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甲木乙木(紀星羽)
圖/倪建農老師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詩經 小雅 採薇》。南宋文學家謝惠連(公元406--433年)的《雪賦》有言:「春洩氣為雨,雨凝為雪」。
雪,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當氣溫降至零度以下且空氣中的溼度適宜時,水蒸氣就會有一部分凝結成白色冰晶,從空中降落的冰晶多為六角形。
去年11月,筆者寫過一首詞《卜算子 詠雪》:
春秋熙夢寒,雨露霜凝晚。化作飛花更似禪,日月乾坤轉。醉飲江湖盞,冬至山川煥。空谷幽歡夜色闌,天地雪、情相伴。
雪、雪花、雪景,古往今來賦予人世間無限美景和無限遐思。文人墨客詠雪的詩詞名句則更是流芳百世。
公元754年,唐代著名詩人岑參第二次出任邊寨。詩人當時頗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詩人送前任武判官歸京而寫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開篇如下: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前兩句未談及白雪,先描述風聲,因為邊塞大雪必伴狂風,北風捲地而見雪。「白草」為西北一種草之名,該草經霜而脆故被風雪所斬。農曆八月本應秋高氣爽,但在北地卻驚奇地見到漫天飛雪。後兩句以「春風」使得梨花盛開來形象地比擬「北風」使得大雪紛飛,猶如「妙手回春」般貼切。譯文為:
北風席捲大地,經霜的白草被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在農曆八月的秋季就漫天飛雪。好像是忽然有一夜春風吹來,讓千樹萬樹那潔白梨花爭芳鬥豔地盛開。
公元816年冬,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已被貶任江州司馬。在寒冷孤寂的深夜,詩人望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立意新穎,因為雪無聲無味,只能從色、形和姿態中分別,所以詠雪詩以銀裝素裹的雪景和讚美雪的高潔品質為多見,寫夜雪的詩句鮮見。白居易則通過凝重古樸、清新淡雅地描寫深夜睡覺時的體感溫度及所見所聞,從側面烘託出大雪的夜晚。譯文為:
寒冷的深夜,睡夢中被驚醒,驚訝地發現枕頭和蓋在身上的被子已比較冰冷。(疑惑地)抬眼望去,只見窗戶亦被(遍地白雪)照映得明明亮亮。這才知道夜間下了大雪,雪下得如此大,以至於時不時可以聽到竹子被雪壓折斷的聲音。
(由此得到啟示,筆者寫了一句能想像到的形容雪很大的句子:夜聞折竹聲,恐驚天上人。不過,懷疑這樣描寫的可能是冰雹吧?)
唐代高適《別董大二首》節選: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代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1935年10月的紅軍已完成長徵並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1月底,毛澤東率領部隊渡過黃河,開始在華北前線與日軍作戰。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率軍在陝西清澗縣高傑村袁家溝,看到那雄偉壯觀的北國雪景,激發了毛澤東的詩興,並於2月7日揮毫疾書寫下氣吞山河的《沁園春 雪》: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更多關於雪的詩文,請參看「紀星羽國學」百家號,筆者的以下三篇原創文章:
2020年11月22日發布的《2020小雪節氣:家鄉小雪未見雪,長江黃河花無缺》;2020年12月8日發布的《冬吟大雪:雪落猶玉塵,風起似歌聲;美景仲冬至,曼妙雪歸人》;2021年1月5日發布的《小寒話雪,雪知道答案:2020江城初雪曇花一現,浪漫畫面永記心間》。
雪,曾帶給您怎樣的記憶或感悟呢?您寫過哪些關於雪的詩詞呢?歡迎在文末評論區留言或討論。
(本文為筆者原創文章。圖片由倪建農老師2020年12月拍攝於湖北英山縣吳楚長城附近。歡迎轉發分享。若需轉載,請私信筆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