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3年初冬,應南充電視臺邀約,舉辦《書香南充 最美世間讀書人》講座系列。現整理成文字稿件,以饗讀者。
窗竹影搖書案明,野泉聲入硯池澄。
晨昏憂悅每相伴,最美世間讀書人。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張筠。很高興又和大家相聚在《南充人話南充》。在冬天裡做講座,一定要與大家分享一個溫暖的話題才好。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話題才能達到溫暖這個目的?每天晚上散步,一走到北湖廣場,看到的就真的是一幅人間歡快、和美的景象,人們或載歌載舞,或閒庭信步,老人們相攜前行,情侶們喁喁細語,總之就如同陶翁所言: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時候,你就會由衷地說:感謝筷子兄弟,感謝小蘋果,正是你們這首神曲從天而降,才使得跳廣場舞的大叔大媽大哥大姐有了更深的動力去活動筋骨,從而達到肢體暖和,心情舒暢的目的。
不過,這說話就怕不過,仿佛筠子我天生就是那麼一個掃興的人,每次不把話題引向沉重決不罷休。不過,我想說的是,跳廣場舞、喝壩壩茶很不錯,只是生活僅僅如此,還真的缺了點什麼。比如,當我們離開廣場,回到小區,回到家裡,回到生活的深處,又有什麼樣的活動,才能直抵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使之充盈豐滿、安寧自在呢?電視嗎?麻將嗎?撲克牌或者其他?就我個人而言,當我忙了一整天收工回家,洗漱已畢,就會以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斜靠在床上,看書,或者瀏覽微信。就在前不久,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位老人的故事。那是一位走過百歲的老人,她身材弱小,神情疏淡,悠悠地走過她孤單的百年,她就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先生。文章說楊絳先生把她獨生女錢瑗所有的版稅,以及她先生錢鍾書的版稅,加上她自己所有的版稅,都集結在一起,去清華大學捐了一個基金,這個基金不是鼓勵那些學習冒尖、出國留學的孩子,而是鼓勵廣大孩子去讀書,所以就叫「好讀書獎學金」。清華大學的領導讓她跟大家講講來龍去脈,坐在主席臺上的楊絳先生站起來說:「我個子小,我站著說。」然後她平平靜靜、從從容容地講了這個過程,並深深地給大家鞠了一躬。她說:「謝謝清華大學成全了我們仨的心願。」
這是一則豆腐塊大小的消息,我看的時候卻淚流滿面。因為我想到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大概都不會對各種高調捐款陌生,但是楊絳先生捐出的,是他們全家人的心血。他們不能去走穴,他們只有真正地「爬格子」,錢先生的那些手稿真的是用筆尖把一個一個的字釘在稿紙格子裡的,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七十二萬元全部捐了出來。末了,楊絳先生還鞠了一個躬,她以深深的謙恭和感恩對大家說:「謝謝你們成全了我們仨的心願。」她的行為解答了我心裡的一個困惑,我想作為一個女人,她的獨生女和她的先生都先她而去,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她不是痛心疾首、不堪回顧,而是用一種平和溫暖的筆觸寫下了《我們仨》,她還能夠把他們的經歷晾曬在她的記憶裡,然後讓它定格在光陰中,讓三個人永遠在一起。是什麼力量讓她做到這一點,又是什麼力量讓這樣一個孑孓獨行的老人,讓一個那麼瘦小的她,走過了百歲年華,到今天臉上還有那種安詳的光彩。看到她這次捐助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就是一個讀書人的承擔,這就是一個文化人活在世上人們無法企及的美麗。
文章的最後,附了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她說: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這麼長篇幅地引用楊絳先生的話,實則是她內心的博大、廣闊、光明和通達深深地震撼了我。特別是先生最後一句話,讓我痴在跟前,一言不發很久很久,那句話楊絳先生是翻譯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意:「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如此的舉重若輕,如此的輕描淡寫,卻分明讓聽者感受到讀書人的力量,知識分子的心量以及文人內心的篤定和豁達。
是啊,當人們忙完了白天的白,還要靜對黑夜的黑,如何在家裡、在獨處時能夠真正地安靜下來?這個問題,陳丹青先生幫我們回答了。他說:「一本好書會讓我安靜下來,會讓我有內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應酬、謀生、作假,片刻的安靜都是讀書帶來的。法國人蒙田有句話,大意是人類的一切災難在於人回到家還安靜不下來。我很慶幸我沒有變成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安靜不下來的人。這和我這麼多年堅持閱讀有很大的關係。我對閱讀充滿感激。」陳丹青先生的這段話,是他在作客鳳凰衛視中文臺與學者主持人梁文道先生對話時的一段自我表達。這段話裡蘊涵了很深的力量,當事人舉重若輕地說著,卻深深打動了作為旁觀者的我,並引起了強烈的共鳴。鳳凰衛視中文臺有個讀書欄目名叫《開卷八分鐘》,每天以八分鐘時間介紹一本新書、奇書,內容涉及文學、歷史、科學、財經、商業、宗教、人物傳記,凡此等等無所不包,主持人也正是梁文道先生。梁先生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活動家,1988年開始撰寫各類藝術、文化時評,出書多部。所以,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梁文道,在節目中以最有效的方式來探究思想精髓,帶讀者進入一個個迥異奇妙的書中世界。在收看了幾期《開卷八分鐘》之後,我和眾多的書迷一樣,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進去,節目裡邊還請到何亮亮、呂寧思、馬鼎盛等有名的主持人,一檔由真正的文化人主持的文化節目,立意高,所解讀的作品也不是那麼通俗易懂,本以為會曲高和寡,門庭冷落,誰知其收視率卻節節攀升,很快居於各種娛樂節目的前位。看來這個世界的讀書人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了,這種現象實在可喜呀。前幾天我讀完了由梁文道先生主講的《開卷八分鐘》精選而成的書,書的名字叫《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實話說我是陷在裡面很久都沒有出來。在書中,梁文道解讀莫言,王安憶,陳丹青,曹雪芹,川端康成,也解讀馬塞爾·普魯斯特以及大仲馬甚至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古今中外,不拘一格,凡他認為篩選出來的經典的作品均可以一讀再讀,直到挖出作品的精髓來涵養自己為止。《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這本書裡的作品,有一半以上我都讀過,但一看梁先生的解讀,那不同的視角,非凡的見解,大膽的解構,的確讓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於是就萌發了在本地電視臺做幾期關於讀書方面講座的念頭。路雖遠,行必至;事雖難,做必成。今天,為期兩月的《書香南充:最美世間讀書人》講座就正式拉開了序幕。
實話說,這麼多年以來,我在我們這座城市做過很多講座,足跡遍及學校、街道、機關乃至鄉村。現在回頭來看,其實千講萬講,都不離一個中心,那就是如何開發人的生命性情,如何長養我們的內在生命,從而以美好的心活下去。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兩字:讀書。但是說實話,但凡做講座,無論聽者的多寡,對我來說,無疑都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以我自己浮淺的學養和修為,是斷斷不敢也不能為人師表的,站在今天這個講堂上我也滿是惶恐,這一點,我是深有自知之明的。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算是人生的承擔之一吧。本次講座所分享的內容,多是名家語錄、智者的言語,過程中還援引了一些文化名人的演講詞,對於這些,我只是做了一個歸納和總結,如果因此能行在詩文深處,行在智慧深處,在別人的故事裡映照我們自己的人生,朋友們能有一絲半縷的收穫,於我而言,則善莫大焉。
關於讀書,還是清朝蕭掄謂先生的一段話說得好,他說:「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在蕭先生看來,書不可一日不讀,更不可一月不讀,否則耳目不清爽,胸臆無佳想。我想,人之所以為人,是在於人有著與動物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心靈,他的思想。如果給到一定的條件,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種擴充和提升的可能,於是就有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和界定。所謂價值,按時下通俗的說法,就是要在短短的一生中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來,而這種精彩不僅是一種內在的自信,更在於這種內在的自信能夠挺立於世,能夠利益和福澤周圍的人。在咱們果州,在南充,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自信挺拔、福澤周遭的傑出人物。例如,秦末漢初有巴人領袖範目,西漢有開國名將紀信,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辭賦家、賦聖司馬相如,三國則有碩儒譙周、大將王平,晉有書寫《三國志》的陳壽,唐朝則有高道袁天罡、李淳風師徒,宋朝有陳省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父子4人,而堯叟、堯諮乃兄弟狀元郎,南宋還有抗金名將張憲,明有父子宰相陳以勤、陳於陛、「嘉靖八才子」之一的任翰、詩書雙絕的黃輝,近現代更以開國元勳朱德元帥、民主革命家張瀾、大將羅瑞卿以及共產主義戰士張思德而聞名於世。在以上南充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中,絕大部分是文武雙全,龍章鳳姿,丰神俊朗,令世人追思無限。如果要探究這些人的人格養成,一定是以幼時、少年所受的教育決定的,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其父祖乃讀書人,他們用中國歷代聖賢留給子孫後代的精神財富去養育他自己的兒孫,而這些經史子集實在是太富足,太豐美了,他們不僅教給人們思考的方法,更多的是讓人們如何懂得對那些有價值的東西的追隨;讀過之後,就用生命去歷練,讓時間去成全,最終成全了這些閃亮的名字,在西山,在萬卷樓,在北湖,在大街,在小巷,在果城的每一個角角落落,守候和滋養著後來的人們。
中國文化是一座高峰,殊途而同歸,不管我們在儒釋道哪一條路上走,最終我們都會在山頂相逢。記得《周易》最早對於「文化」下的界定,叫做「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大概是「文化」最早的界定。這裡它給了我們兩個坐標:第一是宇宙自然的坐標,第二是社會人生的坐標。站在宇宙自然,就要觀察天文,了解四時春夏秋冬的更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們應四時而生,應四季而長。第二在社會人心中要「觀乎人文」,每一個人的想法,我去觀察,然後提煉出一種理念和價值觀,再去流化人心,這叫「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中國文化的儒釋道,其實內心價值是相通的。我們看看中國儒家講一個人一生的成長,為什麼從「十有五而志於學」到「三十而立」,外在的行為很多可以確立標準了,但四十歲才求諸內心,智者不惑,開始從外在的社會標準認同,走向內心的權衡。道家的精神大家很了解,莊子有一個觀點叫做「乘物以遊心」,講我們在物質世界上都像乘車乘馬那樣穿行而過。我們的今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穿越物質世界,最後也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叫做「遊心」,放牧自己的內心,達到心遊萬仞,情至八方就是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生命逍遙遊。佛家的核心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還說:「諸行無常,萬法無我,涅槃寂靜」,佛者,覺悟也,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蘇東坡與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說:「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很高興。可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卻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聽蘇東坡說自己是「牛屎一堆」,並未感到不快,只是微笑閉口不語。回家之後,蘇軾得意洋洋地對自己的妹妹蘇小妹如此這般地說了一番,未料妹妹說道:「 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哥哥你說佛印禪師是牛屎,那就是你自己心中的映照呀。」蘇東坡慚愧直至,對朋友愈加佩服。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世人皆知。誠然,心中有佛,所見乃佛。心中有佛,大概就是有一顆仁義慈愛之心、善良誠懇之心、感恩憐憫之心、大度包容之心,用這樣的心,去看世界,看生活,看人生,就會看到世界的美好,天空的蔚藍,花鳥的可人,以及人間的真情。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讀書一方面可以帶來生命的自信,另一方面,會讓自己更多地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待人處世。讀書不是非要拔高到一種信念、一種要求,閱讀應該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透由讀書回到了自己的一種生命需要而已。這世間的文人與天地共存,與人間煙火相依,寫出的作品總是能夠感天動地。因為他們始終把最深情、最關切的目光投給了眾天下的苦難蒼生。從中國古代傑出文人的身上,我們品到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饋贈,讓後人們一直吸吮著傳統文化的甘露。他們從不拿信念、原則和個性做交易,也有了當今「文人失意不失志」的美談。當我們向屈原、司馬遷、杜甫、曹雪芹,國外的雨果和海明威,柏拉圖,聖賢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聖雄甘地等等這些精神明亮的人們致敬的時候才發現:這敬意無邊無際,這敬意滿含了虔誠,這種敬意和虔誠,已深深地植根在中國大地的沃土上,影響著每一個華夏子孫。在果城,在南充,陳壽,譙周,任瀚,黃輝,張瀾,這些傑出人物的故事,接下來都得讓我們慢慢去了解,去探尋,去感悟,從而實現自我的生命成長。
讓我們用楊絳先生的話來作為今天講座的結尾。楊先生說:「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讀書這件事,關鍵還在於自己。」《書香南充:最美世間讀書人》,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書的世界,舉著文字作為火把,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我是張筠,咱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