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箜篌引》所用樂器及演奏方式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學術界對樂府《箜篌引》已經進行了不少研究,但是對《箜篌引》中樂器的使用與演奏的論述還不夠完備,《箜篌引》本事中狂夫妻所用的樂器、《箜篌引》所用的樂器、箜篌的演奏方式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箜篌引》本事中狂

  夫妻所用的樂器是

  臥箜篌而非豎箜篌

  有學者認為《箜篌引》本事中狂夫妻所用的樂器是豎箜篌,但鉤稽豎箜篌傳入中原的時間與臥箜篌的產生時間,可以發現《箜篌引》中狂夫妻所用的樂器應為臥箜篌。臥箜篌是中原本土樂器,而豎箜篌為舶來品,且二者在形制上區別很大,不能混為一談。

  臥箜篌即箜篌,最初名曰「坎侯」或「空侯」,是中國傳統樂器。其產生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為商代師延做箜篌之說,見於《世本》與《釋名》;一為漢武帝時始造箜篌之說,見於《史記》。由於《世本》散佚,後世輯錄本中亦僅陳其榮補訂孫馮冀的輯本中提到師延做箜篌之說,而《釋名》較之《史記》又為晚出之文獻,所以學界普遍認可《史記》中的武帝時始造箜篌之說。要之,無論箜篌是產生於商代還是漢武帝時期,可以肯定的是武帝以後箜篌已成為中原的常見樂器而廣泛使用。如《班彪上事》記載箜篌用於外交活動,其云:「漢宣帝賜呼韓耶單于竽、瑟、箜篌。」可見箜篌在漢代已是常見樂器。

  但是作為舶來品的豎箜篌,其傳入中原的時間至今學界未有定論。其中較為普遍也極具爭議的一種說法為東漢傳入說。《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其中的「胡箜篌」即被後來許多學者認定為豎箜篌。但是由於僅有《後漢書》這一則文獻材料,而缺乏出土文物的支撐,所以這種說法遭到一些學者的質疑。例如日本學者林謙三認為豎箜篌傳入中原的時間在東晉早期,而牛龍非則認為在東晉末期。但是正如林謙三所論,《後漢書》中的「胡箜篌」並不能指代「豎箜篌」,極有可能僅是指和舊時箜篌不太一樣的箜篌。以「豎箜篌」「臥箜篌」區分兩種樂器要遲至六朝末期才出現,如果豎箜篌在東漢已經傳入中原,那麼以「豎」「臥」二字來區別此兩種樂器為何遲至近四百年後的六朝末才出現呢?

  相傳《琴操》為東漢蔡邕所撰。結合《琴操》的寫作時間,《箜篌引》中的「箜篌」出現的時間下限亦為漢靈帝時期,而且《箜篌引》本事發生在朝鮮,箜篌傳入朝鮮需要經過中原,其傳入時間應當晚於中原。所以豎箜篌即使在漢靈帝時期已傳入中原,其傳入朝鮮的時間還應向後推遲,與《琴操》寫作時間不符合。總而論之,從這兩種樂器在中原的流傳時間來看,《琴操》中《箜篌引》本事所提到的「箜篌」應當為中原本土樂器臥箜篌。

  《箜篌引》所用的樂器是

  琴而非箜篌

  雖然《箜篌引》本事中狂夫妻使用的樂器為箜篌,但是《箜篌引》所使用的樂器卻是琴。《琴操》中記載:

  《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裡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而濯,有一狂夫被發提壺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墮河而死,乃號天噓唏,鼓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公墮河死,當奈公何?」曲終,自投河而死。子高聞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聲,所謂《公無渡河》曲也。

  可以看出,《琴操》中明確地記載《箜篌引》之曲為霍裡子高「援琴而鼓之」仿照狂夫妻的曲調創作的,其所使用的樂器是琴而非箜篌。

  《箜篌引》所使用的樂器為箜篌之說源於崔豹的《古今注》,其云:

  《箜篌引》,朝鮮津卒霍裡子高妻麗玉所作也。高晨起刺舡而濯,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河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曲,聲甚悽愴,曲終自投河而死。霍裡子高還,以其聲語其妻麗玉,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之曰《箜篌引》。

  這裡則明言《箜篌引》的作者是子高之妻麗玉,其所使用的樂器也由琴變為箜篌。由於《琴操》散佚,現存的《琴操》均為輯錄本,而《古今注》版本完整,雖寫作時間晚於《琴操》,但學術界仍以《古今注》作為權威的文本研究《箜篌引》。值得注意的是,《琴操》雖為輯錄本,在關於本事的記載上也許與原本有出入,但是《琴操》所載均為琴曲這一點當是無誤的。從整體上看,《琴操》所列九引,其中有四引提到其所使用之樂器均為琴。還有一引題名直以「琴引」命名,其所用樂器亦顯而易見。九引之中有一半以上明確了其所使用的樂器為琴,加之其序言就明言:「古琴曲有歌詩五曲……又有一十二操……又有九引,一曰《烈女引》……七曰《箜篌引》……」可見九引均屬於琴曲。此外,《琴操》中古琴曲有五曲、十二操、九引的說法,為後世廣泛接受,謝希逸《琴論》就說:「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可見九引為琴曲當是沒有異議的。

  箜篌的演奏方式

  非為「引」而為「鼓」

  「引箜篌」之說源於《古今注》,而在《琴操》中箜篌的演奏方式則非常明確為「鼓」。《古今注》所記《箜篌引》本事兩次提到演奏箜篌,一次為鼓,即「援箜篌而鼓之」;一次為引,即「引箜篌而寫其聲」。二者究竟哪個為箜篌的演奏方式,這可以從二者的本義及詞義演變情況中管窺一二。

  「鼓」字,《說文解字》云:「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從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可見《說文解字》在對「鼓」字本義的訓釋中已經包含了用手敲擊而發聲的含義。不僅如此,在《說文解字》編纂之前,「鼓」已經作為弦樂器的演奏動詞使用,《詩經·小雅·鼓鍾》云:「鼓鍾欽欽,鼓瑟鼓琴。」顯然,這裡的「鼓」作為一種演奏方式,不僅用於打擊樂器亦用於弦樂器。另外,以「鼓」作動詞表示演奏箜篌的用法,在成書於北朝東魏時期的《洛陽伽藍記》中亦曾出現,其云:「徐(月華)鼓箜篌而歌,哀聲入雲,行路聽者,俄而成市。」加之臥箜篌與琴、瑟等樂器在形制上極為相似,顯然以「鼓」作為動詞修飾箜篌是符合邏輯的。

  但是,「引」字則無演奏樂器的意義,《說文解字》云:「引,開弓也。從弓、丨。」其本義為開弓,由本義又衍生出延長、延續、牽拉、拿、導引、舉薦等意義,但並無演奏之義。在《古今注》的記載之前並沒有以「引」作為樂器演奏動詞的用法,後世使用「引」作為樂器演奏的動詞時,卻往往與箜篌相聯繫,且多與《箜篌引》本事的記載相關,所以才導致了將《古今注》中的「引箜篌」釋為「演奏箜篌」的結果,但這種解釋是不恰當的。所以不能將「引箜篌而寫其聲」中的「引」釋為「演奏」。而如果將「引箜篌」釋為「拿箜篌」「取箜篌」,語意亦通,且符合「引」字的詞義演變情況。如劉向編纂的《說苑》中已有「嘗於孟嘗君,引琴而鼓之」的用法,再如《吳越春秋》中亦有「臣請引琴而鼓之」之例,這裡的「引琴」顯然是拿琴而非演奏的意思。簡單來說,根據「鼓」與「引」二字的本義及詞義演變可以看出,《琴操》中箜篌的演奏方式當為「鼓」而不是「引」,《古今注》所記《箜篌引》本事中的「引箜篌」當為「拿」或者「取」之義。

  所以,《箜篌引》本事中狂夫妻使用的樂器是臥箜篌,而樂府《箜篌引》使用的樂器當為琴,《琴操》中箜篌的演奏方式為「鼓」而不是「引」。由此也可以推見,樂器箜篌與樂府「引」題中「引」字的本義並不相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箏曲《箜篌引》丨任潔
    《箜篌引》莊曜曲取材唐詩中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該詩寫的是梨園子弟李憑在都城長安彈奏箜篌泣鬼神、動天地、神界、人間,石破天驚的演奏效果。曾榮膺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藝術院校獎」——第二屆民族樂器演奏比賽古箏青年組金獎、第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古箏比賽金獎,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組合比賽金獎,並被中央電視臺評為首屆「中國十大青年古箏演奏家」。其獨奏專輯《楓橋夜泊——任潔的古箏懷想》獲得第20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奏獎,《箜篌引——任潔的古箏暢想》獲得當屆提名獎,成為首位獲得「金曲獎」的大陸演奏家。
  • 箜篌,失而復得的正聲清流 適茶之音
    這裡說的琉璃琴,就是世間形態最美的樂器——箜篌。 有人說:箜篌美妙的音樂其實來自於虛空,聞時就已經是幻滅。而美的事物,一旦存在,就是永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大夢。 乾達婆,在梵語中,意味著變幻莫測,海市蜃樓。在印度的佛教文化裡,他是一位以香味和音樂為食的男性樂神。
  • 國慶彩車上彈箜篌的是河南姑娘!箜篌文化創意產業在河南落地生根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文 許俊文 攝影箜篌——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中華國樂,因為與古琴、笙一起作為民樂代表,亮相國慶70周年群眾遊行中華文化彩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你知道嗎?彩車上彈奏這件樂器的著名青年箜篌演奏家魯璐,是咱河南新鄉人,而她所彈奏的箜篌,也出自咱河南新鄉經開區的箜篌文化創意產業園。
  • 古樂器簡介
    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 古代女子演奏樂器——《合樂圖》
    左側(依觀賞者的位置向前看)女樂所奏樂器為琵琶、豎箜篌、箏、方響、笙、細腰鼓、橫笛、篳篥、拍板;右側除以尺八代替篳篥外,其餘樂器及排列次序與左側相同。圖中琵琶有四至五個品位,用手指彈奏而不用撥子;箏為十三弦,柱位排列清晰可辨。女樂坐席尾端置建鼓,由一人擊奏。此畫再現了五代宮廷女樂的奏樂場面。琵琶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 箜篌與古琴
    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意象感受、聯想及直覺模式,請勿用考證模式或推理思維一一求證。箜篌的形制為豎琴(也有橫的,不過以豎形為主,本文專指豎箜篌)而古琴為橫制。琴為心聲,橫琴注重於心的廣度,是用心去彈;而豎琴重在表現生命的深度,是用整個身體和生命去彈奏。
  • 《箜篌引·公無渡河》的五首詩賞析
    樂府詩集:「《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裡子高妻麗玉所作也。
  • 從1.82米到80釐米,箜篌也可以很便攜
    高中開始設計箜篌2009年魯璐箜篌獨奏《思凡》2003年,魯璐結緣箜篌,跟隨現代箜篌藝術創始人崔君芝學習。還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學習的魯璐,格外喜愛這件樂器,除努力練習演奏技術外,她還開始了對箜篌這件樂器如饑似渴地探源,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以便深入學習這件樂器。她購買有關資料,開始潛心研究。
  • 古曲 |《箜篌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作曲家莊曜創作的古箏獨奏曲《箜篌引》是新世紀裡廣為流傳的佳作,作品曾榮獲2005年金鐘獎作曲比賽銅獎。 作品以代詩人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為素材,採用唐大曲結構創作而成。 接下來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作品,今天播放的版本由演奏家任潔演奏。
  • 箜篌、豎琴跟古箏結合緊密是現在要崛起嗎?
    近1-2年某音、某拍等App上出現了很多穿著美美漢服彈箜篌、豎琴的流行曲推廣視頻,來招生、辦師資班、賣樂器。箜篌在我印象中,只有上學時候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中有介紹劉氏彈的便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箜篌。
  • 原創音樂人柳青瑤:用音樂講述國寶故事
    2016年開始,她用琵琶翻奏熱門影視歌曲,以「柳青瑤」的名字在網絡平臺發布,收穫了大批粉絲。音樂人柳青瑤由此進入公眾視野。「我的工作讓我較早地接觸網際網路思維,對年輕人喜愛的影視、動漫、流行樂等非常熟悉。」柳青瑤說,「以前人們對於民族樂器的認識比較局限,覺得那是少數專業人士才會用的,演奏的也多是傳統曲目。
  • 魯璐箜篌仙女專欄10期·山東·代衛蘇
    琴島再傳箜篌千年佳音「夢裡聽到你的低訴,要為我遮風霜雨露……」1998年電視劇《還珠格格》熱播,我如痴如醉的看劇中的紫薇用古箏彈唱這首《夢裡》,迷戀並為之動情我以為我這一生,有箏相伴便已近乎完美,我以為我不會再為別的樂器動容,直到2011年的那天,在海邊拍攝婚紗照的我碰到一尊箜篌,她豎立在浩然海邊,那氣場讓我一刻也不捨得移開視線,她的大氣與優雅帶給我無以言表的震撼。雖僅有一面之緣,我卻無法抑制的愛上了她,和她的那次萍水相逢打開了我人生的另一扇窗,我驚覺這世上還有另一件樂器將成為我一生所愛。
  • 中國最早的樂器是什麼?90%的人都不知道...
    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後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它有兩個八度的音域,並且音域內半音階齊全。這意味著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中原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樂曲。國樂大師方錦龍演奏賈湖骨笛 「中國目前最早的樂器就是我!
  • 漢唐樂府《豔歌行》(完整版)
    打擊樂器「四塊」的節奏變化,加上舞者們輕移款挪的舞步,則用來作為繁管急弦的「滿堂春」前奏。此外,漢唐樂府專屬表演勾欄舞臺約六公尺見方,保存了傳統凋欄圍砌的舞臺演出特色,堪稱全國僅見僅存,也是最具歷史、學術價值與美感的表演形式。此種形式不是較諸其它劇種「鏡框」舞臺之平面視覺更顯古樸典雅生動近人,此種形式也是演藝者情韻內斂、風華纖巧、外發極致的最高藝術表現。
  • 科普 | 國樂正當潮,這些民族樂器當然要認識下!
    來來來,「民樂小課堂」開課啦~我們都知道,一般西洋交響樂隊可以分為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和打擊樂組,而民族管弦樂隊也可根據演奏方式的不同,區分為五個聲部:吹管聲部彈撥聲部拉弦聲部打擊聲部低音聲部其中,低音聲部「混進」了兩門西洋樂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用低沉的優美音色,默默融入樂團的音色之中以達到平衡作用。
  • 民族樂器挨個數,看看你叫得上名字的有幾個?
    相信大部分的觀眾都知道,根據演奏方式的不同,一般西洋交響樂隊可以分為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和打擊樂組,欣賞一場交響音樂會時,臺上的樂器我們也大多叫得出名字:大提琴、小提琴、長號……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又都包含哪些樂器,和西洋樂器有何不同?
  • 李憑箜篌引·李賀
    此詩運用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鬱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表現了作者對樂曲有深刻理解,具備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全詩語言峭麗,構思新奇,獨闢蹊徑,對樂曲本身,僅用兩句略加描摹,而將大量筆墨用來渲染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效果,大量的聯想、想像和神話傳說,使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