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蛋生與悟空的故事有諸多相似之處,兩人身世都可以說都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意思。悟空的師傅是隱藏身份的菩提祖師,蛋生的師傅迫不得已暴露身份被天庭抓去。兩位師傅授業已畢,留給徒弟的,唯有「好自為之」了。「天書」自身存在的目的,是要傳於世間,造福人類。那麼,「天書」到底是什麼?是誰寫的天書?為什麼書上寫著當傳世,而天宮卻封存為秘寶?
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劇情:袁公監守自盜,將天書帶入凡間,設計傳給了蛋生,卻又不巧遭小妖偷竊盜學。天書之技與權力春藥仿佛天造地設,一發不可收拾,蛋生一路上都給狐狸精們擦屁股,事情終於擺平,袁公傳書的事實也終究暴露,被天庭抓回天界。他臨走前要蛋生默記天書中的內容,並且毀去這本「禁書」。「天書」來人間走了一趟,從和尚院到金鑾殿,一路爬上人間權勢的百尺竿頭,風生水起,好不轟動。但最後靜下心來一看,功過相抵,實難評說。
如果將「天書」理解為中性的工具,那麼問題便一股腦兒推到人性,或者權力結構身上。我想後者的責任更大一些,不是人的本質,而是人人都可習得的智慧,或者說政治方面的智慧負有更大責任。如果權力頂端是一個個人,那恐怕他的智商也要退化到如影片中熊孩子皇帝的水平。天書與權力終究是互相吸引的,從和尚院到金鑾殿有著巧妙的編劇安排來呈現二者結合的一個過程,由此帶來的造孽與淨化,是這部影片主旨中最好看的地方。
這樣含沙射影的設定在傳統文學裡應該很容易捕捉到一些類似的典故。論新意,應該也說不上,但整體劇情流程巧妙,妖、官、權之間的互文也很有意思,再包括一些精緻的畫面和構圖製作,讓這部童年動畫變得更加耐看。
最後要提一提的是知縣那一段,那段可成一個獨立小故事,饒有趣味。知縣為給爸爸治不治之症,找來狐仙作法。這小官又奸又貪,也有基本的孝心,還要狐仙給父親變出養生的大宅子,堆滿財寶的後院,當然這些財寶實際上都是狐仙從平民百姓家裡轉移過來的。
事情被蛋生平定後,蛋生又很愛搞怪,給知縣的老父親看聚寶盆,老父親不慎跌入。知縣驚呼:「還我爸爸!」結果聚寶盆裡接二連三,蹦出五六個老父親。知縣又驚呼:「夠了夠了,我不要這麼多爸爸,我只要一個爸爸!」嚇得他急忙把爸爸們都塞回聚寶盆裡,由於過於驚慌,結果一個爸爸都沒留下。
蛋生這個聚寶盆既能變財富,又能變爸爸,是我見過的最頑皮的聚寶盆。財與權多多益善,孝義夠裝飾門面行走江湖就夠了,不實用的、不能迎合權勢的孝義與善心是不需要的,這是很多表面上的孝子善人內心的隱秘想法。
這部中國動畫結合人物臉譜的表現手法,可以很自在地講完一個故事,在這樣的故事裡,你看不到豐富的人物個性,但可以從傳神的群像描畫裡面很輕鬆看明白一些道理,這大概是高度抽象地用符號敘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