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三味書屋》中的三味,具體是哪3味?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021-02-07 歷史惟鑑

魯迅先生作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也是中國人們非常尊敬的一個人物,有人評價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在很多人的心中,魯迅通常是那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總是一臉憂思冷冽的樣子,哪怕連頭髮也是硬硬的,但其實魯迅也有他「柔軟」的一面。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便是魯迅的名句,而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這一種柔軟更是隨處可見。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更是體現得極為明顯,那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候入學,以及讀書時候的種種故事,他從自己家有很多草的後院進入了一個叫做「三味書屋」的學堂讀書。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極為著名的一個私塾,私塾老師名為壽鏡吾,他本來學問很高,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因為親眼看到洋人種種跋扈之事,而朝廷卻無能為力的樣子,因而對滿清朝廷極為不滿,在考中秀才以後就不再繼續考功名,因為不願意去做滿朝朝廷的官,而是回到家鄉開了這一間私塾。

魯迅12歲的時候進入三味書屋中讀書,壽鏡吾是他的啟蒙學生,而魯迅在學業上的根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打下,他在很多年後依然非常清晰地記得,自己的先生對他說「周樹人,希望你繼續努力」,而他也在受到這個鞭策以後,始終沒有停止過在學業方面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代文豪。

魯迅先生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廣為流傳,他小時候為了讀書而在桌上刻「早」字的行為,激勵了無數的男女青少年,同時也有很多的人不免對「三味書屋」這個名字心生疑惑,畢竟「百草園」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有著各種草的園子,那三味書屋呢?難道是有著各種味道的屋子?

「三」這個數字在古人的世界觀裡為虛指,倒也確實是有這種可能,所以這也是很多人的理解,認為「三味書屋」就是有著很多種書香的園子,但其實這種理解錯了。根據壽鏡吾老先生第二個兒子壽洙鄰的解釋,壽鏡吾在生前經常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

也就是說壽鏡吾認為讀不同的書時,人也能夠因此而產生不同的味覺,讀詩、書、禮、易、春秋等經的時候,就仿佛是在吃大米飯一樣,讀《史記》、《漢書》等等史書的時候,就仿佛是在吃牛肉、羊肉等等勁道的菜餚,而讀《莊子》、《老子》等等諸子百家之書的時候,就好像是在吃新鮮的魚肉一樣。

也就是說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指的是壽鏡吾在讀經、史、子這三種類型的作品時,所自然生發出來的感受,也就是說讀書本身,其中就是蘊含著很多滋味的,雖然看似只有「三味」,其實卻妙不可言,魯迅先生顯然正是因為感受到了此間滋味,後來才能夠成為一代文豪。

魯迅先生《三味書屋》中的三味,具體是哪3味?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相關焦點

  • 魯迅爺爺萬萬沒想到:他九十年前描述的三味書屋成為正音園模板
    魯迅爺爺想不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爺爺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最初發表於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後被收入《朝花夕拾》。魯迅爺爺說三味書屋「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即最好的私塾。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初中課本上的篇目是:《社戲》、《故鄉》、《孔乙己》、《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友邦驚詫"論》、《魯迅自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高中選的篇目是:《藥》、《祝福》、《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吶喊·自序》、《拿來主義》、《燈下漫筆》。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魯迅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壇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作為民國文壇最傑出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同樣是一個尊師重教之人。他的一生當中,有三位老師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他去世之前,仍舊對這幾位影響了他一生的老師念念不忘。
  • 春日應吃草,Perilla——倫敦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並不是出於什麼崇尚性冷淡原木主義,也不是因為故意做舊的白牆、穩重的古董落地燈和抽象流派的油畫讓人想起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畢竟這些小心思都和那幾盆綠色植物一樣司空見慣順理成章。我感動的是Perilla的空間感,不同於大部分餐廳,這裡的座位排得很豪氣很鬆散,180度落地窗外的日光把整個餐廳照得明亮,非常空靈。
  • 城市和故居中,依舊留著先生的深邃——浙江紹興
    城市和故居中,依舊留著先生的深邃——浙江紹興,說起中國的近代文學家,也許很多人的腦海裡會浮現魯迅先生的身影,他是非常有名的人,正因為他是名人,所以人們對他的故鄉很關心,從小學開始教科書裡就有老師的文章,這麼說來,老師們總是稱讚他們偉大的文學貢獻,後來,魯迅先生對這部文學作品有了敏銳的洞察力
  • 魯迅先生極想要得到一隻飛蜈蚣,也去吸美女蛇的腦髓
    這種神奇的生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為什麼想要得到飛蜈蚣?這種神奇的生物出現在阿長給童年的魯迅講述的故事當中。在這個故事中一條人首蛇身的美女蛇想要吃一位在廟裡苦讀的讀書人,卻被老和尚使用飛蜈蚣吸乾了腦髓而死。這個故事讓童年的他感到做人的險惡,在夏夜裡乘涼的時候不敢去看牆上。
  • 「願中國青年人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們從初中開始,語文課本裡必然會出現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及他的思想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在中國,但凡接受過教育的人幾乎都知道魯迅先生。然而所謂的「知道」也僅僅限於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或聽得他的一些事跡,或是他「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稱號……大多人對其本人的一生缺乏了解,以至於對魯迅先生產生了很多的誤解。
  • 魯迅藐視小人物說的最高境界話,只有9個字,足以讓很多人佩服!
    魯迅先生去世將近82年,多少人無不思念他,懷念他,因為社會需要他這樣的人,敢於對文學批評,敢於鬥爭。所以魯迅被後人尊稱為代文學的奠基人。  大家如果讀過小學,一定對魯迅印象是最深刻的,因為小學到高中課本上收錄魯迅很多文章,依稀記得有《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和<山海經>》、《魯迅自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故鄉》、《藤野先生》、《孔乙己》、《吶喊》自序、《祝福》、《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節選)、《藥》、《阿Q正傳》。
  • 治前列腺肥大,老前輩用三味藥,熱散了,尿就通了
    這個小方子是這樣的——準備中藥知母、黃柏各18克,肉桂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沒錯,就這麼簡單。這辦法跟誰學的呢?它的創製者,乃是湖南中醫名家廖仲頤先生。廖仲頤先生的學術地位,我不說了,您自己查查看吧。我在以前的文章裡,也介紹過。
  • 津輕三味線
    希望聽到上妻宏光使用「津輕三味線」所演奏得《時の旅人》,了解「津輕三味線」的聲音是怎麼樣的?請記得點擊「閱讀原文」進行聆聽。據說「三味線」來自中國的三弦。「三味線」如何傳入日本的有諸多說法,比較有力的說法是,16世紀傳入琉球(今衝繩縣),之後流入日本。傳入日本後經過多次改良而成為現在這樣的形狀。在江戶時代(17世紀)之後,隨著歌舞伎的繁榮興盛,「三味線」作為伴奏樂器而使用,不久形成了以「三味線」為基調的歌舞伎獨特的韻味。在日本,三味弦有好幾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津輕三味弦」。
  • 呱唧呱唧 如此不拘一格的三味線
    由於其父渴望成為津輕三味線樂師而未能如願,故讓兄弟二人自幼師從演奏家安達孝華學習這種樂器。1989年起隨三味線大師初代佐佐木孝學習,並曾在多項重要的全日本津輕三味線大賽中獲獎。        1999年推出的首張唱片《Ibuki》,銷量超過10萬張(並於2001年獲金唱片殊榮)。2000年參加NHK紅白歌合戰,並自2002年起連續3年舉行日本全國巡迴演奏會。
  • 文化:讓我們重溫經典,再次領會魯迅先生作品的啟迪吧!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便出自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口中。從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我們學習很很多多有關魯迅的作品,我們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在《我的藤野先生》中對老師的崇敬與敬重,學習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求知精神。
  • 文學大師魯迅先生的作品你還喜歡嗎
    這 就是魯迅精神生動的寫照。在中學的時候經常讀到魯迅的散文和小說。他的那些生動故事,剛毅,幽默,且生動的語句,總是令人久久難忘。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生活了多久,也無論你經歷了多少人情世故。有幾個形象總是浮在你的眼前;祥林嫂的可憐悲切,阿Q的精神勝利法,迂腐,善良的孔乙己,童年趣味悠然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無不讓人記憶猶新。
  • 三味線與樂鼓
    日本的三味線源自中國的三弦,是一種彈撥樂器,大約在16世紀後半葉經琉球傳到日本。 中國的三弦用蛇皮蒙面,而日本三味線使用貓皮,偶爾也用狗皮。 三味線長約1米,彈奏時右手持撥片撥動琴弦,左手按琴弦調節音樂。
  • 女子咖啡烘焙名店(一)-二三味咖啡
    (電影 • 一代宗師)當每一個人都願意慢慢穩紮穩打,腳踏實地的堅持,發動來自內在的力量,以一種近乎禪人的修持,不輕看自己,不受外界幹擾,全心全意投入,終會有修成正果的一天。(臺灣 • 嚴長壽)二三味咖啡 PHOTO BY小帥2018年2月12日拜訪2015年日本影片《寧靜咖啡館之歌》(さいはてにてやさしい香りと待ちながら)上映。這是一部根據二三味咖啡的故事改編的電影,由臺灣姜秀瓊導演、日本明星佐佐木希、永作博美、櫻田日和主演。
  • 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中的故事~
    在《朝花夕拾》的12篇文章中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 等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3. 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 一人稱敘事。
  • 三味線:日本年輕人的搖滾「三弦」
    改良並創造出了三味線的盲人音樂家也正是創作了「三味線組曲」(三味線音樂的一種)的人。據民間傳說,這位盲人音樂家便是平安時代在街頭遊蕩彈奏琵琶的盲目僧人琵琶法師。從表演藝術的伴奏中獨立出來的三味線音樂,最終脫離了劇場,流傳到了紅燈區、宴席間。三味線音樂隨之也孕育出了更多不同的種類與演奏形式,它們互相影響、時而合併時而分離,各自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音樂流派。
  • 人教社:魯迅不會退出初中語文教材(圖)
    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  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的《故鄉》。  昨天,人教版語文教材修訂參與者、人教社中學語文室劉真福副編審接受記者採訪,對於有媒體認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最後一篇魯迅的文章就此消失,劉真福予以否認,表示這是不了解實際情況而作出的斷言,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而且,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學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學期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