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孩回應「讀北大考古沒錢途」:聽從內心的聲音就好

2020-12-23 人民日報

盛夏,高考落幕,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們互道珍重,知識與理想成為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7月23日,湖南高考成績出爐。

當晚,湖南耒陽市,鳴笛聲和喝彩聲打破了鄉村夏夜的寧靜——50名老師連夜驅車進村,為一位名叫鍾芳蓉的高分考生報喜。

18歲的鐘芳蓉獲得了676分、湖南省文科前十名的優異成績。

當大家還在為這名鄉村留守女孩即將開啟人生新旅程感到歡欣時,鍾芳蓉在填報志願時做出的選擇卻引發了熱議。

她第一志願填報了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有一些網民認為專業「太冷門」「沒錢途」。

近日,記者前往耒陽,與鍾芳蓉面對面交流,聽這位高分考生講述了背後的故事。

「二次元」留守女孩成全市驕傲

坐在記者對面的鐘芳蓉,身著一襲白裙,戴著黑框眼鏡,看上去內向、文靜,甚至有點不苟言笑。只有聊起感興趣的考古、動漫話題時,她才會偶爾露出靦腆的笑容。

難以想像,當她查詢成績、填報志願時,心中曾有過怎樣的波瀾。

或許就像在幽暗的墓穴,揭開曠世文物面紗的那一刻,儘管內心狂喜,也會屏住呼吸。

7月23日中午,鍾芳蓉的父親鍾元位從學校老師那裡聽說,可以查詢高考分數了。他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女兒,「淡定」的鐘芳蓉卻說:「我現在要睡午覺,等會再查吧。」

鍾芳蓉不知道,那個時候,在她就讀的耒陽市正源學校裡,老師們圍在辦公室的電腦前,已經炸開了鍋,歡呼聲、尖叫聲響徹整棟大樓。

電腦屏幕上,彈出的數字「676」,讓在場的所有人瞪大了眼睛。這個分數位居湖南省文科前十名。而考生的名字,正是鍾芳蓉。

從老師那裡,鍾元位獲知,這個分數「上北大清華沒問題」。

據說,在耒陽市,已經16年沒有文科生考取過北大和清華。

「女兒不激動,我很激動。」在廣東工作的鐘元位趕緊向老闆請假,喜訊一下子在工廠傳開。當天晚上,老闆帶著五六個同事到一家烤魚店為他慶賀。鍾元位喝了兩瓶啤酒,那是他最大的酒量。

7月23日下午6點26分,鍾芳蓉發了一條朋友圈動態,沒有文字,只有四張照片。照片裡紅花怒放,鮮豔奪目。

她告訴記者,這是家門口的花,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就是簡單表達自己的開心。

「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

到了晚上,正源學校校長羅湘雲帶隊,到鍾芳蓉家「賀喜」。大約50名老師乘坐9臺車,車燈照亮了小村莊。一行人步履輕快,羅湘雲把煙花舉過頭頂,似乎空氣裡都洋溢著歡騰。

鍾芳蓉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是驚喜,又在意料之中。

「有人說鍾芳蓉是匹黑馬,其實她算正常發揮。」正源學校高三政治課老師劉志武說,作為文科生,鍾芳蓉不是那種背教材特別賣力的學生,也不是精力特別充沛的學生,但感覺她學習時很專注,效率很高。

被問到有什麼讀書秘訣時,鍾芳蓉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但首先得「接受學習」,然後全心全意地投入學習,盡力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

學習之外,鍾芳蓉說自己是一個「二次元」女孩。放假回家時,她會看喜愛的動漫節目,還會在空閒時間玩一會兒手遊,放鬆自己。

她也喜歡聽歌,周深是她最近喜歡的歌手。

高考後,她開通了微博。微博名字是她使用了很久的一個網名——「契珩」。鍾芳蓉說,「契」有雕刻的意思,「珩」是玉的意思,「我專門在字典裡查的,一眼就看中了這兩個字。」

「深思熟慮」的選擇

填報志願時,鍾芳蓉把大方向瞄準「歷史」,最後鎖定了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這無疑是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

從廣東趕回耒陽的父親表示,沒聽說考古專業,但支持女兒的選擇。鍾芳蓉的母親則有點犯嘀咕:聽說考古專業的前景一般,是不是換一個?

學校的老師也提出不同的意見,連身在北京、讀過大學的遠親都打來電話勸說。網上的各種議論聲,更是撲面而來。

然而,鍾芳蓉態度堅決。如同密林之中的跋涉,前方分出兩條路,她決定選擇人跡罕至的那一條。

鍾芳蓉的偶像是「敦煌女兒」、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樊錦詩在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中提到,1958年,她「糊裡糊塗地」選擇了北大的考古專業。

樊錦詩或許沒有想到,62年後,在湖南耒陽,18歲的留守女學生鍾芳蓉受她影響,在獲得高考文科676分的高分後,「深思熟慮」報考了北大考古專業。

鍾芳蓉在寫給82歲的樊錦詩先生的信中說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

從記者與鍾芳蓉的對話中,能看出她並非一時興起。

「為什麼選擇考古專業?」

「這是因為我個人純粹的喜好,沒有其他別的原因。我一直喜歡歷史,就想填報和歷史相關的專業,其他很多專業不太適合我。而且我的性格比較安靜,想潛心去做研究。」

「有人說考古太枯燥。」

「考古是一個融合很多學科的專業,還可以進行田野考察、下地挖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有人說考古太辛苦。」

「我在農村長大,我覺得在農村吃過的苦其實也不算少,考古的辛苦應該在我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我相信自己能戰勝這種辛苦。」

「有人說考古不賺錢。」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有點理想主義的,會更加偏向於自己的愛好、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夢想,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好。」

……

剛開始網上爭議多的時候,羅湘雲有些擔心鍾芳蓉,便帶著她步行到村子裡的一座石亭散心。

一到石亭,鍾芳蓉便被亭內存放的幾塊清代石碑吸引了。她用手機照向牆壁,透過手電筒發出的光,一字字地念出石碑上已有些模糊的刻文。

「她一看到有歷史感的東西,眼睛馬上亮了,話也多了起來。」羅湘雲說,看得出鍾芳蓉是真的喜歡歷史、喜歡文物。

鍾芳蓉的高三歷史課老師賴繼承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當官、當老闆、賺大錢,鍾芳蓉願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考古這樣的傳統文化領域和基礎學科,是一件非常正能量的事情。

現在,鍾芳蓉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眾多網友與鍾芳蓉隔空對話,各地的文博機構和考古專家紛紛發來祝福、寄送禮物,有人說她成了考古界的「團寵」。

北京大學官方微博回覆:「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樊錦詩也專門寄語鍾芳蓉:「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留守的故事

除了「北大考古女生」,鍾芳蓉還有另一個標籤——留守學生。

鍾芳蓉不到一歲時,父母便離開她去廣東打工。剛開始夫妻倆在同一座城市,後來父親鍾元位在江門一個家具廠負責打樣,母親在深圳打工。

訂單多的時候,鍾元位一個月可賺七八千元,很多時候只有五六千元。妻子的收入少一些,每個月三四千元。

鍾元位和妻子只有小學和初中文化,在外面吃了很多沒有文化的虧。兩口子希望子女能夠以「知識改變命運」,咬著牙把他們送去學費較高的民辦學校。

鍾芳蓉和正在念初中的弟弟,兩人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是4萬元。對於他們家庭來說,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鍾元位扯了扯上衣的領口,對記者說:「這件衣服只有十多塊錢,我平時的開支很少,就是為了省錢給孩子讀書。」

讓鍾元位愧疚的是,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父女倆每年見面一兩次,最長的相處時間也不過一個月。

鍾芳蓉高二那年的暑假,父親難得回來待了一段時間。有一天,鍾芳蓉跟著父親和弟弟乘坐高鐵,頭一次到省城長沙的動物園遊玩。

當天往返,趕回家時已經天黑。三個人在路上沒來得及吃飯,於是回家泡方便麵。這短暫的時光,對於鍾芳蓉來說,卻是無比的快樂。

位於湘南地區的耒陽市,由於鄰近廣東,這裡的勞動力大量南下打工,留下了數以萬計像鍾芳蓉這樣的留守孩子。據耒陽市教育局的統計,全市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學生總計25萬人,其中留守學生達到5萬人左右。

羅湘雲認為,留守學生長期一個人生活,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有一些留守學生思想上更加獨立、精神上更加自由,他們會朝著自己的目標,心無旁騖地學習。

羅湘雲說,城裡的孩子,父母可能天天關心吃什麼,考好了能吃大餐,留守孩子沒有這樣的「獎勵」。但對於很多留守學生來說,老師稍稍拍下他的肩膀,都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在這所民辦學校,此前考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10名學生中,有8名是農村留守學生。

耒陽市教育局局長張小勇說,針對留守學生群體,耒陽市正在構建「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關愛體系,同時重點改善農村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每個鄉鎮興辦一所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學生「願意上、留得住、學得好」。

對於鍾芳蓉來說,這個夏天太特別,她希望能在暑假和全家人一起去旅行。暑假過後,鍾芳蓉和父母就將各自啟程,北上、南下。

評論:遵從內心,不要聽從「網音」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張典標

如今,一些因高考成績亮眼而成為新聞人物的考生,擇校擇專業都會在網際網路上引起「圍觀」。而網民的觀點,往往也互相矛盾。

今年,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676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一些網民批評「浪費分數」,他們的理由是,報考計算機、金融、人工智慧等專業更有「錢途」;江蘇高考文科總分第一名白湘菱,因選修科目歷史成績為B+無緣北大和清華,擬獲百萬元獎學金就讀香港大學金融類專業,又被一些網民批評「把錢看太重」。

選專業不考慮「錢途」挨批,讀金融類專業也挨批,到底該聽誰?當然是誰的都不要聽,年輕人追夢路上,應遵從內心,不應聽從「網音」。

究其實,網上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聲音,看似對立,本質上都是把專業與「錢途」做「非教育」的捆綁,異曲同工把教育當成了職業培訓,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按照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長」的理論,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能力健康地生長。「生長」,與年輕人的夢想天然連接;夢想,則因志趣、天性而派生。

我們讚賞選擇考古專業的學生,既因為她沒有隨波逐流,也因為她從一開始就很堅定自己的志趣與選擇。她那句「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展現的不是一個學霸的「任性」,而是一種健康的教育理念所形塑的主見與價值觀,而這恰恰是很多學生缺乏的。

我們理解選擇港大金融專業的考生,只要符合她的志趣,只要她喜歡就好。因為金融、計算機等所謂的「熱門專業」,的確也是許多年輕人喜歡的專業,只要是遵從內心,不是隨大流,不是只為「錢途」,大可堂堂正正地選擇。

不管學考古還是學金融,經過高考選拔出來的聰明大腦,理應有更宏遠的追求。因為,無論是什麼專業,都可以暢想「詩與遠方」,都不應該被矮化為職業培訓,不應被功利和社會流俗牽著走。

由此,那些以「考古專業也有錢途」「北大考古專業畢業不愁找工作」為由辯解的人,實質上對教育的目的同樣存在誤解。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不管是什麼專業,都需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的青年才俊接力。一代青年如果孜孜以求的是「錢途」,拿什麼守護我們民族的前途?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專業:「沒錢途」是俗見,「羅曼蒂克」是偏見
    「留守女生選擇北大考古專業」,這是一個熱點,而在這個熱點裡幾乎每個詞都自帶流量,以至於,這一話題即便作為熱點已經過了一些時日,任何與此相關的新聞都還可能成為熱搜。在今天,剛剛成為熱搜的是「676分留守女生北大班主任發聲」。班主任祝福她、欣賞她,同時「希望社會能正視考古專業」。
  • 考古是冷門?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帶火招生組!別小看了「挖土」
    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可能沒有想到,今年高考中她因為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給北大帶來了極佳的宣傳效應,讓北大湖南招生組成了「先進單位」。
  • 北大考古「團寵」引熱議:你可知考古系早已是女生居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高考676分」、「留守女孩」、「北大考古」……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標籤讓世人眼中「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團寵」遭質疑,「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專業?」「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時間個小女孩能夠承受的!」
  • 評論:別用世俗眼光看待「報北大考古專業」
    非常視點別用世俗眼光看待「報北大考古專業」羅志華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優異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據《成都商報》報導,7月30日,鍾芳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對未來規劃的考慮,她最終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還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一時間,網友對鍾芳蓉「報考考古專業」的選擇產生疑惑:為什麼不讀更好就業、更賺錢的專業呢?對此,鍾芳蓉的父親回應稱,女兒把金錢看得淡,一直很有主見。
  • 盜墓賊到眼定穴,考古團寵到北大報到
    在離它近的地方,有個山叫老山,雖然離得近,但是考古專家都認為那邊並沒有大型古墓,所以一直都沒有實施對其挖掘。直到1999年,有兩個年輕人,他們就在老山附近看了一看,就做出了要在此處盜墓的決定。用馬未都的話說,就是用手搭個棚帳篷。
  • 報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生,收到50斤禮物,網友:萬千寵愛於一身
    前不久,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鍾芳蓉,以676的高分卻報考北大考古系,雖引起巨大爭議,但也引為一段美談,堪稱傳承者之一。臨近開學節點,她先後收到了來自全國9家博物館、考古所寄來的禮物,合計重達50斤,網友直呼:「萬千寵愛於一身!」鍾芳蓉是來自湖南的一位農家女孩,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讓她成為了「留守兒童」。
  • 「考古女孩」鍾芳蓉入讀北大:想去故宮逛逛,不想受到過多關注
    據北大招辦透露,今年被錄取新生中年齡最小的同學出生於2005年,今年剛滿15周歲。今年,共有4對雙胞胎攜手走進北大,開啟新的學習生活。在新生人群中,有一個戴著黑帽子、留著齊耳短髮,身穿淡藍色襯衣、牛仔褲的女孩,就是此前備受關注的「考古界團寵」鍾芳蓉。來自湖南耒陽的鐘芳蓉,8月27日接受央視採訪時,還扎著馬尾辮。
  • \\「考古女孩\\」入學北大 希望安安靜靜讀書
    「考古女孩」鍾芳蓉入讀北大:想去故宮逛逛,不想受到過多關注&nbsp&nbsp&nbsp&nbsp9月1日,北大迎來3300多名前來報到的2020級本科新生。今年該校共錄取了4326名本科新生,他們將分批次陸續抵達燕園。
  • 湖南留守女生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狂歡的背後,又是多少孩子的心酸?
    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成績出來後,學校校長和老師一行50多人連夜趕去村裡報喜,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有榮譽,大家都非常高興,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農村留守孩子考出這個成績不容易,並不是每年都有的,所以大家都非常激動。但在激動之餘,還是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的。
  • 獨寵實錘,北大女孩被考古圈壕送大禮,50斤禮物「開箱視頻」來了……
    20日下午報考北大考古學專業的留守女孩鍾芳蓉收到50斤禮物的消息衝上熱搜讓不少網友酸出天際↓>湖北省博物館贈送的方勤館長籤名本《曾侯乙》圖錄一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贈送的《黃淮七省考古新發現2011—2017》《考古河南》+定製標尺1套,手鏟1把……鍾芳蓉著實體驗了一把開箱的快樂😂
  • 今夏最火的北大考古系女孩,她的故事,藏著700萬孩子的痛
    今年高考成績公布後,許多人都記住了一個來自湖南耒陽的女孩,鍾芳蓉。關於小鍾同學考出676分的高分,一心報考北大考古系,並成為考古圈團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
  • 北大女生選擇考古專業要「涼」?有道精品課老師為你解惑
    考古專業不是坑,有道精品課老師實力展現古墓魅力當你為北大女生的考古專業擔心,可以聽聽有道精品課老師怎麼說近日,備受關注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當媒體曝光她選擇了考古專業時
  • 寒門裡的貴子:考上北大卻報考古的鐘芳蓉,實踐了曾國藩三句話
    今年的高考,來自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考出了676分,成為湖南文科第四名。 沒多久,一則留守女孩要讀北大考古專業的消息,又讓很多人搖頭,紛紛說這孩子真傻,怎麼就報了這麼一個冷門的專業呢?
  • 2020年高考報北大考古專業女生收到50斤禮物
    目前,全國各省市2020年高考錄取工作正在進行,有一位報考北大考古學專業的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收到了來自半個考古圈送上的沉甸甸的50斤重的禮物。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供大家參考。
  • 成渝文博周①|真實的考古是啥樣?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甘昕禕 董攀定製版的洛陽鏟、江口沉銀「三件套」、川博出版的《常見文物生僻字小字典》、新樂遺址史上第一款木雕鳥的鑰匙扣……8月2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受「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的影響
  • 戲裡戲外,聽從內心的聲音
    「片中真真是一個自東北某城市到大上海打拼的年輕女孩,當她的愛人肖聲丟掉工作遭遇挫折,選擇逃避,導致兩個人的情感也遇到危機,而真真毅然決然選擇和愛人並肩前行,這樣一個「為愛勇敢」的女孩被邱林演繹得執著又可愛。遵從自己內心聲音和感受的女孩,這一點和為了角色毛遂自薦的自己有一些像,大概也正是這份和真真一樣可貴的勇敢打動了導演阿年,讓兩個年輕女孩在大銀幕上成就彼此。
  • 女孩,請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報考北大考古專業之後,小鎮姑娘鍾芳蓉備受矚目。各大網站上和她有關的話題、視頻收穫了超過4億的點擊量。開學前,鍾芳蓉收到考古圈寄來的各種禮物,並受到業內大佬的鼓勵——這與網上對她評頭論足、聲稱考古專業「冷門沒前途」的鍵盤俠,形成鮮明對比。
  • 北大開學了!男女比例6:4,最小新生是「05後」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迎新網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迎新網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迎新網今年迎新季,北大資助中心會一如既往地開通「綠色通道」,對申請資助的困難學生進行一站式服務。北大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了幾十項助學金,基本可以滿足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需求。
  • 我是考古女孩,我愛考古工作
    憑著最初的好奇,我走進考古的大門。那時的我根本不懂考古到底是什麼,可是開始系統學習後,我越了解越覺得奇,越品味越覺得妙,不知不覺,悠然其中,妙趣橫生,我開始讀懂了考古的意義,也堅定了從事考古工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