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角尖
屬於「鄉村題材劇」的發展黃金期來了。
3月17日,廣電總局發布了一則《關於做好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工作的通知》,通知內明確強調,各級電視臺特別是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加大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購買、排播力度,整體布局,科學規劃,分批次、有節奏地推出,做到主題鮮明、高潮迭起,實現最佳播出效果。要把好選劇關、品質關,確保好作品進入好平臺、好時段。各級電視臺要拿出重點頻道和時段,做好重點劇目播出和宣傳,省級衛視黃金時段要優先排播廣電總局推薦的重點劇目。
簡單來看,即各大電視臺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將開啟「扶貧攻堅」的相關內容播出,且大部分衛視會拿出晚間黃金檔播出。
目前已經有兩大平臺率先入局,一個是於3月16日播出《一個都不能少》的央1頻道;另一個則是昨晚上線《綠水青山帶笑顏》的湖南衛視,這也是一線衛視首個打響「脫貧攻堅」戰役的相關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早徐崢、黃曉明、張嘉譯、朱一龍、朱亞文等18位明星,在微博上為央1播出的《一個都不能少》「隔空」助威;而此前湖南衛視傳出接檔《完美關係》的作品,也並非當前這部在播的「脫貧攻堅劇」,而是兩部人氣頗高的《孤城閉》和《掌中之物》,互爭檔期。
《綠水青山帶笑顏》的「意外」勝出,也暗示著電視熒幕即將開啟新一輪「獻禮熱」——脫貧攻堅戰役。
湖南衛視只是開始,接下來還將有包括《綠山青山帶笑顏》在內的22部脫貧攻堅劇,將登陸各大衛視及視頻網站。
22部「任務劇」來襲,年輕演員、知名導演成一大看點
每年的劇集市場,都會在特定時期播出多部「任務劇」,這點並不稀奇。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任務的攻堅之年。因此,劇集市場也在順應黨的號召吹響「脫貧攻堅」戰役。
只是,區別於去年劇集市場上大行其道的「獻禮劇」,脫貧攻堅題材的創作範圍似乎更為狹隘。首先,從創作背景來看,脫貧攻堅題材必須依附於「農村改革」、「扶貧計劃」等農村文化,這也就意味著從故事主體上,就已經脫離了都市劇、創業劇所持有的「出國」、「行業」等流行元素。
其次,從畫面呈現來看,因大多數脫貧攻堅題材,都是為了展現某個地區的農村改革、城市發展文化等變化,故而在畫面上也就多以粗布麻衣的農民為主體,也就失去了年輕人喜愛的「都市氣息」。
那麼,「鄉村題材」能拍的好看嗎?在播及待播的22部脫貧攻堅劇,給出了答案。
首先,從兩部在播劇來看,央視播出的《一個都不能少》和湖南衛視的《綠水青山帶笑顏》,一個主打村幹部利用科技、知識解決農村矛盾;另一個則是將焦點放置在年輕人在鄉下創業層面。
除了題材方向的截然不同之外,兩部劇最大的看點:一個是由曾打造出《苦樂村官》的鄉村喜劇題材導演白永成執導;另一個則是,由觀眾頗為熟悉的幾位「熟人演員」主演,楊爍已經在《大江大河》中提前體驗了「支村書記」的生活,潘之琳、馬蘇也都是影視市場上的「熟臉」。
待播的其餘20部脫貧攻堅劇中,還有由山影集團打造的《溫暖的味道》,該劇製作班底是昔日的口碑劇《馬向陽下鄉記》的幕後人員,主演則邀請來了靳東、李乃文、吳越、高露等人,也是脫貧劇中呼聲最高的作品之一。
《溫暖的土地》《尋找北極星》《花繁葉茂》等其餘脫貧攻堅劇,有的是入選百日展播片單的獻禮項目之一,有的則是有知名導演加成,比如《溫暖的土地》由曾打造《芝麻胡同》《正午門下小女人》等多部市場爆款的劉家成導演加持,《最美的鄉村》的導演則是由曾打造過新版《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的郭靖宇.......《花繁葉茂》的主要演員中,還出現了喜劇明星王迅。
可以發現,每一部脫貧攻堅劇背後,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看點」。或演員年輕化,或知名導演加成,再或者是獨特的視角與切入點。總之,脫貧攻堅劇「不無聊」,也是這些劇作人員的集中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在播及籌備中的部分脫貧攻堅劇,已經出現了諸如完美世界影視這樣大型的影視公司,不出意外,當「脫貧攻堅題材」正式打響之後,其餘各大影視公司及視頻網站,也將會積極參與到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好比去年市場中誕生的「獻禮熱」,當政策加持後,誰又能保證下一個市場爆點不會落在冷門的鄉村題材上。
「鄉村題材」會是下一個市場爆點嗎?
何謂「鄉村題材」?顧名思義,即市場中那些以「農村題材」為背景所創作出的電視劇。嚴格意義上來講,「鄉村題材」並非是一種創作類型,而是這些年市場中逐漸以「短視頻」、「表情包」的新型傳播形式,走紅於市場中的「土味文化」。
比如之前走紅於網際網路的表情包大戶「giao哥」,背後所依附的流行文化正是當下市場中備受大眾喜愛的「土味文化」。早期「南抖音、北快手」的兩大短視頻巨頭劃分標準,靠的也是遊走在「土味」與「流行」之間的不同文化屬性。
放置於影視劇行業,則是近幾年市場中不斷出現的「鄉村喜劇」。《鄉村愛情故事》中,當象牙山老「Tfboys」遇上新時代受眾,家長裡短、婆媳關係、鄉村愛情不再是兩代人之間的「隔代」話題;《劉老根》中,當劉老根退休後成為一名留守老人,老人與年輕人之間差異化的生活方式,也成為觀眾熱議話題之一。
類似的,還有早年間市場中播出的《馬大帥》《好人李成功》《永遠的忠誠》等........張凱麗、陶虹、陳寶國、宋丹丹等諸多國家級演員也都於早年時期,參演過多部鄉村題材影視劇。而這些鄉村題材創作背後,也有著一個共同的趨勢:即在以親情、友情、創業等元素創作下,藉助一個喜劇外殼,講述一個時代、一個特定地區的鄉村文化改革的故事。
譬如,《鄉村愛情故事》《劉老根》聚焦的雖是「東北農村文化」,劇中涉及到的諸多農村文化,如大學生回鄉當官、村支書招商引資等,都涉及近幾年國家頒布的有關「新農村」發展建設的相關政策。
回到當下這批在播及待播的「脫貧攻堅」題材身上,不難發現,每一部劇的主旋律也都是在倡導國家新政,譬如「三農」政策等。「小正大」、紮根人民群眾生活基調,也是這批劇創作主體上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
只是,相對於《鄉村愛情故事》《劉老根》這批具有明顯濃厚「喜劇」的鄉村題材而言,脫貧攻堅題材在整個創作風格上,還是趨向於嚴謹化、規整化的方向。不過不排除後期會出現一些偏向於喜劇風格的鄉村題材劇,畢竟有《鄉村愛情故事》這樣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前,模仿與跟風在市場中尤為常見。
今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明年則是建黨100周年,而後年,我們即將迎來中共二十大,不同類型的主旋律題材,想必依舊將成為市場剛需。2019年,我們走過了全面「獻禮」的紅色之年;2020開年,我們又已經迎來了「脫貧攻堅」的鄉村題材創作之年。明年的市場風向標又會是什麼?尚且不知。
但已知的是,在政策的相關「扶持」下,「鄉村題材」正在變得越來越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