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日終於知道為什麼《血戰鋼鋸嶺》中日軍不割斷美軍的繩梯了

2021-01-18 有故事的歷史君

事實上,看完《血戰鋼鋸嶺》,許多人都有這個疑惑,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割斷美軍攀登繩豈不乾脆?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

電影劇照

其實,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熟知軍史的人們清楚,衝繩戰役歷時3個多月,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

真正的英雄

為什麼必須拿下衝繩?這緣於其地緣的極端重要性。衝繩群島上,日軍建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衝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軍官很稱職日軍有很多機會將繩梯弄斷,延緩美軍攻勢,為何沒那麼做呢?難道是守嶺日軍將領也如同《亮劍》中的山崎,另有考慮嗎?對李雲龍指揮的李家坡戰鬥,書中這樣描述,「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炮火硝煙,其實,換個思路,燒了繩梯,無關大局。假如燒掉繩梯,龜縮回坑道,以美軍的保障能力,很快就可以再造一個。而留著繩梯,要美軍上來,短兵相接,反倒避免了日軍長時期暴露在美軍炮火下。

勇氣何其難得,事實上,當時日軍的反撲是瘋狂的。日本海軍開始「菊水」行動,「神風特工隊」自殺飛機及其自殺魚雷艇給外圍的美國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軍面臨嚴重的消耗,但為了支持地面部隊進攻和給養,還不能撤退。當時登島的陸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就是在最後已經幾乎攻破最南端,在觀察戰鬥時,一顆日軍炮彈擊中他身邊的巖石,尖利的巖石碎片扎入他的胸膛,幾分鐘後他停止了呼吸。這也是美軍在二戰犧牲的最高將領。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殺傷美軍的有生力量才是最主要的,以美軍的軍事力量,在岸邊防守美軍是不可能的了,美軍有軍艦在提供炮火,想在岸邊阻美軍登陸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日軍主動放棄岸邊讓美軍登陸。如果島上有山的就在山上挖通山體建隧道或在叢林裡建機槍堡壘、戰壕等層層阻擋殺傷美軍並禁止日軍經常發動萬歲衝鋒這樣自殺式行為,看到有十字標記人員的醫療兵是優先並重點殺傷的對像。殺死醫院兵還有獎勵。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中主人翁會被倖存的醫療兵叫脫下那十字的肩章和不要帶那有十字的頭盔。日軍的之所以要殺醫療兵就是讓美軍受傷的士兵不能及時的救治從而減員。後來美軍發現了這問題就不讓醫療兵戴有名顯的標誌,後來日軍就更噁心,不直接殺死美軍而是打傷他們等傷兵叫喚別人來救,然後就殺掉來救的人。等到島上日本守軍彈盡糧絕時高級點的軍官會命令士兵和逼迫島上的居民自殺,殺害自己的傷兵或者發動萬歲衝鋒去儘可能和美軍同歸於盡。

所以說日軍不會割掉那爬繩網,這血戰鋼鋸嶺是從美軍的角度去寫美日的戰爭,你也可以看這電影的姐妹編(硫磺島的家書)這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這戰爭的。你就知道當時日本是怎麼看代這戰爭和當時守島日軍的絕望。

相關焦點

  •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電影《鋼鋸嶺的血戰》實際上是在衝繩戰役的背景下拍攝的。 熟悉軍事史的人都知道,衝繩之戰持續了三個多月,美軍傷亡75,000,損失了763架飛機,404艘艦艇和372輛坦克。 其地理位置的極端重要性。
  • 血戰鋼鋸嶺: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血戰鋼鋸嶺》是近年來好萊塢少有的二戰經典電影,由知名導演梅爾·吉勃遜執導,影片燃爆全球觀眾,再一次證明梅爾·吉勃遜寶刀未老。(梅爾·吉勃遜曾執導《勇敢的心》)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或許答案只有一個:最大限度殺傷美軍!
  • 【揭秘】十日血戰:美軍拿下鋼鋸嶺
    電影《血戰鋼鋸嶺》不久前,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在各地影城熱映,它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次真實戰鬥。當時,登陸衝繩島並向縱深推進的美軍受阻於鋼鋸嶺(日軍稱「前田高地」),雙方圍繞這塊並不大的高地展開拉鋸式爭奪,戰鬥空前慘烈。       主攻鋼鋸嶺的是美軍第96師,綽號「神槍手師」。1945年4月26日,該師第381團三個連分三路出擊,分別向鋼鋸嶺、「針石」和前田村發起衝擊,戰鬥全面打響。
  • 《血戰鋼鋸嶺》中,美軍利用懸崖上的攀爬網進攻,日軍為何不割斷
    2016年底上映的大片《血戰鋼鋸嶺》,非常直觀的描繪了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殘酷對決。實際上它的原型衝繩戰役所帶來的損失遠比電影中描繪的更加慘重,歷時三個多月,美日兩國死亡人數總和相加近十萬人,可以說為了爭奪衝繩這一戰略要地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血戰鋼鋸嶺》中,美軍利用懸崖上的攀爬網進攻,日軍為何不割斷
    2016年底上映的大片《血戰鋼鋸嶺》,非常直觀的描繪了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殘酷對決。然而就是在這種雙方都志在必得的情況下,電影中的一個細節卻讓觀眾疑惑不已:日軍的守備地點幾乎都處在海島間的懸崖峭壁之上,為何他們不割斷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誰說80後90後不識貨?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堅不可摧
    梅爾·吉勃遜把拍《耶穌受難記》時的理念帶進了《血戰鋼鋸嶺》當中,只是在表達信仰時,梅爾·吉勃遜不再那麼激烈,他用一個柔和的、近乎阿甘式的形象—— 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小鎮青年戴斯蒙德·道斯,肩負起傳遞上帝的力量的責任,並成功地讓觀眾相信了他所敘述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性。
  • 一個並不真實的「真實故事」—血戰鋼鋸嶺
    最近的片子中,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很不錯,值得一寫。那,就是它了。不得不說,梅導的《血戰鋼鋸嶺》是一部不錯的片子,磅礴大氣卻又不失於細節,對於戰場環境的刻畫讓人印象深刻,而主人公戴斯蒙德身上所體現出的對於宗教的虔誠與其所擁有的勇氣更是讓人讚嘆不已。一句話概括:無愧於豆瓣上8.8的高分!好吧,讚美到此結束。
  • 《微感悟14》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極為真實的還原了71年前衝繩島上那場鋼鐵風暴。激烈的戰爭場面全景鋪展,炮火和子彈如同暴雨般傾瀉在極小的陣地之上,堅硬的山脊也被削成參差殘缺的「鋼鋸形」。溝壑間,呼嘯的烈火甚至將屍體也瞬間化為灰燼。
  • 抗日神劇《血戰鋼鋸嶺》高清版,智能電視免費觀看
    前陣時間全球熱映的抗日題材電影《血戰鋼鋸嶺》,引發了人們對太平洋戰爭衝繩島戰役中這場「鋼鋸嶺」(日軍稱前田高地)戰鬥的濃厚興趣。平心而論,美國影片《血戰鋼鋸嶺》展示了二戰中日軍的真實形象,頑固兇殘而又瘋狂狡猾,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
  • 電影推薦,解讀《血戰鋼鋸嶺》第三期
    ,道斯作為一名醫療兵和戰友們來到這裡,鋼鋸嶺是他們的目標,上尉說,佔領鋼鋸嶺就能拿下衝繩島,拿下衝繩島就能佔領日本,路上一批接一批的傷員和屍體從前線運送回來,訴說著戰爭的殘酷與無情,終於道斯所在的隊伍到達前線鋼鋸嶺,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整個山如同被鋼刀切斷,呈現出90度的垂直懸崖,士兵們只有通過掛在山體的登山網才能爬上鋼鋸嶺。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 一部美國大片看戰爭本來的樣子
    半年後,被稱為美版抗日神劇的《血戰鋼鋸嶺》火了。很悲哀,我們要了解我們先輩的真實英雄事跡,居然只能去看這部美國大片。不過,還是要感謝《血戰鋼鋸嶺》,它幫我們抽了那些侮辱我們英雄的人渣,展示了二戰中日軍,頑固兇殘而又瘋狂狡猾的真實形象,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這是發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次真實的陣地攻防戰。
  • 《血戰鋼鋸嶺》讓梅爾·吉勃遜成功翻身了
    《血戰鋼鋸嶺》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好萊塢「二戰」題材電影,終於讓吉布森「出獄」了。《血戰鋼鋸嶺》狂收獎項和票房《血戰鋼鋸嶺》製作費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77億元),在好萊塢應該只能算中小成本電影。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昨天晚上,方君觀看了《血戰鋼鋸嶺》的點映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 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 【鏟史官】從血戰鋼鋸嶺說衝繩戰役(1)——背景介紹
    為什麼要從《血戰鋼鋸嶺》說衝繩戰役呢,首先這是今年最讓我熱血沸騰的一部電影,趁著它餘熱未消,我們就用幾篇文章來通過本場戰役擴大到整個衝繩戰役——這場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戰爭。該音樂就是《血戰鋼鋸嶺》的原聲之一     一.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導演梅爾·吉勃遜自1995年拍攝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以來「最出色的作品」,被認為是他「十年磨一劍」的偉大回歸之作。自2016年11月4日在北美公映以來, 以超高的票房和口碑橫掃全球, 被公認為「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真實、最為震撼的戰爭電影」, 再塑美國電影經典。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今天我從結構形式、人物塑造和藝術風格三個方面,來分析電影《血戰鋼鋸嶺》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在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思考。第一仗就是「鋼鋸嶺」之戰。「鋼鋸嶺」戰役是歷史上公認的最殘酷的戰役之一。日本人在島上布滿了機關、埋伏、碉堡和地洞。戰爭的場面異常殘酷,死傷不計其數,曾經被戰友們罵膽小鬼的道斯,在槍林彈雨中穿梭著尋找每一位傷員,一個人赤手空拳地救下75個戰友。
  • 《血戰鋼鋸嶺》:美式復古主旋律閃光芒
    回來就看到了這個《血戰鋼鋸嶺》,這片實在太硬了,硌的我牙疼。看了這片我感想挺多的,但卻大多和片子本身無關,只想說點與這片相關的題外話。1歡迎來到戰場地獄《血戰鋼鋸嶺》這麼受到我們國內的觀眾的熱烈歡迎,很大程度上是片子赤裸裸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我們國家公映的電影、電視劇中,罕有這麼直白地將戰場景象擺在檯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