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鑑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
1981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小說發表後,被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1996年,馬未都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財富積累,絕不靠撿漏那麼簡單
俗語說,盛世藏古董,亂世屯黃金。
和平年代,人民生活安康,社會穩步發展,所有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收藏就會變成眾人趨之若鶩的心頭所好。而若身逢亂世,卻只能偷偷藏好賴以生存的金箔銀錢,有人將此當成玩笑話,聽過即逝。而有些人則將此變成自己敲響財富大門的金鑰匙,登上頂峰,馬未都就是如此。
而馬未都的成功,就在於天時,我們說文物收藏的最好時間是何時呢,是亂世。亂世之中的古物比石頭還不值錢,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慧眼如炬,將這些歷史文物妥帖收藏,那就是盛世的一筆巨富。而馬未都,就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幾塊錢就能買一個官窯的瓷器,那些家中有一些古董的人家更是恨不得砸碎了這些價值千金的寶貝來和「封建主義」劃清界限。
就在這個人人自危的時候,馬未都卻並不畏懼,甚至就此開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然而事實怎麼可能如此簡單
一個收藏家可能撿漏一次兩次,也可能三次四次,但是絕不可能一生都在撿漏,但是馬未都卻仿佛是一直在「撿漏」,其中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
但是通過研讀他的收藏方式以及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馬未都的成功源於對時機的把控,他能夠在那個人人都恐避之不及的年代,冒險收藏這些古物,這本身就是一種實力。
除此以外,古玩圈講究的是眼力,所謂眼力不僅僅是直覺,更是一種文化的積累,馬未都就是如此,他早年沉迷於文學,夜以繼日的翻閱各種典籍,這些積澱不僅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更給他後來的收藏事業添磚加瓦。
高手在民間奇聞軼事,盜墓者,一眼定穴
馬未都在他的欄目上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他說,當時盜墓比較猖獗的地方,主要在河南和安徽等地,比如轟動一時的曹操墓。而北京除了在一九七幾年的時候,南側有個大葆臺漢墓外,出土了幾千件文物外,從那以後都基本沒有古墓的痕跡。
有一個叫八寶山的地方,埋葬的都是解放後的人,但是在之前它就已經是一座墓地了。在離它近的地方,有個山叫老山,雖然離得近,但是考古專家都認為那邊並沒有大型古墓,所以一直都沒有實施對其挖掘。
直到1999年,有兩個年輕人,他們就在老山附近看了一看,就做出了要在此處盜墓的決定。用馬未都的話說,就是用手搭個棚帳篷。
不過盜墓畢竟是盜墓,白天不好行動,他們就晚上開始「工作」,他們把挖出來的土堆在了旁邊,堆了一堆又一堆。那些土堆堆到一半就會塌下來,所以兩人將土堆都分散著堆放了。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座又一座的墳堆一樣。天不遂人願,不過也可能是細節決定成敗,挖了十幾二十天,某天早晨有兩個去遛彎的老太太,發現遠處多了許多墳墓,定睛一看是兩人在非法挖掘,立即報了警。警方來了之後,這兩人依舊忙個不停,盜墓賊也全然不知道事情敗露,很快,就被警方抓捕歸案。不過當時盜墓賊已經挖掘到相當深的地方了,考古隊就順水推舟在這個地方繼續挖掘,卻沒想到真的發現了古墓。
而且當時警方到的時候,這個盜墓賊距離古墓的上方竟然只有六十公分。不得不說,很多事情往往在意料之外,倘若這些盜墓賊再機靈一點,那麼很可能這座古墓就被盜了。盜墓賊發現古墓的手段據馬未都說,就是用手搭了一次,就判定了古墓的具體地點,這樣的說法如果是真的,那就像小說裡描繪那樣,只需幾眼,就能見分曉。
現在的盜墓手段早就更新迭代了,或採用無人機進行勘測,或用金屬探測儀,搜索的規模也更大,有些甚至結合了IT技術,這些盜墓賊也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考古界團寵」女孩已到北大報到
從高分報北大考古、被質疑沒「錢途」到獲考古圈力挺、收到重達50斤的禮包和樊錦詩來信,再到登上央視,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度過了不平靜的一夏。如今,北京大學本科新生開學,被贊為「考古界團寵」的她已入燕園報到。她告訴記者,自己不想受到過多關注。
7月23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績,成為湖南省文科第四名,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並放鞭炮慶祝。她高分報北大考古一事在網上掀起熱議,此後,各地博物館、考古機構和工作者送來了50斤的禮物,還有定製手鏟,為女孩的考古夢送上了實打實的祝福。北大官微也發出暖心寄語:「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留守女孩最終選擇北大考古專業,這一決定讓不少人驚訝,認為這樣的專業實在對未來就業不利。可真如這些人所言?歷史長存,對文物的守護從來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