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實習生 劉東皖
由宋文執導,謝飛監製,李現領銜主演的電影《抵達之謎》7月31日正式公映。這部電影兩年前已經完成,是李現的電影處女作,也是導演宋文的。
《抵達之謎》海報
電影《抵達之謎》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小城青年趙小龍因心愛女孩冬冬的突然失蹤,在十幾年裡堅守追尋,在愛情與友情間掙扎博弈的故事。導演宋文用90年代的時代背景賦予了這個故事最純真的情感,懷舊質感中摻雜年少輕狂與幾分中年回望的感慨。
7月19日,在被告知電影《抵達之謎》作為疫情後首批上映的國產新片之後,宋文的心情是複雜的。由原來的情人節撤檔到最終定檔7月31日,經歷了一系列波折之後,他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
宋文在微博分享定檔心情
這個夏天對宋文來說必定是不同尋常的,一方面他的電影歷經幾番周折等待終於上映,另一方面,由他創辦的FIRST青年影展也在西寧正式拉開大幕,這是今年難得不受影響如約舉辦的電影盛宴之一,而這個屬於青年導演的影展舉辦到14屆,已經當之無愧成為中國電影最「生猛」最具活力的一方陣地和樂土。
從FIRST青年電影展創始人到導演,身份在不斷的變化,不變的是宋文對電影事業的熱愛。在2003年加入IDG投資公司之後,他第一次接觸到了電影行業,從此產生了為藝術電影革新的想法,隨著對工作的投入,宋文發現自己對人的本質的轉變變得非常感興趣,坦言稱自己「想要說話」的想法變得極為迫切,於是便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
心理現實主義反思愛情與成長
《抵達之謎》講述了一段遺憾的愛情故事,在上世紀90年代,四名少年在小城廝混,伴隨著一起少女失蹤案,在男主小龍不斷執著地尋找中,從而揭開過去的故事。宋文的原計劃是電影會在情人節上映,他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是,如果真的愛一個人,在愛情來臨的時候就需要自己勇敢一點。在宋文看來,愛情對他來說就像一塊冰糖,說到這裡他笑了笑,「可以慢慢地去回味,它肯定不是那種撒在哪個焦圈上的糖粉入水即化的愛情。比較像70後那個時代,我們那時候告白的時候還在寫信,哪怕就約對方去幹個什麼,都很含蓄的。」這是70後的愛情觀,於是他將自己年輕時的體驗也融入到了電影裡。這也是一開始,這部電影選在情人節和觀眾見面的原因。
不過,由原來的「野蠻生長」到現在的「抵達之謎」,宋文稱除了青春愛情,他其實更想要訴說的是成長——「不管是在什麼年代,每個人成長都是有痛點的,需要付出一些代價。」
「我拍這個電影的時候已經38歲了,從年輕時代,到接近中年,我們慢慢就融合到這個世界裡面了。但是我想最可怕的是當你越來越麻木的時候,你卻不能夠做到知己。假如人生是一場戰役的話,我們應該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不斷地爭取自己要成為一個個性化的人,要把自己從那個庸常的社會分離出來,但是我們紛紛都倒下了。」 宋文這樣說。
《抵達之謎》劇照
電影裡的三個主要人物,實際上傳達了宋文對成長以及自我分析的理解,或許每位觀眾都可以從趙小龍、三皮、大四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成長之後要經常自省和修正,這是宋文對自己的警惕,也想讓觀眾能夠切實的感同身受。
這是一段對成長隱痛的記錄,講述著人無法抵抗謊言的壓迫,無法面對內心的自私和怯懦。宋文想要給觀眾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樂趣,於是影片便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描述過去發生的一切,「按照自己的利益,自己價值的最大化去描述過去的事情。」他希望通過充滿懸疑感和戲劇性的表現手法,觀眾最終也能抵達自己心中的那束光。
除了多線敘事,電影在光影方面也做足功夫,「在攝影上我們也是選擇了黑白的方法,更偏向心理現實主義,彩色的部分是想回到彼時的現實世界。色彩轉變相對的自由一點為敘事來服務。」
李現是我心中「趙小龍」的最佳人選
令這部電影獲得最多關注的點是主演李現。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李現還沒有憑藉《河神》《親愛的,熱愛的》等熱門劇集躋身「國民老公」的行列。
說起對李現的選擇,宋文說,「他在外部形象上非常符合趙小龍這個角色,腦後有反骨。當時的文本還叫『野蠻生長』,我希望他非常的能打,非常的灑脫,就有點那個青春暴力的那種感覺,本身李現也有那種古希臘的力量感的男性形象,臉部的結構也非常有力量。」
不僅僅是外部形象與男主角非常相同,宋文覺得李現的內心也非常有故事,眼神憂鬱,「好像是生活教會了他演戲,有那種質感。70後當時最喜歡穿的黃軍褲白襯衫項鍊,白色的彈力背心,這樣的造型一做完,我覺得就是他了,沒有其他的選擇。」 正是因為李現與趙小龍是如此的相同,宋文很慶幸自己5年前的選擇。
《抵達之謎》劇照
電影的主人公趙小龍承載了宋文想要傳達的主題,在別人眼中趙小龍雖然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但在宋文看來小龍是一個有道德情操、有品格,甚至是性本善的人。在最初選角的時候,宋文便先聞其聲與李現通了一個很長的電話,隨後便迅速展開合作。整個劇組在長江邊度過了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為了能夠更好進入氛圍,宋文會放一些音樂以及相似風格的影片,將所有人拉入到情境當中。同時他在拍攝過程中不會做過多的協調,他希望整個的表演是對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就像是年輕人無聊地荒廢度過大把的時光。當劇組人員之間產生微妙的衝突時,宋文選擇冷眼旁觀,他希望演員可以將情緒代入到角色當中,從而產生更好的效果。
宋文還記得,在拍攝期間,一次李現經過一家餐廳,看到《阿飛正傳》的海報,「他就主動停下來了,對那個海報做了一個觀察,我覺得這個小細節是他自己找的,劇作裡並沒有寫,他可能當時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在宋文眼中,這種演員自己的發揮,「特別棒」。
宋文談選擇李現的原因
願做所有青年電影導演的同行者
作為FIRST青年電影展的創始人,宋文很多年都在焦慮和歡喜中度過。他焦慮的時候會覺得有很多的作品實際上浪費了社會資源,這一點非常可惜。但是當看見有很多令人驚喜的作品出現時,他甚至都會激動到把自己桌子上的筆扔掉。「這也是影響我要把這個影展持續地辦下去,甚至給了我某種激勵,同時也是對整個行業的激勵,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看到有力量的,有趣的,有意識的,有刺激性的這樣一些作品。」
FIRST青年電影展海報
做電影策展的工作經驗當然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補充到宋文的創作上。在舉辦了這麼多年的影展之後,宋文看到的更多是關於電影的「精神」,「做電影還是要有一種死磕的精神。在我們的平臺上,那些作者的精神倒是可以,對我來講互相激發,共同去抵抗那些疲憊不堪的審美。」他希望與奮鬥者一起同行,一起去體察生活的各個角度,或是批判,或是發現那些隱秘的故事。和所有青年電影導演一樣,宋文願意做一名同行者。
和做導演不同,做策展人是更理性的事。「導演工作是因為你自己有話要說,並且這個想說的話變成一個衝動型的行為。你要把自己想說的話準確地傳遞出去,是一個更加私人化的視角。而策展人是一個公共的工作,他要從電影批評的角度或者電影評論的角度去工作,有時候你還要去說一些『不』。你要選擇不同的影片,傳達給更廣泛的年輕的觀眾,需要有更大的,更強的敏感性去捕捉到更多的作者他們想說的話。」
作為一個常年和中國的青年電影作者「同行」的人,宋文也是同通過自己實際的創作實踐去更加接近創作者的狀態。「我可能更近距離地感受到整個這個過程的痛點在哪裡或者說他的某些問題在哪裡,我自己有沒有解決,解決到什麼程度,我的經驗能不能分享給其他的夥伴們,我想在這個角度是非常實際的吧」。
今年FIRST的青年導演訓練營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似乎延長了中國電影的「寒冬」,而作為青年影人搖籃和平臺的FIRST依然是火熱的。宋文並不否認市場上的資金在減少,「但對於那些有強烈創作執念的青年作者,他們的融資並不是問題。我身邊圍繞的那群嚴肅的年輕作者,我反而覺得他們的融資是通暢的,他們有電影節和各種基金的融資渠道,以及個人的努力,沒有受太大的影響。而對於沒有強烈創作執念的作者,如果他的電影只是被賦予了其他的要求,比如說概念性的、所謂市場性、甚至說拼盤式的訴求,那他肯定進入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寒冬期。」上一輪的電影熱潮消散洗牌之後,宋文希望,「新的作者電影或者是藝術電影,能夠形成自我的循環系統,真正熱愛電影的應該在一個細分的渠道上可以看到。」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