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的自題畫像,更是先生一生的誓言和行動的指南。
先生的一生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冷和暖,對朋友的溫情,對弱者的同情和對論敵的冷酷無情。
一、得意時朋友認識我們,失意時我們認識朋友。
年少的魯迅曾有一段繁華的生活,那時他是闊家少爺,即使不是眾星捧月,但也春風得意,吃喝無憂。
飛來橫禍,爺爺參與科場舞弊,被投入大牢,等待秋後問斬。在尚未問斬之前的一段時光,是讓人煎熬的歲月,也是可以活動運作的時光。
有誰忽然從小康之家跌入困頓的泥潭,有誰忽然從繁華的殿堂跌入到粉塵,那種心裡的落差實在讓人倍受煎熬。這時候,落魄的人會對外界的一切變化格外敏感。家裡為了營救爺爺,賣田賣地,疏通關係,爺爺的命總算保住了。
可這樣的遭遇讓身為兒子的魯迅父親格外痛苦。
研究發現,生病大體在於情緒的巨大起伏落差,冰火兩重天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的心理自然容易引起疾病。
屋漏偏逢連陰雨,魯迅的父親病倒了,家人遍請名醫診治。
既然是名醫,那一定是出診費很高的。
有的不但出場費高,而且藥引特別奇特:經霜三年的甘蔗,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平地木是生在山中樹下的一種小樹,能結紅子如小珊瑚珠,敗鼓皮丸等等。
這「敗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水腫一名鼓脹,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剛毅因為憎恨「洋鬼子」,預備打他們,練了些兵稱作「虎神營」,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這道理。
治了幾年之後啊,人才兩空,魯迅的父親,還是離開了。
魯迅小時候有一段時光,他要拿出家裡的東西前去典當。身高不過藥鋪櫃檯的魯迅,要奔走在當鋪和藥鋪之間,在人們的白眼和冷漠裡,換來藥讓父親服用,可是父親的病,日復一重了。
幾年之後,父親,還是離開了,孤兒寡母過活。
二、母親的眼淚:走投無路的選擇
家裡的日子是應該艱難不少,至少是落差巨大,這時候魯迅的母親實在沒有辦法,就把孩子送去上礦務學堂,就是洋務運洋務派開辦的學校,這樣的學校不收費而且還有補助。
在母親看來,這是一個出路,可在別人看來,這簡直就是辱沒祖先,等於把靈魂出賣給鬼子,是很多人所不屑的。
一個遠房族叔聽說魯迅上了這個學校,於是就為魯迅改了一個名字,他的名字原來叫周樟壽,改成了周樹人,因為樟是他們的輩分,那個親戚可能以為帶樟字可能有辱周家的名聲,於是魯迅就改成了周樹人。由於魯迅的成績優異啊,於是就考取了公費留學生,魯迅最想學的就是醫學,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父親可能是被庸醫耽誤了,所以他要學習西醫,救治像他父親這樣的病,一方面還可以解除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的痛苦。而且他知道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從醫學開始的。魯迅就到了日本,到了日本之後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三、暗夜裡的光芒:異域他鄉的溫暖
在異國他鄉,他看見了清國留學生,把辮子高高盤起,梳得油光可鑑,仿佛高高的富士山,實在是標緻極了,而且還在去室內跳舞,弄得煙塵亂飛,魯迅對他們這種行為實在是痛恨到無以復加。
後來它又輾轉到仙臺,在異國他鄉,遇見了生命中,非常值得感恩的一個人,那就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無私地幫助他修訂講義,修正血管的位置,而且還問中國關於裹腳的事、迷信鬼神的事,擔心他不肯解剖。這讓作為弱國子民的先生格外感激,仿佛暗夜裡的一道光,照亮了求學路途上的而黑暗。
四、棄醫從文:異域他鄉裡的黑天鵝事件
考試魯迅及格了,可是在,就天生優越感到日本人那裡,他們感到不可思議,一定有貓膩。
一個弱國出來的人,不應該能夠及格,肯定是作弊了,或者老師提前給洩題了。
於是他們就聯名就寫了一封匿名信,匿名信裡的第一句,就引用了舊約中的一句話:你改悔吧!
這件事對魯迅刺激非常大,後來啊,魯迅,還有一個,就是幻燈片事件,這可以說是魯迅成長中的兩個黑天鵝事件。一群中國人,圍觀同胞被殺,不單不傷心,反而鼓掌歡呼,讓魯迅意識到,即使強壯的國人,體格再強壯,如果精神與愚昧麻木,要無可救藥。
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由於這樣獨特的身世求學的經歷,做為一個弱國子民,他深刻的感受到尊嚴的重要,他深刻的感受到祖國母親強大的重要,他深刻的感受到療救國民的精神的重要性。從文之後,重點要批判的就是,國人的劣根性,所以,他雜取國人種種的劣根性,然後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人物就是阿q。
所以他的作品裡呈現出來要的是一種冷,對於民族的劣根性他的批判是不遺餘力的。他以筆做投槍,為匕首,狠命的和敵人進行戰鬥,毫不妥協,至死不渝。
而且他的臨終遺言也說,自己的敵人自己一個也不追求原諒,說這就是他作品中的冷,所以我們讀魯迅的作品能感受到那一種冷峻,那種冷冷的,讓人膽寒的光,直刺靈魂的弱點,壓榨出皮袍下面的小來。
面對劣根性,魯迅選擇的是批判,是解剖。但是魯迅偉大之處在於他不單批判別人,而且還解剖自己,以及國民身上的那種劣根性、麻木冷漠的看客心理。
六、暖:帶著溫情的回憶
但是他的作品中,有時也呈現出一些暖性的色彩,這樣的作品,集中體現在他寫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裡:相對比較冷靜,也比較溫情。比如說他寫自己的老師,是如何教育自己,如何讀書,寫他的方正質樸,雖有些古板,但總體不失溫情。
寫赤練蛇的傳說,寫自己的樂園百草園和苦園私塾,寫自己如何期盼高牆外的世界,只看見四角朝天的天空,雖有些批判,但總體是克制的。
寫孩子的天真和可愛,有點迷信有點發音不清的長媽媽給自己買來《山海經》,那一刻長媽媽瞬間高大起來。
冷與暖,魯迅生命裡的溫情和荒涼,從童年經歷角度和求學經歷,來解析魯迅的作品,我們就能夠清晰的看出魯迅作品兩種不同色調。
當許多人在批判魯迅刻薄,無情的時候,我常想起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那句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魯迅的作品為什麼呈現出這樣的底色?因為那是他獨有的經歷。
所以風格就是人格,更是人生經歷的獨特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