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雲又語出驚人地說出一個特別深刻的話題,說中國的金融當鋪思想嚴重。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我們建立的三十多年的現代金融體系仍然停留在傳統而又原始的當鋪時代嗎?
10月24日,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金融的本質是信用管理,我們必須改掉金融的當鋪思想,依靠信用體系。
馬雲的金融當鋪思想到底指的是什麼?縱觀馬雲的講話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認為我國目前的銀行貸款方式仍然延續了當鋪的風險控制方式,即抵押和擔保。到底是不是事實?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
馬雲說:「今天的銀行延續的還是當鋪思想,抵押和擔保就是當鋪。這在100年前也是很厲害的思想,沒有抵押,擔保這些創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金融機構,中國經濟40年來不可能發展到今天。」
應該說,上面的觀點是符合現實情況的。而銀行貸款需要抵押、質押和擔保也是最受大眾詬病的地方,從而導致人們認為銀行只給有錢人服務。
有統計數據顯示73家銀行2018年的貸款佔比情況,信用貸款、抵押貸款、質押貸款以及保證貸款的佔比分別為17.70%、39.87%、12.73%和27.29%,以抵押貸款、質押貸款和保證貸款三項合計佔比達到了79.89%,基本上接近了80%。在實際上,由於質押貸款是另一種形式的抵押而且比抵押更嚴格,所以,我們可以將質押貸款與抵押貸款共同視為抵押貸款。
從銀行類型來看,6家國有大行2018年信用貸款、抵押貸款、質押貸款和保證貸款的比例分別為27.47%、44.14%、10.76%和17.59%,抵質押貸款佔54.9%,接近55%,抵質押加擔保貸款佔比達到72.49%;11家股份行則分別為28.85%、36.95%、10.33%和21.38%,抵質押比率為47.28%,抵質押加擔保比例為68.66%;40家城商行的信用類貸款、抵押類貸款、質押類貸款和保證類貸款的比例分別為16.35%、37.69%、14.51%和29.37%,抵質押比率為52.2%,抵質押加擔保比例為81.59%;16家農商行分別為9.78%、45.72%、10.65%和29.79%,抵質押貸款佔比為56.37%,抵質押加擔保貸款佔比86.16%。
可以看出,國內銀行比較依賴抵押貸款和保證貸款,從抵質押比例看,農商行為56.37%、國有大行54.9%、城商行為52.2%和股價制銀行47.28%,可見,本來應該承擔更多普惠金融職責的國有大銀行和農商行抵押質押貸款的比例反而最高,股價制銀行反而在抵押質押的要求上更靈活,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國有銀行貸款難申請的原因。而再從抵押質押加擔保的比例順序看,16家農商行86.16%、40家城商行為81.59%、6家國有大行為72.49%、11家股份行為68.66%,可以看出,國有大行和城商行、農商行本來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貸款業務上卻恰恰是以抵押和擔保為主,城商行和農商行達到了80%以上,國有大銀行達到了72%以上。信用貸款佔比由高至低分別為股份行(28.85%)、國有大行(27.47%)、城商行(16.35%)和農商行(9.78%),地方性銀行的信用貸款佔比非常低低,農商行已經不足10%。
第二,是我國的銀行業為什麼仍然堅守著以抵押和擔保為主體的當鋪式風險控制方式?主要根源於大數據對風險控制的支持
說到當鋪,大家肯定馬上會想到高高的櫃檯、裡面陰險的帳房先生以及一個大的算盤和金銀秤重器,這似乎與現代銀行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裝修、西裝革履的工作人員、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格格不入,但從數據和風險控制手段上,卻仍然存在嚴重的當鋪思想,即只認抵押物和擔保能力。
說到銀行的大數據缺乏,可能很多人特別是銀行的管理者並不服氣,我們銀行早早就建立了資料庫、我們有海量的數據。工行在資料庫方面的研發自1999年開始,大部分銀行也在2000年前後都開始進行資料庫建設。
沒有錯,20多年的時間,我們所有的銀行都加強了資料庫的建設,而且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歷史數據。但是,客觀地說,我們銀行業的資料庫不應該叫資料庫,充其量也就是數據倉庫,要真正為風險控制和業務發展提供數據的支持目前仍然非常困難,或者只能提供最基礎和表面的數據支持,真正的風險控制數據仍然難以做到。
這就好像一個巨大的倉庫,裡面的東西應有盡有,但是缺乏一個非常現代的物流管理系統進行有效的調度,從而導致對倉庫裡面的內容的應用仍然停留在人工分揀階段,不但難以提高效率,更是根本無法支撐風險控制的要求。
在這種狀況下,風險控制只能回歸到當鋪手段和方式上,所以,馬雲說:「抵押的當鋪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來30年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的。我們必須用藉助今天的技術能力,用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這個信用體系不是建立在IT基礎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會的基礎上,必須是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讓信用等於財富。」
第三,是我國銀行業的以抵押和擔保為主的當鋪思想,已經引發了一定的後果,即銀行貸款出現的四大傾向。
我國銀行業的以抵押和擔保為主要風險控制手段的當鋪思想,在現實中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後果,甚至可以說是現在銀行不良資產積聚、局部風險累積的重要原因。
當鋪思想在銀行的貸款風險中出現了四大傾向:
一是貸款資金大量地投向國有大企業和事業單位,從而導致國有大企業和事業單位資金過剩,資金運行效率低下。
馬雲說,中國的銀行「還有一個習慣,銀行喜歡給好企業、不需要錢的企業貸款,結果讓很多好企業變成了壞企業,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資,錢太多也惹很多事。」曾經出現的一些高校過度負債引發大眾的爭議,吉林大學以33億元的貸款上了當時的熱搜;而江蘇省高校在2005年共有100多億元的負債,最後通過置換土地換得24.7億元,江蘇省政府拿出30-40億元,高校自己湊集30-40億元才使債務還清;浙江省政府拿出40億元為負債高校進行貼息,浙江大學通過地皮置換換得24.6億元,解決了債務問題。雖然說有高校自身負債控制失控的原因,各銀行拼命給高校送貸款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企業貸款更容易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導致資金運用效率低就是必然的結果。
二是銀行的信貸資金大量湧入民營大企業和民營大企業集團,導致民營大企業和民營大企業集團負債風險累積
雖然我國的銀行喜歡給國有大企業和事業單位貸款,對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並不熱情,但是對民營大企業和民營大企業集團卻是一個例外,從而導致民營大企業和民營大企業集團貸款特別容易。因此,在銀行的貸款審查和風險控制中,除了抵押和擔保以外,「大而不倒」就是一個重要的傾向。
馬雲說,「靠資產和抵押的體制會走極端,這幾年跟很多企業家交流,中國的金融當鋪思想最為嚴重,要麼是資產全押了出去,壓力巨大,壓力大以後動作變形;要麼肆無忌憚貸款,不斷加槓桿,負債搞的很大。大家都知道:你向銀行借10萬塊,你有點慌;借1000萬,你和銀行都有點慌;借10個億,你一點不用慌,銀行會很慌。」這就是現實,貸款大到一定程度,不僅銀行著急,地方政府也會著急。
三是個人信貸業務中以住房按揭和住房抵押為主,真正意義上的消費信貸並不多
我國銀行業的當鋪思想還體現在個人貸款業務上,由於對抵押物的鐘情導致個人貸款業務主要是以個人住房抵押業務為主。
個人住房貸款是各銀行個人信貸業務中最優質的資產,曾經有數據顯示,2008年-2017年十年間,四大行累計投放貸款規模為252.76萬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規模為68.84萬億元,佔比27%,超過製造業貸款佔比19%的8個百分點;2018年末,家庭部門貸款餘額飆升至47.9萬億元的高點,其中個人按揭貸款的比重由49.2%上升至57.4%。正因為個人住房貸款是以住房作為抵押物受到銀行的青睞,因此個人住房貸款就成為銀行最優秀的貸款資產之一,個人住房貸款也是銀行競爭最激烈的貸款業務。
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火爆、房價居高不下,銀行信貸資金的助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而導致所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中對信貸政策的調控都是不可或缺的。
四是中國銀行業當鋪思想的嚴重導致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難以獲得信貸的支持
雖然我國近幾年強化了對小微企業和普惠金融的政策要求,但由於銀行過度追求抵押物和擔保能力,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普惠金融的落地並不容易,因為難以提供足夠的抵押物和有效的大擔保主體的擔保,一些有市場、有產品的小微企業資金緊張,不得不尋求民間借貸和網絡借貸平臺的資金支持,由於利率過高導致雪上加霜,陷入危機之中。
有的朋友質疑,如果銀行能夠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民間借貸、高利貸和網絡借貸就為會得到發展。這話雖然有失偏頗,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銀行信貸的不足。
我國銀行的當鋪思想,最根本的後果是難以提高我國的資金運行效率,實際上某種程度地加大了信貸的風險。
馬雲說:「今天的世界,期待一個真正為未來而思考的全新的金融體系。」而銀行業如何真正成為現代銀行業、擯棄當鋪思想,通過背後的大數據、雲計算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實現普惠、包容、綠色、可持續的銀行業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