈芝紋,喻如意萬壽之意,當為祝賀壽誕用器。
0874 明宣德 甜白釉暗刻雲龍紋小碗
尺寸:直徑10.6cm
估價:RMB 1,800,000-2,500,000
落槌價 :CNY 1,700,000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拍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甜白半脫胎雙龍小碗器形、紋飾相同,尺寸相近,為明宣德時期沿續永樂朝相同品種而燒造。類似的宣德甜白刻花小碗目前不見於國內外公私收藏著錄,較永樂製品存世更為少見,極為珍貴。
甜白釉為永樂時期的名品,胎體輕盈潔白,釉質溫潤如玉,永樂帝認為其「潔素瑩然」,「極為偏愛」。宣德年間賡續燒造,繼承了前朝釉質勻淨晶瑩、積釉處微閃淡青等特點,但釉面較永樂甜白更為肥腴。
拍品碗形小巧,胎體輕盈,迎光可透,外壁釉下暗刻雲龍紋,雙龍身姿挺拔矯健,脛部飾蓮瓣紋一周,碗心暗刻雲紋。釉面肥腴,略有桔皮棕眼,具有宣德甜白釉的典型特徵。
0837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雲蝠紋橄欖瓶
尺寸:高49.7cm
估價:RMB 600,000-750,000
落槌價 :CNY 1,30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紀錄: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4日,編號119
北京誠軒,2007年5月10日,編號49
說明:拍品造型、紋飾,與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乾隆釉裡紅雲蝠文長頸瓶極為相似(參見《世界陶瓷全集·15·清》,頁152,圖163),類似器形的乾隆朝大瓶傳世甚少,且拍品青花和釉裡紅均發色豔麗,愈顯珍貴難得。
橄欖瓶器形高大挺拔,窈窕俊美,猶存雍正朝風韻,外壁通體以青花繪祥雲,釉裡紅飾蝙蝠穿梭雲間,寓有洪福齊天之意。蝙蝠雙眼、鬍鬚以青花點綴,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青花釉裡紅起源於元代,因鈷料與銅紅料在窯火內溫度、氣氛不易把握,二者顏色皆能完美燒成者極為少見,一向被視為難以兼美的瓷器品種。拍品青花色調濃豔,釉裡紅髮色鮮亮,藍紅兩色絢爛無匹,反映乾隆時期制瓷技術之高超水平。
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釉裡紅長頸瓶系廣田松繁氏捐贈。廣田松繁(1897-1973),號不孤齋,日本著名古董商「壺中居」的創辦人之一。
0873 明嘉靖 青花留白雙龍捧壽紋盤
尺寸:直徑22.7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落槌價 :CNY 1,280,000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紀錄:柏林拍賣會,1940年10月18日,編號70
收藏:德國收藏家弗裡德裡希·亨利·黑塞博士舊藏
說明:青花地留白瓷器系元代初創,以青花塗繪地色,襯託反白紋飾,裝飾技法獨特,其後歷代官窯雖續有燒造,但品種和存世數量均少,一向被視為名貴品種。
明代嘉靖時期燒造的青花地留白品種,見有碗、盤等不同器形,傳器寥寥無幾,僅知兩岸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日本出光美術館等少數機構各有一至二件藏品。拍品雙龍捧壽紋盤,近八十年未見於任何公私收藏記錄,其珍罕可知。
拍品內外均以青花為地,留白繪紋飾,盤心為雙龍捧壽紋,內壁飾纏枝靈芝,外壁則繪三組龍穿靈芝紋。紋飾布局繁密,繪工灑脫,具有嘉靖時期的典型風格。
0844 清雍正 鬥彩落花流水圖臥足杯
尺寸:直徑8.3cm
估價:RMB 800,000-1,000,000
落槌價 :CNY 1,000,000
款識:「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收藏:上海收藏家許良臣舊藏
說明:落花流水圖流行於明代中期,成化御窯初見此紋飾小杯,風格清新婉約,稍後吳中地區文人亦盛行類似構圖的砑花箋。清代康熙至雍正官窯沿續成窯風韻,偶有燒造,惟存世少見。
拍品為雍正朝仿成化風格而制,器形源自成化鬥彩雞缸杯,外壁繪落花流水圖,水草鮮嫩,花瓣、花蕊飄零,隨波逐流,流水則以青花淡描繪出,搭配紅、綠二彩,氣息清雅,靜謐中凸顯早春時節落英繽紛與新綠萌發的勃勃生機。
許良臣(1895-1980),原名許寶柱,上海京劇譚派名票,1950年代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許氏生平喜好古玩字畫,收藏頗豐。
0849 清雍正 釉裡紅三魚紋大碗 (一對)
尺寸:直徑22.8cm×2
估價:RMB 700,000-900,000
落槌價 :CNY 700,000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據唐英在雍正十三年(1735)撰寫的《陶成紀事碑》記載,雍正御窯品種有「一仿宣窯寶燒,有三魚、三果、三芝、五蝠四種」,即為拍品品種之來源。
拍品與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參見《胡惠春先生、王華雲女士捐贈瓷器精品選》,頁78,圖44;《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162),尺寸較大,外壁飾釉裡紅鱖魚三條,不加細節描繪,形成剪影之效果,寓意「富貴有餘」。釉面瑩潤勻淨,釉裡紅呈色鮮豔,紅白相映,意趣盎然。
釉裡紅三魚紋,首創於宣德高足碗、高足杯,為後世追仿不已。而自成化開始,將此紋飾移於口徑二十一釐米的撇口大碗之上,弘治、萬曆沿續燒造。清代雍正時期,唐英督理陶務,盡力仿宣窯寶燒,也同時取用宣窯、成窯等不同時期的器形,成就了釉裡紅三魚紋品種在清代的巔峰。
0836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蒼龍教子圖梅瓶
尺寸:高41.5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落槌價 :CNY 690,000
紀錄:紐約佳士得,2002年9月20日,編號328
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日,編號1690
說明:海水龍紋起源於明永樂時期,其後明清兩代一直沿用不斷,清代除繼續於瓷器之上描繪祥龍騰躍海水之間的形象外,還另創大小兩龍相互呼應的蒼龍教子圖。至乾隆晚期,隨著皇帝進入耄耋之年,蒼龍教子圖被賦予特殊的寓意,象徵一代帝王對繼任者的教誨之情,拍品即屬此類。
梅瓶器形高大,胎體厚重,頸部較細長。外壁通景繪蒼龍教子圖,以淡描青花飾祥雲,釉裡紅繪雙龍和海水,蒼龍身姿矯健,五爪鋒利,脛部海浪洶湧,幼龍躍出海面,與蒼龍彼此呼應,父子情深溢於言表。
青花釉裡紅瓷器一般追求發色濃豔,拍品青花較淡,乃於瓷胎上先錐刻雲紋,再敷填淡淡的青料,以襯託釉裡紅雙龍,工藝複雜,較為少見。
梅瓶工藝複雜,除以傳統青花釉裡紅表現紋飾外,其青花雲紋之下,先施以淺刻技法,再填繪青料入窯燒成,此一工藝曾偶見於元代青花瓷,以後歷朝罕有,拍品遠紹元青花遺風,紋飾層次分明,堪稱為清代青花釉裡紅器之雋品。
0848 清雍正 青花折枝蓮紋杯 (一對)
尺寸:直徑8.1cm×2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落槌價 :CNY 680,000
款識:「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雍正皇帝十分偏愛秀雅清逸的成化瓷器,《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他曾多次下旨依據成窯舊器仿燒,有時亦會略加修改而有所創新。拍品造型、尺寸、紋飾繪畫技法均與成化時期製品相似,應為雍正皇帝極為心儀之器。
拍品青花杯一對,器形規整,外壁飾四組折枝蓮紋,以平塗技法描繪,青花發色深沉濃豔,刻意仿成化早期青花之特徵。
0809 清鹹豐 粉彩群仙圖罐
尺寸:高23.4cm
估價:RMB 600,000-750,000
落槌價 :CNY 600,000
出版:臺灣慎德堂1991年月曆11月
款識:「大清鹹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紀錄:北京誠軒,2005年11月5日,編號88
說明:鹹豐一朝因國祚較短,內憂外患,景德鎮御窯廠更因受太平天國戰事波及而停燒,故而精品稀見。
拍品器形、紋飾新穎別致,類似者見有故宮博物院藏道光粉彩描金仙人蝠耳扁方尊,與之紋飾、風格相近。據道光時期宮廷檔案記載,該扁方尊名為洋彩群仙太平尊,專為春節所燒,按此拍品應屬鹹豐官窯承襲前朝燒制的年節陳設用瓷,製作精美,堪稱鹹豐官窯之遺珠。
粉彩罐肩部凸飾雙蝙蝠耳銜環,腹部繪群仙祝壽圖,兩面分別為福祿壽三星和八仙,頸肩部以胭脂紫釉為地飾纏枝蓮紋。紋飾吉祥,雍容華貴,具有典型的宮廷特徵。
0827 清乾隆 青釉描金雲龍紋朝冠耳爐
尺寸:24.7×23.8cm
估價:RMB 600,000-750,000
落槌價 :CNY 58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橫款
收藏:露絲·菲奧倫蒂尼舊藏
說明:朝冠耳爐為佛前供奉的用器,清代宮廷篤信佛教,尤以乾隆時期最盛,宮中佛堂密布,各種佛事器具製作頗繁,以滿足帝後禮佛需求,朝冠耳爐製作精美,具有典型的時代風格。
乾隆時期燒造的朝冠耳爐品種多樣,青花、彩瓷等不一而足,但由於體量厚重,造型誇張,燒造和保存均頗不易,品相完好者十分難得。
拍品器形莊重,通體施青釉,並加金彩滿繪紋飾,腹部兩面分別繪雙龍戲珠紋,頸、足、雙耳則飾以祥雲紋,華麗繁複為同類型器之佼佼者,更突顯乾隆宮廷用瓷的大氣磅礴。
0841 清乾隆 五彩龍鳳紋碗 (一對)
尺寸:直徑15cm×2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落槌價 :CNY 50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紀錄:倫敦佳士得,2001年11月13日,編號126(拍品之一)
倫敦佳士得,2009年11月3日,編號207(即上只)
北京誠軒,2009年11月22日,編號23(拍品另一)
說明:清代五彩龍鳳紋碗始燒於康熙朝,為清代官窯的經典品種,惟自乾隆朝開始,同一時期製品畫法仍有區別,拍品瑞鳳頸部為羽毛式,雙翅、尾部亦較習見者複雜,描繪細緻,在清代龍鳳紋碗中殊為少見。
拍品外壁繪兩組五彩龍鳳,口沿飾一周八吉祥間如意頭紋,碗心繪紅彩立龍戲珠。畫面布局嚴謹,外密內疏。此中少見的龍鳳紋碗能成對上拍,尤顯難得。
0875 明永樂 龍泉窯青釉刻花四季花果紋碗
尺寸:直徑20.5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落槌價 :CNY 500,000
說明:龍泉地處浙江處州,窯業久負盛名,隨著近些年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學術界對於明初龍泉窯的地位已經達成共識,即認為龍泉窯與景德鎮窯均是燒造宮廷御用瓷器的官窯。但與景德鎮青花瓷相較,龍泉窯釉下刻花工藝更為繁複,精品亦相對較少。
文獻資料方面亦不乏佐證,據《大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載,成化皇帝即位後便召回了饒州和處州兩處的監窯內官,可見此制度至少一直延續至天順年間。
從傳世及出土的明初青花瓷器與龍泉窯青瓷看,墩式碗、梅瓶、大盤、執壺等器形和紋飾特徵均極為相近。拍品品種和浙江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明官窯遺址考古出土瓷片相同,其尺寸、紋飾則與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青花纏枝花紋碗相類,僅口沿內無幾何紋飾,種種雷同,即是明初處州龍泉窯與饒州景德鎮窯「定奪樣制」的實物映證。
墩式碗胎體厚重,通體施青釉。內外壁均以暗刻花果紋為飾,內壁刻折枝枇杷、荔枝、壽桃、山茶花,碗心為折枝牡丹紋;外口沿飾纏枝靈芝紋,腹部刻纏枝茶花、菊花、牡丹等四季花卉,足外牆飾幾何紋。刻花手法熟練明快,青釉發色明麗均勻,釉面肥厚滋潤,器形端正,為明永樂處州龍泉官窯之精品。
0852 清雍正 黃地綠彩嬰戲圖碗 (一對)
尺寸:直徑15cm×2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落槌價 :CNY 400,000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黃地綠彩嬰戲圖碗為明嘉靖時期創燒的名貴品種,清康熙、雍正兩朝官窯據以仿製,工藝較明代精緻細膩,夙稱一代雋品。
拍品內外均施黃釉,外壁飾綠彩「八子鬧園」景象:庭院之中蒼松挺拔,諸小童嬉於院中,形象生動可愛,童趣盎然。紋飾均錐刻而出,在綠彩之下更顯得清晰流暢,頗見匠心。黃彩嬌妍欲滴,綠彩翠韻怡人,均勻淨無瑕,鮮豔明麗,為清雍正官窯之精品。
0855 清康熙 豇豆紅釉鏜鑼洗
尺寸:寬11.7cm
估價:RMB 200,000-280,000
落槌價 :CNY 330,000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說明:鏜鑼洗為康熙朝新創的文房名品,傳世品見有豇豆紅釉、天藍釉品種,其中以豇豆紅最為著名。
拍品與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及上海博物館藏品品種相同,斂口、扁腹,器形規整。外施豇豆紅釉,釉質均勻純淨,發色鮮紅奪目。
拍品尤為特殊之處,在於圈足內壁以青花書中國傳統花碼〧(七),與上海博物館〤〣(四三)和中國國家博物館〦(六)藏品特徵一致,且底款筆法相同,或為同一批燒造、特意添加編號的進御之器。
豇豆紅釉創燒於康熙晚期,是清代單色釉中的名貴品種,以其釉色滋潤,紅如豇豆而得名,又有「娃娃臉」、「美人醉」、「桃花片」等美稱。
0877 元 青花纏枝靈芝紋高足杯
尺寸:11.1×9.8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300,000
紀錄:香港佳士得,1994年10月31日,編號541
說明:高足杯之器形適於馬背民族持握使用,因此元代青花高足杯較為常見。拍品與故宮博物院和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博物館之藏品器形相同,而外壁飾纏枝靈芝紋,甚為少見。
拍品杯腹下承高圈足,接坯痕跡明顯,外壁繪青花纏枝靈芝紋,杯心飾折枝並蒂菊花兩朵,口沿內繪卷草紋一周,筆意灑脫隨性,時代風格明顯。
0801 清宣統 青花纏枝西番蓮福壽雙喜紋大碗
尺寸:直徑21.2cm
估價:RMB 15,000-25,000
落槌價 :CNY 62,000
款識:「大清宣統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以喜字為官窯瓷器紋樣,多見於清代中晚期。拍品器形和紋飾均承襲自道光時期,為少見的宣統官窯品種,體量較大。
大碗外壁滿繪青花西番蓮,串連壽桃、蝙蝠,間以蓮花託雙喜字,紋飾構圖繁密,具有喜慶祥和的宮廷氣象,青花發色鮮豔,不遜於前朝。
0802 清宣統 礬紅彩雲龍紋杯
尺寸:直徑5.9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38,000
款識:「大清宣統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礬紅彩雲龍紋杯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乃仿 明代同類器而制,其燒造一直延續至清晚期,然宣統朝製品不為多見。
拍品杯形小巧,僅以礬紅一色為飾,外壁繪二趕珠龍,描繪較為細緻。
0803 清光緒 素三彩雙龍紋盤
尺寸:直徑10.9cm
估價:RMB 8,000-10,000
落槌價 :CNY 18,00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黃地素三彩雙龍紋盤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傳承自明代式樣,《光緒廿六年庚子大運傳辦瓷器名單》第四十八項稱其為「內紫龍外雙螭澆黃三寸碟」。
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素三彩》,頁172,圖137),內外壁施黃釉,盤心及外壁以綠、紫彩飾雙龍紋,內壁分布六組折枝花卉紋。紋樣均先於素胎錐拱輪廓,再填彩燒造而成,工藝較為複雜。
0804 清光緒 青花三清圖御製詩茶碗
尺寸:直徑10.6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65,00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清宮茗茶之風盛行,乾隆皇帝首創三清詩茶碗,於碗心繪三清圖、外壁書乾隆御製詩,用於啜飲以雪水沃梅花、松實、佛手衝泡的龍井茶。嘉慶時期承襲燒造,外壁則改以嘉慶帝御製詩,拍品即傳承自嘉慶樣式,為光緒官窯少見佳作。
蓋碗器形規整,碗心與蓋內繪青花松樹、梅花、佛手三清圖,外壁和蓋面則書御製詩,字體工整,繪製精良。
據檔案記載,龍井茶為浙江貢茶的主要品種,光緒二十六年(1898)四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劉樹堂進貢龍井芽茶二十瓶,拍品即為光緒宮廷飲用此類龍井貢茶而專門燒造的茶具。
品相保存良好。
0805 清光緒 粉彩九桃圖碗 (一對)
尺寸:直徑16.6cm×2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48,00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粉彩九桃圖創始於雍正時期,官窯瓷器繪此一紋飾者,均屬名貴品種。
拍品承襲前朝紋樣而制,外壁以粉彩繪粗壯的桃樹,上結九隻碩大、成熟的壽桃,樹下生長靈芝一朵。紋飾描繪細緻,色彩鮮豔亮麗。
成對保存良好,較為難得。
參閱:《晚清官窯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3年,頁122,圖122
0806 清光緒 粉彩皮球花紋茶碗 (一對)
尺寸:直徑10.6cm×2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28,00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皮球花為清代官窯中獨特的裝飾題材,流行於雍正至乾隆時期,後朝少見。
蓋碗口沿描金,外壁和蓋面以粉彩繪皮球花紋,碗、蓋內沿飾礬紅纏枝蓮紋一周,裝飾紋樣相互呼應,製作嚴謹講究,風度嬌俏中不失規矩。
0807 清光緒 黃地粉彩纏枝西洋花卉紋盤 (一對)
尺寸:直徑19.6cm×2
估價:RMB 8,000-12,000
落槌價 :CNY 32,00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拍品紋飾承襲自乾隆時期,明顯受到歐洲巴洛克藝術風格影響。盤內壁以黃彩為地,滿繪纏枝西洋花卉紋,畫面繽紛熱鬧,色彩鮮豔,外壁則飾三組疏朗的纏枝花卉紋。繪工較為精細,彩料凝厚,頗有前朝洋彩之特徵。
0808 清道光丁酉(1837年)作 粉彩印心石屋花口碗
尺寸:寬17.4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42,000
款識:「道光丁酉」四字二行篆書款
說明:拍品為清道光時期名臣陶澍訂燒之器,碗身六瓣花稜形,外壁以粉彩描繪金山印心石屋圖景,墨彩題識「金山印心石屋圖。金山如麗人,心清金屋貯。永鎮石欄橋,如聞佛印語。」後落「雲汀」朱文印。
陶澍(1779-1839),號雲汀,湖南安化人。歷官安徽、江蘇巡撫,道光十年(1830)至道光十五年(1835)間任兩江總督,任內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興修水利,為湖湘經世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印心石屋詩抄》、《陶文毅公全集》等。
道光十五年(1835)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進京述職,向皇帝提及幼年讀書於印心石屋之事,道光帝即親賜御筆印心石屋四字。陶澍以為曠世之榮,於多處摹刻御書,並在景德鎮訂燒一批瓷器,繪印心石屋圖,題詠御書詩作,以示不忘皇恩,拍品即為其中之一,且有幹支紀年款,為陶澍訂燒印心石屋圖瓷器的時間提供了明確依據。
0810 清道光 粉彩三多紋墩式碗
尺寸:直徑15.3cm
估價:RMB 8,000-10,000
落槌價 :CNY 57,000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拍品品種與故宮博物院藏品相同(參見《孫瀛洲的陶瓷世界》,頁310、311,圖193),墩式碗外壁以粉彩繪折枝壽桃、石榴、荔枝,筆觸精緻入微,狀寫桃實圓碩、榴開百子、荔枝飽滿、枝幹細勁之態,綠彩濃淡表現葉片陰陽向背,形象逼真。
0811 清道光 粉彩鶴鹿同春圖鈴鐺杯 (一對)
尺寸:直徑8cm×2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95,000
0813 清嘉慶 珊瑚紅地描金萬年甲子盤 (一對)
尺寸:直徑11.5cm×2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40,000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此一品種傳世少見,外壁以珊瑚紅為地,金彩繪纏枝蓮紋,四個圓形開光內書篆體「萬年甲子」,盤心繪五蝠捧壽,主題鮮明,有祝願帝業永固之意,礬紅彩添飾金彩更顯富麗堂皇。
0814 清道光 粉彩瑞果圖折沿碗 (一對)
尺寸:直徑11.9cm×2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65,000
款識:「嶰竹主人造」五字二行篆書款
說明:道光時期署「嶰竹主人造」款瓷器,多見器形別致、繪畫精細的盤、碗一類,在道光堂名款制瓷中別具一格,風貌獨具。
拍品臥足、折沿,胎壁較薄,外壁以粉彩繪桃、李、馬蹄、楊梅、枇杷果五種果實,令人垂涎。
0816 清嘉慶 鬥彩鴛鴦荷塘圖小碗
尺寸:直徑10.3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30,000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明宣德官窯首創五彩鴛鴦荷塘圖,成化鬥彩繼承並改良,以後各朝均沿襲燒造,使得這種脫胎於宋元織錦紋樣「滿池嬌」的圖案,成為明清兩朝官窯經典紋樣。
拍品品種與故宮博物院藏品相同(參見《孫瀛洲的陶瓷世界》,頁284、285,圖179),碗心與外壁均以鬥彩繪鴛鴦荷塘圖,脛部繪青花蓮瓣紋一周,布局精巧,紋飾描繪筆法細緻。
0817 清道光 鬥彩纏枝花卉紋碗
尺寸:直徑14.3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130,000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此式鬥彩碗創燒於雍正時期(參見《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130),是官窯瓷器對西洋元素的巧妙借鑑,後朝沿續燒造,但均不多見。
拍品外壁滿繪纏枝花卉紋,以青花勾勒枝蔓,彩料填描花葉,布局繁縟,風格華美,為道光官窯上乘之作。
0818 清道光 青花纏枝西番蓮福壽雙喜紋大碗
尺寸:直徑21.2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25,000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拍品紋飾承襲自乾隆時期繁縟綺麗的風格,滿繪吉祥物象,布局對稱,為典型的宮廷裝飾技法,南京博物院尚藏有相同紋飾、尺寸之粉彩碗,足見一時風尚。
青花大碗外壁滿繪西番蓮,花葉捲曲繁密,串連壽桃、蝙蝠,間以蓮花託雙喜字,寓有「福壽雙全」、「雙喜臨門」之意,紋飾構圖繁密,具有喜慶祥和的宮廷氣象,為道光官窯中製作精細的品種。
0819 清嘉慶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尺寸:高37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140,000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賞瓶創燒於雍正時期,一直沿用至清末,為清代宮廷的經典陳設器,因也兼賞賜之用,故名。
拍品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器形端莊,肩部飾三組凸稜。通體以青花為飾,分別繪海水紋、如意頭紋、蕉葉紋、回紋、纏枝蓮紋、蓮瓣紋、卷草紋等九層紋飾。釉面光潤,青花色澤濃豔。
0820 清道光 青花礬紅海水龍紋盤
尺寸:直徑17.6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42,000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此一品種始創於明代早期,清代官窯沿續燒造。
拍品盤心和外壁均以青花繪海水,礬紅彩飾龍紋,盤心立龍和外壁的九龍姿態各異,騰躍於海浪之中。青花發色藍中泛灰,礬紅色彩鮮亮。龍頭窄平,雙眼橫排,具有明代中後期龍紋的繪畫風格。
0821 清道光 青釉暗刻纏枝花卉紋碗
尺寸:直徑15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60,000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紀錄:北京拍賣會,2011年6月7日,編號9280
說明:明代早期景德鎮已成功仿燒青釉瓷器,後朝沿續燒造,其中青釉暗刻纏枝花卉紋碗,見有十五世紀中期的不同碗形,為清代官窯據以仿燒提供典範。
拍品器形規整,內外均施青釉,釉面勻淨,光澤瑩潤,外壁釉下刻劃纏枝花卉紋,線條優雅流暢,風格清幽雅致,為清代官窯少見品種。
0822 清乾隆 茄皮紫釉膽瓶
尺寸:高31.2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50,000
說明: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茄皮紫釉膽式瓶相近(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頁182,圖165),器形周正,外壁施茄皮紫釉,釉面瑩潤光亮,色澤深沉。
茄皮紫釉是清代新創的低溫單色釉品種,始見於順治朝,發色藍紫,又有稱之為「氈包青」者。
0823 清乾隆 茶葉末釉尊
尺寸:18×16.3cm
估價:RMB 180,000-250,000
落槌價 :CNY 180,000
紀錄:紐約佳士得,2015年9月17日,編號2211
說明:此一器形承襲自鈞窯渣鬥式花盆,宣德時期有此種造型的青花尊,但傳世已不多見,清代官窯沿用此形制而燒造陳設用器。
拍品與上海博物館藏雍正茶葉末釉尊相似(參見《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至宣統官窯瓷器》,頁66,圖3-35),造型端莊穩重,通體施茶葉末釉,釉面沉靜而溫潤。
0825 清乾隆 粉青釉高足杯
尺寸:11.7×9.6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95,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橫款
紀錄:倫敦佳士得,2008年11月7日,編號84
說明:拍品品種少見,造型秀美精巧,內外壁施淡淡的粉青釉,僅腹部飾兩道弦紋,簡潔而恬淡,與釉色搭配相宜,為乾隆時期單色釉瓷之精品。
清雍正、乾隆年間所燒青釉器技藝高超,依深淺濃淡而有豆青、冬青、粉青等不同的釉色,拍品為最淺的粉青釉,色澤雅致。
0826 清乾隆 粉青釉福祿紋洗
尺寸:直徑11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落槌價 :CNY 95,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紀錄:香港蘇富比,1982年5月18日,編號302(其中一隻)
收藏:近代著名收藏家亨利·奈特舊藏
說明:此一式樣的折腰盤習稱為洗,器形獨特,傳世尚見有青花品種,似拍品此類單色釉者傳世較少。
拍品內外釉下凸飾花紋,洗心為結帶縛靈芝、葫蘆、天竹果,三隻蝙蝠飛翔雲間,脛部飾變形蕉葉紋,通體施粉青釉,釉色瑩潤清透,勻淨淡雅,釉下紋飾清晰,在釉色的襯託之下更富立體感。
0828 清嘉慶 黃釉暗刻雲龍紋碗
尺寸:直徑15.1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55,000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黃釉暗刻龍紋碗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按《國朝宮史》內容,白裡黃瓷碗為皇貴妃用瓷,等級頗高。而據史料記載,嘉慶年間僅冊封過一位皇貴妃,即後來成為嘉慶帝第二位皇后的鈕祜祿氏。
拍品內壁光素施白釉,外壁黃釉下暗刻雙龍趕珠,脛部飾海水江崖紋。釉面光潤,暗刻紋飾清晰流暢。
0831 清乾隆 茶葉末釉荸薺瓶
尺寸:高24.2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150,000
說明:荸薺瓶為清代宮廷陳設用瓷之常見造型,見有單色釉、粉彩等不同品種。拍品與習見茶葉末釉荸薺瓶相較,腹部更為矮扁,頗有雍正時期器形特徵。外壁施茶葉末釉,釉面布滿細細的黃褐色斑點,深沉而勻淨。
0832 清乾隆 霽紅釉天球瓶
尺寸:高27.6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70,000
說明:霽紅釉創燒於明初景德鎮御器廠,清代承襲燒造,由於掌握窯內氣氛等工藝難度較大,呈色鮮豔純正者,十分難得,一向受到鑑賞家青睞。
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霽紅釉直頸瓶器形相似,均未落款,而尺寸較大,造型更為敦實沉穩。瓶身滿施霽紅釉,色澤豔麗均勻,釉汁肥厚溫潤,反映出乾隆時期霽紅釉燒制技術的成熟。
0834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折沿碗
尺寸:直徑16.8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25,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色澤濃重,特徵鮮明,後世仿效甚眾。清代檔案中便曾多次記載御窯廠奉旨燒造仿宣窯、成窯、嘉窯瓷器,拍品即為乾隆官窯仿明嘉靖青花所作。
拍品造型別致,碗心飾立龍,外壁繪二行龍。龍圓眼、闊鼻、風車狀五爪、周身飾火焰和壬字形雲紋,均再現嘉靖時期風格。釉面微泛亮青色,青花濃豔偏紫,乃刻意追仿嘉靖朝回青特徵。
0835 清乾隆 青花礬紅海獸紋大碗
尺寸:直徑21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9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青花礬紅海獸紋碗為明清官窯傳統品種,始見於明代永宣時期,所飾各類海中異獸,又稱為海八怪,被視為吉祥瑞應的象徵。
拍品碗心及外壁以礬紅彩繪波浪,青花繪海馬、海象、翼龍等異獸,於海水中飛騰追逐,形象生動。紅彩豔麗,青花發色明快,紋飾描繪精細。
0838 清乾隆 青花纏枝花卉紋四方水盂
尺寸:7.4×5.2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75,000
說明:拍品呈覆鬥形,肩部起稜一周,外壁以青花繪纏枝花卉紋,自口沿向下依帶狀分布,勾描細緻繁密,青花發色鮮豔,為乾隆時期精緻的文房小品。
0840 清乾隆 鬥彩壽字紋盤 (一對)
尺寸:直徑14.3cm×2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落槌價 :CNY 12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壽字紋盤紋樣始見於明嘉靖時期五彩品種(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頁19,圖18),清代改以鬥彩燒制,胎釉較明代精緻,紋飾布局更為嚴謹規整。
拍品外壁飾三組鬥彩「壽」字形桃枝,間以青花折枝靈芝紋。盤心青花雙圈內繪一株桃樹,枝幹纏繞呈壽字形,桃實纍纍結於樹梢,坡地襯以靈芝、仙草、壽石等祥瑞物象。畫面構圖巧妙,施彩清新淡雅,紋飾題材寓意福壽綿長,為清宮賀壽之佳器。
0845 清雍正 青花雲龍紋杯 (一對)
尺寸:直徑6.6cm×2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85,000
款識:「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拍品紋飾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青花雲龍紋茶盅風格相似,乃承襲明代製品而燒造。按臺北故宮藏品之器形、圈足青花線等特徵,明顯具有成化時期遺風,可知此品種乃脫胎於成化制器。
青花杯形小巧可愛,外壁繪雙龍追逐壬字雲間,龍鼻寬闊呈如意形,龍爪如風車,頗具明代中期龍紋之遺韻,青花發色淡雅柔和。
0846 清雍正 青花雙鳳穿花壽字紋折腰盤
尺寸:直徑16.8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190,000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紀錄:香港蘇富比,1975年11月17日,編號219
說明:拍品直壁折腹,器形獨特,品種少見。內外壁均以青花為飾,口沿飾纏枝蓮紋一周,盤心繪雙鳳穿行於牡丹叢中,拱圍壽字,布局繁密。胎白釉淨,青花呈色純正,畫工細膩精整。
於瓷器之上裝飾壽字紋,以明代嘉靖和清代康熙時期最為流行,尤其康熙年間創造了壽字的多種篆體,使之具有圖案式的裝飾效果。拍品盤心壽字紋左右對稱工整,幾乎脫離原本字形,紋飾滿密,康熙遺風明顯,但青花發色已趨淡雅,開啟了雍正一朝的新貌。
0847 清雍正 青花三友圖天字罐
尺寸:21.3×21.9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65,000
款識:「天」字楷書款
說明:天字罐為明成化瓷名品,因器底書天字而得名,歷來為鑑家所重,後世亦追仿不絕。
拍品仰慕成化天字罐之名而加以創新,器形穩重,肩部和脛部均飾青花蓮瓣紋一周,腹部繪月影之下的松、竹、梅三友圖,筆法流暢灑脫,時代特徵明顯。
0850 清雍正 霽藍釉盤 (一對)
尺寸:直徑16.4cm×2
估價:RMB 60,000-80,000
落槌價 :CNY 220,000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盤形規整,胎質細白緻密。內外壁均施霽藍釉,口沿留一線燈草邊,釉面光潔瑩潤,玻璃質感強烈,為雍正時期霽藍釉之標準器。
霽藍釉創燒於明宣德時期,與甜白、霽紅釉並稱宣窯三大單色釉品種。拍品為雍正時期仿宣德製品,工藝高超,頗具宣德寶石藍釉之風採。
0851 清雍正 粉青釉福祿紋洗
尺寸:直徑15.4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落槌價 :CNY 170,000
款識:「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此一品種造型獨特,故有折沿盤、洗、碗託等不同名稱,其工藝複雜,紋飾精美,應屬特意燒制專供皇帝賞玩之器。傳世見有大小兩種尺寸,拍品屬於較大者。
拍品器形規整,內外壁釉下凸飾花紋,洗心為結帶縛靈芝、葫蘆、天竹果,三隻蝙蝠飛翔雲間,脛部飾變形蕉葉紋,通體施粉青釉,釉色瑩潤清透,勻淨淡雅,釉下紋飾清晰,在釉色的襯託之下更富立體感。
0853 清康熙 郎窯紅釉長頸小瓶
尺寸:高14.8cm
估價:RMB 8,000-10,000
落槌價 :CNY 48,000
紀錄:紐約美國藝廊,1921年1月6日,編號1158
說明:郎窯紅以其色如初凝牛血般濃豔為特徵,乃康熙時期仿明代宣德寶石紅釉之作。因傳為郎廷極督陶時所燒而得名,近來雖已易其說,卻仍為海內外藏家珍重,堪稱康熙單色釉名貴品種。
拍品小巧玲瓏,可一手盈握,賞玩皆宜。外壁紅釉鮮豔濃厚,釉面呈玻璃光澤,口沿露白色「燈草邊」,垂釉近足,足際無釉,即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胎質細膩堅實,底釉呈米湯色開片,具有康熙郎窯紅的典型特徵。
0854 清康熙 灑藍釉描金東坡夜遊圖提梁壺
尺寸:15.8×14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35,000
說明: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灑藍釉描金提梁壺品種相類,外壁施灑藍釉,壺腹兩面開光,一面金彩繪東坡夜遊赤壁圖,另面書七言律詩一首:「五百年前續此遊,水光依舊接天浮。徘徊今夜東山月,仿佛當年壬戌秋。有客得魚臨赤壁,無人載酒出黃州。吟成一浦千山寂,孤鶴橫江掠小舟。」壺把下飾金彩壽字。
灑藍釉初創於明宣德時期,清康熙年間恢復燒造,以吹釉法施於瓷胎,燒成後釉面滿布均勻的深藍色斑點,又稱作雪花藍。
0856 清康熙 白釉暗刻龍紋鬥笠盞 (一對)
尺寸:直徑9.9cm×2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110,000
款識:「永樂年制」四字二行篆書款
說明:永樂甜白瓷以胎質潔白細膩、釉質瑩潤勻淨著稱於世,並多為後世所仿製。
拍品鬥笠形盞仿永樂甜白瓷相類品種而制,造型清秀雅致,盞壁迎光可透,宛若脫胎,內壁暗刻雙龍趕珠紋,碗心刻「永樂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並圍以蓮瓣紋一周,頗具明初風韻。
0857 清康熙 蘋果綠釉尊
尺寸:高33.3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落槌價 :CNY 180,000
說明:低溫綠釉為單色釉中之名品,最早見於宣德時期,後世五彩、鬥彩品種中常用,為不可或缺的色彩之一。清代康雍乾三朝單色釉品種豐富,但此種淺淡的綠釉品種傳器甚少,類似者見有英國鐵路基金會舊藏清雍正果綠釉碗一對,均極為珍貴。
0858 清康熙 鬥彩萬壽齊天杯及託 (一對)
尺寸:杯寬8.4cm×2;託直徑14cm×2
估價:RMB 250,000-300,000
落槌價 :CNY 380,000
款識:「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康熙瓷器中成套的杯碟素來享有盛譽,如故宮博物院藏淡綠釉、上海博物館藏黃釉品種,均造型小巧秀雅。拍品則為鬥彩品種,存世尤為少見,別具風華。
鬥彩龍鳳紋杯及託一對,其中杯的造型、紋飾款識,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成化款鬥彩龍紋雙耳花式杯相同,均六瓣葵花形,兩側飾龍形雙耳,外壁繪兩組雙龍紋,分別捧篆書「萬壽」、「齊天」二字。託口沿飾纏枝蓮紋,託心繪一龍一鳳,相對呼應。造型精巧雋秀,胎薄體輕,青花呈色淡雅柔和,彩釉清麗鮮美,為康熙鬥彩之精品,於陶瓷史尚有補闕之助。
0860 清康熙 五彩魁星圖筆筒
尺寸:12×13.2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220,000
收藏:英國著名收藏家肯尼斯·馬爾科姆舊藏
說明:拍品外壁一面繪五彩魁星圖,魁星站立鯉魚背上,右手持筆,左手握銀錠,將鬥高高踢起。另面墨彩書五言律詩一首「兩鬢此蓬鬆,文章蓋世雄。雙眸覷北鬥,一筆掃長空。躡足登雲路,翻身步月宮。陽日是得利,拿定壓諸公。」畫面、詩意均具有康熙時期的典型風格。
底貼KRM和John Sparks標籤,以及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79年展籤。
KRM即肯尼斯·馬爾科姆(Kenneth???R.Malcom,1908-1984),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早期重要會員,一生熱愛收藏中國瓷器,曾給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捐贈過甚多藏品。
0861 清康熙 素三彩菡萏初綻筆筒
尺寸:9.9×12.5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10,000
說明:以植物花葉為形而製作文房用器,於清代康熙時期頗為流行,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康熙綠釉葉式洗,此類瓷器為乾隆時期象生瓷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拍品筒壁作荷葉卷合之狀,葉脈清晰,一枝初綻的荷花和蘆葦依偎在側,荷葉施綠彩,花枝與花朵則分別施以黃、紫兩色。整器顏色清新素雅,造型生動別致。
0862 清康熙 五彩瓜果圖蟋蟀罐
尺寸:寬13.7cm
估價:RMB 40,000-50,000
落槌價 :CNY 180,000
款識:「紹聞堂」三字楷書豎款
說明:拍品與上海博物館藏康熙五彩蟋蟀罐品種相似(參見《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頁172,圖114),且底款亦皆為「紹聞堂」,應屬同一時期訂燒之物。據研究,「紹聞堂」系康熙時期堂名款,所知傳器除青花纏枝牡丹紋碗外,均為蟋蟀用具。
罐身呈矮筒形,口沿微內斂。外壁繪五彩折枝石榴、葡萄、橘子、柿子四組,內壁素胎,修胚規整,以利蓄養蟋蟀。全器紋飾勾繪細緻,青花發色明豔,五彩亮麗,風格清新雅致。
根據拍品罐內壁素胎特徵,可知其為鬥盆,數量遠少於養盆,且屬名家訂燒,珍貴難得。
0863 清康熙 青花纏枝蓮紋直頸瓶
尺寸:高39.1cm
估價:RMB 100,000-120,000
落槌價 :CNY 180,000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紀錄:紐約帕克勃內藝廊,1962年10月11日,編號344
收藏:盧芹齋舊藏
說明:拍品頸部粗壯,口沿和腹部分別繪青花纏枝花卉紋和蓮紋,以頸部蕉葉紋相間隔,布局繁密,青花發色濃豔,具有康熙時期典型特徵。
盧芹齋(1880-1957),浙江湖州人,二十世紀前半著名的中國古董商。1902年隨張靜江前往巴黎開設運通公司,售賣中國瓷器,並憑藉其眼力回國收購大量珍貴文物,銷往歐洲,盧芹齋一生經手古董數量巨大,珍品甚多,其中最著名的為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
0864 清康熙 青花福壽雲龍紋碗
尺寸:直徑13.1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落槌價 :CNY 150,000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紀錄:倫敦佳士得,2013年5月14日,編號210(其中一隻)
說明:青花福壽龍紋碗為康熙官窯始創,其後僅乾隆朝沿續燒造,惟均流傳無多。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碗心飾青花團龍紋,外壁繪五爪雙龍紋,前後以折枝靈芝託福、壽二字相隔,脛部飾蓮瓣紋。胎質細膩潔白,釉色瑩潤,青花發色鮮豔。
0865 清康熙 青花團鳳紋葵瓣形大碗
尺寸:直徑24.4cm
估價:RMB 350,000-450,000
落槌價 :CNY 350,000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紀錄: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20日,編號449
說明:明代宣德時期官窯獨創青花花瓣式器,見有執壺、高足碗、大碗、洗等,飾花果或龍鳳紋,堪稱一代名品。清代康熙年間據以仿燒,但精品少見。
拍品尺寸較大,碗壁呈八瓣葵花形,外壁及碗心飾團鳳紋,口沿內外和脛部分別繪纏枝蓮紋一周,圈足飾回紋。布局疏朗。胎質潔白緻密,繪工精細,青花色澤純正,堪稱康熙朝青花經典之作。
拍品雖脫胎於宣德年間製品,但團鳳紋已具有典型的康熙時代特徵,與同時期的官窯名貴品種青花、釉裡紅團鳳紋碗紋飾相近,似有傳承關係。
0866 清康熙 青花百壽圖筆筒
尺寸:11.6×16.8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落槌價 :CNY 120,000
款識:「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康熙時期流行以「壽」字為瓷器紋飾,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青花萬壽字尊、百壽字紋觀音瓶,通體書寫青花壽字,為慶賀壽誕而燒造。拍品裝飾風格與前述尊、瓶相類,應亦為賀壽之器。
筆筒外壁以青花題寫各式不同字體的壽字,共計一百三十字,排列規整,井然有序。並書篆體題首「百壽圖」,落「述古」圓形印和「四勿主人」方形印。青花發色豔麗,字形各異,別具情趣。
前述故宮藏青花百壽字紋觀音瓶,頸部篆書「百壽圖」,腹部排列一百個壽字,落「熙朝傳古」等篆書方章,底署「大明成化年制」款。拍品無論是題首、款識,還是篆體的多樣變化,都與之相似,同屬康熙朝之流行風尚。
0867 清康熙 青花山水圖大缸
尺寸:40.1×34.6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120,000
說明:山水圖是清康熙時期流行的瓷器紋樣,因為當時所用的青料能分出濃淡層次,具有傳統水墨畫墨分五色的效果,所以歷來受到高度讚譽。
拍品器形規整,體量碩大,胎體厚重堅實,通體以青花繪山水人物圖,遠山近水,意境幽深。青花發色豔麗,採用分水技法描繪,山巒富有濃淡深淺的層次感,畫面清新。
0868 清康熙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
尺寸:高14.6cm
估價:RMB 200,000-280,000
落槌價 :CNY 360,000
說明:明宣德時期首創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為一代名品,其器形獨特而製作精美,為後世垂範,明清兩代沿續仿燒,惟傳器均少,亦頗為珍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郎世寧畫瓶花軸中即有此一品種。
拍品為康熙時期燒造之器,刻意追慕宣德早期風採,故不書款識。瓶口卷唇,方形委角腹,頸部飾獸首耳,造型別致,外壁繪青花纏枝牽牛花紋,筆意灑脫流暢,堪稱清仿明、官仿官最成功的範例。
0869 清康熙 青花秋意圖馬蹄杯 (一對)
尺寸:直徑6.5cm×2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28,000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拍品胎體輕盈,器形小巧可愛,外壁以青花繪洞石菊花、秋草生長繁茂,螞蚱停歇,秋蟲飛舞,一派熱鬧景象,青花發色淡雅,紋飾繪畫精細。
0870 清康熙 青花昭君出塞圖花觚
尺寸:高47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落槌價 :CNY 170,000
紀錄:倫敦威立士,2012年11月14日,編號165
說明:明末清初之際,戲曲、小說流行,版畫藝術也發展迅速,對瓷器紋飾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青花瓷器多以戲曲、小說、歷史故事場景為裝飾紋樣,昭君出塞圖即為其中一例。
拍品自上而下紋飾分為三層,頸部繪昭君出塞圖,昭君懷抱琵琶坐於馬上,身後護送隊伍聲勢浩大,二位匈奴人立於城門之下恭迎;腹部飾梅花、蓮花、菊花、牡丹四季折枝花卉;脛部繪傳令圖。畫面人物形象刻畫精細,姿態生動傳神,青花色澤豔麗,濃淡變化自如,為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圖的精美例證。
西漢元帝時期,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請求和親,元帝派遣宮女王昭君遠赴匈奴和親,由於故事悽美,被後世文人傳誦不絕,湧現了大量的詩詞、戲曲、繪畫作品,《漢元帝孤雁漢宮秋》即是元代戲劇家馬致遠的傳世名劇。
0872 明末清初 醬釉描金水月觀音圖碗
尺寸:直徑18.6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25 ,000
說明:拍品與瑞士鮑爾基金會藏十七世紀中葉醬釉碗相類,惟內外壁均描金彩繪紋飾,裝飾技法獨特,存世少見,極為難得。
碗形規整,內外均施光澤甚強的醬釉,並以金彩描繪紋飾,內壁飾瓔珞紋,外壁繪三組水月觀音像,雖金彩已均勻脫落,但側光檢視仍清晰可見,觀音形象婉約,衣紋線條流暢飄逸,與同時期流行的丁雲鵬繪畫、版畫中的觀音風格相近,時代特徵明顯。
丁雲鵬(1547-1628),字南羽,安徽休寧人,是明代晚期著名畫家,以繪製神佛觀音像著稱,尤精於版畫創稿,曾創作《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大悲心懺》、《慈容五十三現》等以觀音為主題的知名版畫,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深遠。
0876 明宣德 仿哥釉雙獸耳繡墩
尺寸:32.5×31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55,000
說明:景德鎮於明初永樂年間開始仿燒宋元名瓷,由於胎釉配比工藝尚不成熟,成功燒造數量不多,傳世更是稀有。其中仿哥釉瓷器所見最早為宣德時期製品,以碗、盤為主,似拍品尺寸較大的繡墩甚為少見。
拍品器形碩大,墩面微凸,灰胎,器身上下各堆貼疏密不同的鼓釘二周,腹部兩側對稱飾獨角鋪首耳,曾見宣德時期藍地白龍紋鋪首尊飾有相同形象之鋪首,為同時期之風格體現。通體施仿哥釉,釉質肥厚滋潤,開片均勻自然,展現宣德時期仿哥釉之燒造水平。
據明皇甫錄《皇明紀略》記載,明仁宗作太子之時,哥窯瓷器已仿製成功:「仁宗監國,問諭德楊士奇曰,哥窯器可復陶否?士奇恐啟玩好心,答雲此窯之變不可陶。他日以問贊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則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喜命陶之,果成。」景德鎮珠山遺址永樂地層出土器中,有一件白釉鎛,釉面密布開片,交錯縱橫,與同一地層出土的白釉瓷器開片疏朗特徵明顯不同,應為永樂時期嘗試燒造的仿哥釉瓷器。拍品造型、風格與之相近,亦可為年代之佐證。
0879 清 德化窯白瓷書卷觀音立像
尺寸:高38.5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40,000
款識:「玉堂」二字楷書刻款
說明:德化窯白瓷胎質細膩,釉面純淨滋潤、乳白如脂,其雕塑釋道人物像技藝精湛,生動傳神,富有藝術魅力。觀音為德化窯塑像最主要的題材,自明晚期起即盛行一時,受到海內外廣泛歡迎。
觀音發梳螺式高髻,戴蓮花冠,面龐豐腴,五官端莊恬靜,頗具清初遺韻。身穿廣袖長衣,胸佩瓔珞,左手攏於袖中,右手持經卷,下著長裙,赤足立於海水浪花之上。釉色厚潤,衣褶自然流暢。
德化窯塑像以印章款為多,拍品背後刻「玉堂」楷書二字款,較為少見。
0880 元(十四世紀前半) 銅鎏金寶冠釋迦
尺寸:高12.9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90,000
說明:寶冠釋迦形象集佛裝與菩薩裝於一身,為法相上的特例,因此存世較少。拍品為十四世紀前期西藏地區造像精品,明顯承襲了尼泊爾馬拉王朝之工藝風格,頗為珍貴。
釋迦牟尼頭頂螺發,戴五葉寶冠,面容飽滿,神態沉靜平和。體態勻稱,身著袒右袈裟,全跏趺坐於蓮臺之上,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臺座的蓮瓣排列緊密,細長而飽滿,凸起極為立體,蓮臺的背後以及內膛塗以朱紅色。造像通體鎏金,由於早期灌沐儀軌,已大部分自然脫落,露出精純的銅色,更顯古樸滄桑。
寶冠釋迦形象的出現存在兩說,其一,從佛陀生平的身份來看,此種裝束可以被認為是其王子時期的造型,其二,從衣飾風格來看,裝飾華麗是受密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顯、密並重的宗教體系,公元十世紀密教進入興盛期,造像風格開始注重裝飾,追求奢華之風,使得之前呈比丘形象、僅著袈裟的釋迦牟尼像也逐漸有了華麗的裝飾。
0881 明早期(十五世紀) 銅鎏金金剛總持
尺寸:高14.3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45,000
說明:拍品為明早期西藏地區佛教造像,工藝較為細緻。金剛總持面相莊嚴肅穆,全跏趺坐於蓮臺之上,雙手在胸前結哞迦羅印,分別持金剛鈴和金剛杵。其頭戴寶冠,著裙,配飾瓔珞,通體鎏金燦爛亮麗。
金剛總持又稱金剛持、持金剛,是藏傳佛教本初佛。在繪畫中金剛總持為深藍身色,象徵永恆不滅的佛性,如同蒼穹守護者,無所不包。
0882 明中期(十五世紀後半至十六世紀前半) 銅鎏金釋迦牟尼
尺寸:高20.4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125,000
說明:拍品尺寸較大,為西藏地區仿尼泊爾風格而制,鑄造工藝精細。
釋迦牟尼佛法相莊嚴,螺發高髻,大耳垂肩,身著袒右袈裟,衣紋貼體,不飾衣褶,僅衣緣鏨刻紋飾。全跏趺坐,左手結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通體鎏金燦爛,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西藏造像的較高水平。
0884 明末清初(十七世紀) 銀四臂觀音
尺寸:高12.8cm
估價:RMB 8,000-1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四臂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廣受崇奉,拍品以銀為材,較銅造像更為少見,且製作工藝精細,頗為難得。
觀音面含微笑,頭戴華麗的五葉冠,髮髻高聳。身著天衣帛帶,肩披羊皮,主二臂合掌於胸前,捧起碩大的摩尼寶,為薩迦派崇奉的觀音形象。造像通體包漿自然,頭冠、耳璫鎏金裝飾,金銀兩色對比分明。
0885 清乾隆 銀尊勝佛母
尺寸:高10.7cm
估價:RMB 8,000-10,000
落槌價 :CNY 42,000
說明:拍品尊勝佛母為清乾隆時期內地造像,時代風格明顯。
尊勝佛母三面八臂,每面三目,微露笑意,頭戴五葉花冠,身著天衣,全跏趺坐於蓮臺之上。主臂雙手持金剛索和十字金剛杵,其餘各臂則託蓮座釋加牟尼佛與寶瓶、持弓和箭、施印等。造像通體以銀鑄成,法器則鎏金裝飾,工藝較為精緻。
在藏傳佛教中,尊勝佛母與無量壽佛、白度母共稱長壽三尊,因此廣受崇奉。
0886 明末清初 銅鎏金韋馱
尺寸:高31.5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落槌價 :CNY 390,000
說明:拍品與甘肅省博物館藏明銅韋馱像形象相近,而較之工藝更為精細,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區造像風格。
韋馱右手撫帛帶,左手拄金剛杵,站立於山石之上,英姿挺拔。其頭戴紅纓冠,身穿鎧甲,衣袍、帛帶隨風飄揚,更突顯威嚴氣勢,令人觀之而生敬畏之情。韋馱身軀、山石、金剛杵分體鑄就,工藝複雜,鎧甲細部表現寫實,一絲不苟,代表了明末清初之際中原造像的較高水平。通體鎏金且品相保存較好,更屬難得。
韋馱因釋迦牟尼在入涅時,護佛有功,一向被視為佛教的護法神,常供奉於寺廟彌勒菩薩身後。
0887 元 天鐵鋄金吐寶鼠
尺寸:3.8×1.6×1.6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38,000
說明:吐寶鼠常見握於財寶天王或黃財神手中,嘴吐象徵財富的珠寶,形象討喜,因此深受藏地信眾崇拜。
拍品取天鐵為材,吐寶鼠身軀圓潤,小巧而可愛,嘴含一顆大摩尼寶。以鋄金技法裝飾,眼、耳、腹部露出鐵色,愈顯風格古樸。長尾盤於背上,可供穿繩掛佩。
參閱:《中國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下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頁642、643,圖295
0888 明早期(十五世紀) 銅鎏金上樂金剛
尺寸:高13.9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落槌價 :CNY 240,000
說明: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十五世紀十二臂上樂金剛風格相同,為西藏地區模仿內地永宣宮廷風格而制。
雙身上樂金剛,主尊四面十二臂,每面均戴花冠,具三目,主二臂擁抱佛母金剛亥母,並持金剛鈴和金剛杵,其餘各臂分別持不同法器。金剛亥母手持鉞刀和嘎巴拉碗,左展立姿,與主尊呼應,右腿盤於其腰間。上樂金剛身飾華麗的瓔珞,尤其腰間最為繁複,連珠密集,長及腳面,如同長裙。其身材矮壯,上下身比例幾乎相等,面部表情顯得憨厚而可愛,完全沒有忿怒相的猙獰之感。通體鎏金燦爛。
0889 元(十三世紀) 寶生佛唐卡
尺寸:30.2×21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拍品為少見的早期唐卡藝術作品,雖尺寸稍小,但流傳至今仍品相較好,極為珍貴。
唐卡繪南方寶生佛居畫面正中,黃色身,面龐圓潤,身形健碩,著袒右福田格袈裟,左手施禪定印、託缽,右手施與願印,跏趺坐於方形雙獅臺座之上,背光高大而裝飾華麗。身側侍立兩位弟子,上方天界繪兩位祖師。整幅唐卡對稱布局,畫面以紅、黃為主色調,凸顯出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風格古樸,畫法精湛。
將拍品的繪畫風格與夏魯寺壁畫比較:畫面布局、配色與寺內二層前殿釋迦牟尼佛壁畫極為類似;座下獅子與寺中另一釋迦牟尼佛壁畫中獅子形象相似;寶生佛背後華麗的背光,則與寺中一層三門佛殿西壁北側吉尊·喜饒迥乃像壁畫中的形制相同。據此可知,拍品與夏魯寺壁畫風格有明顯的傳承關係,相似者亦見有美國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藏十四世紀釋迦牟尼佛唐卡。
夏魯寺位於日喀則東南,初建於公元 1027 年,由高僧吉尊·喜饒迥乃創建。至十四世紀初,夏魯寺迎請布頓大師主持寺務,重修寺院。寺中現存壁畫大多為十四世紀繪製,技法精湛成熟,對元末明初西藏寺院壁畫產生了重大影響,向北影響到覺囊寺,促進了拉堆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向東南影響到白居寺壁畫,是元明時期西藏佛教藝術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0890 元 銅瑞獅香插
尺寸:7.2×5.9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12,000
說明:拍品蓮臺上趴伏的瑞獅,形象、工藝與故宮博物院藏元玉子母獅鎮紙相近,時代風格明顯。
香插以銅鑄成後補鐫細部紋飾,瑞獅伏臥雙層蓮臺之上,昂首目視前方,鑄造工藝古樸,包漿色澤深沉。蓮臺頂部洞開兩孔,用於插入不同粗細的線香。
0891 清中期(十九世紀前半) 銀法器 (兩件)
尺寸:杵長14.9cm;勺長15.1cm
估價:RMB 5,000-7,000
落槌價 :CNY 5,000
說明:藏傳佛教教義和儀軌中,作法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各式法器為數眾多。
拍品法器兩件,以銀為材,頂部均飾半五股金剛杵,尺寸、形制亦相近。其一為三稜杵,另一為長柄勺,勺作蓮瓣形,背面亦鏨刻蓮瓣為飾。形制簡潔,工藝較細。舊配木匣,隨形掏挖內膛,便於隨身攜帶。
0892 清早期 銅點金戟耳爐
尺寸:18.9×9.6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落槌價 :CNY 120,000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說明:重2015克。拍品爐形源自宋代,腹部對稱飾戟耳,通體造型圓潤敦厚,銅質細膩,爐身點金裝飾,大金片頗厚,指捫可覺,金色燦然,蠟茶皮色中則隱現雪花銅胎骨,深淺、明暗參差交映,為清早期銅爐之精品。
0893 清早期 銅甪端香燻
尺寸:13.8×16.2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130,000
說明:香燻以甪端為形,渾圓飽滿,與《十竹齋箋譜》中甪端形象相近,為明末清初的典型式樣。
甪端張嘴露出獠牙,頭頂生獨角,頸、身毛髮捲曲,呈渦狀排列整齊,頸飾項圈,足爪鋒利,氣勢威猛。甪端頭部為蓋,圓肚為爐身,爐膛內焚香時,青煙可自張開的嘴部嫋嫋而出。通體點金裝飾,大金片與爐身交相輝映,斑斕而又燦爛。
甪端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既寓意通曉天下,光明睿智,又象徵吉祥如意,風調雨順。
0894 清 英石山子
尺寸:12.9×8.9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38,000
說明:拍品形象與明萬曆間林有麟《素園石譜》中的靈璧石五老峰相近,似山勢連橫,高低錯落,恰有五峰相互呼應,小中見大,氣勢磅礴。
英石又名英德石,其姿態萬千,具有「皺、瘦、透」等特點,大多體量較小,契合文人追求的審美意趣,在宋代就受到追捧,南宋詩人曾豐《餘得英州石山》詩讚曰:「小山欲與嶽為曹,其末雖危本則牢」、「湖上飛來小祝融,群青在側一居中」。
0895 明末清初 浮雕雙螭穿雲圖端硯
尺寸:19.7×12.1×4.1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55,000
說明:拍品長方形硯,以坑仔巖佳石製成,取材厚實。正面硯額浮雕雙螭穿雲,螭紋與天津博物館藏清餘甸銘流雲端硯相似(參見《天津博物館藏硯》,頁78,圖58),其一口銜靈芝,另一伏於雲端吐納水汽,隨形下凹而成硯池,池內旋渦紋規整精細,硯堂平整一片開闊,石質細膩,青花、翡翠斑、火捺、蕉葉白等石品斑斕璀璨,為難得的端硯佳品。
拍品形制、雕工均具有明末清初之風格,雙螭利爪與故宮博物院藏清順治二年(1645)程鳳池紫龍涎墨上的龍爪相近(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寶·筆墨》,頁55,圖49)。硯側陰刻題識「龍雲豹霧」,落「印潛道人」款及「印」、「潛」聯珠印,篆體奇異怪誕,亦為當時風氣。
0896 明末清初 端石雕蟲蛀硯板
尺寸:15.5×10.5×4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拍品取端溪宋坑石雕刻而成,方正而厚實,石色紫紅,有蚯蚓走泥紋和硃砂等石品,淺挖數處蛀洞為飾,渾然天成,與刊載於日本出版《古名硯》之天成雲洞硯立意相近,具有明末清初的時代氣息。
「蟲蛀」原是形容硯石雜斑、鬆脆或坑窪部位,如被蟲食的形象。其後逐漸演變為端硯的一種裝飾工藝,流行於明代中後期至清早期,所見蟲蛀端硯大多借蛀洞作硯池或蘭亭硯的曲水,此硯板純以蟲蛀裝飾,較為少見。
宋坑是端硯傳統名坑,以開採始於宋代而得名,石呈紫紅色調,又稱紫端,石材中隱含石英類的礦物質,故有下墨快的優點,最宜實用。
舊配硬木硯盒,硯蓋為徐孝穆刻唐雲四君子圖畫稿,行書題識「老藥畫,孝穆刻。」
徐孝穆(1916-1999),江蘇吳江人,擅雕刻,尤精刻竹、硯、紫砂茶壺。唐雲與徐孝穆交誼甚深,常有合作,唐雲筆墨瀟灑飄逸,徐氏擅淺刻,宜於表現水墨畫之濃淡虛實,從風格上看,拍品硯蓋應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作品。
0897 清中期 端石雕白菜形硯
尺寸:15.6×9.5×3.6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30,000
說明:拍品與天津博物館藏清根香端硯題材相同(參見《天津博物館藏硯》,頁131,圖110),為清代中期流行風氣之體現,亦見有同時代竹雕文房用器取用白菜之形者,如故宮博物院藏清竹雕草蟲白菜圖筆筒。
硯臺取端石為材,借原石之形巧雕而成,保留斑駁的黃膘石皮而擬葉片,僅雕琢出數條高凸的葉脈,展現白菜飽滿之態,工藝精湛。正面於兩條筋脈之間隨形打磨,下凹成硯堂、硯池,背面翡翠斑石品清晰可見,為實用、賞玩皆宜的文房佳器。
0898 清乾隆/嘉慶 澄泥延年益壽瓦當硯
尺寸:13.6×1.7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清代乾嘉時期金石學興盛,研究、摹制各類青銅器、碑刻、磚瓦成為學術風尚,同時亦為文房用器提供了豐富的裝飾題材。瓦當硯即屬其中一類,紀曉嵐《閱微草堂硯譜》即收錄有類似形制的硯臺拓片。
澄泥硯仿瓦當式樣,一面飾「延年益壽」四字,另面光素,作研墨之用。局部仿殘瓦破損之貌,硯色黃中泛紅,屬澄泥中鱔魚黃品種。原配同式漆盒,包漿瑩亮。
澄泥硯的製作,早在唐代即已開始。清高宗於乾隆四十年(1775)始用澄泥硯,大為合意,特命山西巡撫每年進呈澄泥硯材,交蘇州織造加以研製,所以在清宮中貯存了大量的澄泥硯,僅《西清硯譜》中收錄有四十方之多,亦可見一時之風尚。
0899 清末民初 黃花梨浮雕西洋花卉紋油畫框
尺寸:外徑39.6×36.4cm;內徑22.6×19.2cm
估價:RMB 38,000-48,000
落槌價 :CNY 38,000
說明:二十世紀初,西方油畫逐漸在國內開始流行,用於裝飾、保護油畫的畫框也從進口舶來品發展成為自力製造,惟所見多為木作髹漆,使用傳統珍貴硬木者少見。
拍品油畫框以黃花梨為材,高浮雕纏枝花卉紋為飾,西洋風格明顯。
0900 清 黃花梨筆筒 (六件)
尺寸:最大13.5×13cm;最小9.4×12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130,000
說明:黃花梨為明清時期製作文房用器的上選材質,因其紋理華美,故多不加雕飾,以突顯木質自然美感。
拍品筆筒六件,均以黃花梨為材,或通體光素,或僅飾弦紋,展現木紋的狸斑鬼臉等特徵。
0901 清早期 沉香雕玉蘭式花插
尺寸:高20.9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重189.8克。沉香材質名貴,在明清時期多雕作沉香杯,賞玩之外,兼取其藥用功能,而擬天然花卉形象雕作花插者,存世極為少見。
花插擬玉蘭枝幹自然形態雕刻而成,老乾屈曲盤旋為底座,花或盛開或含苞,姿態各異,其中兩朵較大,高低錯落,盛開的花朵恰可作插花之用。花瓣脈紋皆以斜刀鏟刻而出,線條較平直,乃典型的明末清初雕刻風格;瓣片凹凸起伏、形狀各異而絕無雷同,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置於書案之上,可增添風雅。
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宋代文人謂焚香、烹茶、插花、掛畫為生活四藝,插花所用花器也隨潮流有大小、高矮之別。其中擬植物天然形態製作花插自元代起即頗為流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元人《豐登報喜圖軸》中,即繪有玉蘭花式的花插。
0902 清早期 竹根雕梅段洗
尺寸:10.4×7.4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紀錄:倫敦蘇富比,2012年5月16日,編號263
說明:中國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之韻,竹根以其獨特材質受到文人偏愛。明清之際竹刻興起,各種形態特異的竹根,常為良工信手拈來,略施刀法即可化腐朽為神奇。
拍品雕刻風格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前期雕竹梅花水盛相似(參見《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竹木果核篇》,頁57-60,圖9),取竹根剜刻而成梅段形小洗,洗身為癭瘤密布、溝槽瘦皺的主幹,側枝上開梅花朵朵。背麵包漿瑩潤,仍留有鬚根斑痕,文章天成。全器小巧可愛,工藝精湛,定出自清早期能工巧匠之手。
0903 清乾隆 邵基祖制朱泥平蓋壺
尺寸:10.5×5cm
估價:RMB 40,000-5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款識:(壺底)「邵基祖制」篆書印款
說明:清乾隆時期文人雅士喜愛書香茶道,不但崇尚宜興小壺,有能力者更追逐名家制器,一時蔚為風尚。拍品胎質細潤堅緻,扁圓壺身器形飽滿,平蓋、短二彎流,壺把秀氣,為此時期朱泥小壺之範例。
根據《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載:「清乾隆七年(1742),曾有一批當時宜興制壺高手承制的精美宮廷御用器,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參與的陶人有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依傳器所見,邵基祖應為乾隆年間名手無疑。
0904 清乾隆 朱泥摻砂君德壺
尺寸:12.2×6.2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100,000
款識:(壺底)「荊陽一式」篆書印款;(把下)「一元」篆書印款;(蓋內)「萬豐」篆書印款
說明:君德壺為朱泥壺中常見形制,清代乾隆年間,功夫茶以扁壺為尚,拍品造型矮扁豐潤,泥胎摻砂呈梨皮狀,色澤鮮紅,包槳溫潤,令人賞心悅目。
萬豐為乾隆時期商號,製作的朱泥小壺選料精細,泥料多摻砂呈梨皮狀,工藝細緻。
0905 清早期 硃砂文旦壺
尺寸:12.7×9.1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170,000
款識:(壺底)「白雲一片去悠悠,文旦」行書刻銘
說明:文旦壺為清初流行的壺式,因形似文旦柚而得名,造型可人又宜於品茗,故流行一時。
拍品短粗錐形流,蘑菇式扁圓鈕,倒耳狀壺把,整器造型渾圓質樸,隱約可見手工拍身桶的製作痕跡。
壺底行書刻銘出自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既寫景抒情,亦描繪沏茶時茶煙如白雲嫋繞,令人心情舒暢。
0906 清乾隆 紫砂葵形把杯 (一對)
尺寸:7.1×4cm×2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11,000
款識:(杯身)「德和」篆書印款
說明:紫砂葵形把杯一對,口沿淺刻弦紋一周,杯身作五瓣葵花形,底足花瓣層層相疊似漩渦狀,戟耳渾圓古樸,器形端莊典雅,實為品茗佳器。
品相保存良好。
0907 清嘉慶/道光 朱泥笠帽壺
尺寸:11.6×6.3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70,000
款識:(壺底)「雨足山花茂,恆茂制」行書刻銘
說明:朱泥小品流行於閩粵一帶,為功夫茶道用具,其發茶性極佳,故深得茶人青睞。拍品豐腴飽滿,蓋似笠帽,整體造型沉穩大氣。壺底行書刻銘「雨足山花茂,恆茂制」,書法雅致。
徐恆茂為清代早期紫砂良工,後世頗多寄託款,其中亦不乏佳作。
0908 清乾隆 朱泥宮燈壺
尺寸:11.2×8cm
估價:RMB 70,000-90,000
落槌價 :CNY 85,000
款識:(壺底)「寶珠」篆書印款;(把下)葉形印款
說明:朱泥壺以閩南、潮汕沿海地區最為盛行,清乾隆時期朱泥茶器大行其道,工匠往往能熟練掌握泥質之特徵,呈現泱泱氣度,為世人珍視。
拍品宮燈壺式,口蓋密合,泥質細密堅緻,器形典雅秀美,為朱泥壺中的良工佳作。
0909 民國 朱泥鼓腹壺
尺寸:8.5×5.3cm
估價:RMB 28,000-35,000
落槌價 :CNY 30,000
款識:(壺底)「荊溪惠孟臣制」篆書印款;(把下)「福記」楷書印款
說明:拍品為民國時期福記制朱泥小品,鼓腹飽滿圓潤,直流與鋬環比例均勻,泥色紅潤堅緻,堪為侍茗佳器。
福記是清末民初專營紫砂壺的商號,尤以經營朱泥壺為主。創始人為陳壽福,生於清代道光末年,原籍浙江杭州。據記載,王寅春在1923年後,曾被「福記」老闆陳壽福僱請製作水平壺。依拍品壺流、壺把等製作手法,推測應可能為王寅春制器。
0910 清道光 紫砂平蓋折肩壺
尺寸:9.8×5cm
估價:RMB 18,000-25,000
落槌價 :CNY 22,000
款識:(壺底)「二水中分白鷺洲,孟臣制」行書刻銘
說明:平蓋折肩壺式流行於清代中晚期。拍品壺身作上侈下斂的折肩桶形,短頸平蓋,壺鈕扁圓,管狀直壺流挺拔有力,乃點睛之筆,壺把內平外圓,便於使用。造型勻整秀雅,泥質精純潤澤,寶光內斂。
壺底行書刻銘「二水中分白鷺洲,孟臣制」,詩意雋永,刻字如行雲流水,氣韻不俗,乃典型的道光時期刻款書風。
0911 元 玉雕和合童子 (一組兩件)
尺寸:3.6×5.3×2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130,000
說明:玉雕兩童子身穿同式格紋坎肩、米字紋長褲,各持一支荷葉扛於肩上,歡快前行,其一扭頭,似正與小夥伴交談。二人身姿活潑,動態十足,具有宋元玉雕反映生活氣息的時代特徵。
據典籍記載,北宋年間七夕前後,市民有折採荷花、荷葉的習俗。因此自宋代開始,玉雕表現童子執荷題材者甚眾,又因荷另名蓮,童子執荷有連生貴子之吉祥寓意。惟所見宋元明三朝玉器中,執荷童子均為單件,似拍品一組雙童、諧音「和合」者極為少見。
0912 元 玉雕蓮花形杯
尺寸:6.2×4.5×4.3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玉杯略呈橢圓形,腹、脛部各飾雙層蓮瓣緊密環繞,似綻放的蓮花,高圈足作單層蓮瓣,均陰刻花瓣脈紋,杯心凸雕初生鮮嫩的蓮蓬。整器小巧秀麗,雕刻技法精湛。局部施褐色提油,氣息古樸。
擬花朵盛放之態製作玉杯,濫觴於宋代。金銀器中偶見一二例葵花式盞、蓮花式杯等,杯心均凸起花蕊。拍品杯心凸雕蓮蓬,圈足較高,明顯承襲自宋代花形杯之器形,具有典型的宋代遺風。及至明代,類似形制的玉雕花形杯仍興盛不衰,如南京市博物館藏品、出土於明晚期沐氏墓的明代蓮花形玉碗,但其造型、工藝已趨簡單粗放,遠不及拍品精細。
0913 明 玉雕荷蟹洗
尺寸:10.7×6.5×8.7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110,000
說明:荷葉形洗為明代文房用器的流行式樣,拍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至明初玉荷葉水盛形制相似,亦見有竹雕器稱作「碧筒杯」者,為同時期風尚之體現。
玉洗雕作折枝荷葉形,外壁浮雕葉脈,荷葉邊緣翻捲起伏,巧雕一螃蟹趴於器緣,構成荷塘清趣景象。荷葉與螃蟹諧音「和」、「諧」,寓意吉祥。全器構圖簡潔,氣韻古樸,為文房佳器。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載,三國魏鄭公慤避暑於歷城,取荷葉為杯,以簪將葉刺穿,使與葉莖相連,從莖的末端飲酒,因而「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稱為「碧筒」、「碧筒飲」,後世多有效仿,或作酒器,或為文房用具。
0914 明晚期 玉雕雞形墜
尺寸:8.1×4.5×2.5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62,000
說明:雞諧音「吉」,寓有吉祥之意,因此雞常作為玉雕題材,受到世人喜愛。
玉雞呈伏臥狀,圓眼尖喙,羽翅收攏,雙爪隱於身下,似在休憩。全身羽翼豐滿,以淺浮雕和陰線表現,線條流暢飄逸,均頗為寫實,生動自然。雙眼隱起輪廓,顯磨工細潤於無形。通體施以黃褐色提油,更添古樸之氣。背部貫穿天地孔,可供佩戴之用。
0915 明早期 玉雕荷禽童子墜
尺寸:4.5×6×2.5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85,000
說明:拍品造型、尺寸、雕工,均與上海博物館藏明洪武至正統白玉持荷童子佩極為相似,上博藏品清理於上海松江區西林塔地宮,年代下限為正統十三年(1448),拍品亦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玉雕童子特徵。
圓雕童子身著對襟短衫和燈籠長褲,憨態可掬。左手執兩竿荷葉,扛於肩頭,右手託一隻小鳥。童子身軀圓潤飽滿,雕工純熟,局部略施提油,氣息古樸。上下貫穿天地孔,可穿繩掛佩。
0916 元 玉雕胡人託塔墜
尺寸:2×7.3×1.7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65,000
說明:在早期佛像雕塑中,佛、菩薩臺座下方常見胡人或力士託舉的形象。隨著時代變遷,此種下蹲託舉的胡人也常見於其它佛教雕塑或建築之上,成為重要的相關元素。如建成於五世紀後半期的雲岡石窟第七窟,石壁上浮雕身材魁梧的胡人託舉塔形佛龕。而後朝建造的佛塔,亦常見胡人或站立或半跪於塔基,託舉塔身,以示其力大無窮,可保佛塔永固。
拍品以胡人託塔為題材,為元代繼承前述傳統而製作的隨身佩飾。胡人虯髯濃密,袒胸露腹,單腿跪地,託舉佛塔。雕工簡潔古樸,每層塔簷打窪規整,琢磨細緻。上下貫穿天地孔,可穿繩掛佩。
0917 清乾隆 白玉刻御製詩筒
尺寸:1.7×10.3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落槌價 :CNY 400,000
紀錄:北京拍賣會,2013年5月12日,編號695
收藏:薛慎微舊藏
說明:玉雕圓形詩筒,質地潔白無瑕,內膛掏挖規整,頂蓋子母口扣合。外壁陰刻隸書清高宗御製詩「為愛衝寒去,聊成照水枝。逋翁得句後,祇合罷言詩。」後落「存」、「古」陰文聯珠印。上下洞穿圓孔,舊配翡翠和紅料珠,色彩和諧。
詩筒所刻御製詩首句「為愛衝寒去」,現行版本的《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已將末字易為「意」,應是成篇後又經修改所致,存此亦可見御製詩潤改痕跡。
舊配藍布盒,墨書題籤「御題白玉詩筒」,鈐「薛慎微印」白文印。
薛慎微(1905-1985),民國時期琉璃廠寶古齋老闆,人稱薛四爺。早年從學於羅振玉,善仿摹古字畫,與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均有交往。據常任俠《春城紀事》記載,薛曾收藏數百件玉器精品。1984年,薛慎微將珍藏楔形文字骨化石銘刻等文物捐獻故宮博物院。其女薛亞萍為京劇張派青衣名角。
0919 清中期 白玉雕壽桃鸚鵡珮
尺寸:3.1×4.8×2.3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160,000
說明:拍品以和田白玉為材,圓雕鸚鵡銜桃題材,桃枝上結大小不一的桃實四個,果實豐潤飽滿,枝梗盤繞,桃葉翻卷,鸚鵡立於桃枝之上,用流暢的淺浮雕弧線及細密的陰線刻劃出不同部位的羽毛細節,並巧以褐色玉皮作喙、薄留金黃皮色飾葉,頗具匠心。白玉質地細潤,雕工細緻入微,枝幹穿孔可供佩戴。
0920 清初 青白玉雕瑞獅鎮
尺寸:6.5×4×3.3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拍品取大塊和田籽料為材,經玉工精心相材之後雕刻而成。瑞獅作臥伏回首之態,四肢曲於腹下,闊鼻圓眼,背脊高凸,長尾蓬鬆分叉,四肢根部飾變形火焰紋,具有清初玉雕的紋飾特徵。瑞獸形象生動,肌骨分明,毛髮捲曲濃密,背部及頭頂薄留玉皮,又經提油加深,似斑駁毛色,頗具自然之趣,置於案上,可伴文思。
0921 清乾隆 碧玉雕獸面紋出脊蓋爐
尺寸:26.5×15.5cm
估價:RMB 180,000-250,000
落槌價 :CNY 170,000
紀錄:倫敦佳士得,1994年12月5日,編號367
說明: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宮廷仿古之風尤為盛行,其中陳設玉爐往往以先秦青銅器為造型和紋飾的藍本,既追求古器的韻味,又融入皇帝審美情趣,氣息華麗而不失古雅,形成鮮明的宮廷風格。拍品即為此類典型例證,兩岸故宮博物院藏有多件器形、紋飾相類的白玉、碧玉爐。
蓋爐以大塊和田碧玉為材,腹部和蓋面設六組出脊,對稱浮雕獸面紋,蓋鈕透雕狻猊盤踞,爐身兩側置活環鳳耳,下承三足,雕刻技法純熟,狻猊鈕和鳳耳形象生動,磨工細潤,當出自造辦處良工之手。
自乾隆中期平定準格爾部及回部後,和田碧玉大量輸入宮廷,因其色澤沉靜古雅,常被用來製作陳設器。蓋爐雖具焚香之實用功能,然其造型優美,亦兼作陳設觀賞之用。
0922 清 白玉雕漁樵耕讀圖牌
尺寸:3.8×5×0.8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70,000
說明:拍品玉質潔白溫潤,純淨無瑕。通景浮雕漁樵耕讀圖,遠處層巒疊翠,山麓溪水潺潺,田間阡陌交通,樵夫負薪歸來,童子攜琴行走於山間,草廬中書生展卷吟讀,畫面越過側邊延展布局,漁翁臨溪垂釣,身後一小童侍立,兩位農夫于田間閒坐小憩,山壁留白處陰刻「採樵過野逢田父,理釣臨溪聽讀書」,落「芝亭」款。畫面構圖得當,雕刻流暢,書畫意境相互呼應,牌首穿孔,可供佩戴。
漁樵耕讀代表了古代文人追求閒散適意的山林之樂,是清代十分流行的文房題材。
0923 清康熙/雍正 玉雕雙魚洗
尺寸:直徑13.8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80,000
說明:雙魚洗最早見於晉代青瓷,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仿古之風盛行,於盤或洗內裝飾雙魚者,有瓷、玉等不同材質,如瑞士鮑爾基金會藏康熙至雍正白磁雙魚文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乾隆玉雙魚盤,拍品亦屬此類。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玉雙魚盤,盤心雕雙魚,其外圍陰刻篆書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御製詩「歲貢來回部,因材作器徐。抵非幾群鵲,置有一雙魚。誰擊豪賓鋏,難尋遠客書。中孚如玩象,慎德正殷予」,可見乾隆皇帝對玉雕雙魚洗的喜愛之情。
拍品腹壁較淺,平底,下承三足,洗心高浮雕雙魚,外壁飾巴洛克風格草葉紋一周。全器線條硬朗,尤其雙魚之眼、鰭、鱗片等細節,雕工深峻,形象鮮活靈動,與圓明園建築中的石魚接近,外壁草葉紋則具有康熙至雍正時期宮廷仿效歐風的典型面貌。
拍品通體仿古玉之雞骨白沁色,局部呈淡紫紅色。曾見年代定為十七世紀之玉雕神獸、玉雕童子抱鵝,工藝、沁色與拍品一致,均具有清初玉雕風格。
0924 清中期 白玉巧雕英雄鎮
尺寸:5.4×2.2×3cm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85,000
說明:鷹熊取其諧音,寓意「英雄」,是中國傳統吉祥題材,最早見於漢代。歷經時代變遷,鷹、熊的形象逐漸被珍禽和瑞獸所取代,明清時期常施於玉雕,作為文房賞玩之器。
拍品圓雕瑞獸四肢趴伏,扭頭回視,其頭生獨角,脊背凸起,長尾分叉,捲曲上揚,頭頂巧留金黃色玉皮,寓有鴻運當頭之意,後背棲息一鳥,與瑞獸呼應。玉質溫潤,皮色燦若朝陽,雕工精細。
0925 清乾隆 青白玉雕百事如意墜
尺寸:5.4×4.5×2.2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100,000
說明:拍品玉質溫潤,圓雕一隻成熟飽滿的柿子,並浮雕柿葉、百合、靈芝搭配其間,寓意「百事如意」。百合肥碩圓潤,柿葉自然舒展,雕工細緻精湛。靈芝莖幹處穿孔,可供佩戴。
0926 清初 黃玉雕臥狗鎮
尺寸:8.2×3.5×2.5cm
估價:RMB 50,000-65,000
落槌價 :CNY 50,000
說明:拍品取黃玉為材,圓雕一犬側首趴伏,頭枕於前腿之上,背脊和脅下筋骨畢現,長尾捲曲收於腹下,圓眼以陰線淺刻,雙耳服帖,形象忠厚溫馴。雕刻刀法簡潔利落,局部提油似斑駁毛色,頗具自然之生趣。
0927 清 白玉巧雕如意平安牌
尺寸:3.3×4.8×0.5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落槌價 :CNY 85,000
說明:拍品以白玉為材,玉質細膩瑩潤,側邊薄留金紅色玉皮。牌首淺浮雕夔龍紋,兩面開光,一面浮雕兩童子分別持磬石和靈芝,寓意「吉慶如意」,另面陽文篆書「在家長如意,出外永平安」,工藝精緻,線條流暢,畫面構圖疏朗。牌首正中穿一小孔,可繫繩佩戴。
0928 明 玉雕雙龍戲珠鐲
尺寸:外徑7.8cm;內徑6.3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32,000
說明:雙龍戲珠玉鐲是明清時期十分流行的鐲式,具有吉祥福瑞的寓意。
拍品鐲形渾圓飽滿,琢作二龍戲珠式,龍雙首連體,眼、鼻、吻部突出,耳、角以浮雕與陰線刻畫,嘴部施以鏤雕表現張口露齒之狀,雕工簡練。局部帶黃色沁,富有光澤,氣息古樸。
0929 明末清初 玉雕文光射鬥牛珮
尺寸:2.3×6.7×1.5cm
估價:RMB 10,000-15,000
落槌價 :CNY 10,000
出版:《中國玉器》,亞太博物館,1986年,頁65、66,圖135
展覽:「中國玉器」展,美國加利福尼亞亞太博物館,1985至1986年
收藏:亨利·福斯特伉儷舊藏
說明:翠竹具有挺拔堅韌、虛心有節等品質,古人常將竹比作君子,並常以竹為題材製作文房清玩。
拍品以玉為材,圓雕竹段半剖之形,正面浮雕一叢幼竹,陰刻行書「文光射鬥牛」,線條流暢,雕琢生動,局部施以黑色提油,更添古樸沉靜氣韻。
0930 清乾隆 玉雕獸面紋蓋瓶
尺寸:11.5×6.1×18.8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落槌價 :CNY 95,000
說明:清乾隆皇帝深慕古風,因此當時宮廷仿古之風盛行,仿青銅器器形、紋飾的玉器大量出現,諸多創新式樣與仿古紋飾結合,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時代風格,兩岸故宮博物院藏有多件仿古風格的玉雕瓶。
拍品瓶身較扁,內膛掏挖規整。蓋面和瓶身浮雕仿青銅器紋飾,自上而下分別為變形龍紋、雷紋、蟬紋、獸面紋等,肩部飾龍形雙耳和鋪首。玉料仿古玉雞骨白沁色,局部施深色提油,或加飾金彩,顏色斑駁交雜,更添古樸氣息,具有乾隆時期玉雕陳設器的典型風格。
0931 清中期 碧璽雕果熟來禽珮
尺寸:--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65,000
說明:碧璽原礦石為六角形的透明柱狀晶體,因其質地通透、顏色鮮豔豐富而備受青睞,其中以桃紅色透明者為上品,最適於作為首飾佩戴。
拍品取桃紅色碧璽雕成,顏色均勻,透明澄澈,圓雕兩枚成熟之果實相依,一對山禽停駐其上。果實肥碩,枝葉纏繞,禽鳥生動精細,構圖飽滿而不繁複。枝幹處穿孔,可供佩戴。
0932 清 金珀珠串
尺寸:直徑1.3cm×108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20,000
說明:拍品由一百零八顆金珀珠組成,珠體均勻圓潤,質地純淨通透,珠內開片如金絲交錯。
0934 清 瑪瑙巧雕雙螭獻壽洗
尺寸:9×7.2×5.3cm(不帶蓋)
估價:RMB 20,000-28,000
落槌價 :CNY 90,000
說明:拍品以南紅瑪瑙巧雕而成,取白色部分為洗身,紅色部分巧雕紋飾,靈芝莖部粗壯,芝朵高低錯落,一條螭龍沿壁攀爬而上,螭身線條宛轉流暢。全器紅白色澤分明,設計匠心獨運,雕工靈巧,為難得的文房佳器。
舊配鎏金螭穿雲紋鏤空蓋,與拍品浮雕螭龍相互呼應,加之外壁靈芝叢生,寓有雙螭獻壽之意,形意相合,設計巧妙。
更多相關閱讀:
北京誠軒2015年秋季拍賣會瓷器工藝品專場2083萬完美收官
元素網拍訊 | 北京誠軒2015秋拍瓷器工藝品專場精選(一)
最新2016北京誠軒秋拍瓷器工藝品專場成交結果
2016年秋北京誠軒第一版人民幣壹萬圓「牧馬」流通票276萬高價成交
元素網拍訊 | 北京誠軒2015秋拍瓷器工藝品專場精選(二)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資料來源於雅昌藝術網 典藏君整理編輯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服務與合作
請添加撥打 15201921803 或添加微信號 guwanyuansu
掃描或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古玩元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