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主要來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時鄭國共叔段之子共仲被莊公賜姓侯;以及由改姓而來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在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裡排名第77位。人口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約佔中國漢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中國歷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據《金鄉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源流二
出自姒姓。據《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後裔有的被封於侯,子孫以地為氏,稱為侯氏。
源流三
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侯奴氏、侯伏氏,進入中原後皆改為漢字單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倉頡的後代,據《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後。」倉頡,即蒼頡,史書中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縣人。《周地記》說:「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後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今陝西白水縣),簡稱為侯氏。《通志·氏族略》所記,鮮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為複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後,由於其後裔逐漸被漢族同化,於是將姓氏省略為單姓,將其改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姓氏。
源流四
來自叔段。春秋時,鄭國的叔段因要謀反的動機被哥哥莊公發覺而討伐他,他逃到共這個地方,被稱做共叔段,他死後,鄭莊公賜其子孫共仲為侯氏。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於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源流五
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
如照系出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後為侯氏的說法。
河南密縣倉祖的正傳後代、孔門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於倉祖墳旁而被追封為侍聖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輩共七十六代。當郢祖拜學孔門時,孔子謂之曰:「侯氏世有功德於民乎?蓋郢始祖造字以有書契,代結繩正無窮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於民,大都是因為郢祖的先人發明了漢字,以字記錄代替了結繩記事。
得姓始祖
侯姓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文王。第一支侯姓,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緡侯的後代逃亡去別的國家,就以侯為氏。當時,鄭國有侯宜多、侯多羽,魯國有侯叔下、侯妃,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而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上的記載,晉緡侯被晉武公所殺,他的子孫後代逃往國外,以爵位「侯」為姓。據考證,這一支侯氏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後裔,屬正宗源流。故氏後人奉緡侯為侯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上谷郡,戰國燕時開始置郡,秦朝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丹徒郡,秦朝時置丹徒縣,治所在今江蘇省丹徒縣。此支為上谷郡分支,其開山始祖為東漢大司徒侯霸的後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為北魏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後裔形成。
堂號
「上谷堂」「卻幣堂」「救趙堂」「勤慎堂」「壯悔堂」等。
「卻幣堂」「救趙堂」這兩個堂號有共同的來源:戰國的時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於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於是拿著金幣就找到侯贏,侯贏是一位71歲的隱士,職位是魏國大梁看門人,家裡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了兵符。侯贏又介紹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通用聯
竊符救趙;
奏制封侯。
上聯說戰國時期魏國的隱士侯嬴的事典。
下聯典指東漢朝初期的河南省密縣人關內侯侯霸的事典。
蜺龍節度;
松鶴仙郎。
上聯說唐朝時期的侯弘實,少年時曾夢見自己變成虹在河中飲水。有僧人為他相面說:「這是蜺龍啊!」後官節度使。
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芮城人侯道華的事典。
蜺龍節度;
巨鹿經生。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侯弘實事典。
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侯芭事典。
上谷門第;
巧智家聲。
全聯典指北魏朝時期的侯文和,滑稽多智,以巧聞世。
兩百華誕;
祖德流芳。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城西侯氏宗祠勤慎堂大門聯。
迎賓名流遠;
治道功澤長。
此聯為侯氏宗祠通用堂聯。
花發三陽盛;
香飄五柞深。
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侯列《花發上林》詩句聯。侯列,高亦作侯冽,唐元和六年進士。
瓊閣出高豔;
玉輦駐濃陰。
同上聯。
方域雅號公子;
侯景自稱帝王。
上聯典指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學朝宗,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四公子」。
下聯典指南朝梁大將侯景,羯人。代梁自立漢朝稱帝王,不久被殺。
公生明,偏生暗;
智樂水,仁樂山。
此聯為郭沫若1948年書贈史學家侯外廬聯。
功臣著美凌煙閣;
學士流芳含象亭。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吏部尚書侯君集,三水人。跟從唐太宗李世民徵伐有功,像列凌煙閣。
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學士侯行果的事典。
以姬易侯垂思遠;
由周及清世澤長。
此聯典指侯氏原姓姬,是唐叔虞的後代。後「曲沃武公伐滅之,子孫易姓為侯,一奔他國,一匿曹公山中。」十字河村侯氏家廟的這副對聯,概述了侯氏的歷史源流。
直諒喜來三徑友;
縱橫富有百城書。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成賢親王師傅侯蔭橋自題聯。
月照琴棋桐院坐;
舫名書畫米家來。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成賢親王師傅侯禪甫題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勤儉創業家聲振;
慎獨榮身四海行。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城西侯氏宗祠勤慎堂小門聯,此聯以鶴頂格鑲嵌「勤慎」堂名。
紅杏坊裡慎齋起;
勤慎堂中詩禮傳。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城西侯氏宗祠勤慎堂小門聯。
勤與儉乃治家上策;
慎而言為訓子良規。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城西侯氏宗祠勤慎堂堂柱竹刻聯,此聯以鶴頂格鑲嵌「勤慎」堂名。
諸先輩艱辛創基業;
眾裔孫奮力振家邦。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城西侯氏宗祠勤慎堂正堂開基祖成鋼公牌位聯。
桐葉題詩,緣諧名士;
桃花薄命,血濺香君。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國的侯繼圖,遊覽大慈寺時,拾到一片桐葉,上面題有詩句,於是藏了起來。後來娶了任家女兒為妻,才知道桐葉上的詩是她所寫。
下聯說明末清初時期的文學家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隨父親侯恂(官至戶部尚書)住在京城,與桐城人方以智、如皋人冒襄、宜興人陳貞慧齊名,稱「四公子」。人清後應河南鄉試,中副榜。能詩文,效法韓愈、歐陽修,才華橫溢,著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他曾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愛,巡撫田仰仗勢要李香君接待,香君堅決拒絕,至死不從,血濺扇面,當時任右僉都御史的楊文驄借血跡畫成桃花。清朝戲曲作家孔尚任根據這段故事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
五洲侯氏裔孫歸寧,喜慶華誕;
八方眾姓賓朋聚會,共祝繁榮。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城西侯氏宗祠勤慎堂正堂香案聯。
《上庸君》細節徵文之「距離」
【細節,故事之靈魂】
《上庸君》「細節」欄目,意在講述和傳播有細節亮點的小故事。現《上庸君》公眾號面向大眾公開徵集「細節」,每周設置一個話題,若您看到或聽到的故事裡,有契合話題的閃光細節,有令人難忘的精彩瞬間,有以小見大的人生智慧,歡迎推薦給我們,篇幅在500字以內。歡迎來稿!
【本期話題:距離】
一場疫情,名詞「社交距離」一度登頂。你曾在意過與人的距離嗎?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朝夕相處的家裡人,身體的距離,心靈的距離,請寫下那些與「距離」相關的小故事,與我們分享吧。
【參與方式】
1.關註上庸君「shangyongjun1」;2.投稿郵箱:158690048@qq.com。
徵稿時間:即日起至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