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都沒了,還怎麼跑?」
昨天(2月13日)中午12時許,浙江衛視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官方微博宣布節目第五季節目將更名為《奔跑吧》,官方微博隨後迅速更換名字,並推送了新海報,沒有了「兄弟」兩個字,只剩下「奔跑吧」,新上線的LOGO維持了先前的字體和黃藍配色,保留了奔跑狀的「R」元素,但「韓標性」的英文名「RUNNING MAN」則改成了「KEEP RUNNING」。@傳媒江湖事對媒體表示,《奔跑吧》將不玩撕名牌。
這已經不是最近第一個改名字改模式的綜藝節目了,江蘇衛視引進節目《蒙面歌王》改名《蒙面唱將猜猜猜》,《無限挑戰》中國版更名為《我們的挑戰》,湖南衛視《我是歌手》中國版更名為《歌手》,據悉,東方衛視韓國模式的旅行真人秀《花樣姐姐》第三季也被曝出將更名為《花樣歌舞團》。
韓國引進眾多綜藝節目都仿佛掀起一股「更名潮」,而潮水的湧動,往往表明了風向。
2014年,浙江衛視引進韓國SBS電視臺周日綜藝《Running man》,購買版權的同時聯合韓國原班製作團隊製作出與原班節目一脈相承的中國版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節目迅速在國內掀起一股收視狂潮,也真正打開了中國綜藝市場的一方新天地,或者說為中國綜藝突破同質化進程找到了一條捷徑——購買韓國IP成熟的綜藝版權,採取中韓聯合製作的模式,借勢國外綜藝在本土化過程中佔領市場份額。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及視頻網站已播出和將要播出的節目之中,與國外版權合作的節目共計63檔,在全國的綜藝節目中佔比達90%,其中32檔為2014年新引進的節目,31檔為延續播出的模式節目。而其中各衛視頻道正式引進12檔韓國版權節目,佔引進節目總數的48%;2015年,各家衛視主要引進的8檔國外綜藝節目中,有6檔從韓國引進,佔比高達75%。
而隨著國外引進綜藝節目收視率高居不下,「進口貨」遠比本土綜藝擁有更火爆的引流效果與經濟營收,中國各大一二線衛視紛紛進入「瘋搶」模式,從歐美到日韓,各大節目模式的瘋狂「買買買」也讓國內綜藝市場進入一種空前繁華但創作廉價的階段,引進綜藝泥沙俱下,數量迅速達到井噴狀態。彼時,一打開電視,都是滿屏的「泡菜味」。
「限韓令」的三次進化疑雲詭譎,實錘未下但尤勝實錘?
這最終引來管理層對國內綜藝原創能力與國家軟文化的擔憂,同時2016年7月自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中韓關係就進入一種僵持狀態。2016年7月28日,據香港媒體報導「中國內地廣電總局向各大電視臺下令,不可邀約韓星演出劇集或者上節目,包括綜藝、戲劇、廣告、商演等。
8月2日,《首爾經濟日報》的報導也讓「限韓令」基本落實,報導稱中國將從本月開始對韓國明星有以下調控:韓國人氣偶像組合禁止在中國活動;韓國偶像不允許開展1萬人以上的公演;新規定韓國文化事業公司禁止投資;包括事前製作的相關合作項目禁止。雖然總局並未進行正式的公開發文,但是「限韓令」的風聲在整個文娛產業已經沸沸揚揚,此次為「限韓令」1.0版本。
2016年11月18日,網絡消息爆料,「限韓令」迎來了升級,消息稱包括韓劇、韓國電影、韓國明星參演的影視綜藝以及根據韓國影視改編的作品均不得播出,但已拿到批文的,引進韓國模式的國內自製綜藝不在此限。
並表示,總局沒有公開發文,但已經通知了各衛視的相關負責人,再由負責人向下進行精神傳達,各大衛視均已收到了該通知。雖然12月21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沒聽說所謂的「限韓令」。但是這次爆料已經讓「限韓令」進階為2.0版本。
而今年2月8日,韓國中央日報報導,有中方文化產業相關人士透露,中國廣電總局最近與主要節目製作公司經營團隊進行談話,口頭下達指示,不僅要求禁止使用韓流內容,還要求禁止中方與韓國共同製作或合作製作等。隨後不久便刪除了文章。但隨著最近眾多韓國引進節目紛紛改版叫停,此番舉動無疑讓「限韓令」的說法甚囂塵上。可在2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我的同事在這裡回答過這個問題,沒有聽說過這個說法(限韓令)」。但「限韓令」已經跨入了3.0時代。
同時也讓讓「限韓令」成為了橫跨兩年的最大疑雲,到底「限韓令」是否真的存在成為公眾心中的難解之謎。但無論管理層是否對外公示,事實上包括娛樂產業在內的各行各業,很多有韓方參與的項目都已停擺,而現在引進綜藝的些許變動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從節目名字到製作團隊割除「韓標」成分,「限韓令」是否為管理層的鐵腕手段?
有媒體報導,除了引進的節目模式遭到整改,中韓合作的製作模式也被制止。浙江衛視《二十四小時》第一季的製作團隊原為韓國版Running Man總導演曹孝鎮擔綱的韓國團隊,第二季原計劃沿用第一季團隊,韓國團隊已經開始了海外堪景,但被緊急撤換了韓國團隊,改為製作《極速前進》《非凡搭檔》等節目的易驊團隊。
浙江衛視真人秀節目《我們十七歲》由漢鼎宇佑傳媒和華策天映傳媒出品,但主要節目製作與把握卻是韓國KBS《兩天一夜》團隊。據悉,節目直到第4集都有韓國KBS電視臺導演參與製作,而從第5集開始更改為中國獨立製作的形式。
真人秀節目《我們的挑戰》引進自韓國MBC的節目模式《無限挑戰》,第一季曾由燦星與韓國MBC共同製作,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而第二季轉至江蘇衛視播出,韓國團隊整體撤出,由燦星的陳滌和陸偉團隊負責製作。
更不用提韓果明星參與的各個文娛項目,韓星黃致列參與錄製的節目,已播出的部分毫無意外的被打上馬賽克;韓國國立芭蕾團首席舞蹈家金智英4月在華演出被取消,此前韓國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和鋼琴家白建宇被曾取消中國演出。
更有媒體統計出,今年涉韓影視作品高達53部,而這些影視作品或許都將面臨叫停項目或者更換演員的危機。
這種舉動對於韓國方面的影響沒有定論,在國內的影響或許也不如數字看見的直觀。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和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日前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2016年韓國內容產業的銷售額達105.2萬億韓元,同比增長5.7%。其中,內容產業出口額同比增長8.3%,達63.1億美元。而內容產業出口的最大市場,無疑是中國。韓國專家自信表態說,雖然有所謂的「限韓令」,但是中國民間對於「韓流」的消費並沒有減少,「韓流」的熱潮並沒有因此退卻。
同時公開數據顯示,就百度指數來看,自去年8月實施所謂「限韓令」以來,百度上搜索關鍵字「韓劇」的指數與2016年其他月份沒有太大差別,8月到12月平均值一直維持在26207點左右,而美劇的指數是14653點,日劇為4909點。
這種結果或許能說明一定問題,「限韓令」的風波並沒有真正影響到國內韓國內容產業的消費者,而這群消費者數額卻遠不如大眾認知中的那般巨大。
而究竟「限韓令」是不是一個值得推行的政策,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表示:就一般原則而言,中國政府從來都是鼓勵中國同其他國家開展更多人文交流。當然,任何兩個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都需要相應的民意基礎。
同時更有意思的一個說法是,「限韓令」期間不管情況如何,有一個好處是,韓國引進綜藝的銳減無疑給了國內原創綜藝生存的壓力與呼吸的空間。既然沒有捷徑可走,那麼就只能自己探索一條可行之路。原創才是解除「限韓令」帶來的危機的良方。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
微信號:yldjs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