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偏見阻礙了我們的社交
說到國內文藝界的「人脈王」,一定會提及這兩個人——何炅和汪涵。兩位在節目中照顧嘉賓,提攜新人都是常事,還得到了「何老師」和「涵哥」這樣的尊稱。
何老師經常在網上和明星互動,幫他們做宣傳,因此他每年過生日的時候,小到剛出道的偶像,大到劉德華那樣的天王,也都會為他送上祝福。
但涵哥就有點不一樣了,他在節目裡說,自己微信好友從不超過100人,而且還刪掉了很多明星的聯繫方式,但這並不影響他的社交地位。他不僅和娛樂圈的大腕私交甚好,還會出現在商界大佬,藝術大咖們的私人聚會上,甚至和捷克總統,丹麥王子這些外國政要都有交集。
一說到人脈,很多人會自然產生排斥心理,總覺得擴展人脈就是利用朋友,是一種卑鄙的做法。對這種現象,國外幾位商學院教授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職位越高,權力越大的人,越會用積極的詞語來形容人脈。
研究者讓一部分參與者在領英(職場社交網站)上發消息來建立人際關係網, 另一些人則在facebook(個人社交網站)上發同樣的消息。職位低的人普遍覺得在領英上發消息更骯髒,感覺不好意思,而職位高的人對待兩個網站則沒有變化。由此可見「功利化」的看法只是一種個人的心理偏見。
都說「人脈是錢脈」,雖說有些片面,但話糙理不糙。就說何老師吧·,因為明星朋友們的幫助,他可以跨界做音樂,演話劇,拍電影,甚至進軍商業,他的個人影響力也因此遠遠超出主持人的本職。而涵哥節目裡請到很多重量級嘉賓都是靠他的私人關係,比如拜託馬雲請來了恆大球隊,甚至一個電話打給丹麥大使館,就可以幫劉濤解決行李被盜的私事。
人脈就相當於一個「雷達網」,不僅可以提供消息,資源這些物質方面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好的人脈還能幫助我們更新認知,走出困境。
比如我的一位前同事,在登山協會裡認識了一位長輩,除了周末一起去爬山,但並沒有其他工作生活上的交集。後來那位同事創業遇到打擊陷入迷茫,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無法勸說,就是那位長輩拉他一起登山,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引導他走出了低潮期。
我們總在說人脈重要,但它常常無法帶來直接收益,於是我們就會產生疑惑——究竟該為人脈投入多少成本呢?
一部分人相信「多個朋友多條路」,他們奔波於各種聚會,加滿了微信好友,在社交媒體上頻繁互動;而另一部分人則選擇隨緣,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既不去結識新朋友,也不去主動聯繫他人。
對前一種方式,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問題——如果自身能力是「0」,即使在後面加上無數個0,終究是一無所有。但後一種方式帶來的壞處卻更難察覺。
我們以為「隨緣交友」是率性的表現,但很多時候是自戀和懶惰的結果。很多調查研究表明,人們決定要不要和一個人做朋友,選擇的第一原則是「和我們本人相似」,第二原則就是「地理位置相近」,因為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這樣的人際交往雖然舒適,卻可能是一個隱藏的陷阱,不僅不能在危急時刻提供幫助,反而會束縛我們突破現狀的腳步。
想獲得有價值的人脈,第一步就要從認知上拋開這些偏見,認真投入時間精力去打造人脈圈。
02 你的人脈圈可以打幾分?
俗話說:人脈不在數量而在質量。那麼什麼樣的人脈圈才算得上優質呢?我們可以從多元,連通和動態這三點來評估。
1, 你的人際關係是否多元化
我們的人際關係通常可以分為三大類:工作關係,個人關係和戰略關係。
工作關係是和我們日常工作有交集的人:同事,領導,下屬,用戶,供應商等,他們所做的是幫助我們高效完成工作任務,此外不會有太緊密聯繫,但這些關係大多不能隨意支配,因為它們被工作限定了。
個人關係是和我們私生活有交集的人:親人,朋友,同學,或者志趣相投的人,比如球友或舞伴等。他們的意見會影響我們在重大問題上的選擇;遇到困難時,他們也是我們最先想到的求助對象。我們可以主動決定這些關係,因此有時當工作關係更重要時,我們會忽略個人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夫妻或好友成為工作關係時,更容易鬧矛盾。
戰略關係則是在未來發展道路上可以幫助我們的人,他們能帶來新的人際連接,幫助我們整合信息,獲得資源。而想要建立這種關係,通常需要我們主動爭取,比如參加外部活動,提升個人表現力等。
多數人會在第一種關係裡投入大量精力,因為穩固的工作關係讓我們覺得安全,但從長遠考慮,個人和戰略關係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當你想跳槽時,現在的同事絕不是你的傾述對象,但一起健身的夥伴卻可能是你下一份工作的推薦人。
還有一部分人則正好相反:他們80%以上的人際關係都在工作之外,雖然可以獲取大量外部信息,但因為沒有穩定的職場內部關係,可能同樣無法利用這些資源。因此這三種關係都要兼顧。
除了多元的類型,我們還要注意多元的層次。很多人在交友時一味向上看——只接近比自己更高地位的人,而不理睬那些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表面上看是節省時間和精力,但其實你的舉手之勞就能獲得難得的人脈,比如提拔下屬,推薦新人......對方會因為感激而和你形成更牢固的關係。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利益互惠」,「貴人」已經站得比我們高,他需要的不是爬向更高處的梯子,而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新角度,而這正是多元化人脈的優勢。
2,你的關係網連接程度如何?
我們都聽說過六度分隔理論,簡單說就是,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但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行性,當時研究者們做實驗時,很多參與者的信件都沒能送出城,因為他們的朋友全都在一個圈子裡,這就是「近交關係網絡」。
社會學家用「密度」來衡量人和人互相認識的百分比,密度越小表示人際關係網絡交集越少,而當密度達到100%,就說明你的朋友之間彼此都互相認識,這可不是什麼上天註定的緣分,而是意味著你正處在一個和外界脫節的圈子裡,在這裡大家獲得的是同樣的信息,發出的是同樣的聲音,漸漸地,整個圈子裡的人變得越來越相似,個體失去了獨特性和創造力。
但也並不是說密度越小越好,如果你的人際關係太過稀疏,也難以形成連接性,因為你對於剛認識的人而言缺少可信度。畢竟5個朋友推薦,比1個人推薦要更有說服力。研究表明,人際交往的密度最佳是40%左右,也就是說你的10個朋友中,有4個互相認識的程度。
《能力陷阱》一書的作者調查了自己領導力課程的學員,他發現學員們的交友平均密度在50%以上,而且這些還都是組長以上的職位,普通大眾的交際圈密度會更高。如此一來,每個緊密的圈子內部就和圈子外部形成了一個缺口,社會學家將它稱為「結構洞」。不同圈子內的人想要互通,就需要能夠跨越這個洞的人,這就是《引爆點》一書中所說的「連接者」。
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是「人脈王」,不是看他認識多少人,而是看他處在什麼位置:離連接者越近,就越佔據優勢。比如前面說到涵哥,他在節目裡自曝微信好友不超過100人,而且還刪掉了很多明星的聯繫方式,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社交地位,因為他的朋友遍布不同領域,包括娛樂圈,商業,文化,藝術等,而且每位好友都在那個領域具有影響力。而他作為中間的「連接者」只需要幾步就能讓不同圈子的人建立聯繫。
3,你的人際關係是否面向未來?
回憶一下讀大學時,我們總是習慣和幾個好友黏在一起,大家一起去上課,一起去吃飯,就連上自習也要坐在一起。」
踏入職場後,很多人仍然會和原來的同學保持緊密聯繫,因為穩固的熟人關係讓我們感覺安全自在,但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大量投入到維持強關係上,我們就沒有機會接觸新朋友,發展「弱關係」。
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調查了大量職場人找到工作的方式,結果發現大部分人並非是通過熟人關係,反而是剛認識的,關係並不緊密的人為他們推薦了工作。
為什麼我們信任的強關係反而幫不上忙呢?因為以前的人際關係大多和我們有相似經歷,當我們遇到難以處理的新情況時,以前的朋友因為認知和經驗的局限性,也大多無法解決。
更糟糕的是,長期處在強關係中還可能阻礙我們的自我認知。比如我們下決心要辭職時,其實很難從家人同學那裡獲得支持,因為他們對我們的認知往往停留在過去,但事實上人是在不斷變化的,也許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們的認知卻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判斷。
你想要成長,你的人際關係也需要相應成長。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拋棄舊朋友,而是指要有意識地接觸新朋友,為自己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人際關係。
03, 如何建立高質量的人脈圈
現在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人脈圈,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如何建立一個多元,連通,動態的人際關係網呢?
1,參加活動結識新朋友
只要你關注公司論壇或社交網站,就能發現大量活動,時間和精力允許,你可以參加任一個你感興趣的活動:大咖的演講,專題的討論會,或者是某個舞會……關鍵是要記住自己參加活動的真正目的——通過不正式的活動建立人脈關係。這意味著你需要主動積極,儘可能找機會展示自己。
《能力陷阱》一書的作者有25年的演講經歷,經常受邀參與活動,他有個原則:一定要在活動中當著眾人說話,比如提問,發言,主持或者演講。這樣人們才會注意到你,進一步才會願意和你交朋友。
除了參與別人組織的活動外,我們也可以自己組織活動:比如喜歡看話劇,就可以約著一起看;喜歡運動,就可以一起去健身,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加深關係。這時候可以多利用社交媒體面向大眾宣傳你的興趣愛好,以此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2,利用二度分隔擴展人脈
前面說過六度分隔理論,意思是一個人只要通過5個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建立聯繫,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專業領域,需要的人甚至更少。分隔度越少,意味著我們能越快找到需要的人脈。
善於利用人際網絡關係的人常常會跨過一度,找機會和二度分隔關係上的人建立聯繫,從而減少自己和目標人脈之間的距離。
比如facebook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她剛進入網際網路行業時,發現矽谷缺少女性領導,就想和各行各業的人一同討論這個問題。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定期在家舉行小型聚會,而且規定參與者必須至少有一半互相不認識。依靠這種方式,她作為組織者越來越有影響力,後來還被TED邀請去做了演講。
我們在人際交往時也可以有意識地跳過「近交關係」,比如需要同伴時,相比於習慣地找熟人,可以嘗試邀請從未謀面的網友,或者朋友的朋友。
在資訊時代,可以直接跳過「1度」甚至「2度」
3,和重要人脈保持聯繫
擴展人脈後,並不是存下聯繫方式就完事了,我們還需要定期維護。尤其是前面說到的戰略關係,它是為了應對未來突發狀況而做的準備。為此,我們需要日常投入精力和對方提前建立信任關係,以備不時之需。
那麼平常如何去做呢?首先我們可以把人脈分為不同組,比如客戶, 同學,職場……在每個組中選出幾個你認為應該保持聯繫的重要人物,確定和他們的溝通頻率,比如有的一年見2-3次,有的每個月見1次。然後按這個計劃執行,並且每隔一段時間要回顧這個計劃,檢查是否要更新。
聯繫的方式除了利用網絡閒聊外,最好是定期一起吃飯,因為面對面溝通更能拉近距離;或者在重要日子送些小禮物,總之要讓對方感受到你交往的誠意。
有人說:人生好比搭乘火車的旅行,沿途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我們能做的就是一切隨緣。這個比喻雖然唯美,但是太被動了,為什麼我們不能離開座位四處走動呢?去接觸天南海北的旅客,邀請他們一同欣賞美景,和喜歡的人談天說地......有了高質量的人脈,我們的人生之旅本可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