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顆鑽石第 269 顆鑽石
菩月稱論師
甦醒無明眠,增智故名佛。般若乃諸佛之母,菩薩之真因。
漢傳佛教的憨山大師也說:「般若乃諸佛之母,菩薩之真因。」這種說法跟麥彭仁波切的說法比較相似,麥彭仁波切也認為般若是諸佛之因,而禪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整個世界要獲得安寧和平,自己的內心要得到寂靜快樂,暫時、究竟最好的妙藥就是空性法門。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從道理上明白,實際行動中也要多串習,若能如此,自己的實執是很容易斷除的。
對別人的最大幫助,其實也是幫助他證悟空性。所以我平時非常喜歡講一些空性法門,這些講起來比較容易,不像《俱舍論》和《因明》那麼難懂。
而且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就好像不存在一樣,所有的煩惱和執著都消失了,看每個人的臉上也是露出笑容。暫時的快樂尚且無法言說,究竟的功德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聽聞空性法門,生起空性的見解。
--《入行論》第153課
如影諸法,可見而不可捉。
《大智度論》云:「如影諸法,可見而不可捉。」永嘉大師也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輪迴就像做夢一樣,夢裡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覺之後,一個法也找不到。
大乘佛教徒認為顯現如夢中的大象,實際上一點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間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因此,世間與出世間之間爭論的主要問題,就是顯現實有還是不實有。
大家到了一定的時候,也應該生起真實的定解:既然來到這個世間,夢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實了。
世間上成千上萬的眾生,被無明的美酒陶醉了,顛倒發瘋得特別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們把不淨的垢穢當作清淨,認為具32種不淨物的身體特別好看,一天到晚裝飾打扮,希望自己長得漂亮;
萬法本來是剎那無常的,他們卻認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來是不存在的,他們反而認為「我」永恆不變;諸法本來是空性的,他們卻認為是實有的。
--《入行論》第154課
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如果你沒有懂得空性,解脫是很難以安立的,龍猛菩薩說過:「何人不知空性義,彼人不可得解脫。」(這個教證,我講《金剛經》時也引用過。)
現在漢地的有些居士,對持戒的功德、布施的功德或者發財升官的話,很有興趣聽,而一講起般若空性,就興趣索然,態度完全不同,這是不合理的。
儘管你可能是初學者,剛剛皈依佛門,覺得《智慧品》有點難懂,但是能聽到、能了解它的法義,這是千載難逢的福報。《中觀四百論》云:「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每個眾生都被虛妄分別念束縛著,一旦通過聞思證悟了空性正見,分別妄念煩惱就會一併遣除。
--《入行論》第159課
來源:索達吉堪布《365顆鑽石的約定》之(269)
註:為方便閱讀,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