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德雲社出了一點兒小小的狀況,讓同行們樂得都不行了。北京的同行借錢買韭菜包餃子,天津同行包苣蕒菜餃子。 ——郭德綱《過得剛好》
時過境遷,郭德綱將當年的「滅頂之災」說成了「小小的狀況」,大有一種一笑風雲過的豁達在裡邊,如今再看這段往事,別有一番滋味在裡頭。
一、山雨欲來風滿樓
1995年,22歲的郭德綱第三次進京,他後來說這一次是要做「那些人的狗」,做「他們的馬仔」,只為被收留賞一口飯吃,但是他們不要,硬生生逼著他創辦了德雲社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創始人還有張文順和李菁。
2004年侯耀文在玫瑰園力排眾議收下了郭德綱,當時相聲圈打電話阻攔者人數眾多,他們見不得郭德綱羽翼豐滿。
馬季要給郭德綱的德雲社題字,字寫一半又是同行打電話挑撥離間,馬季先生生氣地說:「你們不要這樣,人家郭德綱是在做對相聲好的事。」
相聲圈很複雜,在這一行「同行是仇人」,原本沒有郭德綱,相聲可以安樂死。
因為他的存在相聲有了活的希望,相聲圈卻如臨大敵,同行咒罵他破壞了規矩,於是相聲圈除了郭德綱和德雲社外空前團結,他們發誓要將其逐出相聲界,郭德綱調侃道「不就是因為我才讓你們不得好死嘛」。
相聲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演出不不要超過十二分鐘」,但是郭德綱認為,那是電視相聲那一套,劇場裡演出的相聲得有真東西才能賣票,這點時間根本不夠,所以在郭德綱這裡,三十四分鐘一場的相聲成了家常便飯。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被同行百般刁難,郭德綱和德雲社卻越辦越紅火的原因:得觀眾者得天下。
2006年2月23日,北京曲藝演員聯手倡議抵制「三俗」大會,這些所謂的演藝人士,特別是相聲圈的,被郭德綱戲稱為「相聲愛好者」,在他眼裡參加這會還不如說去了洗頭房更體面一些。
當年反「三俗」,在輿論漩渦中心的就是郭德綱和德雲社。
郭德綱為了紀念這個大會,特意寫了一首小詩嘲諷,有兩句尤為精彩,摘錄如下:
要分是非憑烈火,要辨真假鑄高臺。
眼前若有窮不怕,踏遍人間狗賤才。
從郭德綱剛剛在北京揚名開始,圍繞他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同行們大有對其圍剿之而後快的想法,只是無奈一直沒有太好的機會,直到2010年8月。
某年八月,滅頂之災
多年後,郭德綱回憶起這個黑色八月時,依然心有餘悸,將其稱之為「某年八月」,這一年是2010年。
距離恩師侯耀文去世已經過去三年,德雲社的元老張文順老先生也走了一年,德雲社和郭德綱可謂痛失兩大靠山。
當年北京電視臺曝光郭德綱的別墅非法佔用公共綠地,於是想要採訪郭德綱,過程中遭到了郭德綱徒弟李鶴彪的毆打。
不過郭德綱方面否認記者是正常採訪,而是「非法闖入民宅」,因為記者是偷拍所以才挨的揍,後來李鶴彪在三裡屯的記者發布會上,承認打人的錯誤,鞠躬道歉並承諾承擔所有傷者所需醫療費用。
雙方各執一詞,至今都是一個羅生門,多年後郭德綱還調侃了一句:偷拍不被打,此事古難全。
但是這件事,道歉和賠錢顯然是不夠的,事情遠遠沒有結束。
李德彪打記者的事件將郭德綱和德雲社推上了風口浪尖,不料一波未平,郭德綱的兒徒何雲偉攜搭檔,同時也是德雲社元老的李菁一起退出德雲社。
幾乎與此同時,李德彪被拘留了,德雲社也被有關部門停業整頓1個月。
李菁和何雲偉,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退出?
這也為兩個人背負上了罵名,站在德雲社的角度上,這叫大難臨頭前的「叛逃」。
畢竟何雲偉是郭德綱2001年就開始帶的兒徒。
而李箐和郭德綱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他還是德雲社三大創始人之一。
德雲社那一年的藝人規模大概有140多人,但是最初的元老和骨幹十幾人,留下的所剩無幾,那一年青黃不接,正是用人之時。
相對於郭德綱的前輩藝人離開,或師兄弟以及同行幫襯的離去,這都是正常人員流動,只有兒徒才是他的心頭肉,而第一個刺傷他的便是何雲偉。
人情冷暖往往發生在同一時間,劫後餘生的郭德綱寫了一段往事,記錄在他的《過的剛好》裡:
某年八月,德雲社險遭滅頂,雲傑找到我:「師父,日後若能還幹這行,我們就跟著您幹;若咱們幹不了,我們哥倆也就棄行不幹了。這回家裡拆遷,我們哥倆一人留一套,那套賣了,把錢給您以報師恩。」一席話說得我淚流滿面,當今社會,能有此子,我之幸也!
故事,還沒有結束,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下回。
「綱絲節」誕生
郭德綱北漂15年以來最黑暗的一個月過去了,迎接他的是錦繡前程。
當時有關部門對於德雲社的演出提出了兩個指導意見:一,演出時間不宜過長;二,儘量不要譏諷同行。
都說德雲社關門整改是同行幫忙,這事不用懷疑別人了吧?
這個叫此地無銀三百兩。
作為郭德綱的老朋友,足球圈名嘴黃健翔,得知這個「限長令」後調侃了老郭:多長算過長?在絕大數男人都恨自己短的時候,恭喜老郭你被有關部門認為過長,給你頒布限長令!
2010年9月12日,這一天正好是中秋節,德雲社在經歷幾番波折後,終於可以復演,那一天郭德綱大喜,決定將這一天定為「綱絲節」以示慶祝!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郭德綱都會攜德雲社的最強陣容,為粉絲獻上一場相聲的頂級盛宴。
我們不妨看看2019年「綱絲節」的演出陣容,大概就會明白什麼叫做:掏出家底兒,獻禮粉絲。
德雲社如今已經不是郭德綱一個人的了,它現在百花齊放,成名當腕兒的一抓一大把,但是如果沒有郭德綱,德雲社早就在某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散夥了。
在我看來,最初「綱絲節」的舉辦,除了劫後餘生的慶祝,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向外宣告:德雲社等同於郭德綱。
因為,那一年是非常時期,停業整頓,元老離去,兒徒背叛,這一波三折後德雲社人心渙散,當此時,郭德綱捨我其誰,他必須站出來!
1年後心疼父親的15歲男孩,在一個夏天的晚上也決定站出來,他對郭德綱說:「爸,我不上學了,我想說相聲。」
外人看來此子叛逆,是荒廢學業的頑童,殊不知這是他當時表達孝道的唯一方式,他只想用稚嫩的雙手扶一把父親。
歷經十年打磨,此子終成大器,江湖上現在人人都說:生子當如郭麒麟。
有興趣了解這段往事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看我的往期文章《郭麒麟15歲輟學,曾被罵「扶不起的阿鬥」,現在是德雲社吸金王》。
後記
郭德綱7歲學藝,22歲開始闖蕩北京至今,從一無所有,到艱苦創業打下德雲社的一片江山,現如今是中國相聲界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這一路披荊斬棘。
有很多人在艱苦創業,或是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在睡前喜歡聽郭老師的相聲,郭德綱的聲音成了很多人的「枕邊人」。
其中一個就是娛樂圈如日中天的吳京,他當年在香港當港漂奮鬥的時候,每天晚上就是靠聽郭老師的相聲,他捱過了每一個難熬的夜晚。
聽郭老師的相聲,不光能笑著緩解壓力,還能苦中作樂,之後繼續我們各自的人生路。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