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成年人過好生活最大的自覺
昨天晚上,好友依萍給我打來報喜電話,說自己在天津付了買房的首付款,年過30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依萍是畢業後唯一去北漂的南方人,由於家境一般,沒人能幫忙,全靠自己打拼多年。在北京的時候,早早月入過萬,而我們這些留在家鄉的同學們,家裡資助買房買車、結婚生娃,和依萍比起來,我們都太悠閒了。
直到2016年,依萍開始向我詢問家鄉的就業環境,並且努力了一年,考了老家的公務員。從月入過萬,到月薪4000,本以為她的心理落差會比較大,沒想到依萍經過4年的努力,攢了30幾萬,過了年就付了首付,貸款買了房子。
依萍的改變,我是看在眼裡的,年輕時北京收入高,加上少年時缺錢,經歷了幾年的報復性消費,旅遊、買高檔護膚品、買奢侈品包包,賺得多卻也花的多,幾年下來也沒攢下錢。
依萍從月光到攢錢買房,最重要的是觀念發生了轉變
回到老家以後,依萍一心想要一套自己的房子,家裡幫不上什麼忙,便下定決心攢錢。生活上用兼職填補業餘時間,賺些生活費,每月的工資和獎金全部攢起來,幾年下來,便實現了買房的目標。
其實,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這屆年輕人對於理財的需求越來越旺盛。2018年,騰訊理財通和騰訊金融科技智庫聯合發布《「80、90後」理財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近9成「80、90後」在理財中實現盈利,網際網路理財平臺成為「80、90後」主要依賴的理財渠道。
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賺錢是維持生存的唯一手段,那理財就是過好生活最大的自覺。畢竟對於多數人來說,吃飽穿暖已經不是問題,如何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玩得更好,才是大多數人要思考的問題。
小白理財捂緊錢包觀念先行
幾年前,提到理財,多數人想到的都是買股票、買基金,特別是看到身邊的人賺到了錢,自己便也躍躍欲試,想要去股市撈一筆。可對於小白來說,追漲殺跌、捂盤不動,幾年下來,不僅本錢套牢跑不贏通脹,甚至有人把本錢都賠了個精光。
對於多數人來說,股票和基金都是玄之又玄的奧秘
股神巴菲特曾說過,「我從不做自己不懂的東西」。對於很多小白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自己的僥倖心理,認為別人可以自己也可以,只要站上風口豬也能飛上天。
但資本是殘酷的,莊家更不會管你的錢是從牙縫裡省出來的,還是用槓桿帶進來的。曾經在我身邊,就發生過一件因為炒股,最後搞到家庭破碎的真事。
朋友卓姐是一位大學老師,離婚後認識了在銀行做信貸的冰哥,業績好的時候,一個月賺2-3萬沒有什麼問題。兩人結婚以後,趕上了牛市,冰哥想要辭職炒股,還準備成立個工作室,行情好的時候能月入10萬。
可到了牛市尾巴上,沒看清楚狀況,用槓桿一下子賠了200多萬,欠了一屁股債,被人告上法院。搞得卓姐的工資帳戶也被凍結用於強制執行,卓姐為了保護自己的個人財產,和他離了婚。
炒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搞不好弄到家破人亡也是常有的事
冰哥在銀行業從業多年,也有很多年的股市實戰經驗,都沒能及時轉身,炒股炒到離婚。更何況是什麼也不懂的小白,連K線都看不懂,就想靠所謂的內幕消息去空手套白狼,一旦發生風險,我們連基本的抵禦能力都沒有。
所以,小白想通過理財賺錢,第一件要做好的,就是捂緊自己的錢包,不要去輕易嘗試自己不懂的東西。只有留下本金,我們才有可能通過理財錢生錢。
「錢是賺來的不是攢下的」是我們聽過最大的謊言
年輕的時候,我們在消費主義的浸淫下,經常會聽到銷售、導購、中介所有想要賺我們錢的人,對我們說,錢都是賺來的,不是攢下的,只有捨得為自己投資,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在這樣的論調下,我們扔掉還能穿的衣服,買最新最貴的電子產品,刷信用透支去旅遊,結果發現,錢花沒了,可是賺錢能力並沒有提升,銀行卡裡除了負債沒有一分存款。
事實上,如果不將攢錢作為財富積累的第一步,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怎麼才會有機會去觸碰財富開關?怎麼才能讓我們有投資理財的本錢呢?
攢錢是普通人開始理財最重要的一步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的父親蘇大強就保持著每天記帳的習慣,小到一個饅頭,大到給蘇明成買房子,家裡的每一筆花銷他都記錄在案,清清楚楚一筆帳。
儘管蘇大強記帳的目的並不單純,但是對於一個養育三個子女的家庭來說,明確家庭的財務狀況,未雨綢繆早做打算,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每家幾乎都有一個帳本。即使記帳並不會立即縮減家庭開支,但一定能夠避免非必要的花銷,真正讓好鋼用在刀刃上,花好花對每一筆錢。
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必要養成攢錢的習慣,而記帳無疑是督促自己理智消費的最好辦法。無論我們月入多少,在保證基本家庭消費的同時,儘量多地存錢會有效提高家庭的抗風險能力,不會讓我們在需要錢的時候捉襟見肘。
合理進行保障型、穩健型、激進型財富配置
近幾年,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更新進步,人們花在醫療上的費用越來越高。2018年,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讓我們看到了中產階級脆弱的抗風險能力,那個精緻華麗的高收入外衣,在老人病重進到ICU開始,就被徹底撕碎。
很多所謂的中產階級,在風險面前都不堪一擊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現實生活中也在不時上演。去年,同事小崔就因為媳婦在生二胎時引發子癇,花費了一大筆醫療費用,不僅留下了後遺症,連工作都丟掉了,只能靠小崔一人養家。事後我們詢問小崔,才知道,他們一家四口沒有買過一份保險。
1、保障型財富配置
當今社會,風險無處不在,小到生病住院,大到失業失婚,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突然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而保險,無疑是我們花小錢買大保障最划算的一筆消費。
從近兩年的數據來看,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增速持續放緩,基本告別高增長時代。這也說明,保險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對於那些有主動給自己及家人配置保險意識的人來說,基本保險已配置到位。
而在各類保險中,最主要的並非理財險,而是重疾險與醫療險。我的同學小張在2016年曾患胸腺瘤,經歷了幾次大的開胸手術,花費幾十萬元醫療費,後期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化療放療,負擔很重。
保險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至關重要,千萬不能忽視
幸好她在大學剛畢業時就給自己買了保險,當時身體狀況好,保費低,生命以後賠付費用也高,自己幾乎沒花什麼錢。
有人會認為,自己沒什麼錢,根本拿不出錢來交保費。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越是沒有錢,越應該提前配置保險,在身體健康、年紀輕時配置保險會更划算。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更是如此,配置保險的順序是先大人後孩子,畢竟大人才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頂梁柱不倒,什麼困難都好克服。
2、穩健型財富配置
每個人對於財富都有天然的渴望,但每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都各不相同。高風險高收益是一項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但能夠承擔高風險的激進型人格,畢竟還是少數。
特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傳統家庭,更是輸不起。所以,當我們有了閒錢想要理財的時候,建議大家一定要先配置穩健型的資產,比如大額存單、國債、貨幣型基金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先進行穩健型投資,之後再慢慢接觸其他的激進型
儘管這類理財方式的流通性較差,但收益高於普通的銀行存款,而且幾年下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最主要的是,資金安全性高,不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也不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進行管理,可以說,是非常適合理財新手的。
隨著自己理財經驗值的上漲,之後,我們再去慢慢接觸一些激進型的理財項目,這樣,才能確保本金的安全,為之後的高收益打好基礎。
3、激進型財富配置
幾年前,P2P這類理財方式剛進場時,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收益一度高達15%,導致很多理財小白盲目跟投。但隨著多個P2P項目暴雷,多少人的身家一夜蒸發,人們才意識到,高收益高風險並非一句空話。
所以,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收益一定是建立在盈利基礎之上的,無論是實業還是網際網路經濟,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有著創造財富的根基,才能為經營者帶來利潤。
投資有風險一定要理智對待,不可盲目跟風
投資時,最忌諱的就是空談概念,看不到未來,或者未來太虛無縹緲,都是不可信的。2018年的時候,我曾跟著家裡的親戚投了2萬塊錢,直到最後本錢被套才知道,那是一個資金盤。好在投的不多,但畢竟也是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說不心疼都是假的。
從那以後,鼓吹收益超過10%的項目,我都慎之又慎。除了基金定投之外,也沒在做過其他風險超出我容忍度的項目。而基金定投會根據你的風險喜好,購買風險承受範圍內的基金,我也曾在26個月的時間裡,拿到過年收益率5%的利潤,這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