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美麗心靈》這部電影的想法源於製作人在雜誌《名利場》上看到的關於數學天才約翰納什的文章,他被這位天才的經歷深深地打動了,於是決心將他的故事搬上銀幕。電影於2001年12月在美國上映,之後幾乎包攬了所有國際大獎。
約翰納什(1928—2015)著名數學家、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出生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師,母親是中小學語言教師。納什小時候並沒有表現出神童特質,而且他非常孤僻不合群,喜歡自己在角落裡看書。他剛上小學時,成績很不好,老師認為他是低於智力水平測試的孩子;而且他的解題方法總是與眾不同。但他的母親對老師的想法不以為然,她相信自己兒子非常聰明。母親的鼓勵給了納什極大的信心,上高中後他的數學優勢突顯出來,他常常用簡單的幾步驟就解決了老師推導證明滿黑板的難題。1945年17歲的納什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起初他以化學工程為專業,後來逐漸表現出數學才能。20歲時他同時被哈佛、芝加哥、普林斯頓等頂尖大學錄取。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主任為了吸引納什,給出了1150美元的豐厚獎學金,最終他選擇了普林斯頓。1950年,年僅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奠定了數十年後獲得諾貝爾獎的基礎。
22歲開始在普林斯頓教課,24歲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30歲在數學領域的突破幾乎使他獲得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獎),但是由於沒來得及發表而與其失之交臂。天才總是孤獨的,他們傲慢、古怪、刁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為世俗歡迎,納什也不例外。漸漸地,那個英俊瀟灑的青年變得越來越令人費解,蓬頭垢面、光著腳丫在校園裡遊蕩,以嬰兒裝扮出席會議……他被醫生診斷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症,這一病反反覆覆,猶如在夢中度過了恍恍惚惚的二三十年。 納什25歲時結婚,妻子艾麗西亞曾是他的學生,由於對他充滿崇拜而接近他最終贏得了他的心。納什精神失常後,艾麗西亞由於受不了打擊而與他離了婚,但是始終沒有放棄對他和兒子的悉心照顧。70、80年代「納什均衡」理論的影響越來越廣泛,這個被學術界遺忘的天才再次引起人們關注。80年代末,納什久病康復,從瘋癲中清醒過來。或許正是為了迎接人生中的高光時刻———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到來,他回歸正常。他與其他兩位學者共同獲得了這個殊榮。
2001年艾麗西亞與他復婚,這個不平凡的女性用盡畢生精力呵護著摯愛的天才,與生命、時間展開博弈。約翰納什一生跌宕起伏,可能這就是天才本身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