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課本不應減少魯迅先生的作品

2021-01-12 瞭望者

中小學語文課本開始減少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人說是因為魯迅先生冷峻的風格不利於孩子們的心靈。這種說法非常滑稽,因為要說冷峻,甚至冷酷,恐怕遊戲場景的嚴重程度要讓冷峻的魯迅先生汗顏不已了。還有人說魯迅先生的內心非常狹隘,刻薄寡恩,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這種說法更屬淺愚,如果把文學的批判精神認作是狹隘和刻薄的性格,把風花雪月的文風當作是和藹可親的個性,這真是需要重新回爐培養一點起碼的人生經驗和文學常識了。

魯迅先生從來不缺乏溫和和優美,《朝花夕拾》讓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的童真和情趣,一個幼時生命的豐富和詩意。儘管時代不同,但魯迅先生的童趣世界所流露出的屬於生命的這個階段的共性的優美,仍然能夠激起孩子的共鳴。如果有人對此持有懷疑,認為時代差異過大,缺乏共鳴性,那還是請他們試著陪自家的兒孫再去看看葫蘆娃和哪吒。

而那種冷峻的文風,正來自於魯迅先生對生活的真誠、對生命的探索、對社會的關注。錢理群先生曾經講過,魯迅具有真實的現代主義生命體驗。魯迅先生處於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西方現代主義文化交匯之處,對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對內在生命的先鋒性感受體驗成為魯迅先生的整體思想的重要內容,也讓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文學的高度。

《野草》的思想表現出了非理性哲學以來的生命深處的顫動和自覺,魯迅先生以一種「猛士」的深入,真實而非模仿地通過生命的在場體會把宗教、哲學融匯於真情實感,這種真實的生命高度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最高峰。

在現代主義的精神傾向和現代中國除舊布新的共同背景下,魯迅先生用「匕首和投槍」,與落後保守的勢力進行英勇戰鬥;用深沉的情感和大聲的吶喊希望喚醒民眾爭取新的生活;用慷慨解囊和提攜青年來幫助和鼓勵周圍的人。魯迅先生的心是熱的,正是這種對生命和社會的熱,魯迅先生才表現出愛憎分明的態度,才對落後和反動進行無情的鞭笞。

作為現代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先生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魯迅先生對於人和社會的那種身體力行的、覺醒的、革命的精神和熱忱,是後來者應該努力學習的。中小學課本中減少魯迅先生的作品,不管原因如何,恐怕都有點幼稚和淺薄。

相關焦點

  • 初一(上)語文教材刪除唯一留存的魯迅作品
    網友擔憂:魯迅作品真的將「退出」中小學語文課堂嗎?教師坦言:如果魯迅徹底「退出」真的很心痛 開學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而去年還存在的唯一一篇魯迅的作品——散文詩《風箏》也被刪除。這兩天,此則消息引發熱議。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魯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方面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他是精神的先驅,是民族的靈魂,因此魯迅的部分作品是在一定程度上適合教導孩子們的,但是在這些課文中有些文章的出現還是值得被思考的,究竟哪些該選,哪些不該選。先來看一下在中學課本上出現的魯迅的作品(部分篇目可能因教材不同或時間有些微偏差)。
  • 「下架」魯迅該不該?趙麗穎王源登陸中小學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
    近年持續發燒的一個熱議話題,就是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大撤退」:1978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有17篇來自魯迅;到了2004年高中語文教材,僅存寥寥3篇。到了2013年,連《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出局」了。很多人擔心,魯迅將徹底告別往後年輕一代。
  • 魯迅曾孫女周璟馨: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對魯迅的文章不了解
    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對於大多數人缺乏閱讀經歷,無法觸及到這其中的靈魂,以至於錯過了閱讀中的經典。就連魯迅的曾孫女周璟馨也稱:"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對文學不感興趣"。根據她自己的介紹,很小就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魯迅,但對魯迅沒有什麼了解,一直吸收臺灣文化的她在課本中沒有了解到有關曾祖父的文章。即使在一些其他教材中看到有關曾祖父的名字,老師也會將這一章節直接跳過,魯迅先生的名聲在臺灣也就這樣顯得尤其黯淡。
  • 《背影》因交規被移除,魯迅文章也大幅減少,現代教育都教些啥?
    甚至有人批評朱自清的文章氛圍實在是過於消極化了,動不動人就是感傷、哭這種氛圍對於孩子來講很有可能不利於心理成長,要鼓勵孩子們堅強生活,而不是整天被朱自清的負面情緒感染。除了這樣的外界質疑之外,還有一種說法稱朱自清《背影》這篇文章裡面父親明顯是違反了交通規則,在擁擠的火車站裡翻了幾個攀爬點,才買了一袋橘子。
  • 小學語文教材修訂"脫胎換骨":收錄周杰倫歌曲
    鄭偉鍾介紹,語文版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修訂,一是減少篇目,四冊教材共減少15篇,約佔原課文總量的10%;二是更新部分課文,修訂版教材新換了29篇課文,佔全部課文的25%。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編輯出版的初中語文課本中,和魯迅同期的名家幾乎「集體蒸發」,取而代之的是歌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作品,語文教材完全成了宣傳手冊。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橫遭解散,編輯們下放勞動,各地自行編寫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門,10年文化浩劫在新中國語文教材上留下了荒誕的一頁。
  • 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因交規刪除《背影》,合理嗎
    提起朱自清、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他們的課文伴隨了我們的成長。 第二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因晦澀難懂被刪除 相信很多八零後和九零後對這篇文章都不陌生,當時魯迅先生在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通常來講,對於選入課本的作品,人們往往懷著敬意和尊崇;因為那些作品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送給正在接受教育的學子們的精神食糧。讓人無奈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留在我們學生時代的魯迅作品,卻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被移除語文教材。
  • 當課本沒了魯迅、霍去病、衛青等等,我們還剩下了什麼?
    殊不知,在我們學生時代的課本上亦是上演相同的故事。如今的9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課本與我們當年的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其中引起人們很大爭議的是,原來的課文中學到的衛青、霍去病、魯迅等等的經典歷史人物的故事和文章被大幅的壓縮,甚至遭到全篇的刪除。
  • 人教社:魯迅不會退出初中語文教材(圖)
    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  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的《故鄉》。  昨天,人教版語文教材修訂參與者、人教社中學語文室劉真福副編審接受記者採訪,對於有媒體認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最後一篇魯迅的文章就此消失,劉真福予以否認,表示這是不了解實際情況而作出的斷言,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而且,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學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學期的《故鄉》。
  • 學渣的語文課本火了,歷史名畫變成「搞笑劇」,網友:屈才了!
    邱邱是縣城的初中語文老師,酷愛古典文學作品,痴迷唐詩宋詞元曲,詩詞寫得極好,有別具一格的文風,班上的學生聽她上課都極其享受。語文與數理化的應試方式不同,大多是主觀題目,更需要對文字或圖畫的解讀。因此,她上課很願意傾聽同學自己的觀點,但總有幾位同學在課堂上不跟隨老師的思路與進度,自顧自的低頭似乎在課本上記錄著什麼。
  • 中小學課程越來越難,是好事,還是壞事?
    無論是和幾十年前相比,還是和十年前相比,中小學課程真地是越來越難了。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江山本文將就這個問題談些自己的看法。我的孩子就讀X縣中心小學的三年級,無論翻開她的哪本課本,我都大為驚訝:如今三年級的課本簡直比我兒時5年級(那時,農村小學是5年制)的還要難很多。每每晚上輔導孩子數學和英語作業,或多多少都會遭遇一些尷尬。
  •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最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比不上古人呢?且不說現代很多學生寫不出那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就是遣詞造句,對典故的運用能力也是差之千裡的,更不要說寫什麼五言,七言詩了,寫個白話文都是結結巴巴的,什麼原因呢?
  • 《語文課本劇》第一季愛奇藝、優酷正式播出
    01、親,這兩天在傳《語文課本劇》要播了,是真的嗎?答:語文課本劇之《孔乙己》、《塞翁失馬》、《皇帝的新裝》、《範進中舉》、《神筆馬良》、《晏子使楚》已陸續播出~您可以打開愛奇藝、優酷搜索「語文課本劇」,即可直接進入觀看頁面哦!
  • 《語文課本劇》第二季在四川興文石海開機!演員馬德華重磅出席!
    2020年11月21日—29日,大型原創教育題材《語文課本劇》第二季將落地宜賓興文石海景區開拍。國家一級演員馬德華將於21日到達石海景區出席《語文課本劇》開機儀式。而本季《語文課本劇》將會在石海景區首先開拍《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兩部作品。開機儀式興文石海風景名勝區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濃厚的地域特色,給劇組提供了良好的拍攝背景。
  • 從日本中小學課本中學日語,掌握地道的表達方法
    小編一直在想除了這些日語學習教材,有沒有更好的教材,能不能弄到日本中小學的語文課本,從教材源頭上來優化我們的日語學習,是不是可以學習到更加地道的日語表達方法。但是日本的中小學教材全是日語,並不完全適合中國的小夥伴來學習。最近小馬入手一本《從日本中小學課本學日文》的書籍,感覺還不錯分享給大家。
  • 央視把中小學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這絕對是今年最適合帶...
    在學習語文課文時,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會旁徵博引,有時還會擴展文中涉及到的人文、地理和歷史信息。  課文讀得多了,你的好奇心是不是也會時不時冒出來?書中描述的場景是真的嗎?  這個體驗式的文化項目,以中小學課本中的經典作品為線索,帶著孩子們去到當地遊覽,感受歷史,觸摸文化,揭開孩子們心中的種種疑惑。
  • 魯迅和嶽飛被移除了課本,是因為什麼?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二、魯迅魯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在中小學時期,我們沒少讀他的作品,如他的《故鄉》《祥林嫂》等,這些都是很優秀的作品,寓意也很深刻,對我們的成長,以及對人生和生活環境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魯迅一生創作了很多的文學作品,如《彷徨》《吶喊》《狂人日記》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們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同時,魯迅還是一個思想家,他敢說真話,能針砭時弊,如他的「阿Q精神」,「吃人血饅頭」等,在當今社會都很有現實意義。魯迅見不慣生活中的醜陋和罪惡,常用筆去抨擊它們,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這句經典名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能夠聽到這句話,或者是我們自己多多少少也曾經這麼說過。雖然足夠熟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究竟出自誰。其實這個人我們也不陌生,他就是魯迅。魯迅出生於1881年9 月25日,逝於1936年10月19日。他的一生其實有過三個名字。
  • 一線語文教師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幫助學生做好預習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課題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本文作者周曄,這是他寫的一篇紀念性的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人。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