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話|大衛·林奇:音樂是能令人上癮的東西

2020-10-16 黑膠圖書館


聊起大衛·林奇,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大導演,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沒錯,他確實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神秘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影像世界。但其實,大衛·林奇不僅是一位頂尖的導演,他還是攝影師、繪畫藝術家、音樂人、livehouse老闆、音樂節策展人,似乎就是關於文學藝術的一切他都有涉及...最近他的自傳《Room to Dream》的中文版也已經上市了,譯為《夢室》,並且封面「夢室」兩個字還是林奇自己寫的。但今天,我們重點要聊的是他以音樂人這個身份給我們帶來的聽覺衝擊。

(大衛·林奇自畫像)


大衛 ·林奇自傳《夢室》

一直都兼顧音樂事業的林奇在2006年完成《內陸帝國》後就逐漸淡出電影拍攝,轉而開始正式以音樂人的身份開始音樂創作,迄今為止林奇以自己的名義已經發行了八張錄音室唱片,很多都有黑膠版本,而且每一張都有非常高製作水準。所以你要是在哪個音樂節見到他,都不用覺得奇怪... 哦,對,他自己也搞過一個音樂節,叫大衛·林奇的瓦解音樂節(David Lynch’s Festival of Disruption ),包括樂隊演出、觀影以及展覽(包括他自己的攝影展)。

林奇的音樂大多是純器樂、偏氛圍音樂類型,還有喜歡Psychedelic Rock(迷幻搖滾)和Dream-pop(夢幻流行)的樂迷也一定要聽一聽。熟悉他的電影的朋友,肯定知道音樂也是他拍電影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也曾在《英國衛報》的一則採訪中談到他對音樂的看法,"音樂就像是一種能令人上癮的東西,當它進入你的耳朵時是如此的純粹,並且深具意義"。

今天重點要推薦的首先是林奇在2013年以個人名義發表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The Big Dream》,其中有11首是林奇的原創作品,一首是翻唱Bob Dylan 的「The Ballad of Hollis Brown」。

《The Big Dream》的整體風格是現代藍調,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將電影的黑暗和迷幻延續到了唱片中。專輯裡還能融合了電子、粗糙吉他這兩種元素,加上林奇獨特的鼻音,半唱歌詞中帶著混響的夢幻。從拍電影跨界到音樂創作,還能做得如此出色,別無他人了。林奇對聲音和情感之間的化學反應似乎特別敏感,專輯裡的「 Star Dream Girl」那低沉時而又響亮的鼻音大約五秒鐘便將你帶入一個獨特的頂部空間,而「 Cold Wind Blowin'」空想的吉他聲和慢舞的搖擺會讓你產生明顯的疼痛感。



專輯裡面的「I am waiting here」還邀請了瑞典創作女歌手Lykke Li 的合作,音樂開頭有一段顛簸的噪音,不用懷疑你的設備出了問題,因為是他故意加進去的,轉而又迅速歸於安靜,Lykke Li的演唱隨即緩緩推出,不知道是否想給我們一種「愛是一種不停的嘗試,我就在這裡等你。」的意境。這首歌還在2013年8月被挪威航空用作了登記背景音樂。



接著要推薦的是林奇1977年超現實主義經典電影《橡皮頭》的原聲專輯《Eraserhead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這張專輯已於2012年由獨立廠牌Scared Bones Records重新發行黑膠唱片,當時廠牌還特別在舊金山舉辦了電影放映會。在這次重新發行的黑膠中,單曲In Heaven也以七寸形式收錄其中,唱片的B面歌曲是In Heaven的作曲者Peter Ivers準備的一些類似風格的器樂片段,所以我感覺其實說它是一張音效專輯更為準確。整體設計依然是屬於黑暗氛圍的傑作。


歌曲In Heaven,由電影裡一個醜陋的小個子女人演唱,她住在《橡皮頭》男主角亨利家的供暖器裡,給亨利提供了溫暖和安慰。在電影之外,In Heaven也廣為流行,還被小妖精樂隊Pixies和其他一些獨立搖滾樂隊翻唱。後來還被美國搖滾樂隊Modest Mouse納入了單曲「Workin' on Leavin' the Livin'」裡。


在這張三十五年前的原聲專輯似乎要進入歷史之際,重新發行又為它迎來了新時期的聽眾,這可能就是重發行的意義所在。現在聽著這張唱片,重新回想起那部三十五年前電影的畫面,或許我們又會獲得些新的感受。音樂雜誌平臺Pitchfork也給了這張重新發行的七寸黑膠8.8的高分,《Eraserhead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獲得了best new reissue的好評。


(pitchfork best new reissue)

當被pitchfork的編輯Mark Richardson問到有沒有想像過人們聽著這張專輯,再次走進《橡皮頭》的怪誕世界時,林奇表示:「那肯定了。我們只在晚上拍攝《橡皮頭》,所以有時候我在白天設計場景的時候,會覺得外面的所謂「真實世界」完全消失了。我身處的是電影裡的工業世界,我還能同時想像出這個世界裡的街道、小餐館、工人車間。這裡有酒吧,還有巨大的工廠,巨大的煙囪不斷在冒出濃厚的煙霧。我想,如果你關上燈,播放這張專輯,這個世界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這不是很美妙嗎!」

那麼,讓我們現在一起關上燈,以這張黑膠唱片的方式來聽聽這部電影,或許也能走進橡皮頭的怪誕世界~


相關焦點

  • 大衛林奇的奇幻藝術世界
    ·林奇還從事繪畫、攝影與音樂的創作,可謂全世界電影世界最才華橫溢的導演之一。再來聽一首大衛很有異域情調的音樂作品。大衛·林奇在青少年事情短暫從軍後輾轉到費城,就讀於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他非常喜愛繪畫,並聲稱:費城所有偉大而嚴肅的畫家彼此之間都提供靈感,這是林奇快樂美好的時光。
  • 野性難馴,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但是導演大衛.林奇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而是以超現實的手法,將其碎片化,並且做出了許多後現代電影手段的嘗試。,音樂片,黑幫片,恐怖片以及喜劇片的種種公式混搭在了一起,衝淡了故事的背景。而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西勒出獄時,身穿貓王蛇皮裝唱歌的鏡頭,充分的顯示了導演大衛.林奇無限的激情,大衛林奇為世界影壇留下了一個後現代電影的經典範本。
  • 大衛芬奇讓你過癮,大衛林奇把你逼瘋
    在影視圈,一直以來有兩個大衛會讓大家銘記且尊敬。一個是大衛芬奇,他以懸疑片見長,為我們奉獻過諸如《搏擊俱樂部》、《七宗罪》、《龍紋身女孩》等諸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被影迷們津津樂道了好多年;還有一個叫大衛林奇。看過大衛林奇的作品的人也不少,諸如《妖夜荒蹤》、《穆赫蘭道》、《橡皮頭》等經典作品都會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
  • 雙峰鎮:與火同行|大衛林奇的隱喻世界
    本想,能在電影院看一部大衛林奇的電影會是次奇幻的經歷,現在看來僅用「經歷」來總結,太褻瀆了。
  • 加拿大神秘民謠Timber Timbre吟唱大衛林奇的故事
    大衛林奇的風格在當代電影界毫無疑問是獨樹一幟的,同時,在獨立樂界也沒有第二個如Timber Timbre這樣的樂隊,風格如此特別。沒有。如此特殊的兩位藝術元素在光影和音符上卻達到了莫名其妙的和諧——在Timber Timbre的復古神秘的音樂中你能聯繫到林奇的詭譎世界,在林奇的幻想世界中你不禁腦補Timber Timbre的Taylor Kirk陰森瘙癢的聲線和引人入勝的音樂氛圍。
  • 《夢室:大衛林奇傳》鬼才導演傳奇
    《夢室》是一部回憶錄與自傳「合璧」的傳記,由克裡斯汀與大衛林奇合作完成:克裡斯汀先用傳統的傳記寫作方法完成一個章節,林奇則在通讀後做出補充和修改。人生中的重要抉擇,經典作品 《橡皮頭》《象人》《藍絲絨》《我心狂野》《雙峰》《穆赫蘭道》等的拍攝歷程,影像背後的人世沉浮,豐富曲折的感情生活,繪畫、音樂等方面的跨界實踐……大衛林奇首次敞開心扉,以輕鬆、坦誠的語言,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
  • 《妖夜慌蹤》被稱作大衛林奇拍得最混亂的一部電影,你怎麼看
    《妖夜慌蹤》好像是第一次感受大銀幕的大衛林奇,驚悚且神秘,荒誕又詭譎。你甚至還不知道狄克是誰,狄克卻已經死了。林奇說,他想要的絕對不是混亂,而是神秘。大衛林奇就跟大麻一樣調戲智商玩,他是非常非常會用光的導演,音樂無敵了,除了他和蔡明亮,所有自說自話故弄玄虛的導演都不喜歡,他們有他們方式,別較真,較真也較不明白。看完會感覺特別燒腦,智商似乎都用完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這是部神秘、極端的林奇主義式風格的黑色電影。
  • 《雙峰 第三季》雙峰第三季————大衛林奇的完美釋放
    剛剛自己又完完整整看下來,這才敢下筆寫點東西。雙峰作為90年代的經典美劇,它的續集可謂來之不易。更讓我高興的是:這18集都是林奇一手導下來的,沒有限制、沒有掣肘,詭譎晦澀也好,天馬行空也罷,這是一個完整的屬於林奇風格的雙峰世界。大衛林奇是一個藝術家,他導演的影視作品,從取景運鏡、背景音樂再到裡面一些藝術元素的體現,都蘊含著林奇的思路和靈感。
  • 《雙峰 第三季》大製作下的大衛林奇
    看過第一至四集後,我一星評給情懷,一星評給林奇對我智商的碾壓。雙峰第三季一點都不雙峰。但是,但是第三季,林奇怎麼像昆汀一樣這麼話嘮,要知道昆汀話嘮是把人物塑造的蠻好,外加高能預警。但是第三季話嘮之後呢?將一個並不是主線人物臺詞搞了這麼多,是臺詞多可以讓我們了解一個人物,但是,有些臺詞多的根本不是主線人物啊!林奇有湊時間的嫌疑第三季有點掉進驚悚片套路裡面了,可能是林奇並不適合拍這種大都市的商業片大製作視感。大製作配合林奇風讓人感覺很奇怪。
  • 大衛· 林奇——他把兇殺和變態情慾拍成傳世經典
    而大衛·林奇本人卻相當嚴謹,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講都有點刻板。在他最近出版的傳記《夢室》裡記錄了很多這樣的細節,比如曾經一度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他每天下午兩點半都會到一個叫鮑勃快餐店的地方喝幾杯咖啡,從不延誤。比如《我心狂野》裡面飾演戴爾表哥的演員至今還記得,有一場戲是他要做三明治,他發現大衛·林奇不只是教他怎樣演戲,而且還把製作三明治的每一個步驟的時間點都標得仔仔細細。
  • 大衛· 林奇——他把兇殺和變態情慾拍成傳世經典
    而大衛·林奇本人卻相當嚴謹,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講都有點刻板。在他最近出版的傳記《夢室》裡記錄了很多這樣的細節,比如曾經一度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他每天下午兩點半都會到一個叫鮑勃快餐店的地方喝幾杯咖啡,從不延誤。比如《我心狂野》裡面飾演戴爾表哥的演員至今還記得,有一場戲是他要做三明治,他發現大衛·林奇不只是教他怎樣演戲,而且還把製作三明治的每一個步驟的時間點都標得仔仔細細。
  • 大衛林奇的《雙峰》到底有多少人挺過了前三集?
    據說,時任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也利用職務之便問了問美國總統:嘿老兄,幫我問問林奇,誰是兇手?迫於這種壓力下,倆人才不得不在第二季第九集的時候揭開兇手的身份。觀眾那時才發現,「這不是第一集就出現過的人嗎?」
  •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大衛·林奇首部「雙音軌」自傳
    一周後林奇和桑格約在了鮑勃快餐店碰面。林奇對他說,他太喜歡這個劇本了,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已經確定了導演人選。「大衛聊了聊他對這部電影的設想,」桑格說,「看完《橡皮頭》之後,我覺得他拍得了。」確定林奇為理想的導演人選後,科恩菲爾德和桑格把劇本拿到了六家電影工作室,可惜並沒能見到有權力給這部電影開綠燈的人。
  • 林奇去世!遊族網絡:再見少年
    疑似遭下屬投毒 撰文 | 麥可 出品|大摩財經年僅39歲的遊族網絡(002174.SZ)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奇疑遭下屬投毒,於九天前(12月16日)入院。
  • 《我心狂野》黑暗公路上的情慾與暴力 大衛·林奇鏡頭下的離奇之境
    為了促進情節的發展,使觀眾能更好地把握重要情節,大衛·林奇對兩場搶劫前的戲處理的十分曖昧。在大衛·林奇的電影裡,他可以任意把玩他認為的極端個性,仿佛其中任何元素都逃不出他的魔掌......細心的觀者應該會注意到影片的音樂元素相當多樣,從爵士、搖滾、鍵盤樂到流行電子樂、鄉村流行樂再到最後那首膾炙人口的《love me tender》,大衛·林奇都能因時制宜地用於故事情節中,比如開頭塞勒殺人時表現出的振耳欲鳴的搖滾樂,兩人進入紐奧良後隨處可聞又入鄉隨俗的爵士樂,還有用於表達塞勒猶豫不決的弦樂和電吉他的混奏
  • 林奇:被毒殺的CEO
    記者|《財經》向思琦姚胤米陳晶龔方毅 文|《財經》記者 姚胤米編輯|宋瑋三個月前,《財經》記者以《三體》IP 開發為由,採訪了遊族集團創始人「你想向惡,你去利用人性,去放大某些東西,是可以賺錢的。但你也可以調轉船頭,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能溫暖人心。」 他說。那之後,林奇幾乎每天都要發條消息給朋友,問候他的狀態好不好。事實上,這兩年是林奇創業以來變化最大的兩年。
  • 大衛林奇:我對新版"沙丘"興趣為零
    時光網訊 大衛·林奇真的什麼都拍過了,從已成為傳奇的藝術電影,到系列票房大作,再到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美劇。在近日與《好萊塢報導者》的訪談中,當被問到疫情自我隔離期間都在幹嘛,林奇表示,他眼下沒有在特別考慮的電影或者美劇項目。
  • 《雙峰 第三季》林奇的回歸與進化
    這篇以下面幾部分,以比較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雙峰第三季與大衛林奇創作生涯的關係,更希望激起大家不斷挖掘雙峰第三季的熱情。這是社會變革的淤傷,也是林奇的自我回歸——「The world is wild at heart, weird on top!」。畢竟,美國小鎮與中產生活一直是他反諷的對象,《藍絲絨》正式林奇揭開現代生活陰暗面的代表作品。在《雙峰:回歸》中,嘔吐的司機與昆汀式的街頭槍戰誇張而令人費解,這是當代焦慮的具象化表達,正如《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撞鹿的司機。
  • 《雙峰》:寶刀已老的林奇
    一直對大衛林奇和大衛芬奇兩個人很混淆。林奇最著名的就是藍絲絨和穆赫蘭道,他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神秘+驚悚,且喜歡用複雜的手法去塑造女性角色。記得很多年前看藍絲絨的時候真有觀影不適感,因為裡面對暴力的勾勒來得太直接。藍絲絨是林奇不可多得的一部優秀作品,女主角是瑞典著名女神級演員英格麗褒曼和名導羅塞裡尼的女兒,超美~但是林奇最著名的電影代表作也就是這兩部了,還有很早之前拍的象人,電視劇代表作則是雙峰。
  • 看導演中的精神分析者大衛林奇如何在《穆赫蘭道》中揭示夢與現實
    看導演中的精神分析者大衛林奇如何在《穆赫蘭道》中揭示夢與現實2001年《穆赫蘭道》上映後,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時也收穫了大量兩極化的評論。大衛林奇是一位拍攝懸疑驚悚電影的鬼才導演,他從未親口對《穆赫蘭道》進行解讀。一千個觀眾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部開放式的電影給了觀眾太多解讀的思路和空間。今天來和大家談談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