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途=前途?專業的選擇,是否會對你的未來一錘定音?
每年高考結束,相信我們眾多學子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會迎來令人更緊張的估分和報考階段。往往這時,我們總會看到一些文章推薦「文理科報考大學TOP10,就對有前途!」「月收入較高的50個主要本科專業」。還有各路大學生對自己專業的瘋狂吐槽「千萬別學新聞學,沒白沒黑沒盡頭」「學工商你以為是管人的,實際上就是打雜的」「只要一入學醫坑,頭禿背書不是夢」......
這些自黑自嘲亦或是黑色幽默,讓我們在報考之前也初步了解到各個專業初態。
到底什麼專業更有價值?
大學專業的門類共12個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而其細分下來又可以有將近500個專業,猛地一看,確實是讓人眼花繚亂。
但總的來說,歸根結底人們都無比一致統一的關注什麼專業更能賺錢,似乎在大多數人們眼裡賺錢和專業聯繫的很緊密。「好的專業是成功的一半」大體上說,這句話沒錯,一個好的專業意味著你有更大的可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找到一個資遇優厚的工作,紮實系統的學科知識也會為你今後的職業生涯加持,讓你在專業圈裡混的風生水起。
但事實也並非如此固定,如此簡單。對於高中畢業生及其父母來說,要求他們在短短幾天內就定下決定自己和自己孩子一生的決定,不可能也不公平。而且現在的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的快速進步,和一些不可控因素,給行業前景和市場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拿這次疫情來說,因為不能出門,線上教育得到了飛速發展,並且迅速推動了市場和網際網路的結合,促進企業轉型。沒人能夠保證你現在學的熱門專業,在你學成歸來依舊炙手可熱。
因此,專業對口也並非是找工作的唯一選擇。而且當代社會下,畢業生找工作時不再拘泥於專業對口,已經是大勢所趨。就像著名憲法學教授張千帆,從本科到第一個博士學位都是物理,但他在此後攻讀政治,並成功轉行為政府學博士。這並不是說「專業無用」,很多行業入行門檻低,但未來的深造任離不開深厚的專業水平。
所以,在結合社會狀態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自己的興趣理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多美麗的衣服適合自己才能讓你有想穿的欲望,選專業亦然,與其上課走思矇混過關,何不選一個真正自己喜愛的,可以將一腔熱血傾覆?我身邊有一個朋友,他在選專業是學了臨床,家人都勸他報師範,但她說她不想放棄成為一名醫生的夢想,最終,憑藉他對醫學的熱愛,她不僅出色的完成了學業,而且謀得了一個不錯的學位。
專業不會決定你的一生,但也不要以為你的人生不需要專業。教育的初衷是讓我們有所學,有所得,我們也應該在大學不斷成長,在自己愛的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