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下毒是動物捕獵中最高效且自己不用冒險的手段,同時也是一種防禦策略,令敵人膽寒。縱觀陸地所有動物,拋開防禦型毒物外,進攻型的毒物幾乎在爬行動物上,比如毒蛇。我國境內毒蛇約有50多種,比較常見的有過山風、竹葉青、五步蛇、眼鏡蛇、短尾蝮等等。那麼誰是中國最毒的毒蛇呢?
南方有這麼一句老話:「惹金莫惹銀,惹銀害死人。」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說金銀財寶,但實際上「金」和「銀」指的是金環蛇、銀環蛇。而種花家公認最毒的毒蛇就是銀環蛇,憑藉不到1毫克的毒液即可致人於死地,這點連眼鏡王蛇都自嘆不如呀。
01 不一樣的毒蛇:圓頭、簡約造型、天性害羞、低調!
估計大家都學過《捕蛇者說》,裡面一句「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描述的就是銀環蛇。銀環蛇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多棲息水邊,以魚、蛙、蛇、鼠為食物。不同地區對銀環蛇有不同的稱呼,基本上都是從銀環蛇的外形直觀命名,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
銀環蛇的體型一般,成年體長在1米-1.8米之間。在外形上,銀環蛇走的是黑白簡約風格。具有明顯的三角脊背、六邊鱗,分布黑白相間的環紋,軀幹部有30-50個白色環帶,尾部有9-15個白色環帶,頭頸部為黑色,黑色部分較白色長許多。與一般毒蛇頭部為三角形的不同,銀環蛇的頭部呈橢圓形且小,所以有點迷惑人。
銀環蛇雖為毒蛇,但性情比較溫順、害羞,常在夜間活動(銀環蛇:夠低調了吧)。受擾時迅速逃走,或將其頭部藏在蛇身下。除非遭受嚴重威脅,否則不會主動攻擊人。
另外銀環蛇的兩顆毒牙相對較小,其他細齒一般咬不穿人的皮膚。因此人在被咬到時,疼痛感會比較小,甚至有些人沒感覺。但如果不及時注射銀環蛇血清,就要跟世界說拜拜了。所以在南方野外釣魚、山林活動什麼的,最好穿雨靴,儘量不要露腳。
02 為何銀環蛇毒性這麼強?
在衡量毒蛇毒液的毒性上,通常以LD50(半數致死劑量,殺死半數被測樣本所需的劑量數)作為參考指標。其中毒性越大,其LD50 的數值越小。
根據銀環蛇毒液的實驗數據顯示,銀環蛇毒液對小白鼠的LD50分別為0.09-0.108 mg/kg(皮下注射)、0.113 mg/kg(靜脈注射)和0.08 mg/kg(腹腔注射)。而毒液量大且毒性猛烈的過山風,其LD50為0.35mg/kg,相當於銀環蛇的四分之一。所以在對比已知毒蛇的LD50數值後得出,銀環蛇的毒性之強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八、陸地第四。
為什麼銀環蛇的毒性會如此之強?
按毒蛇毒液組成成分以及毒發症狀綜合分析,毒蛇毒素分三大類:神經毒類、血液循環類毒、混合毒類。化學分析表明,銀環蛇毒液中所含毒素以神經毒素為主,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和多肽。然後以神經毒素的不同作用靶點,銀環蛇的神經毒素分為:α神經毒素(α-BGT,約7%)、β神經毒素(β-BGT,約40%-50%),以及κ-BGT、γ-BGT等毒素。
在被銀環蛇咬傷的初期,分子量小的α-神經毒素率先與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乙醯膽鹼受體結合,阻斷神經遞質的傳導,從而令傷者表現出嗜睡、反應遲鈍、流口水、筋肉痙攣、抽搐等反應,此時的神經阻隔是可逆的。幾個小時後,大量β-神經毒素直接作用於運動神經突觸前膜,阻斷乙醯膽鹼的釋放,使骨骼肌失去收縮功能從而轉入持續麻痺,最終導致傷者呼吸衰竭。表面上看,這種死法比較溫柔,但實際上非常痛苦(短暫而劇烈)。
前面說過,銀環蛇的性子比較溫和,毒牙相對較小,一次性排毒量只有18.4毫克(幹毒量4.6毫克),但是銀環蛇的致死率(26)排名第2,僅次於眼鏡王蛇(眼鏡王蛇致死率60)。換句話說,銀環蛇的致死率是靠毒性強度提上去的。ps:致死率是指沒有使用血清+機械通氣的情況下。
03 被銀環蛇咬到咋辦?
既然銀環蛇的毒性那麼強,如果不幸被銀環蛇咬到應該怎麼辦?這裡需說明的是,像電視劇裡那樣用嘴巴將毒液吸出來是不對的,一旦嘴巴有傷口,那麼就會救人不成反搭上自己的性命。所以最正確的做法是,拍照或者帶上毒蛇S體(第一時間記住蛇的長相),儘快去醫院打抗毒血清。
還有就是冷靜採取「近心端結紮法」:離心臟更近的關節處結紮,結紮無須過緊,每 15-30分鐘松解一次,每次1-2分鐘。
倘若在野外被銀環蛇咬到又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而身上剛好帶打火機時,可以直接立即燒火燒傷口。在理論上,蛋白質和多肽酶(銀環蛇毒液成分)遇到酸、鹼、電解質和高溫均可變性失活。主要是銀環蛇的毒牙短、毒液量少,只能咬到皮膚皮下表層,所以在緊急情況下,將傷口皮膚燒出水泡即可。不過此方法只對銀環蛇有奇效,不適用於其他毒蛇咬傷處理。
最後:
其實毒蛇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可怕,通常情況下除了KC外,大多毒蛇都怕人。所以不管在遇到無毒蛇還是毒蛇的時候,敬而遠之,遠離即可。當然也不要盲目養蛇,不要網購銀環蛇來當寵物,不然咬到就涼涼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