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作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也是中國人們非常尊敬的一個人物,有人評價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在很多人的心中,魯迅通常是那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總是一臉憂思冷冽的樣子,哪怕連頭髮也是硬硬的,但其實魯迅也有他「柔軟」的一面。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便是魯迅的名句,而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這一種柔軟更是隨處可見。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更是體現得極為明顯,那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候入學,以及讀書時候的種種故事,他從自己家有很多草的後院進入了一個叫做「三味書屋」的學堂讀書。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極為著名的一個私塾,私塾老師名為壽鏡吾,他本來學問很高,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因為親眼看到洋人種種跋扈之事,而朝廷卻無能為力的樣子,因而對滿清朝廷極為不滿,在考中秀才以後就不再繼續考功名,因為不願意去做滿朝朝廷的官,而是回到家鄉開了這一間私塾。
魯迅12歲的時候進入三味書屋中讀書,壽鏡吾是他的啟蒙學生,而魯迅在學業上的根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打下,他在很多年後依然非常清晰地記得,自己的先生對他說「周樹人,希望你繼續努力」,而他也在受到這個鞭策以後,始終沒有停止過在學業方面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代文豪。
魯迅先生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廣為流傳,他小時候為了讀書而在桌上刻「早」字的行為,激勵了無數的男女青少年,同時也有很多的人不免對「三味書屋」這個名字心生疑惑,畢竟「百草園」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有著各種草的園子,那三味書屋呢?難道是有著各種味道的屋子?
「三」這個數字在古人的世界觀裡為虛指,倒也確實是有這種可能,所以這也是很多人的理解,認為「三味書屋」就是有著很多種書香的園子,但其實這種理解錯了。根據壽鏡吾老先生第二個兒子壽洙鄰的解釋,壽鏡吾在生前經常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
也就是說壽鏡吾認為讀不同的書時,人也能夠因此而產生不同的味覺,讀詩、書、禮、易、春秋等經的時候,就仿佛是在吃大米飯一樣,讀《史記》、《漢書》等等史書的時候,就仿佛是在吃牛肉、羊肉等等勁道的菜餚,而讀《莊子》、《老子》等等諸子百家之書的時候,就好像是在吃新鮮的魚肉一樣。
也就是說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指的是壽鏡吾在讀經、史、子這三種類型的作品時,所自然生發出來的感受,也就是說讀書本身,其中就是蘊含著很多滋味的,雖然看似只有「三味」,其實卻妙不可言,魯迅先生顯然正是因為感受到了此間滋味,後來才能夠成為一代文豪。
魯迅先生《三味書屋》中的三味,具體是哪3味?很多人都理解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