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的字幕上出現這行字的時候,之前看過的一二部回憶瞬間瀰漫心間。
算是一部經得起推敲的電影,情節也無外乎是俗套愛情故事裡男男女女之前的那些搖擺不定。但是能將細碎生活裡的忘不了和戒不掉在影片反反覆覆的講述中拍到第三部,也讓人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著彭浩翔導演。這次的春嬌救志明依然是延續著志明長不大的話題在繼續。在給了所有人很多回憶梗的同時,也在結尾給了人們內心向來期待的所謂圓滿結局。
電影上映後,鋪天蓋地的影評裡都在關注和討論著春嬌與志明的愛情。可是這部最為觸動我的僅有淚點反而是春嬌爸爸最後對她說的那些話。那一刻迷茫到哪怕用會被誤認為自殺的方式來做出選擇的春嬌,選擇了坐在父親身邊聆聽自己的內心和原諒所有原生的過往。她開始釋懷和理解。
父親的人生選擇帶給春嬌的是一種對於愛情的期待與惶恐,不信任與拼命想要得到的被愛證明。正如人們會討論地震那一刻躲在桌子底下的志明是否真的不夠愛春嬌,可是我們也能清晰記得在志明拼命呼喊著春嬌過來的時候,春嬌淚眼朦朧的看著志明的同時,眼神裡有著恐懼難以掩蓋的絕望。他們相隔的,並不是多遠的距離,誰又能否認春嬌自不能走過去呢?也許她只是在拿生死一刻的危急來賭志明最後是否真的能如內心期待的那般捨棄自私給她保護吧。就像很多時候鴻雁在雲魚在水的惆悵難寄,怕也只是陌生旅途中的無人可依。
與其說春嬌救志明,不如說他們兩個人都是渴望著能夠在愛情裡被彼此拯救吧。我們無法斷言,大過男友4歲的春嬌就是真正長大的那一個人,而36歲的志明真的能在女友的身上學會長大。
其實他們明明都是沒有長大和沒有學會如何去愛的人啊。要不然,也不需要在相似的矛盾點用相似的方式選擇結束與開始吧。他們在一場親密關係裡求而不得,得而惶恐,惴惴不安卻又難以捨棄。像是七年的糾葛裡志明一如既往的長不大,而春嬌一如既往的說著不如算了吧。他們分開又複合,吵鬧又相擁。
讓人聯想到,這個年齡的好多感情像極了快餐時代的午飯。
(吃貨的比喻果然離不開吃)
大家各自在心裡盤算著自己的喜好與菜品搭配。
有的人在菜品不對口的情況下選擇湊合一頓先吃著。畢竟民以食為天,不能餓肚子。
有的人不願將就便開始一家店一家店的奔波詢問,直到自己找著最對胃口的飯菜。
還有的人也許只是習慣了同一家店的口味,哪怕當天當月當年的菜品不合口味,也不願去別家店嘗試同樣的菜品。
所以如果有人本不知道自己想吃什麼,但能在偶然的一家小店裡品到超對胃口的飯菜,便會是莫大的意外驚喜與感動吧。像是一場不夾雜任何目的卻能夠保持同一頻率的交談,也能夠令人足夠愉悅和歡欣。
以上淺顯的文字,願關注我的你,能夠依靠自己長大和幸福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