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2020-12-20 品詩賞詞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兩句經典,「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皆是常事。面對病魔,有人頹廢沉淪,憂心忡忡;有人卻淡然處之,任運隨緣。北宋詩人蘇軾曾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對比蒼茫的宇宙,他也感嘆人生苦短、長江無窮。

另一位魏晉大才子王羲之卻很樂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他主張隨緣自適,不必嘆息惆悵,過好當下,展望未來。其實在生死面前,沒有誰能夠絕對淡定,不過心情好時,也許更能放得下。下面介紹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臘葉》(節選)

作者:魯迅

這 使我記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樹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他青蔥的時候是從沒有這麼注意的。他也並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片則在緋紅地上,還帶著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他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裡。大概是願使這將墜 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罷。

這篇散文寫於1925年12月26日,魯迅當時肺病復發,面臨死亡的威脅。他的朋友都紛紛鼓勵他,許廣平當時與魯迅還是戀愛關係,也非常關心他的狀況,並祝福他早日康復,重新創作。作者可能也感到了這種危險,於是留文紀念,也算是對生命的一次思考。

深秋時節、蕭瑟冷清,落葉繽紛、寒風陣陣。作者不經意地撿起了地面的一片落葉,「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先生想像奇特,楓葉中好像長出了眼睛,似乎在請求主人,快點收藏我吧!於是家藏的一本書中就夾了這片病葉,它也不再與同類一起飄散。

一年後,先生再次翻開那本收納楓葉的書,這才發現「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先生也忽然感到自己也如這病葉,缺少了剛飄落時的斑斕,更沒有生機無限時的蔥綠,作者的心境也好像那臘葉一樣在乾枯並且褪色。而窗外連那些耐寒的樹木也已禿盡,作者也完全失去了欣賞秋樹的興致。

魯迅先生感謝那些關心自己的朋友和親人,雖然秋風肅殺,但他堅信來年依然會春色滿園,不必太過憂傷。同時也希望通過楓葉的故事告訴我們,衰老和死亡是客觀規律,而自己作為一位文化鬥士,就應該把生命獻給事業,豈能只珍惜和保存自己。

細味魯迅的這篇散文,觀察細緻,情感真摯。雖然面臨著生死考驗,但話題卻並不顯得沉重,魯迅仿佛在落葉孤獨的靈魂中,找到了一絲慰藉。作者以奇特的想像力,展現了楓葉之美和淡淡的柔情,並以此為寄託,對人生和生命對了深入地思考,也觸動了讀者的內心,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生命可貴,自當珍惜,然而友情也同樣如黃金一般寶貴,更要銘記於心。危難時刻,感謝那些伸出援手的親朋,更要心懷感恩,牢記很多素不相識者的無私援助。只有眾志成城,才可無堅不摧;相信一切都會安然渡過,一縷暖陽也即將灑向人間!

相關焦點

  • 如何寫出富有韻律感,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文?
    許多的詩歌和散文語句優美,讀起來郎朗上口,意境深遠,富有韻律感,讓我們仿佛置身於作者所描繪的那種詩情畫意的場景之中。這期的節目,唐歌就來談一談: 怎樣寫出優美的句子?如何寫出一篇富有韻律感,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文?
  • 名家帶你讀魯迅——魯迅的10大名言你聽過幾個?
    我們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的課文只是冰山一角,魯迅一生著作了非常多的作品,其中他的三本小說集和兩本散文集流傳最廣,也最值得好好品讀一番本書和魯迅其它作品一樣,充滿了孤獨情懷、獨戰力量和復仇精神。《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
  • 新書上架|看章太炎最器重的入室弟子、魯迅師弟如何寫就「散文中的...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散文之大,並不在題材,而在氣象。所謂書齋雖小,格局不窄;書生雖弱,剛健有力。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學者散文」出現並形成熱度。「學者散文」的真正代表,應是那批真正閱歷豐富、學識淵博的學者、作家,他們在博識和才情的基礎上,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文章。孫犁、楊絳、季羨林、張中行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 ...聲處:評《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散文隨筆精選》
    在民國那批文人學者群體裡面,有一個人總會給予三十幾歲如我這樣的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說是熟悉,回頭細數,會發現對他文字的閱讀量竟然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其他作家,而每一篇文章付出的認真和下的心血,挖掘之深度,又是前所未有,以至於時至今日我都還能清楚地回憶起「孔乙己也許真的死了」裡面「也許」與「真的」之間詭異搭配和更加奇特的用法解釋,「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那種隱含神秘主義色彩的婉轉與孤寂
  • 充滿詩情畫意的女孩名,太有韻味了!
    同時,在眾多的名字中,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很能凸顯一個人的氣質。故而,接下來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女孩名。婉清「婉清」出自於《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之中,起名為「婉清」,給人賢淑、溫柔之感。
  • 臺灣一出版社評出2014年度臺灣散文小說童話獎
    臺中市稅務局副局長葉國居憑藉《禾夕夕》獲得「年度散文獎」;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以短篇小說《祝福》與魯迅同名作品互文,獲得「年度小說獎」;第一次寫童話的陳秋玉則以《櫻桃樹街道奇蹟》獲得「年度童話獎」。散文《禾夕夕》書寫了客家人對土地依戀,既刻畫了父親的形象,也書寫了一個世代的情感;童話《櫻桃樹街的奇蹟》則是一篇溫情、充滿希望的作品,講述眼看就要被淘汰的路邊郵筒如何在吞下天邊的彩虹後,在天堂和世人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的奇蹟。2014年度臺灣散文獎主編阿盛從56篇入圍作品中最終選定《禾夕夕》為年度散文——故居舊址就在400米開外,文中的父親卻難捨老屋,患上了「相思病」。
  • 周令飛:我在傳播魯迅精神
  • 把魯迅唱進Rap,這很北大
    因為對文學經典的偏愛,他把魯迅《野草》中的16首散文詩寫成了一首歌,錄製過程也未使用專業設備,僅靠一臺筆記本電腦完成。吳一凡提及魯迅,紀念魯迅,甚至將筆尖凌厲的作家作者對比魯迅,已經是國人的集體情結。不過,如今我們更該重視的,也是吳一凡說的,先要「實事求是地閱讀他」。
  • 梁實秋嘲諷魯迅:他是中國的蕭伯訥?不過要除去以下這6點差別
    為此梁實秋自然不會放過對手,他在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發表了一篇名字為《蕭伯訥去後》的文章,用以嘲諷魯迅在接待蕭伯納時的恭敬勁兒。說來也是,這梁實秋寫文諷刺魯迅的文章,卻沒有大搖大擺地登載在上海的刊物上,而是放在小眾化的報刊上。直到先生去世,他都沒有看到,也沒有人引援給他。不然,二人的唇槍舌戰不知道會有多麼的昏天暗地,多麼的激勵無措。
  • 魯迅的一篇雜文,其中兩句話寓意深刻,令人百感交集
    魯迅先生是偉大文學家,也是一位讓反動派膽寒的革命鬥士。他的詩文看似嘻笑怒罵,卻極力嘲諷和鞭撻了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讓那些習慣於醜陋與骯髒、又被黑暗與迷茫蒙住眼睛的人們開始覺醒。但魯迅先生也是一位凡夫俗子,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災害病。
  •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
    直到1918 年,37 歲的周樹人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小說《狂人日記》,邁出了他作為「文豪」的第一步。1926年,已經頗有知名度的魯迅發表散文《藤野先生》。1935年,藤野先生的兒子藤野恆彌在讀高中,這天語文老師給了恆彌一本書,說:「這本新出的書,是中國大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散文集,裡面有一篇寫的人叫藤野嚴九郎,跟你父親的名字一樣。你拿回去問問你父親是不是他。」
  • 教材編輯如何解讀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
    編者按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現收錄於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在這篇散文詩中,他用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明麗動人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夢中的「好的故事」。類似這樣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畫面還可以在《野草》中找到更多,如,凍結在冰谷中,「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的死火,尖端還殘留著凝固了的黑煙;在北方的朔風下漫天紛飛的大雪,如同一粒粒雪白的粉,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閃閃地旋轉升騰」;還有在無間地獄邊緣生長的細小慘白的曼陀羅花,旁邊是刀山火海和眾多鬼魂……這一個個奇特奧妙、內涵深刻的場景如同一幅幅極具穿透力的版畫作品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其次是『家傳』,則我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託……」這種絮叨自語有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味道。不過這一段話,最早把《阿Q 正傳》譯介到法國的敬隱漁先生是略去未譯的,可能是他覺得這段話太難翻譯,即使譯了外國人也不能理解各種「傳」的差別,會被弄糊塗吧。
  • 有聲散文|魯迅故園的女人與花朵 作者:王彬 演播:白鋼
    我不知道魯迅對白楊是何種態度,周作人則似乎頗多喜愛,我忘記了他在哪篇散文中說過,在西教中,白楊是有罪惡的,因為基督臨死之前背負的十字架是白楊做的。青楊呢?他,包括魯迅似乎沒有述及,但是雖然不見於紙上的煙霞,卻見於魯迅的後園,而且在不大的園子裡栽種三株,可見主人的志趣與喜愛。如同楊樹,西三條栽種的那些花木,也基本不見於北京的四合院,只是反映了的魯迅個人興趣而已。
  • 羊城晚報:愛讀魯迅的女孩常心睿摘得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一等獎
    常心睿,廣州女孩,2013年還是高中生的她憑藉一篇隨筆《兩隻金橘》進入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大賽的準決賽。2013年7月12日,在上海現場作文總決賽中,常心睿作為廣東省唯一的代表摘得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總決賽一等獎。當年全國有18名學生進入大賽的總決賽。
  • 「從惺惺相惜到針鋒相對」:郭沫若與魯迅的對戰
    魯迅自小接受的便是正規的舊教育體系,一步步從私塾到學堂,他經歷過一個完整的封建家庭,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這使得他的寫作風格充滿的都是現實的苦難與辛酸,讀過魯迅小說和散文的都知道,這些看似簡單的文章,背後卻充滿了深刻的含義。郭沫若的經歷相反,她雖然也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從十四五歲時便有幸接觸到從西方傳來的新思想和新文化。
  • 初一(上)語文教材刪除唯一留存的魯迅作品
    教師坦言:如果魯迅徹底「退出」真的很心痛 開學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而去年還存在的唯一一篇魯迅的作品——散文詩《風箏》也被刪除。這兩天,此則消息引發熱議。
  • 魯迅,一個沒正式出道的設計師
    一零/文魯迅不僅寫出過眾多讓你死去活來的「朗讀並背誦全文」,還設計過眾多圖書封面。魯迅,非著名平面設計師。魯迅的美術功底很深,他自幼喜愛美術,並有過很好的藝術訓練。藤野先生批改的魯迅醫學筆記魯迅參設計過中華民國國徽。1912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周樹人(魯迅)、許壽裳、錢稻孫受命研擬國徽圖案,於8月28日完成。
  • 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中的故事~
    在《朝花夕拾》的12篇文章中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 等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3. 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 一人稱敘事。
  • 在親切平凡中理解魯迅的偉大 | 答《中華讀書報》舒晉瑜問
    《起然菸捲覺新涼——魯迅的吸菸史》,起筆引用魯迅的《秋夜偶成》,先就謙虛地說:「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魯迅這首寫於一九三四年九月的《秋夜偶成》,不靠注釋是很難一讀就懂的。」實際上他對魯迅研究所下的功夫,不亞於魯研專家。不僅僅知人論世,融入了對魯迅的體貼,甚至也會遙想魯迅曾經的寫作狀態。「那些透著感情和思想,充滿力道的文字,是在一種怎樣的環境和心境中寫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