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螞蟻集團A股加H股同步掛牌的三天前,也就是在11月2日的晚上,新華社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 「話不可隨口,事不可隨心,人不可隨意。」
咋一看,這是一篇平淡無奇的雞湯文。
但是,最後的配圖「雲中馬」和金句卻頗有深意。
你可以有不同的見解,卻沒有扔石頭的權力。
這指的是誰呢?
11月2日晚上,證監會發布通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外匯管理局四部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監管約談。
這次約談的部門,規格那是史無前例。
同一天晚上,央行和銀保監會共同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嚴格的限制了網絡小貸公司的槓桿率。
11月3日,上交所和港交所接連發布通告,暫緩螞蟻集團兩地上市。
這幾顆炸彈,炸響了平靜的湖面。
2
引爆這幾個炸彈的導火索,或許正是馬雲10月24日在國家副主席參加的外灘金融峰會上的演講。
自稱是「金融外行」的馬雲當著臺下一眾高官、金融界大佬的面,以行業創新者自居,侃侃而談。
在談到經濟風險的時候,馬雲吐槽了巴塞爾協議, 說中國金融沒有系統性風險,因為沒有系統。
談到創新與監管的關係,馬雲說監管部門,管的能力很強,但監的能力不夠,支持發展的力度不夠。
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昨天的監管,一些處長,監管到後面,自己沒有風險,但是整個經濟有風險。
接著,馬雲又炮轟銀行,吐槽今天的銀行還延續著 「當鋪思維」,貸款需要抵押和擔保,而未來需要的是 「用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 。
馬雲在這次會上洋洋灑灑講了21分鐘,臺下坐著的人面沉如水。
今天,馬雲被監管約談,螞蟻上市推遲,網貸新規出臺,政策多管齊下,螞蟻集團前途堪憂。
造成這一切的,是因為馬雲演講說的話不對?還是馬雲把話講得太直接?
其實,我們去撕開螞蟻集團的面紗,真相就在不遠的地方。
3
馬雲提到的監管存在著問題,這句話本身沒有錯。
正是因為前期對金融科技發展的監管沒有到位,當金融披上科技的外衣,就催生了螞蟻集團這樣從事金融服務的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迅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但是,進入金融服務業的Big Tech公司本質上還是在做金融服務,它並沒有改變基於信息處理的金融中介模式。
也就是說目前的金融科技業務與傳統銀行,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
螞蟻集團最賺錢的業務是什麼?
是消費信貸業務,本質上就是吃利息的模式。
你可能會覺得,銀行貸款需要擔保品,需要抵押和資產評估啊,支付寶的花唄、借唄就不需要啊。
實際上,從事金融服務的Big Tech公司在實際放貸中也需要擔保品。
在小額度之內,你的擔保品就是大數據之下,你的消費記錄,你的還款記錄所積累的信用。
你要是還不起,那不好意思,你就要被上徵信黑名單,從此,你的信用不值一分錢了。
而你要去借超出信用額度外的錢,同樣需要抵押和風險評估。
我們把螞蟻集團業務仔細地細分一下:
1、支付業務:就是大家熟悉的支付寶;
2、存款業務:網商銀行、支付寶客戶資金沉澱;
3、貸款業務:網商銀行、花唄借唄;
4、基金業務:包括旗下的全資的天弘基金的餘額寶;
5、代銷金融業務:支付寶當中的貨幣市場基金;
6、保險業務:信美人壽、螞蟻保險代理、商業保險「相互保」。
螞蟻集團基本跟銀行沒有太大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假如,要是像馬雲所說的,管的力度太強,會有一家私企成為與銀行平起平坐的存在?
4
當你了解了螞蟻金服的業務背後的本質,我們再來看看螞蟻金服利潤構成和風險問題。
螞蟻金服的利潤大頭主要來自於這幾個方面:
第一、貸款業務,也就是借唄、花唄。
如果你仔細算過借唄、花唄的利息,你就會發現它的年化利率曾一度接近24%。
在法規出臺後,有所下降,但還是在 15%,遠遠比銀行貸款利率的 5%-6%要高。
並且,如果你注意了,銀行是可以到期,加上利率一次還清,花唄、借唄卻是分期,每個月都要加上15%的點去還。
所以,支付寶極其的主張用戶使用花唄、借唄,以優惠和補貼吸引普通用戶借款,甚至去進行超前消費。
第二、吃存款利息。
天貓淘寶所有的擔保品交易當中,在買家最終確認收貨,按下確認收貨按鈕之前,資金都會被沉澱下來,這部分,支付寶是不會支付你利息的。
但是,支付寶把大量的資金放在銀行,有多少利息進了螞蟻集團的口袋呢?
第三、支付業務手續費。
螞蟻在開通支付業務和花唄業務的商家,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
第四、基金、保險這些其他業務。
在這些業務中,貸款業務是利潤的主要來源,甚至有暴利的嫌疑。
為什麼呢?
因為螞蟻集團不僅不用出本錢,還加起了槓桿。
我們都知道,你要放貸,必須得有本錢。
但是螞蟻的信貸基金中,只有2%是來自自有資金,剩下98%來自於金融機構和ABS(資產債券化)。
什麼意思呢?
講得明白點,舉個例子,假設你問支付寶借了10000元,利率是15%,你是不是覺得支付寶最多就賺了你15%的利息?
實際上,金融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先看第一輪:你成功借走了支付寶10000元,利率15%,支付寶就擁有了你10000元的債權。
它找給銀行說,經過我大數據,人工智慧的評估,這個客戶是優質客戶,一定會還款,要求銀行出98%的款,我出2%的款,利率10%,對半分。
銀行一算,本金9800,利息500元,5.1%的收益率,還不錯,我幹了。
支付寶呢?本金200,實際利率扣除給銀行的是10%,利息1000元,500%的收益率,當更願意啊。
然後到第二輪,支付寶把這個1萬元的債權做成理財產品向公眾出售,保證5%的回報率。
買的人拿到了5%的利息,也買走了風險,而支付寶空手套出了1萬元的資金,又可以反覆進行循環貸款下去,無窮無盡。
而每一次循環,支付寶就撬動了1萬元的社會資金,循環100次,那就是100萬。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模式怎麼看起來這麼眼熟?
沒錯,這正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源。
金融機構貸款給窮人買房,然後找到眾多保險公司聯合擔保,把這些房屋合同債券化再加上槓桿和高利率,放到市場上引起眾多人去搶購。
看起來所有人都在賺錢,但房價和還款利率也在上漲。
一旦房價漲到一定程度,房子賣不出去,沒有人接盤,違約就會發生,銀行當然會收回房子,房價就會一路暴跌。
那麼銀行即使賣出了房子,也彌補不了所加槓桿要賠的錢。
這個時候,這條線上所有的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都沒有錢去賠付,全部瀕臨破產。
怎麼辦?
最終是美國財政部吃掉了所有虧空,也就是所有美國納稅人共同平分了損失。
為什麼?
因為這些企業不能倒閉,他們的用戶,整個群體連著整個美國社會大眾。
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
而目前為止,螞蟻集團個人用戶超過10億,機構用戶超過8000萬家,數字支付規模達到了118萬億元。
這才是螞蟻集團身上最大的風險,一旦它加槓桿的過程中有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沒有人能去想像後果,因為所有人都要承擔後果。
我想,這些風險,馬雲老師一定很清楚。
5
明白了螞蟻集團的業務和利潤來源,也明白了螞蟻集團背負的風險,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在馬雲演講完之後,銀行也好,監管部門也好會重拳出擊, 叫停史上金額最大的IPO螞蟻集團上市。
因為馬雲在演講中透露出了很危險的想法,監管要給企業讓步,銀行要給螞蟻支持,螞蟻要進行進一步的擴張,逐漸成為市場的主導地位。
臺下坐著的人一聽,壞了,算來算去, 原來你才是沒被我們監管的那一個。
其實,說到底,國家是非常支持金融科技企業發展和創新的,數字人民幣也是中國第一個試點實行的。
但是, 創新要落在實處,科技要應用在產品上。創新不是披著科技的外殼上市,不是做個APP去拉人頭,不是繞開監管,鼓勵超前消費,更不是大而不倒!
螞蟻的崛起是因為銀行的配合,監管的支持,更是因為便利了眾多消費者,提高了金融效率和信用管理,促進了整個金融行業的流動。
這當然應該支持,所以證監會同意讓螞蟻集團上市,並且是以科技企業的名義上市。
但這些支持並不是螞蟻集團避開監管,甚至要讓監管讓路的理由。
正是因為監管所在,企業才有了做事的底線,才有了與消費者站在一起的立場。
如果做不好現在,又有什麼資本去賭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