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東吳偷襲曹魏,被張遼成功擊潰。曹操大喜過望,再次率領大軍攻打東吳,不料又一次無功而返。三月份時,曹操率軍回歸,留下曹仁、張遼防守東吳。此時,天下三分的局勢已經基本確立。
東吳之所以能夠長保江東,和其名將輩出關係密切。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就算是後來的諸葛恪、陸抗、丁奉,那也是人中翹楚。
公元217年,陸遜向孫權建議擴軍,他認為要想打敗敵人,安定後方,軍隊一定要足夠強大。現在東吳內部一些山越部落經常叛亂,擾亂後方,使得東吳常常首尾難顧。不如派軍隊殺掉一些兇頑分子,召集當地的一些流民當兵。如此,既可以解決軍隊兵源問題,又可以解決後方治安問題,一舉兩得。孫權採納了這個建議。
命令下達不久,丹陽郡的流民首領費棧作亂,一些不明真相的山越部落也跟隨反叛。陸遜奉命討伐,將山賊擊敗。陸遜藉口安定地方,必須擴大軍隊,強行徵召當地土著參軍,即便是一些老弱也充做後備軍。陸遜很快就召集到了一萬精兵。陸遜率領這一萬精兵鎮壓附近三個郡叛亂,將常年盤踞在山林湖泊的頑匪盡數剿滅。然後陸遜率領勝利之師回軍蕪湖。
孫權正準備嘉獎陸遜,卻接連收到了會稽太守淳于式的表章,狀告陸遜「枉取人民,愁擾所在」,在徵兵期間,逼迫百姓從軍,搜刮百姓錢財,所到之處,百姓苦不堪言。
當陸遜回到都城,孫權徵召陸遜議事。孫權都還沒有提到淳于式的表章,陸遜就稟告孫權說:「在我徵討叛亂期間,深深了解到淳于式是個好官,希望主公給予嘉獎。」孫權一聽,有些奇怪,就說:「淳于式正有表章告你的狀,為什麼你卻舉薦他呢?」陸遜說:「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陸遜說,淳于式的本意只是希望百姓能夠得到休養生息,所以他告發我。如果我再詆毀他,混淆您的視聽,那就太不好啦。
孫權一聽很感動,表揚陸遜:「你真是一個有德行的長者啊,一般人可沒有這樣的胸襟。」
陸遜是三國中期了不起的將才,由於陸遜,東吳方能大敗關羽,大敗劉備。此時的陸遜雖然年輕,但是早在官場上打磨得非常滑不溜手,絕對是個人精。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陸遜的回答,看似大度,其實在迴避問題,悄悄轉換了命題。
淳于式的表章是「枉取人民,愁擾所在」,批評陸遜隨意徵召百姓,百姓從軍根本不是自願。且嚴重騷擾地方,在當地發生了不少不從軍就搶奪財物的現象。淳于式並不是說陸遜徵兵不對,而是在徵兵的時候紀律鬆弛,禍害百姓。
可是陸遜卻回答,淳于式是希望讓百姓休養生息,悄悄把自己徵兵時紀律敗壞的錯誤遮掩過去了,並且舉薦淳于式,就更顯得高風亮節了。
其實,以陸遜之智,估計在徵兵時早就發現了問題,可是最初的目的便是強行帶走山越地區那些足以作亂的有生力量。即便是騷擾地方,於整個東吳來說,也只是「必要」的犧牲罷了。
孫權呢,就不知道陸遜玩的把戲嗎?未必。孫權也知道下面的情況比較糟糕。只是徵兵是既定政策,既然大體達成目標,又何必追究細枝末節呢?陸遜又是孫權親自拔擢的新晉人才,是東吳最有統帥潛質的可造之才。即便陸遜有一些小錯誤,孫權也會幫助陸遜遮掩。
於是,孫權一方面提拔告狀的淳于式,鼓勵臣下勇於提意見;另一方面大讚特贊陸遜高風亮節,能寬容待人,有大將風範。至於那些在徵兵時,被劫走的民財,被毒打的百姓,被屠殺的山越土著,一律都忽略不計,成為帝王將相的墊腳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