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值風雲
原標題:馬雲外灘演講風波:號稱「為服務小微而生」的螞蟻集團,小微貸款佔比僅18%
作者| beyond
流程編輯 | 小白
2020年10月24日,螞蟻金服實控人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的一番演講立即引爆了金融圈,餘波久久難平,還是挺熱鬧的。
11月3日,央行發布了《網絡小額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11月3日晚間,上交所發布公告稱,決定暫緩螞蟻集團上市。
由此,市場上開始泛起各式各樣的言論,有些甚至上升到利益格局、市場力量與監管部門之爭的層面。
到今天,興頭已過,這事兒暫歸風平浪靜。既然「子彈已經飛了一會兒」,風雲君抱著吃瓜的態度,回家翻了翻《世界金融200年》,補充了一些金額史知識後,決定再來聊聊對以螞蟻集團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創新的認識。
首先,我們得了解我國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我國的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銀行中大銀行多、小銀行少,理想中的多層次銀行體系建立的還不算非常完善。
這就給金融科技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加上前期的一些失誤,結果就是P2P網貸一地雞毛和類似於螞蟻集團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的迅速發展。
有了這個背景知識後,我們需要知道金融業本身就是信息科技行業。金融業務的立足點就是要解決資金融通、配置資源和風險管理的難點痛點。
從過往金融體系幾百年的發展來看,基本是不斷融合科技創新的過程,而沒有出現一項新技術完全顛覆整個金融體系的情況。
進入金融服務業的大型科技公司實質還是沒有脫離基於信息處理的金融中介模式。
傳統銀行貸款可以分為「交易型貸款」和「關係型貸款」。
所謂的交易型貸款就是使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等信息進行評分,決定是否放貸。這些標準化信息可以叫做「硬信息」。與之對應還有一種關係型貸款依賴的「軟信息」,比如網際網路平臺收集的客戶端的消費數據等非標準化信息。
金融科技公司實際是將定性信息定量化,將企業原來的一些軟信息以新的信息處理方式變成了硬信息,從一些原本屬於關係型貸款的業務轉向交易性貸款。
改變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方式,確實是一種進步,但這本身沒有改變基於信息處理的金融中介模式。
其次,從幾家科技公司的金融業務來看,最賺錢的是消費貸業務,而消費貸實質上還是吃利差的生意。
馬雲批評銀行貸款是當鋪思維,實際上金融科技公司在放貸中也會使用擔保品。
以電商平臺的貸款客戶為例,擔保品就包括平臺商戶存放在餘額寶等理財類帳戶中的現金、應收帳款等。這些擔保措施也是金融科技公司控制信貸風險的手段,因此,不能將金融科技公司較低的壞帳比例完全歸功於大數據風控。
另外從國際經驗角度,在貸款業務中使用擔保品屬於正常業務操作。
基於大數據風控的金融服務也只佔到金融業務當中的一小部分。相對而言,針對電商平臺客戶的銷售數據發放貸款還是較為簡單的商業場景。
大多數企業由於行業和業務特性,放貸時還要綜合考慮其行業地位、管理能力、經營風險等多重因素。何況金融中介服務也不只是放貸,像企業兼併重組和風險管理等一些複雜的金融服務無法只依靠大數據來實現。
最後,金融科技並非只是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絕招,大多數傳統金融機構近些年都在加強科技投入,進行金融業務的科技化改進。
工商銀行就通過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開發出多款小微企業線上信貸產品,服務了20餘萬家中小微企業;招商銀行在2019年將科技投入提高到營業收入佔比的4%,用於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創新。
在支持普惠金融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目前佔據主導地位。
截至二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分別達到40.7萬億元和13.7萬億元。
而以螞蟻集團為例,其聲稱「為服務小微而生,普惠是我們的理念」。但在其發放的2.2萬億元貸款中,小微經營信貸餘額還不足5000億元,佔比18%。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表達:大型科技公司從事金融業務,只是手段上的創新,業務模式沒有改變。不管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實質都是在經營風險。
而且,金融風險不會憑空消失,只會發生轉移。傳統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才是值得探索的發展思路。
日益發展壯大的金融科技公司還引起「創新與監管」的談論與挑戰。但這些不是風雲君的業務範疇,就留給各位金融大佬去操心吧。
通過講解,大家能獲得對「外灘演講事件」一點兒新的思考。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