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黃鼠狼」這3個字,相信十有八九的朋友會想起「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這句歇後語,事實上,我們也經常把黃鼠狼和一些貶義詞放在一起,認為它是陰險狡詐的代表,而人們在捕獲黃鼠狼後,更是會將它的皮毛剝下來,製成大衣或毛筆。
但很奇怪的是,老百姓們從來只要它的皮,絕不會吃它的肉,如此說來,是否有些浪費?那麼問題來了,黃鼠狼的肉到底能吃嗎?不吃它真是因為迷信嗎?別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一、關於黃鼠狼的傳說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是哺乳綱、鼬科的小型食肉動物,一般棲息於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老鼠等),餓到不行時也會吃小型哺乳動物。在中國,我們稱其為「黃鼠狼」或「黃大仙」。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大量關於「黃大仙附體」的傳說,黃鼠狼(黃仙)還與狐狸(狐仙)、刺蝟(白仙)、蛇(柳仙)和老鼠(灰仙鼠)並稱「五大仙」,時至今日,東北一些偏遠農村仍然會供奉這「五大仙」,《聊齋志異》中更是多次出現「黃大仙」。
而人們之所以會供奉黃鼠狼,是因為黃鼠狼這動物尤其記仇,並且它還能「附身於人」,操控人的意識,所以古人認為,黃鼠狼是神也是妖,一旦冒犯它,必會遭到噩運,所以便世代供奉黃大仙。
二、「附身」真相
上文中提到,黃鼠狼可以「附身於人」,操控人的意識,這話放在古代,十有八九的人都會信,但經過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所謂「附身」,根本就是「精神錯亂的現象」,原來,黃鼠狼釋放的臭氣,可以導致人類出現幻覺,根本不是被黃鼠狼「附身」了。
知道真相以後,老百姓也不怕黃鼠狼了,甚至有人專門飼養黃鼠狼,然後把它的皮毛拿去賣,換取錢財,但這裡要注意,人們依然不會吃它的肉,只是賣皮。
三、黃鼠狼肉是否能吃
那麼排除迷信元素,黃鼠狼的肉到底能不能吃呢?其實李時珍早在400多年前就告訴我們答案了:能吃,但不能隨便吃。
《本草綱目》上書:
鼬鼠心肝,氣味臭,微毒,治心腹痛,殺蟲。《海上仙方》用黃鼠心、肝、肺一具,陰乾瓦焙為末,入乳香、沒藥、孩兒茶、血竭末各三分,每服一錢,燒酒調下立止。
由此可見,黃鼠狼的肉不但能吃,並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治療心腹痛,還能殺蟲療瘡。但李時珍也告訴我們,黃鼠狼的肉不能隨便吃,因為它含有毒素,病人是沒辦法才會吃它的肉。而正常人健健康康,自然是不能吃它的肉,否則就是得不償失。
其實,千百年來,黃鼠狼背負了太多罵名,它不過是個普通的小動物,甚至在預防鼠疫方面,黃鼠狼還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根據科學家統計,一隻黃鼠狼一個晚上,可以捕食6~7隻老鼠,若是按照這個比例來算,一年少說也能捕食個2000來只老鼠,實乃害鼠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