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讓我們重溫經典,再次領會魯迅先生作品的啟迪吧!

2021-01-12 於莉訴說人生故事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便出自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口中。從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我們學習很很多多有關魯迅的作品,我們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在《我的藤野先生》中對老師的崇敬與敬重,學習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求知精神。魯迅先生帶給無數人的是精神,他帶領無數青年同志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但在如今他也仍帶給我們更多的啟迪。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雜誌發表了署名「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的白話文小說,它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魯迅借《狂人日記》發出的吶喊,讓無數青年志士獻身革命,為新中國獻出偉大貢獻。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一把劍,帶領大家保家衛國,直擊敵人的心肺;魯迅先生也可以是一面鼓,鼓聲激勵著勇士們勇進,魯迅先生更是號角,吹響了無知的青年們,帶領他們保家衛國。

毛澤東與周恩來也讚揚魯迅,可見其影響足夠深遠,很多人說魯迅的文章在當代已沒有現實意義了,但我想說,魯迅先生教育了我們成長,成人,成才。雖然他的作品背景與如今完全相反,但他作品中的精神卻仍激勵我們前行,仍是我們青少年的掌路明燈。

首先,魯迅從小就有遠大志向,要救國救民,所以他遠赴日本留學學醫,但後來他發現要救人得先就其精神,於是他棄醫從文,從此以筆為槍,激醒無數青年。他使青年的思想得以解放,他為中國的成立有重大貢獻。這啟迪我們要從小樹立遠大目標,為之努力,將來為國效力。

同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在當代仍啟迪著我們。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即指像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一樣的人,即使去世了,也還留在人們的心中,活在心中。但像傳銷組織,即使活著,也被人們厭惡,痛恨。再如《阿長與<山海經>》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即使無血緣關係,也情誼深厚。聯繫到如今,也是在告訴我們身邊處處有真情。

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們仍有重要意義,讓我們重溫經典,再次領會魯迅先生作品的啟迪吧!

相關焦點

  • 演繹京劇淨角啟迪民族正氣 回溯紅色足跡重溫光輝歷程
    演繹京劇淨角啟迪民族正氣 回溯紅色足跡重溫光輝歷程——我中心第八批託管藏品鑑定入庫工作順利完成        2016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01時代背景我們討論任何一部作品,絕不可脫離當時的時代而討論,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分析,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背後的思想和深意,更能領會作品的精妙和偉大之處魯迅先生在創作《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當時新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時代的先驅,義不容辭地借主角之口控訴舊社會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
  • 中小學語文課本不應減少魯迅先生的作品
    中小學語文課本開始減少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人說是因為魯迅先生冷峻的風格不利於孩子們的心靈。這種說法非常滑稽,因為要說冷峻,甚至冷酷,恐怕遊戲場景的嚴重程度要讓冷峻的魯迅先生汗顏不已了。還有人說魯迅先生的內心非常狹隘,刻薄寡恩,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辯證思考,價值選擇我們不能否認魯迅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無法否認魯迅作品給予一代又一代人的影響。他無疑是中國文化的優秀承傳者,是我們的指向標。但是對於初高中生來說,魯迅生活的年代有些久遠,並且其文字也並非十分容易理解,其作品大部分是揭露黑暗以給人們啟示與覺醒。
  •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的自題畫像,更是先生一生的誓言和行動的指南。先生的一生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冷和暖,對朋友的溫情,對弱者的同情和對論敵的冷酷無情。一、得意時朋友認識我們,失意時我們認識朋友。年少的魯迅曾有一段繁華的生活,那時他是闊家少爺,即使不是眾星捧月,但也春風得意,吃喝無憂。
  •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影響力大的簡直多不勝數,無論是作為中國白話文第一傳奇的《狂人日記》還是中國現實改編的桂冠《故事新編》,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佳作,對於這樣的天才作家來說,一部作品實在是沒有辦法囊括他的重要思想和內涵,但是如果硬要來分析一下,小編今天還是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部,我們所有人都會認同的偉大作品,這就是《吶喊》。
  • 魯迅先生的後人,兒子不負眾望,侄孫是一個明星,我們都認識
    每年都會有一些文學作品的問世,但是這些文學作品大多數,會隨著時間消逝。有少部分的作品會經得住考驗,因為其獨特的寓意和內涵,使得它成為一部永恆的存在。例如我們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筆下有很多完美的人物形象,像阿Q、祥林嫂、閏土等,儼然已經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經典的人物形象。
  • 萬木無聲知雨來:李宏仁先生的啟迪
    可惜的是,雖然1930年代的新興木刻運動代表中國版畫走向現代、走向世界,但無論是魯迅的布局還是版畫家的創作實踐,都沒有給石版畫留下多少表現的機會。直到1950年代版畫專業納入國內高等藝術院校教育體制,在李樺先生的叮囑下,發展石版畫藝術的歷史重擔就落在了李宏仁先生身上。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寫下了「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這一描寫櫻花最經典的比喻句。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魯迅在《藤野先生》裡描述了自己退學時的情形: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
  • 一個穿著白襯衣和牛仔褲的魯迅 王翀《大先生》
    今晚我們觀劇中國最有影響力的80後戲劇導演之一——王翀的最新作品《大先生》即將在2016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上演,這部作品以魯迅為主人公,運用傀儡、舞臺電影等獨特方式,呈現了深刻的當代思考。11月10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到了王翀導演,帶領觀者走近真誠、溫暖、狂熱、暗黑的「大先生」。
  • 文化人怎麼罵人?看看魯迅的八句經典罵人名言,最後一句成為潮流
    從古自今,罵人都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有矛盾就會有爭吵,有爭吵就必定會有罵人,但是在普通人眼裡罵人就是一種發洩,然而在文化人眼中罵人卻是一門學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先生是怎麼罵人的?說起魯迅,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我們從小就在學習他的文章。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悟,了解;領會;覺醒。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9、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2、「碰了幾次壁」暗示魯迅受到反對勢力的迫害,「幾次」說明次數多。「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魯迅受到反動勢力的迫害很嚴重。從幽默的語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頑強抗爭的革命精神和樂觀的態度。
  • 魯迅先生的七句名言:「罵人都不帶髒字」,句句都是經典,都在用
    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經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和散文為主,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阿Q正傳》、《吶喊》、《彷徨》、《朝花夕拾》以及《野草》等等。魯迅先生的七句名言:「罵人都不帶髒字」,句句都是經典,都在用!
  • 魯迅十冊經典作品集,學生必讀系類,讀的不僅是名著,更是人生
    說起中國文學,那不得不提魯迅先生的存在。所以大家一起讀魯迅吧,魯迅的作品讀多了,自身的思想、氣質、言語、行為都得到提升。讀魯迅,更是因為現在依舊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我們自己的人生而讀書的時代!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吶喊》《彷徨》等。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愛啃書的初拾聊民國文壇,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是永遠不該繞過去的人物!民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爆發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時代,所誕生的文豪學者百年來影響力不衰。
  • 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兩句經典,「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皆是常事。面對病魔,有人頹廢沉淪,憂心忡忡;有人卻淡然處之,任運隨緣。北宋詩人蘇軾曾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對比蒼茫的宇宙,他也感嘆人生苦短、長江無窮。
  • 請欣賞魯迅先生作品的開場白
    我們拿到一本書後,第一眼吸引你的是書的封面設計。打開封面後,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瀏覽一遍目錄,注視有沒有我們耳聞目睹曾經學習過的文章,經典傳承的句子。然會開始靜謐下來讀文章的詳細內容。文章的開場白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也是吸引我們讀下去,內心產生共鳴的重點因素之一,文章開場白往住也是留住讀者目光的重點場景之一,它為讀音打開心靈靈魂縱橫四海,豪情萬丈壯志凌雲的大門。今天我們來閱讀欣賞學習魯迅先生的開場白,領略它與眾不同的文字魅力,感受他生存時代的歷史背景,人情世故。
  • 魯迅先生憎惡和尚喜歡道士?魯迅:我沒這麼說
    在這裡面,魯迅把和尚、尼姑、回教徒、基督教徒等外來的都說遍了,而道士是我們本土的。魯迅先生這樣進行對比,絕不是說為了讚美道士,而是為了說明當時中國的國民性:對於外來的,如果稍微有毛病,就會全盤否定,對於本國的,哪怕再糟糕,也會包容。實際上,要理解這句話,要從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和魯迅先生自身的經歷思想來理解。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第一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創作了一系列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影響十分深遠的小說、雜文、散文以及散文詩。其一生著譯甚豐,有約近1000萬字的作品留世。雜文是魯迅先生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可是你們可知道其實作為近現代大作家的魯迅其實在青年時期也沒有被他的老師重視,他在日本留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讓他永志難忘,但是對於藤野先生來說魯迅卻只是千萬學生中的一個,而且在別人對他問起魯迅的大名之時,藤野先生居然不記得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