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儘管這個話題已經被討論過無數次,但當它即將正式實施的時候,還是在我的朋友圈裡一石激起千層浪。
12月1日,上海離婚登記預約將改為申請預約,「離婚冷靜期將於明年正式實施」,在提交離婚申請之後,夫妻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都可以撤銷。
針對網友對於#離婚冷靜期有一方不同意離婚怎麼辦#的疑問,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回應,這期間任何一方只要說不同意離婚,等於雙方沒有達成共識,要麼通過到法院去起訴,訴訟離婚,要麼兩個人在一塊生活,說明你們還要再冷靜反思。
至於到底冷靜反思什麼呢?大概是反思當年自己為什麼腦子進了水要結婚吧。
很多人誤解小仙反對這條法規是不鼓勵大家結婚,其實並不是,我之所以反對離婚冷靜期是因為,大部分人會因為一時頭腦發熱走進婚姻,但很少有人會因一時頭腦發熱而離婚,成年人婚姻中的那些計較有多現實,是沒走進婚姻的人難以想像的。如果不是真的承受不住了,人們是不會輕易選擇離婚的。
何況離婚了就算反悔了,也可以馬上復婚,那麼這三十天的冷靜期,究竟是給誰的呢?
在新聞出來的第一時間,小仙的朋友就跟我進行了討論,她說離婚冷靜期好可怕,為什麼沒有結婚轉正期呢?
這個疑惑同樣是很多網友的疑惑,比起離婚,更應該冷靜的難道不是結婚嗎?
最近有一檔韓綜《我們離婚了》,節目內容是讓已經離婚的明星夫妻重新在一起同居3天2夜。在節目宣傳期間,人們都以為韓國人瘋了,並且暗自期待各種狗血和鬧劇的展開,或或是覺得這是一檔催人復婚的節目,但在看完這檔節目之後,很多人的反應卻是過於真實,已經開始哭了。
節目第一對夫妻是結婚26年、離婚13年的曾經的模範夫妻:李英河和鮮于恩淑。
在這段婚姻裡,我看到的是丈夫給妻子帶來了無盡的傷害,卻從不自知也不在乎,他口頭上說著來參加節目是為了對當初的那些誤會進行和解,但對於前妻迫切想要解開心結的願望,他的反應只有逃避、糊弄、無法面對。
第二對夫妻則是離婚才七個月的年輕博主:崔肉肉和柳荷葉。
在節目前一期很多人都分析這對表面上看上去感情依舊相當不錯的夫妻之所以離婚,是因為男方父親對女方的刻板印象和不滿,但繼續看下去我卻覺得,責任人完全是崔肉肉本人。
面對「大家」的壓力他無法守護也沒有太多的意願去守護「小家」,面對父親對妻子的刁難,他非但沒有從中調解,還在離婚之後不懷好意地問她:「你真的不知道我爸為何總是罵你嗎?」
在華盛頓醫科大學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所有壓力的排位裡,離婚排名第二,而和配偶和解排名第九。
關於離婚,不論是「發起方」還是「承受方」,離婚都意味著「失去」,對雙方而言都會帶來傷害,離婚可能帶來以下這些情緒症狀:
離婚之後想要克服離婚所帶來的創傷也並沒有那麼容易,可能取決於3個影響因素:
有調查顯示離婚後男性最大的心理問題是「孤獨」,而女性是「心理上的退縮感」——不論如何離婚都會被貼上人生失敗了的標籤,當今社會對於女性離婚仍舊比男性要苛刻得多。
但即便如此,還是選擇了離婚,也就可以想像婚姻中到底有多少令人承受不住的細節,才會叫人不得不走上離婚這條道路。
從《我們離婚了》裡,我看到的是無盡的二次傷害,正如節目中心理學家說的,離婚並不是為了變得幸福,而只是為了減少不幸。
離婚冷靜期之所以讓人覺得那麼可怕,是因為它無形之中增加了本就痛苦的一段婚姻裡結束的難度,就好像行駛在一段沒有標識沒有盡頭的隧道之中,而你原本有一個路口可以中途駛出這段隧道,他們卻把你離開的路口堵住,告訴你「再開三十天」,而三十天之後,你原本能夠脫離的那個路口還在不在,無人曉得。
在我們的教育中也總是忽視痛苦、逃避痛苦,不願意面對痛苦,好像不說,它就能不存在一樣,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挫折教育」也是基於這一點,卻變相地增加了痛苦。
所以我更願意把「離婚自由」看作是一種託底,當我們不再妖魔化離婚,能夠清晰地了解、分析離婚帶來的後果和自己的可承擔範圍之後,能足夠明白哪些情況對自己而言是必須離婚的狀態的話,我們就會更有信心走進婚禮,對於自己想要走進什麼樣的婚姻也更加了解。
當你知道你是有權利有能力能夠很好地結束一段婚姻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勇氣走進婚姻,願你們都能擁有這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