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電影《阿修羅》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經全體投資方決定,《阿修羅》將於7月15日晚間22點起撤檔停映。對於緊急撤檔,影片宣傳方回應稱「不清楚原因」,出品方之一表示並非影片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貓眼評分等不公正的市場環境所致。(中國新聞網7月16日)
電影《阿修羅》官方微博發布的公告《阿修羅》算得上「大製作」:總投資高達7.5億,工作人員來自35個國家,聯合出品方多達20家。據稱,片方原本預期內地票房破30億。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阿修羅》沒能帶來與投資相匹配的成績,反而在「叫好」與「叫座」兩個維度陷入了全面潰敗。上映三天票房僅4641.01萬;截至今天14點前夕,豆瓣評分3.1,貓眼評分6.4,淘票票評分4.6分。負面評價也比比皆是。多數網友認為,《阿修羅》的視聽效果、特技水平還不錯,但劇情單薄,講故事的能力平庸,缺乏好電影的靈魂——故事情節、精湛演技、豐富的內涵和藝術表現力,精彩的特技也只能淪為空洞的「炫技」。
電影《阿修羅》海報近年來,國產電影在資金投入和技術水平上突飛猛進,不少人渴望模仿好萊塢式的大製作,以增加電影的效果與感染力。但熟悉電影的人都知道,好萊塢大片固然技術發達,但其經典好片一定是依靠出色的劇本和精彩的表演的,即便《阿凡達》、《2012》等「場面很大」的大片,其故事本身就有很深刻的內涵。如果只是為了呈現奪目的畫面而執著於搞特技,就本末倒置了。
因此,《阿修羅》的問題,恐怕首先還是跟影片本身的質量有很大關係。
但是,片方質疑在線售票平臺貓眼存在「黑水問題」,導致影片在該平臺只有4.9分,與淘票票的8.4分相差甚遠,也不能不引發重視。據中新網報導,面對指責,有貓眼的工作人員表示該平臺上的評分都是客觀、公正的。其實,類似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但爭論到最後,往往陷入各說各話的無解循環中。固然不能認為打分網站的負面評價都是「黑水」,但也不能否認可能存在的「黑化」行為。
對此,不妨以此次《阿修羅》撤檔為契機,澄清事實、明確責任。如果是平臺單方面打分低造成的負面影響,片方可以依法維權;若僅僅是因為影視劇本身質量問題,片方自身應更多反思,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而不能在影片引發負面評價後,就認為甩鍋打分平臺的做法屢試不爽、毫無風險。
但不管怎麼說,觀眾希望看到一個更精彩、配得上大投資的影片,這種心理是合理的,也是最值得重視的。電影人理應明白,無來由地將電影撤檔,固然會影響各方利益,但歸根結底還是會讓那些對影片有期待的觀眾傷心,打擊他們對電影藝術的熱情。不能讓觀眾在片方與打分平臺及各市場方的博弈大戰中,淪為被割的韭菜。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一些國產電影對好萊塢大片的模仿到了亦步亦趨的地步,其實大沒必要如此。國產電影完全可以從傳統的中國元素裡挖掘好故事,對好萊塢的學習也應該是全面而深刻的,而非止步於表面的「大製作」、「高特技」。如何利用充裕的資金和強大的製作團隊來講好一個故事,需要所有電影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