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天書奇譚》是根據《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中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的動畫長片。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早期動畫電影,被無數人視作經典,不僅老少皆宜,兼具趣味性和文化內涵,作品中關於人性的表現至今依舊值得借鑑。目前,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2,4.5萬人標記想看。
看完電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中關於人性表現的部分,《天書奇譚》通過故事情節呈現、和人物塑造,諷刺了「貪嗔痴慢疑」這五種佛教所說的五毒心。給觀眾帶來趣味性的同時,還能帶給人思考的空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下面,我就情節和人物塑造兩方面,來解讀《天書奇譚》的諷刺性。
二、《天書奇譚》故事走向和「貪嗔痴慢疑」在影片中的呈現
1.情節:
《天書奇譚》講述的是:看管天書3000年的袁公,就算明知會觸犯天條,也還是私自將天書拓印在凡間石壁上。被天帝懲罰降職,看守印有天書的山洞。哪知,三隻成精的狐狸趁袁公上天庭述職,盜取洞中仙藥,幻化成形,在人間騙取百姓錢財。另一邊,鵝蛋中生出的「蛋生」獲得袁公親傳,學會天書,造福百姓。後來,狐狸精盜取蛋生手中的天書,勾結官府欺壓百姓,並且為皇帝變出老虎,咬傷許多人。最終,蛋生和袁公一起為民除害,消滅狐狸精,袁公也因為洩露天書而被天庭抓捕歸案。
2.「貪嗔痴慢疑」五毒
電影情節非常緊湊,每個人物形象都很飽滿,在敘事過程中,暗諷一些歪風邪氣,刻畫出「貪嗔痴慢疑」幾種人性的弱點,為我們展現出一幅世相圖:
(1)貪:「貪」往往是與財、利聯繫在一起的。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三隻狐狸來到袁公看守的山洞,偷走仙丹幻化成型,而藍狐狸還並不滿足,他獨自偷吃洞中食物,留戀不肯走,被另外兩隻狐狸拖拽離開,因為逃難時太過倉皇,不慎絆倒石桌,壓斷了腿。貪,是要付出代價的,往往是血淋淋的代價。
狐狸精偷走天書後,學會其中的一些法術,為縣令重用。縣令要求老狐狸為他變出豪華的住宅,哪知,看到平地聳立起的高樓,縣令愈發貪婪,說要是院前有幾棵樹就好了,老狐狸馬上如他所願,見到樹木也能變得出,又肖想院前有石獅子就好了,石獅子有了,眼睛滴溜一轉,要是有滿倉的糧食、酒肉就好了,老狐狸再一次滿足了他的貪婪。可這些房屋、樹木、糧食,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是從百姓手裡搜刮而來的,蛋生用法術將這些百姓的財物悉數歸還,縣令最終還是什麼都沒撈到。而作為對他貪婪的懲罰,蛋生給他變了多個「爸爸」。貪得無厭,是會受到懲罰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人的貪慾是永遠餵不飽的,一開始想要的很少,當願望被滿足後,又會有更多的要求,不要低估貪婪,它的胃口大得可怕。
(2)嗔:嗔怒,「嗔」是無名業火,一旦動怒,人最容易頭腦發熱。生氣、厭惡、憎恨,甚至是脾氣大,都屬於嗔念。
寺院中的小徒弟,打井水的時候發現一隻蛋,蛋會發出光亮,小徒弟害怕,便急急尋來師傅,可一見師傅將蛋收入自己囊中,他就頓時火冒三丈,沒有絲毫對師傅該有的尊敬,大打出手。小徒弟的嗔怒,讓本是清靜之地的寺院,變得喧鬧,也讓清修的心,失了方寸。佛曰: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這告誡我們,必須要戒嗔戒怒。
(3)痴:愚痴,即不明白事理,是非不分。
化身為人的三隻狐狸精,來到寺院投宿,小徒弟第一次開門,看見老狐狸的樣貌,驚訝之餘,馬上將門關上,拒不接待。第二次,粉狐狸敲門,小徒弟看直了眼睛,還充滿色慾地伸出舌頭舔了舔嘴唇。真可謂是美色迷人眼,叫人看不真。寺院師徒兩人的愚昧,也最終報應在自己身上,受了狐狸精挑撥,為了一點香火錢,師徒兩人再次大打出手,小徒弟最後喪命於藍狐狸手中。
皇帝身為一國之君,不思考如何改善民生,成天只想著玩,想著自己取樂,朝堂上隨處可見鳥籠,還要狐狸精為他施法表演老虎吃人的術法,真可謂不知民間疾苦,魚肉百姓,愚痴至極!
(4)慢: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自我崇拜。
玉帝在天庭舉辦瑤池盛會,本該百官同慶,同僚卻說:「你官卑職小,不能同去。好好看守天書,不能大意。」如果不是玉帝授意,想必這位同僚也說不出這樣的話來。就算是在天庭,也存在這種官位歧視,官高就有厚祿,還有旁人不可企及的「特權」,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不平等制度,才讓很多人心裡生出要「往上爬」的心裡吧,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踏著別人往上走。天庭中的「傲慢」氣息太盛,從玉帝到同僚,官高一級,就好像在生物鏈的上一層,說話的時候,下巴都是對著天的。
這裡,諷刺了等級森嚴的官僚制度。
(5)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藍狐狸化作人形,上街偷吃商戶的雞,被追至街角,遁作狐狸跑了,兩個商戶再次來到剩下的衣服面前,也不掀開看看,就直接欺身上去,制服住藏在衣服之下的人,深以為這就是狐狸精,其實,衣服蓋住的是蛋生。「疑」遮住了本該清明的眼睛,讓人盲目做出選擇,惹出諸多麻煩。
狐狸精裝作仙姑下凡,霍霍人間,百姓們信以為真,白白折了許多銀子,還奉「妖」為「仙」,顛倒黑白。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並不就是真相,還需要用心去品嘗,多觀察、多思考。
「貪嗔痴慢疑」這五毒,就像是人生中的五隻老虎,要記住時刻保持對自我的警醒,否則,很容易就被它們吞沒。
二、人物形象的設計,借鑑了京劇當中「生旦淨末醜」的扮相,人物的善惡美醜一眼即知
1.黑狐狸:戲曲中扮演女性的丑角,俗稱彩旦,年齡比較老的也叫醜婆子,電影中的黑狐狸借鑑的就是醜婆子的扮相。彩旦化妝的特點,一般是在臉上塗上白粉,粉上再搽上厚重的胭脂。這樣的扮相,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一眼便知此人不是什麼好角色,面目的醜陋,也是對其內心醜陋的一種諷刺。
2.粉狐狸:花旦在戲曲中,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潑或潑辣放蕩,常常帶點喜劇色彩,電影中的粉狐狸,借鑑的就是花旦的扮相。鳳眼、櫻桃嘴、瓜子臉,臉蛋上各有一個大大的紅暈,翹起蘭花指、扭著楊柳細腰、忸怩作態,卻也有著獨特的魅惑力。尖瘦的臉龐,看上去就不像是敦厚老實之人,就算迷惑得了世人一時,也迷惑不了一世。
3.藍狐狸:小生在戲曲中扮演的是青少年男子,藍狐狸化作人形後,是年輕男子、白麵粉腮,不戴鬍子的形象,這正是借鑑了「小生」的扮相。「油頭粉面」,就是對藍狐狸形象的概括,他胸無大志,卻又貪得無厭、好吃懶做,配上小生的扮相,一副受不了苦、軟弱不堪的樣子便一下子進入觀眾的潛意識中。
4.縣官:人物扮相借鑑了京劇中的丑角。瘦長的臉和尖尖的嘴,臉中間有一圈白粉,一對星星眼像是架在兩撮鬍鬚上,而帽翅上的銅錢更是象徵了一種對於惡臭金錢的無情嘲諷。這樣的形象,在滑稽之餘,也會讓人對其生起厭惡之心,一看就不是個好角色。
5.蛋生:形象類似京劇中的娃娃生。兩圈紅暈印在腮旁,頭上扎著髮髻,一身俠客短打黃衫,看起來就是一副天真的小娃娃形象,影片中還借用「懶人吃餅」的典故,將蛋生描繪得活潑可愛,讓人不禁心生歡喜。
6.袁公:形象借鑑京劇中的「老生」,老生又稱鬚生、正生,或鬍子生。方臉、髯口、上挑濃眉,給人留下莊嚴、正直的印象。
這也許就是電影獨特的魅力所在吧?讓美的更美,讓醜的更醜,讓高尚的更加高尚,讓卑微低賤的更加卑微低賤。本片在人物塑造上,無論是表現手法、情節設計,還是人物外形的設計,都尊從人設,通過跌宕的劇情,觀眾也能從人物各自的命運走向上,感悟出許多哲理,反思自己的人生。
雖然過去37年,《天書奇譚》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動畫,希望未來中國市場能夠有更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