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是個啥樣人?為何他能成東吳一代名將?

2021-02-23 葉之秋讀書

  導言:東吳偷襲曹魏,被張遼成功擊潰。曹操大喜過望,再次率領大軍攻打東吳,不料又一次無功而返。三月份時,曹操率軍回歸,留下曹仁、張遼防守東吳。此時,天下三分的局勢已經基本確立。

  東吳之所以能夠長保江東,和其名將輩出關係密切。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就算是後來的諸葛恪、陸抗、丁奉,那也是人中翹楚。

  

  公元217年,陸遜向孫權建議擴軍,他認為要想打敗敵人,安定後方,軍隊一定要足夠強大。現在東吳內部一些山越部落經常叛亂,擾亂後方,使得東吳常常首尾難顧。不如派軍隊殺掉一些兇頑分子,召集當地的一些流民當兵。如此,既可以解決軍隊兵源問題,又可以解決後方治安問題,一舉兩得。孫權採納了這個建議。

  命令下達不久,丹陽郡的流民首領費棧作亂,一些不明真相的山越部落也跟隨反叛。陸遜奉命討伐,將山賊擊敗。陸遜藉口安定地方,必須擴大軍隊,強行徵召當地土著參軍,即便是一些老弱也充做後備軍。陸遜很快就召集到了一萬精兵。陸遜率領這一萬精兵鎮壓附近三個郡叛亂,將常年盤踞在山林湖泊的頑匪盡數剿滅。然後陸遜率領勝利之師回軍蕪湖。

  孫權正準備嘉獎陸遜,卻接連收到了會稽太守淳于式的表章,狀告陸遜「枉取人民,愁擾所在」,在徵兵期間,逼迫百姓從軍,搜刮百姓錢財,所到之處,百姓苦不堪言。

  當陸遜回到都城,孫權徵召陸遜議事。孫權都還沒有提到淳于式的表章,陸遜就稟告孫權說:「在我徵討叛亂期間,深深了解到淳于式是個好官,希望主公給予嘉獎。」孫權一聽,有些奇怪,就說:「淳于式正有表章告你的狀,為什麼你卻舉薦他呢?」陸遜說:「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陸遜說,淳于式的本意只是希望百姓能夠得到休養生息,所以他告發我。如果我再詆毀他,混淆您的視聽,那就太不好啦。

  孫權一聽很感動,表揚陸遜:「你真是一個有德行的長者啊,一般人可沒有這樣的胸襟。」

  陸遜是三國中期了不起的將才,由於陸遜,東吳方能大敗關羽,大敗劉備。此時的陸遜雖然年輕,但是早在官場上打磨得非常滑不溜手,絕對是個人精。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陸遜的回答,看似大度,其實在迴避問題,悄悄轉換了命題。

  淳于式的表章是「枉取人民,愁擾所在」,批評陸遜隨意徵召百姓,百姓從軍根本不是自願。且嚴重騷擾地方,在當地發生了不少不從軍就搶奪財物的現象。淳于式並不是說陸遜徵兵不對,而是在徵兵的時候紀律鬆弛,禍害百姓。

  可是陸遜卻回答,淳于式是希望讓百姓休養生息,悄悄把自己徵兵時紀律敗壞的錯誤遮掩過去了,並且舉薦淳于式,就更顯得高風亮節了。

  其實,以陸遜之智,估計在徵兵時早就發現了問題,可是最初的目的便是強行帶走山越地區那些足以作亂的有生力量。即便是騷擾地方,於整個東吳來說,也只是「必要」的犧牲罷了。

  孫權呢,就不知道陸遜玩的把戲嗎?未必。孫權也知道下面的情況比較糟糕。只是徵兵是既定政策,既然大體達成目標,又何必追究細枝末節呢?陸遜又是孫權親自拔擢的新晉人才,是東吳最有統帥潛質的可造之才。即便陸遜有一些小錯誤,孫權也會幫助陸遜遮掩。

  於是,孫權一方面提拔告狀的淳于式,鼓勵臣下勇於提意見;另一方面大讚特贊陸遜高風亮節,能寬容待人,有大將風範。至於那些在徵兵時,被劫走的民財,被毒打的百姓,被屠殺的山越土著,一律都忽略不計,成為帝王將相的墊腳石了。

相關焦點

  • 東吳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接管交州,最後代替陸遜擔任丞相
    與此相對應的是,曹魏和東吳的整體實力雖然不輸蜀漢,但是,很多將領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步騭來說,就是東吳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步騭(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步騭的祖先為周代晉國大夫楊食,因其採邑在步這個地方,遂以步為氏。後步氏族人中有名步叔的人,是孔子七十弟子之一。
  • 三國名將陸遜其實比周瑜還厲害?
    陸遜,本名陸儀,字伯言,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出生於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世代為江東望族。
  • 東吳大都督,江東四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孫權一生經歷了四任大都督,而這四位大都督也成為東吳的護國柱石。周瑜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孫策死後,受命輔佐孫權。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
  • 陸遜不遜:東吳陸家的絕地反擊
    當初,為了獲得江東世族們的全力擁護,孫權絞盡腦汁,例如為充分彌補孫陸兩家的裂縫,不但大量起用陸家成員,陸遜、陸瑁、陸凱、陸績等均出仕幕府,還將孫策之女許配給了陸遜,兩家結為婚姻。江東豪族也基本壟斷了東吳的上層統治秩序。出身寒門的孫權雖然與江東大族們達成了合作關係,但是內心裡依然對他們充滿了戒備之心。例如曹操,他畢生致力於打壓世家大族,大搞「唯才是舉」,提拔寒門士人。
  • 淺談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早在孫堅起兵討伐董卓之時,周瑜就和孫策成了兄弟,升堂拜母。孫策和周瑜算得上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孫策單幹後,周瑜前去追隨,並肩作戰,一起打下江東基業。孫策與周瑜又同時迎娶大小喬,抱得美人歸,親上加親。孫策死後,將東吳軍事託付給周瑜。
  • 諸葛亮老丈人為何放走陸遜?
    問題一:諸葛亮老丈人為何私自放走陸遜?
  • 除了魏國和蜀漢的守城大將,你知道東吳的守城名將嗎
    在三國中,似乎永遠都是魏國和蜀漢之間的戲份多,東吳的戲份少。對於魏國和蜀漢的名將、名臣,大家都知道的不少,然而吳國的名將相對有感的則少得多。但客觀來說,儘管《三國志》將蜀志放在吳志之前,《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但都改變不了吳國才是三國中第二強國的事實。
  • 陸遜,出將入相的社稷之臣,誰說書生百無一用
    而夷陵之戰,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一生的積累,燒掉了劉備光復漢室的所有希望,個人以為,夷陵之戰後,三國紛爭的大趨勢基本定型,佔據中原的曹魏勢力統一天下,已成定局,蜀漢也好,東吳也好,只能是割據地方,再無機會。但對於東吳而言,孫權的志向就是割據地方,而陸遜這一仗,讓他有了稱帝的資本。
  • 陸遜究竟是怎麼死的
    在史冊三國志中,有一位名將被認為擁有與諸葛孔明一樣的政治地位,陳壽也只單獨為他倆立傳,然而這個人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起於豪門,卻遭遇家族巨大變故,為恢復家族榮耀,他在仇人的朝廷裡做官,力挽狂瀾於既倒,這個人就是陸遜。
  • 陸遜的一生:智略超群,團內抗外,後半生偏於保守
    這些,都為陸遜脫穎而出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然而,陸遜成為名將,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主觀努力。智略超群,才堪重任東吳的諸葛瑾說:「伯言多智略」,一語道出了陸遜成為名將的最重要的主觀條件。一、陸遜是個很有戰略頭腦的人物。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
    陸遜是吳國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一個著名將領,智勇雙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孫權把他比做成湯時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然而晚年的陸遜卻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事後果如陸遜所料,曹魏大將賈逵率兵救援,陸遜表面上的一時保守,卻最終為東吳留存了兵力,避免了一場無意義的損耗。是役之後,孫權稱帝,天下三分。相較兵馬充足、人才輩出的曹魏,和仗居天險地勢、倚賴孔明韜略的蜀漢,孫吳政權看似實力平平,卻憑藉收放自如的外交政策和張弛有度的軍事戰略,與魏、蜀終成三足鼎立之勢。
  • 諸葛瑾: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為何反倒受到孫權重用平步青雲?
    細品諸葛瑾的一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卻得到孫權的重用,在東吳平步青雲,卒於大將軍任上,這是為何呢?「名不副實」的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徐州琅琊人。公元200年,諸葛瑾為躲避戰亂遷徙至江東,得到孫權姐夫弘諮的引薦。當時孫權剛剛統領江東,急需人才,便以諸葛瑾為長史,負責處理行政事務,後轉任軍司馬,出任軍職。
  • 直到臨死陸遜才想明白,為何孫權一定要逼死他
    孫權和陸遜,早年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留下了許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話逸事。然而到了孫權的晚年,陸遜卻最終以悲劇收場。由於孫權不同意陸遜的意見,二人之間出現了許多爭議,陸遜被孫權多次指責,氣鬱而死。可以說,是孫權親自逼死了陸遜。孫權一直都特別的看重陸遜,為何要這麼做?
  •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為何私放蜀漢仇敵陸遜
    臨去之時,曾分付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老夫適於山巖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此段文字有多處不可解。  我們看看諸葛亮為何要布下八陣圖。布下八陣圖的時間還是在幾年之前,當時劉備假借平定張魯的名義入川,之後諸葛亮偕同趙雲、張飛等人同去川蜀,將荊州留給了關羽。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荊州長期作為江東的對手存在,其實都是劉表與劉備的統治集團那一小部分人,大部分荊州本土人士,並不很在意統治者是誰,反正給大漢打工或者給劉表、劉備打工,都是打工而已。只要孫權給的待遇合理,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 宋代追封古代名將72人,九位三國名將上榜,除了關羽還有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國無疑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期。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 那麼四位大都督哪一個最厲害?下面就結合他們的貢獻個個人實力進行一個排名。 1,周瑜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孫和與孫霸的兩宮之爭,可以發現:支持孫和的大臣們,有時任丞相的陸遜(朱陸顧張「吳郡四姓」之一),顧譚、顧承兄弟(「吳郡四姓」之一,已故重臣顧雍的孫子),朱據(「吳郡四姓」之一),張休(徐州人,已故重臣張昭次子),諸葛恪(徐州人,已故重臣諸葛瑾的兒子),滕胤(青州人),朱績(朱然的兒子,與「吳郡四姓」中的朱氏非同族),吾粲(江東吳郡人)等人。
  • 三國名將之子誰家最出色?只有這兩人堪稱虎父無犬子,其他都一般
    周瑜之子周瑜有兩個兒子,長子周循據說有當年父親周瑜的遺風(這個估計是指風度翩翩之類),孫權把自己寵愛的女兒孫魯班嫁給了周循(孫魯班小名孫大虎,在東吳後期可是一位攪動風雲的人物),周循死得早沒留下什麼事跡;周瑜次子周胤曾領兵駐守公安,後因罪被免官為民也沒有什麼出色的事跡。周瑜一代名將兩個兒子卻都是泯然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