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看完《血戰鋼鋸嶺》,許多人都有這個疑惑,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割斷美軍攀登繩豈不乾脆?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熟知軍史的人們清楚,衝繩戰役歷時3個多月,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
真正的英雄
為什麼必須拿下衝繩?這緣於其地緣的極端重要性。衝繩群島上,日軍建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衝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軍官很稱職日軍有很多機會將繩梯弄斷,延緩美軍攻勢,為何沒那麼做呢?難道是守嶺日軍將領也如同《亮劍》中的山崎,另有考慮嗎?對李雲龍指揮的李家坡戰鬥,書中這樣描述,「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炮火硝煙,其實,換個思路,燒了繩梯,無關大局。假如燒掉繩梯,龜縮回坑道,以美軍的保障能力,很快就可以再造一個。而留著繩梯,要美軍上來,短兵相接,反倒避免了日軍長時期暴露在美軍炮火下。
勇氣何其難得,事實上,當時日軍的反撲是瘋狂的。日本海軍開始「菊水」行動,「神風特工隊」自殺飛機及其自殺魚雷艇給外圍的美國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軍面臨嚴重的消耗,但為了支持地面部隊進攻和給養,還不能撤退。當時登島的陸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就是在最後已經幾乎攻破最南端,在觀察戰鬥時,一顆日軍炮彈擊中他身邊的巖石,尖利的巖石碎片扎入他的胸膛,幾分鐘後他停止了呼吸。這也是美軍在二戰犧牲的最高將領。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殺傷美軍的有生力量才是最主要的,以美軍的軍事力量,在岸邊防守美軍是不可能的了,美軍有軍艦在提供炮火,想在岸邊阻美軍登陸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日軍主動放棄岸邊讓美軍登陸。如果島上有山的就在山上挖通山體建隧道或在叢林裡建機槍堡壘、戰壕等層層阻擋殺傷美軍並禁止日軍經常發動萬歲衝鋒這樣自殺式行為,看到有十字標記人員的醫療兵是優先並重點殺傷的對像。殺死醫院兵還有獎勵。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中主人翁會被倖存的醫療兵叫脫下那十字的肩章和不要帶那有十字的頭盔。日軍的之所以要殺醫療兵就是讓美軍受傷的士兵不能及時的救治從而減員。後來美軍發現了這問題就不讓醫療兵戴有名顯的標誌,後來日軍就更噁心,不直接殺死美軍而是打傷他們等傷兵叫喚別人來救,然後就殺掉來救的人。等到島上日本守軍彈盡糧絕時高級點的軍官會命令士兵和逼迫島上的居民自殺,殺害自己的傷兵或者發動萬歲衝鋒去儘可能和美軍同歸於盡。
所以說日軍不會割掉那爬繩網,這血戰鋼鋸嶺是從美軍的角度去寫美日的戰爭,你也可以看這電影的姐妹編(硫磺島的家書)這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這戰爭的。你就知道當時日本是怎麼看代這戰爭和當時守島日軍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