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林奇自畫像)
大衛 ·林奇自傳《夢室》
一直都兼顧音樂事業的林奇在2006年完成《內陸帝國》後就逐漸淡出電影拍攝,轉而開始正式以音樂人的身份開始音樂創作,迄今為止林奇以自己的名義已經發行了八張錄音室唱片,很多都有黑膠版本,而且每一張都有非常高得製作水準。所以你要是在哪個音樂節見到他,都不用覺得奇怪... 哦,對,他自己也搞過一個音樂節,叫大衛·林奇的瓦解音樂節(David Lynch’s Festival of Disruption ),包括樂隊演出、觀影以及展覽(包括他自己的攝影展)。
林奇的音樂大多是純器樂、偏氛圍音樂類型,還有喜歡Psychedelic Rock(迷幻搖滾)和Dream-pop(夢幻流行)的樂迷也一定要聽一聽。熟悉他的電影的朋友,肯定知道音樂也是他拍電影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也曾在《英國衛報》的一則採訪中談到他對音樂的看法,"音樂就像是一種能令人上癮的東西,當它進入你的耳朵時是如此的純粹,並且深具意義"。
今天重點要推薦的首先是林奇在2013年以個人名義發表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The Big Dream》,其中有11首是林奇的原創作品,一首是翻唱Bob Dylan 的「The Ballad of Hollis Brown」。
《The Big Dream》的整體風格是現代藍調,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將電影的黑暗和迷幻延續到了唱片中。專輯裡還能融合了電子、粗糙吉他這兩種元素,加上林奇獨特的鼻音,半唱歌詞中帶著混響的夢幻。從拍電影跨界到音樂創作,還能做得如此出色,別無他人了。林奇對聲音和情感之間的化學反應似乎特別敏感,專輯裡的「 Star Dream Girl」那低沉時而又響亮的鼻音大約五秒鐘便將你帶入一個獨特的頂部空間,而「 Cold Wind Blowin'」空想的吉他聲和慢舞的搖擺會讓你產生明顯的疼痛感。
專輯裡面的「I am waiting here」還邀請了瑞典創作女歌手Lykke Li 的合作,音樂開頭有一段顛簸的噪音,不用懷疑你的設備出了問題,因為是他故意加進去的,轉而又迅速歸於安靜,Lykke Li的演唱隨即緩緩推出,不知道是否想給我們一種「愛是一種不停的嘗試,我就在這裡等你。」的意境。這首歌還在2013年8月被挪威航空用作了登記背景音樂。
接著要推薦的是林奇1977年超現實主義經典電影《橡皮頭》的原聲專輯《Eraserhead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這張專輯已於2012年由獨立廠牌Scared Bones Records重新發行黑膠唱片,當時廠牌還特別在舊金山舉辦了電影放映會。在這次重新發行的黑膠中,單曲In Heaven也以七寸形式收錄其中,唱片的B面歌曲是In Heaven的作曲者Peter Ivers準備的一些類似風格的器樂片段,所以我感覺其實說它是一張音效專輯更為準確。整體設計依然是屬於黑暗氛圍的傑作。
歌曲In Heaven,由電影裡一個醜陋的小個子女人演唱,她住在《橡皮頭》男主角亨利家的供暖器裡,給亨利提供了溫暖和安慰。在電影之外,In Heaven也廣為流行,還被小妖精樂隊Pixies和其他一些獨立搖滾樂隊翻唱。後來還被美國搖滾樂隊Modest Mouse納入了單曲「Workin' on Leavin' the Livin'」裡。
在這張三十五年前的原聲專輯似乎要進入歷史之際,重新發行又為它迎來了新時期的聽眾,這可能就是重發行的意義所在。現在聽著這張唱片,重新回想起那部三十五年前電影的畫面,或許我們又會獲得些新的感受。音樂雜誌平臺Pitchfork也給了這張重新發行的七寸黑膠8.8的高分,《Eraserhead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獲得了best new reissue的好評。
(pitchfork best new reissue)
當被pitchfork的編輯Mark Richardson問到有沒有想像過人們聽著這張專輯,再次走進《橡皮頭》的怪誕世界時,林奇表示:「那肯定了。我們只在晚上拍攝《橡皮頭》,所以有時候我在白天設計場景的時候,會覺得外面的所謂「真實世界」完全消失了。我身處的是電影裡的工業世界,我還能同時想像出這個世界裡的街道、小餐館、工人車間。這裡有酒吧,還有巨大的工廠,巨大的煙囪不斷在冒出濃厚的煙霧。我想,如果你關上燈,播放這張專輯,這個世界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這不是很美妙嗎!」
那麼,讓我們現在一起關上燈,以這張黑膠唱片的方式來聽聽這部電影,或許也能走進橡皮頭的怪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