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最初自轉的秘密——是外力?還是它自身的慣性導致的?

2021-01-08 天文在線

百家號獨家內容。

太陽-公開影像,來源:NASA/SDO

太陽自轉並不藉助外力。其自轉產生的原因是基於它本身的慣性,沒有其它任何外力的參與。牛頓提出處於運動狀態下的物體趨於保持其原有運動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即一切運動中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力作用的時候,總會由於其自身的慣性而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

例如,在場地上滑行的冰球只有在它撞到障礙物或者受到足夠大的摩擦阻力時,才會減速直至停下。如果運動過程中沒有諸如摩擦力等外力的延阻,或者運動路線上沒有障礙物,那麼由於慣性,冰球將永遠保持滑行運動。慣性定律只是一種概念性的表述,其更具有普遍性和數量化的觀點就是著名的動量守恆定律,即如果一個物體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為零,這個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

運動有兩種基本形式:直線運動(線性運動)和圓周運動(旋轉運動)。不管是哪種運動形式,一切未受外力影響的物體的運動總量是始終守恆。換言之,作直線運動的物體未受外力幹擾時會保持直線運動狀態,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同理。舉個例子,如果你讓一個玩具陀螺轉動起來,那它將保持轉動。但最終它在底部摩擦力的作用下停下來,否則它將會永遠保持轉動。

動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線性運動和旋轉運動。在旋轉運動中,這一定律稱為角動量守恆定律,它是太陽自轉的原因所在。由於太空中零阻力的真空環境以及太陽未受任何天體的幹擾,因此沒有什麼阻止太陽的運動。因此,太陽在其角動量的作用下保持著自轉運動。這一效應並不只在太陽自轉中存在,所有的行星、衛星和恆星的自轉都是這一原因。

在了解了上面的理論之後,我們可能會有一個新的疑問: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太陽最初的自轉運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比之前的複雜多了,但是它同樣可以用角動量守恆定律來解釋。角動量守恆定律不僅僅闡釋了旋轉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旋轉運動的趨勢,它同樣闡釋了一個獨立物體只要不受外力影響,即使是發生了外形上的改變,其角動量總和會始終保持不變。物體的角動量等於其旋轉的角速度與其慣性力矩之積。慣性力矩闡述了物體中不同的質量分布部分在旋轉運動過程中偏離軸心的程度。為保持角動量不變,如果物體的慣性力矩減小(如物體受到擠壓),則其旋轉速度必然會增大。

在生活中你可能已經見過了這個現象。設想場上有位快速旋轉的溜冰選手:當他收縮自己的手臂時,其旋轉速度也隨之提高;當他伸展自己的手臂時,其旋轉速度也隨之降低。所有這些現象的發生都是由於物體自身的角動量總和守恆。你也可以親身體驗這一效應。你可以坐在一張旋轉辦公椅上,雙腳離地,並讓自己旋轉起來。你可以通過調整手和腿的伸展程度來控制自己的旋轉速度。這一現象的另一個生活實例發生在是水排進下水道的過程。

由於房間裡存在著微小自然的振動,洗澡盆裡的水會發生微量的旋轉運動。由於其太細微,你無法察覺到它。但當洗澡水排進下水道時,它被擠壓成更小的水流。為了保持角動量不變,排進下水道的水會加快旋轉速度。而最終水流會形成快速的漩渦排進下水道。(與大眾的認識不同的是,水流排進下水道時產生的漩渦運動並不是由於地轉偏向力導致的。)

好了,我們現在回到太陽這個話題上。太陽,實際上包括整個太陽系,都形成於一團巨大的星雲和塵埃。由於與其它天體存在著隨機的萬有引力的相互影響,這些雲狀氣體和塵埃開始作細微的旋轉運動。統計資料顯示,對於任何流體狀的星雲而言,一點旋轉運動都不會發生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

它們在重力的影響下不斷地塌陷聚縮,最終形成太陽和太陽系中的行星,就像洗澡水排進下水道一樣,角運動量守恆的存在使得一大團旋轉中的星雲和塵埃聚縮成旋轉中的體積相對較小的太陽和行星。由於行星和太陽都形成於同一團星雲,所有的行星都按照太陽自轉的方向繞其公轉。

總而言之,太陽保持自轉是由於沒有外力的阻撓。太陽開始自轉是因為它形成於作自轉運動的星雲和塵埃。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wtamu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體旋轉靠慣性,那最初是什麼讓天體轉起來的?
    以太陽為例,下面先說下太陽為何一直在旋轉?太陽為何在長時間內而已保持旋轉狀態目前的太陽在它自己的慣性下旋轉,並不需要任何外力幫助來保持它的運行。早在17世紀艾薩克·牛頓就觀察到運動中的物體傾向於保持其運動狀態,這就是慣性定律,為啥說人家是最牛的科學家之一呢,因為這種保持自身運動狀態的現象在生活中很難觀察到。
  • 地球是永動機嗎,否則其自轉動力哪裡來,會一直轉下去嗎?
    而天王星和金星受到的撞擊更大一些,因此就改變了娘胎裡帶來天生的自轉公轉模式。我們地球也受到了一顆火星般大小的行星碰撞,碰撞的結果是自身質量加大了約1/8~9,雙方混血生出了一個月球,自轉軸歪了23.44°,從此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慣性會讓地球一直保持姿態和動量,永遠運動下去。
  • 地球自轉46億年都沒停下來,是什麼力量在推著地球轉?
    在地球上扔一個球,這個球在飛行一段距離之後就會停止,然後掉下來,這是因為球在飛行過程中遇到了空氣阻力,空氣阻力不斷抵消球的慣性力,當慣性力完全消失的時候,球就沒有了動力,自然就會掉下來,如果要想讓球持續飛行就必須克服空氣阻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在球的後面不斷施加一個向前的力讓它飛行的力不被空氣阻力抵消,地球在形成之後太陽引力給它施加了一個公轉的力,其他小行星也給它提供自轉的動力,按理說地球飛行一段時間之後也會停止
  • 地球自轉的動力來自哪裡?為什麼可以一直轉?值得人們探索!
    地球的自轉是來自月球的引力,為什麼我們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為什麼大海會有潮起潮落,為什麼我們的地球不是完全正轉而是有23.5度的夾角,它正是受到了月亮引力的結果。月亮就像我們電機中的電磁場,地球就像轉子,只要月亮在地球永遠轉動。
  • 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源頭:慣性系的不同理解,重溫基本物理概念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慣性系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這麼多說法提出來,必然造成人的認識的混亂,導致概念不清晰、理解不透徹。二、為什麼一定要定義慣性系在物理學的研究中,總是從最理想的情況建立模型,再推廣到複雜情況。這樣,我們就能在這個模型中,使用數學工具,對運動和力進行描述和定量分析。
  • 除了自轉和公轉,地球還有別的運動嗎?
    它們的含義類似於陀螺儀,一種在自轉狀態下的物體,其自身的自轉軸又在圍繞另外一個軸做自轉運動。進動在地球公轉的橢圓軌道中最為明顯,而歲差在地球自轉中最為明顯(可稱自轉軸進動)。進動概述首先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下進動的概念,這種現象類似於我們生活中的陀螺儀,一種在自轉狀態下的物體,其自身的自轉軸又在圍繞另外一個軸做自轉運動的一種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與地球自轉速度有什麼關係?
    ○厄爾尼諾現象與地球自轉速度有什麼關係? 答: 地球自轉速度變化導致地球表層物質東西漂移。 受離心力與慣性力的影響,地球自轉速度變快,地球表層向西漂移;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地球表層向東漂移。
  • 地球要變得多小我們才能感覺到自轉?在此之前它會瓦解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完整闡述了「日心說」理論,其中就包括地球自轉的假設。 這是人類首次認為地球自身是旋轉著的(即自轉)。 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親自設計了巧妙的實驗來證明地球的自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傅科擺實驗。
  • 地球自轉466米/秒,為什麼在地球上感覺不到地球在轉?
    地球就是繞著太陽在公轉的,公轉周期大概是365天左右,也就是1年。同樣地,其實太陽也在繞著銀河系的質心公轉。太陽的公轉速度大概是240千米/秒,公轉的周期大概是2.5億年。同樣地,銀河系也並非是不動的,銀河系也在繞著本星系群的質心運動,速度大概是千米/秒。
  • 地球自轉的能量哪來的?會不會有一天消耗完能量,而停止自轉!
    人們都知道,地球無時無刻地都圍繞著太陽公轉,同時又繞地軸自轉!如果有人問你,地球自轉的能量來自哪裡;地球是否一直在自轉;等等這樣的問題,你或許會感到提問者物理不及格。你也許會用慣性來回答此問題。但是地球自轉的情況並非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 一直說潮汐力在減緩地球自轉,為什麼現在地球自轉卻加速了?
    對於地球的自轉來說,它並不是精確的24小時(86400秒),而是會出現微小的毫秒級別的波動,自上世紀60年代,人們使用原子鐘精確的測量了地球自轉周期以來;我們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平均來說要比24小時多一點點,所以從1972年開始,我們會在某個時間給世界時(也就是我們的鐘表)人為加上一秒鐘,來保證計時與太陽日的準確性。
  • 若地球停止自轉一秒會怎樣?科學家用慣性解釋物質變化,顛覆三觀
    隨著人類對地球的探索越來越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地球赤道的自轉速度為465米每秒,每小時運動1674公裡。於是有人腦洞大開地提出一個問題:倘若地球停止運行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理論上,在物理定律中物質運動的兩種狀態分別是運動和靜止,而且物質維持運動或靜止狀態一段時間後就會產生慣性。假如在一個勻速自轉的圓片上放置一個物體,圓片突然停止運動時,該物體就會因為慣性而被甩出去,那麼當地球突然停止運動時,我們也會被甩出去嗎? 科學家表示,倘若地球停止運動一秒,那麼我們周圍的事物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 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它又為什麼自己旋轉?
    「什麼導致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問題曾困擾人類許久。因為向心力和缺少摩擦以至於不能阻止地球旋轉?還是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描述?如果是這樣,那麼向心力又從何而來?它是巖石被拋到宇宙並被太陽捕獲的產物嗎?對於自轉我毫無頭緒。會不會存在不自轉的行星,還是說旋轉是行星的必要條件?物理學家:我將這歸為兩個問題:「自轉最初是怎麼產生的?」和「是什麼讓行星停留在運行軌道上?」。
  • 地球自轉速度有變化嗎?一年是固定的365天嗎?
    在無邊無際的太空中,地球一方面繞太陽公轉,一方面又繞貫穿地球南北極的軸線象陀螺般地自轉,它自轉的速度相對於太陽來說,每天自轉一周。億萬年來,地球不停地自轉著。很少有人懷疑地球自轉速度會有什麼變化。但是,宇宙間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地球的自轉速度也是這樣,它是有變化的。只是這種變化十分細微,要積累很長很長時間的觀測才能夠發現。
  • 用什麼來證明地球是自轉的?科學家做出實驗,答案顯而易見!
    憑什麼說地球是自轉的?這項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一切!在初中的地理課當中,我們就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但地球並不是完全的正球體,而是一個橢圓,在太陽系當中,地球不僅會自轉,還會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運動,這是眾所周知的。
  • 物理思維:牛頓力學中的最大BUG,到底什麼是慣性系?
    一、慣性定律所定義的慣性系牛頓第一定律也常常被稱為慣性定律,常見的完整表述: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從這個表述我們可以看到,慣性定律定義了一個參照系,即不受任何外力、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參照系,這個參照系被定義為慣性參照系,簡稱慣性系。
  • 關於慣性的幾點思考
    導讀:以下文字摘錄獨立學者物理科普書籍《變化》新的慣性定義:在引力場中,物體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慣性。根據新的慣性定義,牛頓第一定律應該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慣性運動。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為後續定律準備了概念並定性闡明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 為什麼行星的自轉方向不一樣?
    在理想情況下,金星仍在朝前進方向旋轉,但由於它被以某種方式顛倒了,因此朝順時針方向旋轉。圖解:伽利略發現金星呈現的相位(雖然還將太陽放在地球的天空中)證明金星環繞著太陽,而不是繞著地球。從這個理論中自然產生的下一個問題是:是什麼使行星翻轉了?這些行星表面上巨大的隕石坑的表明,在它們形成的初期,巨大的質量可能與行星相撞。
  • 看看「慣性系」的定義,初中物理白學了
    在初中物理中,把「慣性系」定義為受力平衡的參考系。其實真相沒這麼簡單,「慣性系」另有隱情。如果慣性系受力平衡(包括不受力),在遙遠的地方突然出現一個大質量的天體,我們身邊的「慣性系」會因為萬有引力變成「非慣性系」。
  • 地球自轉速度每秒466米,為什麼地球上的人類一點都感覺不到?
    除了自轉,我們還知道天體會公轉,比如,地球就是繞著太陽在公轉的,公轉周期大概是365天左右,也就是1年。同樣地,其實太陽也在繞著銀河系的質心公轉。他提出如果從同一個高度釋放先去,這個時候如果是理想狀態,小球還是會保持回到原來的高度,如果不能回到原來的高度,那小球就會一直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