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健身越來越流行的今天
健康運動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話題
其中膝關節受傷是最容易出現的傷病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
靠一個狹小的接觸面
支撐著我們整個身體的重量
所以
我們的膝關節常常不堪重負
根據數據顯示
我國約有1.2億人患有骨關節炎
幾乎每10人中就有一個
很多武打演員、運動員
甚至熱愛運動的人士
都飽受膝關節損傷的困擾
演繹過無數經典動作電影的成龍是首屈一指的武打動作演員,如今年過六旬,多年來的傷病和勞累導致他膝蓋半月板損傷嚴重,需要手術治療。其他武打演員如李連杰、吳京等也都曾出現膝蓋問題。吳京在採訪中曾坦言,自己的膝蓋軟骨已經沒了,現在的身體狀況甚至可以申領殘疾證。
7月24日CBA聯賽常規賽複賽遼寧隊對山西隊的第三節比賽中,遼寧隊內線球員李曉旭在一次防守中右膝受傷,當即倒地不起。送醫後,經核磁共振檢查確診右膝前交叉韌帶嚴重損傷,將接受手術治療。複賽之前的訓練中,李曉旭的右膝就曾意外受傷,此次帶傷回歸後二次受傷,恐將影響職業生涯。
38歲的黃女士愛好美食,又擔心發福,疫情期間,買回一臺跑步機在家中進行鍛鍊。堅持每天上下午各跑步一小時兩個多月後,儘管有時膝關節隱隱作痛,但黃女士仍咬牙堅持。嘗到甜頭後,她不僅加快了跑步機的速度,還在跑步時上升坡度,刻意製造阻力以加大運動量。後來卻感覺膝關節越來越疼,上下樓梯也出現了吃力的情況。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告知,黃女士的膝蓋嚴重磨損,膝蓋前側髕股關節已出現一定程度損傷。
運動後膝關節為什麼會出現各種不適?
發生膝關節損傷時又應該怎麼處理?
我們究竟要怎麼保護好膝關節?
膝關節為什麼會出現不適?
膝關節損傷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腫脹、疼痛。出現膝關節不適,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膝關節外因素導致,如膝關節伸膝裝置損傷、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等等;二是由於膝關節內部結構出現損傷,如膝關節滑膜炎、軟骨損傷等。
膝關節伸膝裝置損傷
膝關節的伸膝裝置主要包括股四頭肌、髕骨和髕腱。在伸膝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任何一部分損傷都會引起膝關節不適。常見於爬山、羽毛球等反覆伸屈膝關節的運動,主要表現為上下樓梯疼、關節腫脹、伸屈膝關節不適等。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主要是由於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之間的過度摩擦,導致肌腱或者滑囊發生炎症反應而出現的膝關節疼痛。多見於長跑,表現為膝關節外側的疼痛、不適。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
最常見的膝關節疼痛、不適的原因之一 。凡是膝關節損傷幾乎都可以導致膝關節滑膜炎,如半月板損傷、韌帶斷裂。常見於對抗性項目,如足球、籃球等等,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膝關節軟骨損傷
軟骨損傷也是膝關節不適的常見原因,主要有慢性磨損(常見於骨性關節炎,長時間關節磨損導致軟骨損傷)和急性損傷(如急性髕骨脫位導致軟骨脫落,形成關節游離體)兩種原因。最主要的表現是膝關節疼痛、腫脹。
膝蓋出現問題的處理原則
臨床上出現膝關節問題後,尤其是急性損傷,應遵循「RICE」原則進行處理。
R:即REST(休息)。出現膝關節損傷後需立即停止運動,進行休息,防止繼續運動加重損傷。
I:即ICE(冰敷)。出現損傷後立即冰敷 ,一般是使用冰水混合物冰敷10min-15min。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減少滲出,緩解腫脹。但一定要注意觀察皮膚,防止出現凍傷;若腫脹持續存在,冰敷也要繼續。
C:即COMPRESSION(加壓包紮)。通過加壓包紮減少出血、滲出,緩解腫脹。
E:即ELEVATION(抬高患肢)。主要目的是增加淋巴回流,緩解膝關節腫脹。
「RICE」原則
是運動損傷出現後的早期處理方式
若症狀持續存在,沒有得到緩解
一定要到專業醫院進行診治
防止錯失治療時機
如何保護膝關節
運動過程中,造成運動損傷難以避免,那麼我們該怎樣預防運動損傷,出現運動損傷後在康復過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鍛鍊膝關節肌肉力量
如果膝關節肌肉力量足夠強大,就能在運動中起到保護膝關節的作用。鍛鍊膝關節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有靜蹲、彈力帶輔助訓練等。
合理使用護具
膝關節力量較差的人群,運動中可以使用護膝、髕骨帶等護具以保護膝關節。但護具不宜時時佩戴,不運動的時候不建議使用護具,以防止出現膝關節肌肉的廢用性萎縮。
熱身及放鬆
運動前熱身可以充分活動關節;在運動後進行放鬆可以減輕由於疲勞累積導致的膝關節勞損。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後的放鬆在預防運動損傷中都十分重要。
儘量減少疲勞時運動
疲勞時運動會增加運動損傷發生的可能性。雖然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加強訓練非常重要,但一定要適度,要注意把握好運動的量,儘量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雖然膝關節疾病並不致命
但其帶來的長期疼痛
可能導致喪失勞動能力
甚至造成殘疾
為了保護膝蓋健康
運動時一定要多加小心
出現不適要及時處置
如難以緩解要及時就醫
健身雖好,但一定要
且行且珍「膝」
來源:共青團中央
監製/李月
責任編輯/南丁
編輯/南丁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騰格里新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