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Li
編輯 / KY主創們
前幾天我們問大家,有沒有一個空間,能在你疲憊、崩潰的時候,在無常的世界中給你帶來恆常的安心。這可能是一個物理意義上的空間,也可能存在於你和一個人的關係裡。
希望今天的粉絲故事,能給你帶去治癒和慰藉。
Part 1
世界上最棒的療愈空間,
就是「那個人的身邊」
「很小的時候,我學到一件事:我們都會被生活所傷,無一倖免。但現在,我學到另一件事:我們都能被修復,我們修復彼此。」—— Veronica Roth
01.
最安心當然是在我女朋友的身邊。
即使是最忙、最焦慮、整夜失眠的日子。每個見她、抱著她的周末,我都能睡得安穩。
02.
4月份,在遊戲裡認識了一個朋友。一開始只是碰巧跟他吐槽一些事情,後來變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他和他所在的群聊,成了我「充電」的港灣。
大概因為現實世界沒有任何接觸,我在跟他聊天時反而放得開。在他那裡,我找回了被壓抑的情緒,也在被聆聽的過程中逐漸想明白了很多人和事。
最重要的是,我在他那裡找到了價值感,我能聆聽他的難處,用我的專業知識給他幫助。
兩個人哈哈一笑,好像什麼困難都能過去了。
03.
小時候有一次生病,吃了藥迷迷糊糊躺在被子裡。房門外是媽媽和姥姥做飯的聲音,電視機的聲音,還有其他家人聊天的聲音——圍繞著我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心裡覺得特別安穩。
那種陷入夢境之前心安的感覺,在之後的人生灰暗時刻,也能常常回想起。
04.
在城裡上班,每次遇到困難,就特別想回農村奶奶家,迫切地想。回去,和奶奶在一起。
回去後,躁動的心好像就落地了,什麼都不用管,什麼都可以不想。
毫無顧慮地聽她說話,早上賴床被她溫柔喚醒,每天她樂呵呵只問你吃飽沒,睡好沒,去菜園子摘新鮮的蔬菜做飯。
Part2
每個人的生活中,
都有這樣一個治癒的場所。
「每個人都像需要麵包一樣,需要一處美麗的地方,在其中流連、祈禱。而後,我們的身心都會被治癒、鼓舞,充滿力量。」— John Muir
05.
影院是我的絕佳避難場所。關掉燈光,一片黑暗,不需要和人交流,但不會孤獨,因為整場的人都在陪你。
06.
小時候住在海濱城市,心情不好就騎車去海邊,躲進水裡。清涼的海水漫上眼皮、耳朵,浸溼頭髮,覺得自己像被另一個巨大的生命溫柔擁抱,世界都安靜了。
長大後,清涼的海水變成了衛浴間的熱水。疲憊低落的時候坐進浴缸,皮膚被溫熱浸潤,熱騰騰的水汽形成「與世隔絕」的屏障,就可以得到治癒了!
07.
我的空間是超市。
已經很多年了,非常難過、想不通的時候,就去逛超市。超市裡匆匆購買結帳趕時間的人,晃悠晃悠一起推車說笑著的情侶,在生菜蔬果區挑菜的爺爺奶奶,零食區和玩具區嘰嘰喳喳的小孩……
不同的我們,在這裡帶著各自生活的瑣碎相遇,又散開,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夾雜著溫暖。自己買些必要不必要的東西,裝滿滿一袋,煩惱就好像都丟了。
08.
我喜歡在大學圖書館層層書架之間,坐個凳子,寫些東西。在那安靜的氛圍裡很容易忘我,好像能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一樣。
有一段時間壓力大,吃了很多甜食,導致發胖和長痘。有個下午又因為壓力吃了很多,負罪感超級重。無從發洩之際我藏進書架間,坐在地上哭泣。隨後拿起筆開始書寫自己的心情,寫著寫著我漸漸接納了自己,對自己說沒事的,累了想吃就去吃吧。
周圍書的味道、那種剛剛好柔和的光線,讓我感到自己被溫柔地保護著,暫時得到了現實生活以外的慰藉。
09.
獨立的黑暗空間。
女孩子大多數怕黑,但是我從小就覺得黑暗封閉的小空間才是最安全、最踏實的。
小時候這個空間來自衣櫃,每次挨罵之後就跳進去,關上衣櫃門,在黑暗中小聲哭泣。
長大後這個空間變成了衛生間。難過的時候,我在深夜關上所有的燈,坐在衛生間地上,把音樂開到最大聲。難過夠了就爬起來洗把臉,和鏡子裡的自己說聲「繼續加油」,然後去睡覺。
在黑暗裡,我不需要思考、應對、討好。我和我的悲傷在一起,也全然和自己在一起。
Part3
有時,只有離開眼前的生活,
療愈才會發生
「我們不能停止探尋,而我們探尋的盡頭將是抵達我們曾經出發的地方——而後才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這個地方。」——T. S. Eliot
10.
每次因為一些事感到窒息,就會出門走很遠。
某次突然走到多年未回的老家山路上。放眼望去,兒時的老家被鬱鬱蔥蔥包圍,朦朧的雨絲裡,一切都似曾相識,又很陌生。
那一刻,突然就釋懷了,明白了很多東西就是人力不能左右的。老家的變化如是,生活的矛盾也是,重要的不是執著於改變什麼,而是帶著矛盾生活下去。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再抬眼依然是一番美好的景象。
11.
我的治癒空間,是某一款遊戲裡我自己一磚一瓦搭起來的莊園。
在那裡我可以看天邊朝霞夕陽、看院裡繁花似錦,可以餵欄中牛羊雞豚,可以種田裡麥蔗瓜果——我還要怎樣更美好的世界?
12.
離開居住地,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常常可以讓我充電復原。
大概是看到新的世界、接觸陌生人,知道世界之大,萬物之美。曾經天大的不開心與難處,就變成了微不足道的東西。
每次回到居住地都電量滿格,想到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地方在等我,就決定要加油努力呀!
Part4
在你的日常習慣裡,
可能就藏著自我治癒的空間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吃得好一些但不會太多,好好睡覺,記得喝水。我們信任自己內在擁有理解、治癒的力量。那是我們的避難所。」——Thich Nhat Hanh
13.
很累很難過的時候就靠吃東西,填滿了口腹之後,心好像就不那麼冷了。
14.
是陽臺角落一張搖椅,媽媽送的。
每次覺得生活吃力,就抱個枕頭和一床毯子躺進去。眼前是無盡白雲,腳下是兩隻小狗的窩,它們會從窩裡抬頭看我,抻著迷糊的小身體爬出來,又靠著我的腳睡過去。椅子吱吱呀呀晃著,再站起來時,我又可以和生活戰幾個回合。
15.
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應該是被子裡吧。
小時候害怕打雷,雷聲一響就咔一下鑽進被子,別人怎麼叫都不肯出來。跟父母鬧矛盾也是喜歡竄進被子,悶到大汗淋漓。一個人睡不踏實,也會縮到被子裡,好像只要鑽進去,一切東西都傷害不了我。
16.
對我來說,最安心的是我整理東西的過程。
焦慮到極致的時候,就去整理東西。雜物、亂七八糟的房間、髒髒的地面、電腦文件……
將這些混亂的對象慢慢整理清楚,會有格外治癒的成就感。
17.
寫日記。
打開空白的界面,心就平靜了一半。然後就看著情緒沿著文字流出來,用一種只有我能看懂的符號。
寫完的那一刻,長籲一口氣,一切故事都不再和下一秒的我相關。然後肉體回到該去的地方。
18.
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從何開始,只要有風吹來,就覺得好放鬆。
在風裡靜靜地待會兒,聽首自己喜歡的歌,就又有動力去收拾生活。
19
很難過的時候,會想像自己坐在爸爸的墓前喝酒,把難過的事情告訴他。
就是想像這個場景,就夠了。
KY作者說:
最能幫我們抵禦生活的無常的,往往只是一種「有所依憑」的感覺。在感到疲憊、困頓時,總有那個空間和那個人,始終在我們心中發著光,給我們不離不棄的守護——讓我們確信,不論到何種境地,總還有些什麼和我們在一起。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沒有一個專門用來修復自己的空間呢?來留言區與我們分享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