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請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2020-12-19 澎湃新聞

原創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9月1日,北京大學本科新生報到,此前幾度登上熱搜的鐘芳蓉,開學了。

報考北大考古專業之後,小鎮姑娘鍾芳蓉備受矚目。各大網站上和她有關的話題、視頻收穫了超過4億的點擊量。

開學前,鍾芳蓉收到考古圈寄來的各種禮物,並受到業內大佬的鼓勵——這與網上對她評頭論足、聲稱考古專業「冷門沒前途」的鍵盤俠,形成鮮明對比。

這個出身貧寒的姑娘,沒有贏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卻在關鍵的人生節點,不隨波逐流、不唯利是瞻、選擇內心所愛。

這不是簡單的鯉魚跳龍門,而是更高維度的人生選擇。

鍾芳蓉憑實力上北大,而對她指手畫腳的鍵盤俠,只能上網。

鍾芳蓉,贏了。

鍾芳蓉從來沒想過,自己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的事情,會引起一場輿論風暴。

高考成績公布之後,她因報考名校「冷門」專業,被媒體推向風口浪尖,成了一名「非典型學霸網紅」。

「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

只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比起討論鍾芳蓉優秀的成績與「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身份,公眾似乎更樂於指點女孩的未來——

「辛苦念了這麼多年的書,就為了讀一個不掙錢的專業?」

「雖然話有點難聽,但是說實話,考古掙不了錢。」

「18歲孩子的嚮往沒什麼不能理解的,優秀的人在哪裡都發光。」

「質疑」與「鼓勵」同在,矛盾中,這也是「現實」與「信仰」的博弈。

這個夏天發生的一切對於鍾芳蓉一家來講,都是一場喜悅與無奈並存的「意外」。

在此之前,鍾芳蓉只是普普通通的「小鎮姑娘」,和周圍所有的孩子一樣,上學,考試,偶爾想想未來。

因為家裡並不富裕,父母在她只有8個月大的時候便到廣州打工。留守農村的鐘芳蓉念到小學5年級,才在老師的建議下,轉學到市裡的一所私立學校讀書。

彼時,每年1.2萬元的學費對於鍾芳蓉一家來講,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為此,他們近乎傾盡所有。村裡人不理解,只覺得女孩子讀書沒用,「早晚都要嫁人,不用那麼高的文化」。

對此,鍾爸爸很難認同:「都是一樣的,讀書不分男女。」

鍾芳蓉

這些年,鍾芳蓉與父母談心的機會不多。每年也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全家團圓。

每當父母回家時,鍾芳蓉都會站在馬路上張望等待,但當真的見到父母時她又會莫名緊張:

「很久沒見,有點不好意思。」

鍾芳蓉參加央視《面對面》專訪提起父母

這樣略顯生疏的親子相處模式於這個湖南小鎮很常見——在這樣一個並不富裕的地方,外出打工是一個家庭唯一的出路。

如此,鍾芳蓉很早便知道,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她理解父母的難處,也體諒他們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缺席。

只是偶爾想起,也會心疼與遺憾。

鍾芳蓉提起父母哽咽

高考成績公布的那天,鍾芳蓉沒有著急查詢分數,甚至還打算好好睡個午覺再看成績。

對於剛剛過去的高考,她沒什麼太多的期待,也不太擔心最終的結果。她說:

「我自認為臨場發揮有點糟糕……我一直覺得自己考不上(北大)。」

「再差一本應該會有吧。(這)就差不多了吧。」

鍾芳蓉回憶高考

沒什麼太多的內心波瀾,鍾芳蓉選擇對高考順其自然。

然而,身邊的人卻很難像她一樣淡定。

得知成績後,父親激動得直掉眼淚,老師在電腦前對著分數歡呼,校長帶人扛著幾大箱煙花炮竹走了30多裡鄉間道路到村裡報喜。

這之後,在沒有與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鍾芳蓉僅有幾分鐘就決定要報考北大考古系,因為她從小便喜歡,而且也做好了為此奮鬥一生的準備。

後來,當被問到是否可以將考古事業堅持下去時,這個年僅18歲的小女孩斬釘截鐵地說:

「我對一件事情就算不喜歡,也可以做下去,喜歡的話會堅持更久。」

實際上,身邊人對於鍾芳蓉報考考古系的事情也並不感到奇怪與意外。

在老師和同學的印象中,鍾芳蓉成績很好,也很安靜,喜歡文史,講起漢代歷史會「讓人目瞪口呆」:

「她真的很適合去做這一行(文史相關工作)。」

鍾芳蓉同學在某問答平臺上的評論

考一個好分數,去一所好大學,念一門自己喜歡的專業,並為其努力、奮鬥。

這本是一件最值得慶幸與高興的事情,可在眾口難調的網絡世界中,一切都「變了味」。

鍾芳蓉微博回應報考北大考古系

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系的消息傳遍全網之後,最初冒出的聲音並不友善。絕大多數人對此抱懷疑態度,更有人直言不諱「這是個天坑專業」。

質疑聲中,鍾媽媽也有擔心,畢竟在此之前她對考古的認知,只是「研究古董的」。她也曾想過讓鍾芳蓉換個專業,但最終作罷:

「什麼專業能賺錢我們不懂,我們只能尊重她的選擇。因為她有權利,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她要去實現她的夢想。」

鍾芳蓉母親談及女兒報考北大考古系

為了奔赴熱愛,鍾芳蓉選擇了一個在外人看來極其「冷門」的專業。身邊人選擇支持,但她的這一做法,顯然沒能讓所有網友滿意。

有人奉勸她「分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人勸告她「考古可以是愛好,但做職業真的不合適」。

早已被生活捶打過的「明白人」,迫切地想要這位18歲女孩,在夢想開始前認清現實,選一條相對好走,並短期內就能看到回報的「熱門」之路。

網友評論

從某些方面看來,這樣「過來人」的警告也許是出於好心。然而換另一個角度去想,這份「好心」這下隱藏的,其實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所有人都曾夢想仗劍走天涯,最終卻妥協於柴米油鹽醬醋茶。

只是,如果「理想」皆因冷門與不易放棄,那「現實」又會剩下什麼?

如果我們這個國家、社會的所有人,都只去追求收入好、有「錢」景、回報快的事業,那麼,我們這個民族,會成為什麼樣子?

當越來越多的人追名逐利時,又有誰,在守護這個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鍾芳蓉被爭議包圍的那幾天,考古界前輩樊錦詩先生託人送來的一封信和一本自傳,給了女孩極大的鼓勵——在決心探索考古領域時,她深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

在那封給鍾芳蓉的信中,樊錦詩寫道:「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這是樊老對後輩的叮囑,同時也是她此前人生的真實寫照。

樊錦詩

1962年,還在北大考古系讀書的樊錦詩,經學校安排,與3名同學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實習。

此前,課本中對敦煌石窟亦真亦幻的描寫讓她心生嚮往,然而就當她帶著滿心期待拜訪這片土地時,眼前的一切都出人意料:

「全都是沙漠、戈壁,沒水,沒電,但是有狼。」

敦煌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讓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從小就家境優渥的樊錦詩很不習慣。因為水土不服,身體極度不適,她在實習進行到一半時,便被送回了北京,離開時她想:

「看也看過了,以後便不再來了。」

樊錦詩在敦煌實習時住的宿舍

一年後,樊錦詩完成學業。畢業時,她被分配到敦煌研究所工作。

當地環境惡劣,而且在當時並不受重視。樊錦詩父親擔心女兒的身體和前途,在得知消息後,趕忙寫了厚厚一沓信向學校領導「求情」。

樊爸爸希望女兒能儘快將這封信轉送出去,然而樊錦詩卻猶豫了:

「我沒轉(送),倒不是因為我有多高尚,而是因為自己之前已經明確表態,要服從分配。」

「國家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我們就到什麼地方去。」

老一輩人質樸的信仰,成為了樊錦詩最初「守護敦煌」的理由。

這一年,她25歲,在最好的年紀,去了最荒涼的地方。

青年樊錦詩

1963年,樊錦詩遠赴敦煌莫高窟,開始了祖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徵程。

現如今,敦煌因「石窟」、「壁畫」聞名天下,但在樊錦詩初次踏足這片土地時,目之所及,皆是破敗。

因為長時間受不到專業保護,在1907年至1925年間,西方列強不斷對莫高窟進行偷盜,藏經洞內超過5萬件經書被洗劫一空。

作為目前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這樣的掠奪無疑是毀滅性的。

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莫高窟內的許多壁畫、彩塑,已經開始脫落與倒塌。

敦煌莫高窟早期照片

看著滿目瘡痍的文物,想著散落在外的經書,樊錦詩滿心悲痛。眼前的一切都在提醒她,守護敦煌,已是刻不容緩。

下定決心後,樊錦詩跟著老師常書鴻(敦煌學的奠基人之一)、段文杰(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潛心致力於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與研究,從此在戈壁深處紮下根。

樊錦詩(左一)與同事們

多年間,樊錦詩日日待在乾燥、悶熱的洞窟裡。

她走遍了這裡大大小小735個洞窟、參與修復了4.5萬平方米的壁畫、2415尊泥質彩塑全都和她打過照面……

修復後的敦煌莫高窟壁畫

多年堅守,樊錦詩成了「敦煌的女兒」,人們敬佩她為保護莫高窟所做的一切,她卻說,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自己的丈夫,彭金章。

與彭金章結婚時,樊錦詩已在敦煌紮根。因為工作原因,夫妻二人每隔1、2年才能見面,剩下的時間,只能通過千裡鴻雁傳書,遙寄相思。

青年樊錦詩與愛人彭金章

長時間的兩地分居讓她們備受煎熬。終於,在異地分居19年後,彭金章決定放棄在武漢大學的事業,追隨妻子的腳步,共同守護敦煌。

「我還沒有偉大到為了敦煌不要家、不要孩子。如果愛人不支持,我早就離開了……」

在樊錦詩默默守著敦煌的那些年,彭金章也在默默守著她。

老一輩的承諾和思念都很長久,做一件事,愛一個人,都是一輩子的堅持。

老年樊錦詩與愛人彭金章

隨著敦煌的經濟與周邊旅遊業不斷發展,莫高窟成了當地的著名景點。很多遊客前來參觀,樊錦詩知道,這是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對文物的「消耗」。

洞窟內的文物與壁畫的保存,對環境溼度與溫度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遊客一批批地湧入,呼出的氣體與亂塗亂畫行為,對它們來講都是一種「傷害」。

修復後的莫高窟第61號洞窟

為了避免文物被損害,同時也為了永久保存下敦煌莫高窟的美景,樊錦詩帶頭髮起了一項極為困難,但同時又「功德無量」的工程——「數字敦煌」。

即,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用高清數位化內容向全球展示敦煌之美。

樊錦詩在數字敦煌製作現場

2016年春天,該項目成功上線,從前被公認「不可再生,不能永生」的壁畫,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得以被永久保存。

「數字敦煌」技術下的莫高窟285號洞窟

「數字敦煌」首次上線那天,樊錦詩守在電腦旁笑得一臉燦爛,那時,她78歲了。

今年,樊錦詩82歲,從實習那年算起,她已堅守在敦煌整整58年。

半個世紀一晃而過,從前風華正茂的小女生,已是滿頭華發。眾人敬佩她的付出與毅力,但她說:

「到敦煌待個幾十年沒什麼了不得的,那些老前輩們不都是(待)一輩子、一輩子的嗎?」

「其實,我也沒想到我會在這裡50多年,也許真的是命該如此。」

現如今,樊錦詩有時會到洞窟後面的土山上看看,那裡長眠著她的前輩常書鴻與段文杰。

她偶爾也會想起從前和前輩一起搶救莫高窟的日子,那時她不懂,「他們是怎麼待下來的」,如今她自己給出了答案:

「如果計較得失,我早就離開敦煌了。」

一人,一事,一輩子,樊錦詩說她無怨無悔。

在一代又一代「敦煌守護人」的努力下,莫高窟得以受到保護,並聞名世界。而在中國,這樣的堅守,又何止「莫高精神」一種。

羅哲文,一個拂過眾人心頭不會激起太大漣漪的名字,然而提起他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所做的努力,所有人都會為之一震:

作為「萬裡長城第一人」,羅哲文親自參與八達嶺長城的修復工作,並起草了長城申遺文本,直接推動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萬裡長城第一人」羅哲文

羅哲文與長城的「緣分」,大概要從上世紀40年代末說起。

1948年,羅哲文24歲。受老師梁思成的囑託,他徒步登上了八達嶺長城,從此開始了萬裡長城探索之路。

很久之後,羅哲文仍記得自己拍下第一張長城照片時的場景。

那是一個秋日的午後,陽光充足,留在照片上的,是發白的長城和它投射在山坡上的黑色影子。

彼時的八達嶺長城只有斷壁殘垣,方磚四處散落,周圍荒草叢生、落葉滿地。

青年羅哲文(右一)

那是羅哲文與長城的初次邂逅,不算美好,甚至略顯狼狽。但這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還是引起了他的好奇。

這之後2年,羅哲文被指派進行長城修復工作,而第一站,便是八達嶺長城。

那一天,羅哲文先乘火車到達八達嶺車站,然後騎著小毛驢上山考察。後來他回憶道:

「到達目的地時,天色已經很晚。當時的八達嶺滿目荒涼,夕陽照著山上的長城殘骸。我想起當年戍邊的戰士就在這兒待著,當年的長城一定非常的雄壯。」

羅哲文在長城

修復文物,講究「修舊如舊」。為此羅哲文和建築工人們,只好到山溝裡一塊一塊收集塌下的青磚,從沙土裡挖掘磚塊,作為修復長城的原材料。

如此堅持多年,才有了八達嶺長城如今的壯美。

羅哲文(左一)在工作中

「斷壁殘垣古墟殘,夕陽如火照燕山。今朝賜上金戎刀,要使長龍復舊觀。」

這是羅哲文在修復長城時所作下的詩歌,那時他不會想到,這條幫助長城復舊觀的道路,自己一走就是整整60年。

幾十年間,羅哲文與團隊,主持建立了第一個長城研究機構山海關長城研究會,提出了「長城學」這一研究學科。

他撰寫的有關長城的文章,被收入中學和大學課本;梳理的長城維修方案,至今仍是全國長城修護的決定性依據。

羅哲文(中間)

2003年,79歲高齡的羅哲文,與團隊沿著絲綢之路,歷時近一個月,艱難尋訪了漢長城遺址、樓蘭古國遺址等一系列歷史文化遺蹟。

他穿越了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並在那裡確定了羅布泊漢長城的存在。

羅哲文在樓蘭

超過半個世紀,羅哲文始終奔波在保護中國古建築的路上,同行稱其家中的電話,為「文物保護120」。

在城市化建設與古典建築矛盾日益尖銳時,羅哲文一次次挺身而出。

京杭大運河申遺、守護平遙古城、北京團城「保衛戰」、轉移清音閣……在他的努力下,「古典」與「現代」終得和平共處。

羅哲文工作現場

作為團隊中年齡最大的成員,羅哲文喜歡跟著年輕人四處考察。

騎著不算新的單車、穿著洗到發白的外套,抽著自己捲起的旱菸,將喜歡的好酒灌在小二鍋頭的瓶中,閒暇時與年輕人抿上一口,這便是羅哲文最快樂的時光。

羅哲文(前 白衣)

8年前,88歲的羅哲文老先生駕鶴西去。彌留之際,他留給這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是「希望後輩繼續努力」。

出徵蒼穹,不求名利,惟願後繼有人,守護錦繡山河。

在整理羅老遺物時,學生們在其書法作品中,發現了一首梁思成先生的詩:

「登山一馬當先,豈敢冒充少年。只因恐怕落後,所以拼命向前。」

回望歷史,在這條道路上艱難前行的,還有很多人。

曾昭燏,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

出身顯赫,卻甘願為文物保護事業放棄國外事業。抗戰時期,她在戰火中轉移文物,極力阻止故宮文物南遷,成功將852箱已經運到臺灣的文物,運回了大陸。

而這其中便包括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商后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

一生忙於考古事業,曾昭燏不曾結婚,面對非議她說:「我早已將自己嫁給了博物館。」

曾昭燏

朱學侃,「9·18事變」後,為保護故宮文物不受日寇損害,他與同事走水路,緊急轉移文物,因體力不支與光線不足,他未曾注意艙蓋已經打開,一腳踏空,墜身艙底,重傷身亡。

後來,那些他捨命保護的文物全都安全了,可他卻再也不能親眼看見了。

這一年,他剛剛32歲。

工人將內閣大庫未經整理的檔案搬出

「七七事變」時,為看守國寶、保護故宮,多次拒絕「優先保護」的馬衡、馬彥祥父子;

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為阻止周莊被毀,直接站在推土機下,高喊:「即使殺身成仁,也要力保古鎮」的阮儀三……

阮儀三

他們很難上熱搜,不會一夜成名,也不會一夜暴富,但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被他們用一生溫柔守護。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生都默默無聞、樸實無華。

可無聲,不代表無用;

無名,不代表要被輕視。

相反,他們是這個民族中無比珍貴的人。

正是因為他們,眾人才能看見文物、看見歷史、看見泱泱華夏千百年的文脈與骨氣。

平遙古城,「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宇宙無垠,人間百態。

有人選擇向前展望星辰大海,有人自願回望解讀瀚海闌幹。

這不是「冷門」與「熱門」的對立,這是「前進」與「傳承」的融合。

京杭大運河

歷經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使用至今

所以,那些為鍾芳蓉前途擔心的看客,大可不必過於忐忑。

也許在她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的那一刻起,她便已被心中的堅守,帶到了更遠、更美的地方。

在那裡,她會循著前輩的腳印穩步向前。就像《無問西東》中說的那樣:

「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擇一事,盡一生,終不悔。

這是文人的傲骨,也是這個年代最不該被遺忘、且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堅守與信仰。

名利場中匆忙前行的人們,請適時停一停,看看腳下這片美麗的土地,並為守護這片土地的每一個人,送去祝福和掌聲。

相關焦點

  •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我們所做出的選擇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關乎人生軌跡的挑選。那麼,究竟怎樣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呢?我有兩個建議分享給大家:一為從長計議,提前考慮。提前考慮,可以使我們在真正的選擇到來之時,做好充分準備,並勇敢、果斷的做出選擇。第二個建議是認識自己,堅守初心。我希望大家在每一個選擇到來之時,都能夠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是誰?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無問竹語|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2020.06.01丨NO.1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摒浮華人世,尋一方天地,存身心。在紛繁複雜的亂世之中,你我都會被生活瑣碎所困擾,時常感到身心俱備,給心靈和身體尋一處寧靜,釋放所積攢的壓力和焦慮就顯得尤為重要。旅行早已成為大家所青睞的放鬆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住民宿,而不是酒店。
  •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這個時代缺的是什麼人
    影片《無問西東》由李芳芳編劇並執導,五大主演分別是:張震、黃曉明、章子怡、王力宏、陳楚生。而片名《無問西東》則是取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上映後,口碑兩極分化,褒貶不一。四個故事跨越時代進行多線敘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交叉的剪輯讓人看上去有些混亂,這也是所被吐槽的一點。
  • 【英語美文】《愛你所愛 無問西東》行你所行,遵從你心
    擁有什麼,才能被愛When you grow up,等你們長大You will feel the joy of the green sprout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You will cheer for the rising sun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You will also bring
  • 《無問西東》觀後感,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哈嘍大家好,這部電影不知道你是否看過,但我看了三遍,這三次給我的印象都特別深,失戀的時候看、工作不順利看、我根據我個人的觀點簡單聊下我對這個部電影的感想吧!這部影片在2018年元月中旬上映,那天我的城市下雪,之前就有別人說起這部電影,裡面有章子怡、黃曉明、王力宏、陳楚生等等很多大牌明星,剛分手後的我百無聊賴就買了一張電影票,影片講述了4個不同年代的年輕人但是都出自一所學校,青春的懵懂滿懷期待的明天,在時代變革的年代,找尋真正的自我,影片的開頭引起了我很大的感想一句臺詞「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有勇氣前來」有些像哲學家的口氣帶著這個疑問我觀看電影
  • 黃曉明、章子怡、王力宏: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
    我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他一開始豆瓣的評分只有六分,最後七點六,年度國產前,原本預計,但想了想還是三億吧,最後票房接近八億,他是中國電影這五年的奇蹟之一,他是中國史詩級青春片,它叫《無問西東》。電影講述的四個故事分別是不同年代,擁有著不同理想的年輕人,因為世俗的顧慮,讓他們放棄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但是他們始終堅信的東西,就是那種純粹而又美好的善良,通過一代代的傳承,向我們傳達這部電影的真諦: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活著,那麼,請相信善良,相信真實,相信理想善良不一定有回報,真實不一定帶來快樂,而所謂的理想,我們可能終其一生而不得,但,人的終極意義
  •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剛開始以為是一部普通的現代商業劇,張震飾演的角色酷酷的,精明能幹,喜怒不形於色,經典的「撲克」臉。在針鋒相對的職場中為上級背鍋而被迫離職,一聲嘆息。時空突然倒轉,流回1962年的北京。那個時代的人很單純,充滿了正義感和理想主義,精神能量很充足。
  • 《親密關係》中愛的本質「心之所向,無問西東」
    讓我們體會到,世上最可貴的愛,是真心;最難得的愛,是心之所向,尋得一生之靈魂伴侶。愛,在哪裡?不,愛是一個人的事,愛是遵從自己的本心,時刻提醒自己,不管遇到什麼事,只問自己,如果是愛,會怎麼做。還是說電影《無問西東》。陳鵬不顧年代背景下的規矩,毅然救下血泊中的王敏佳。
  • 《無問西東》忠於自己的內心只管心之所向,無問西東,你能做到嗎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是清華校訓中的一句話。《無問西東》作為一部獻禮清華百年校慶的電影,在歷經五年後才終於上映。大檸知道大家對這部電影的評論有很多,也是毀譽參半,但這部電影卻讓我落淚,不負初衷。就讓大檸帶領大家再次體會這部電影吧!
  • 《無問西東》:聽從你心,堅守良知
    電影《無問西東》中有句話:「什麼是真實,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真實是任何年代都需要的,但是究竟什麼是真實呢?也許你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出現的意義。他們用他們的言行讓你們自己去體會如何堅持自己的真實,無問西東。這也是影片除了愛國文化,真摯的愛情背後最高的一層意義。 影片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四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卻指向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美好的德行與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每個人都面臨紛繁的選擇,唯有對自己真誠,內心沒有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
  • 《三傻大鬧寶萊塢》|愛我所愛,行我所行,聽從我心,無問西東
    他所走的道路是社會擬定好的,他所過的人生是眾人口中的「幸福」。沒有一個人問他,是不是真的喜歡呢?是不是喜歡工程學,是不是熱愛這份工作,連他自己,也沒有問過自己。到後來,他急切地向蘭徹炫耀他現在的「幸福」生活。
  • 從《無問西東》裡,尋找珍貴的你
    在不能跨進影院的日子裡,又在電腦上重溫了《無問西東》的電影,開篇一問直抵人心: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你們是否還有勇氣前來?沈光耀(王力宏飾),因為飛行教官的激勵,在那個普天之下容不下一張書桌的年代,勇敢地走進了飛行員的行列,直面殘酷的戰爭;王敏佳(章子怡飾),最初只是單純地想為自己尊敬的老師打抱不平,又因為虛榮撒了一個小謊,卻被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陳鵬(黃曉明飾),為了愛情,甘願成為那個執意託底的人,只請你不要把我推開
  •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願珍貴如你,無問西東!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 親子素材《無問西東》: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許許多多的的家長,懂得這麼多教育的道理,卻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看完這部電影,看完這部獻禮清華百年的電影《無問西東》之後,或許會發現,答案就在電影裡。《無問西東》,推薦每一位做家長的都應該去看看。因為,她會告訴你,什麼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 佩潔:無問西東(雲潔女兒文)
    最終,他行他所行,聽他所心,他重新選擇了文科,給出了自己心底的真實,無問西東。他,真實、無畏,行他所行,聽他所心,無問西東。  當王敏佳被誣陷,被侮辱,被毀容後,陳鵬依舊為她拖底,依舊照顧關心她,他正義地去保護她,無畏別人的嘲笑,他把自己真實的一面表現了出來,愛他所愛,行他所行,聽他所心,無問西東。
  • 無問西東,但總要向上仰望 ——觀電影《無問西東》
    無悔的人心裡揣著一個秘密,否則「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難免淪為跟著感覺走的放縱、我行我素的自私、撞南牆不回頭的愚頑。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你把自己交給繁忙,得到的是踏實,卻不是真實。」這兩段臺詞,正是導演李芳芳借著《無問西東》的四段故事所要表達的。
  • 《無問西東》讀後感
    《無問西東》這部影片已是我第二次觀看,第一次是高中時候,也是老師為我們放映的。重溫電影就像重溫小說一樣,依然會百感交集,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思考和了解得會更加深入和透徹。先談談電影本身。該片是為清華大學慶祝校慶所拍,片名《無問西東》取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無言,無問西東。
  • 電影《無問西東》中的一些細節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無問西東。本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片,卻時隔五年才上映。影片由四個不同年代的故事組成,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第一個故事,20年代,最好的學生都會選擇學理。全片以這個故事開頭和結尾,人性的美好與善良在四胞胎身上繼續傳承……正如片名取自清華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聽從內心,無問西東……無問西東中,張震用的筆記本電腦是清華同方。無問西東中,60年代章子怡工作的醫院是北京市第九人民醫院。2012年,四胞胎出生的醫院也是北京市第九人民醫院。
  • 《無問西東》這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懂得道理多,卻教不好孩子
    繼《芳華》,朋友圈再曬起了《無問西東》。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許許多多的的家長,懂得這麼多教育的道理,卻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看完這部電影,看完這部獻禮清華百年的電影《無問西東》之後,或許會發現,答案就在電影裡。《無問西東》,推薦每一位做家長的都應該去看看。
  • 看電影《無問西東》有感
    《無問西東》這部電影,我看了一遍,有點不太懂,因為講述的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畫面不斷轉換。張果果,一新時代的年輕人,一個集團的總經理。王敏佳,一個孤兒,出生在舊時代文革時期,在中醫科上班。一段臺詞很經典: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當我看完時,我陷入了思緒,思索著人的生命意義是什麼?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還是體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