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科技創新下的紅利」
前言:
螞蟻集團的話題這兩天真的是持續高熱,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時間線:
先是螞蟻在IPO前期宣布了螞蟻金服改名為螞蟻集團,並且面向社會統一了口徑:
「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金融公司!」
然後就是最精彩的部分了,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懟一切的演講。之後就是很尷尬的事情發生了,馬雲及螞蟻集團高管被四部委聯合約談。
這個信息密度確實有點高啊,但是事情還沒完,隨後世界迎來了新的高光時刻,螞蟻A+H股被要求全面暫緩上市,根據規定碰了暫緩這兩個字再想上市的話,估計就要等到六個月以後了。
螞蟻現在是它成立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螞蟻如今確實遇到了很大的難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靠最後的掙扎獲得而來的高估值現在有可能被重新估值。
如果要說為何重新估值之前,我們還得先說說螞蟻為什麼被約談?為什麼上市被暫緩?
關於這個問題一時間圈內眾說紛紜,但是說到底,他還是因為逃避監管,想多多掙一些巨款。
那麼螞蟻到底是怎麼逃避監管的呢?
螞蟻目前真是玩了一個文字遊戲,螞蟻金服轉型成科技公司就完事兒了嗎?就改兩個字就能規避監管?在我理解,這次這個轉型也太明顯了,完全就是為了逃避監管而改名。
但是,無論螞蟻改得多麼努力,信貸在螞蟻主營業務裡的高佔比和資產證券化帶來的極高槓桿率還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小貸公司還是小貸公司,這都是有證據的,我們要用事實說話:
截止到今年6月,螞蟻集團信貸相關淨利潤佔到101.56億元。佔集團總利潤的47.8%,再說到資產證券化和循環利息,幾年前螞蟻用30億資本金循環了40次,發放了3000億的貸款,造成了上百倍的高槓桿兒。
黃奇帆說:「花唄,借唄三十多億資本金搞到了三千多億,放大了100倍。」
今年的數據更是顯示,真正解決小微企業用錢難的貸款只佔螞蟻集團2.1萬億貸款餘額的20%。
小夥伴們,算算2.1萬億的20%是多少?
不過話說回來,螞蟻說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也並不能完全的否認,畢竟螞蟻利用大數據風控擦著最高法,對民間借貸最高年化利率15.4%的紅線,精心為我們設計了貸款產品,也是用心良苦啊!
我現在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螞蟻左手偷偷的享受著科技的紅利,右手還diss著我國金融系統生態,還拿著金融創新當擋箭牌,所以這個結果就顯而易見了,上市被暫緩了,還得重新招股,根據現行辦法也很有可能要重新估值,重新估值能達多少呢?這個確實也說不好。
我們在說一說螞蟻的另外一個難點。
A股港股打新的錢還得吐回來!
最近特別感覺像維權,打新中簽了螞蟻的a股還買了相應的戰配基金的小夥伴們,現在應該怎麼退呢?手續費和利息啥的還能不能拿回來?
港股那邊確實已經已經發了公告說:「將不計利息分兩批退回。」
但是這裡還有那麼一個小消息,我要告訴大家,認購港股新股的手續費以及如果有貸款利息相關,通常也是不退回的。A股這邊呢,截止到目前還沒有公布具體的退錢方案。但是按新《證券法》規定,退回打新資金需要付中籤者利息。所以如果按照螞蟻打新的體量償付給中籤者,想想真是一筆巨款啊。
關於站配基金大概率也不要想了,18個月的封閉期寫的明明白白,按照他們的邏輯,我不管你買我們基金,是不是因為我拿螞蟻上市做了廣告,現在戰配基金已經成立了,現在投了螞蟻,也投資了其它人啊。我也投了戰配基金,雖然不多也就一千塊,我也放著吧,反正六個月以後螞蟻又上市!
其實螞蟻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螞蟻這次不僅僅是在名聲和錢上摔了跟頭,瘋狂逐利,濫用數據,算法用戶等設計商業倫理的事情,也被全方位地攤到了陽光下檢視。
不能否認,螞蟻陸金所等一眾以科技為名,以普惠為幌,以消費信貸賺錢的小貸機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服務水平,甚至觸及到邊遠地區,但是這是建立在支付寶,平安保險等業務帶來的大量的客戶和客戶交易信息的基礎之上,之前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在一篇文章裡有這麼一個細節:
「微軟,谷歌等大型公司由於在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方面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沒有成為大型的放貸機構。」
這裡我們可以細細地想一下,為什麼螞蟻集團就能仰仗支付寶這一項業務,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大的IPO神話?
信息濫用是否該值得我們每個人更多的重視呢?更不用說螞蟻還吸引了校園內的學生,以及剛步入職場沒有理財經驗的年輕人了。
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的講話引發了很多人的點讚,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贊是給到馬雲個人造富神話本身的,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話中隱藏的內容,以及整個時代背景下他說這番話的邏輯,這裡我還是要提醒一下一下廣大的小夥伴們:
慕強心理,真的不是真相,也就是在峰會上,馬雲表示監管需要謹慎把握尺度,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依靠科技創新去獲取紅利是不是得有個度呢?
今日文章已完,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
我是芮芮談科技,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