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之美
碧水流芳草 綠樹掩城樓
文明之美
人和萬事通 禮興百業旺
光明區
緊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
交出市民滿意的文明城市創建答卷
乘坐地鐵六號線
從福田、龍華駛進光明
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綠色
高樓掩映在樹木中,碧水流動於芳草間
道路整潔寬敞,公園鱗次櫛比
△光明區風景如畫。
今年以來
坐擁山水林田湖的光明
緊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
全力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實現水清岸綠,城市面貌
煥然一新
治水成效顯著居民親水樂水
在冬日暖陽中,徜徉茅洲河沿岸。腳下是平坦的路,眼裡是清澈的水、碧綠的岸,水中魚兒跳躍,水面水鳥飛掠,長滿茂密植物的淺灘是白鷺的歇腳地。隨著茅洲河碧道試點段建設項目進展,越來越多周邊市民來茅洲河欣賞美景,下班後相約茅洲河沿岸,度過放鬆休閒的好時光。
△茅洲河。
△茅洲河水質改善成群小朋友河邊戲水。
2020年,光明區水環境質量取得歷史性轉折,茅洲河幹流光明段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四類標準(好於目標值Ⅴ類),達到近20年來最好水平,其中李松蓢斷面水質均值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各支流水質均基本穩定在地表水四類及以上標準,小微水體水質全部達標。光明區近三年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均獲優秀等級,內澇積水問題基本根治。
△河心南路新貌。
今年,光明區水務戰線勇當綜合改革尖兵,在全市率先完成水務設施一體化管理改革,成立全省首個國有區級水務設施一體化管理公司,在全國率先探索「廠網河源庫」供排水一體化全績效管理,完成涉水事務一體化、工作機制網格化、工作模式標準化、工作手段智慧化、考核機制績效化「五化」標配,實現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全區劃分為34個水務網格,配備巡管員600人,打造排水管理「光明模式」。對標最高最優,光明區制定《光明區建設現代水務治理先行示範區工作方案》,創建「光明紅水工」黨建品牌,用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詮釋「黨建高質量推動治水高質量」這一命題。
經統計,一年以來全區完成99個片區供水管網改造,整治河道69公裡,建成溼地25.23萬平方米、調蓄池9座49.4萬立方米,消除55個內澇區,建成1310公裡市政排水管網補齊管網缺口,建成初雨管89公裡、補水管56.5公裡,實現50條河流(小微水體)生態補水,完成879個小區和114個城中村雨汙分流改造,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3萬噸/日、提標15萬噸/日,雨汙分流效果處在全市前列。
多措並舉堅持創新環境建設碩果纍纍
今年以來,光明區從組織領導、精心規劃、強化投入、狠抓落實四個層面著力,全力推進29項創建指標全部達標,圓滿完成迎檢工作,被評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通過不斷完善區內考核機制,以區內考核壓實各責任單位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光明區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中成績穩中有進,在2019年市生態文明考核中獲治汙保潔工程領導小組特別獎、汙染減排考核優秀單位。
通過深入開展「利劍四號」環保專項執法行動,2020年以來全區鐵腕整治突出環境問題,立案307宗,清退「散亂汙」企業552家。通過調整「紅黃綠」企業監管機制、強化智慧管控、開展聯合執法等方式,光明區減少高頻執法擾企,持續優化生態環境領域營商環境,今年以來檢查頻次同比減少近三成。此外,光明區壯大環保顧問隊伍,組建31人的環保顧問委員會,環保顧問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累計8000餘宗,該項目榮獲2020年第八屆廣東省市直機關「先鋒杯」十佳項目。
△白鷺在茅洲河覓食。
多措並舉助力轄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當前光明區15條主要幹支流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標準,高標準達到Ⅴ類考核要求;空氣品質優良率、PM2.5臭氧濃度改善幅度同比超過20%,在全市各區排名前列;光明區還紮實推進土壤環境初步調查工作。
樹立海綿城市全國樣板打造未來「科學家的家」
城市要注重「面子」,更要有「裡子」,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推動綠色建築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形成的重要抓手。光明區以國家海綿試點為契機,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將海綿城市建設列為區重點改革事項,多部門協同推進,建立「方案審查、過程巡查、完工驗收」海綿城市全過程管控機制,在全國首創「兩證一書」。
堅持「理念先行、規劃引領、問題導向、最嚴管控、建管並重、流域統籌、數據說話、海綿惠民、務實節奏、綜合見效」海綿城市建設「光明模式」,打造一批精品海綿項目,成為全國海綿建設和管理的樣板,推動海綿城市由「試點」向「示範」轉變。光明區還首創編制《光明區水務設施與空間體系規劃》,開展光明科學城海綿城市建設2.0版本規劃建設,夯實「柔性、韌性、彈性」城市基礎。以光明水質淨化廠範圍創新實施「廠網一體」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並成功入選財政部PPP示範庫。鳳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在全國14個試點城市中脫穎而出,取得第一名好成績,並獲得財政部海綿城市試點獎勵資金1.2億元。
肩負著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重大使命的光明區,也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城市建設之中。今年11月,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諮詢最終整合成果落地。整合方案以光明中心區公示版法定圖則為基礎,融入競賽方案的共識和亮點,強調生態文明、科學特色和營造多元公共生活的規劃價值導向。
方案統籌光明中心區生態資源,專題研究科學家工作和生活需求,探索傳統村落與歷史建築活化利用路徑,結合片區存量建成比例高的特點,創新提出清涼城市、科學環廊、科學方舟和idea空間等先鋒規劃理念,充分發揮中心區綠色典範、交流客廳和活力中心的示範作用,成為適合科學家交流與生活的活力中心區。
光明之美
不僅體現在生態環境、一草一木上
更體現在這座城市的文明氛圍
一言一行上
△光明街道河心路街道公園。
街巷道路乾淨整潔,轄區居民安居樂業
微笑服務溫暖人心,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志願服務蔚然成風
……
今年以來
光明區各級各單位持續深入推進
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一份圓滿的答卷
助力深圳實現「六連冠」
多項工作走在全市全列市民獲得感持續提升
12月9日上午,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召開,一批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獲表彰,其中光明區公明社區榮獲2018-2020年度「廣東省文明單位」稱號,這是深圳市唯一一個獲得省文明單位稱號的社區,也是光明區時隔7年後再次獲得該殊榮。這是光明高度重視、多措並舉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結出的累累碩果。近年來,光明區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湧現更多亮麗風景。
△公明中心廣場。
記者走訪牛山路華夏路口時發現,行人在通過路口時,都會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司機遇到特別情況,也會主動停車禮讓行人,示意讓行人先行通過。每當上下班高峰期,都有多名交警和交通協管員站在各路口的人行橫道口勸導行人,協管員還會帶上喇叭,播放道路安全警示提示。因為有了市民的自覺和交通引導員的敬業,路口通行秩序井然,交通安全隱患大大降低。
△路口秩序井然。
在深圳市文明辦聯合市交通局開展的10月城市交通文明指數測評結果中,光明區城市交通文明指數取得97.72分的優異成績,排名全市十區(新區)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區城市交通文明指數在今年1月-9月排名穩定在全市第二。
打造創文特色品牌文明之美有形可感
「今天來行政服務大廳辦業務,工作人員都很耐心,還有志願者為我們做好指引,感覺很溫暖。」在光明區行政服務大廳,記者看到,市民黃先生辦理完營業執照業務後,面帶笑容地在窗口評價器點擊「非常滿意」。一直以來,光明政務堅持把文明誠信服務放在首位,把有溫度的微笑服務貫穿在大廳工作的全觸點,獲得越來越多好評。
△光明區行政服務大廳工作人員微笑服務溫暖人心。
光明區行政服務大廳正是全區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實地考察示範點建設的一個縮影,也是光明區在市文明辦要求各區建設17個創文示範點的基礎上,自加壓力,高標準推進建設的31個創文示範點之一。光明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紅木小鎮商業街、光明區城市廣場、光明區文化館等地,處處是溫暖人心的文明地標,文明不再是一個空泛概念,而是有形可感的具象存在。
△光明區志願服務蔚然成風。
除了31個高質量創文示範點,光明區創文品牌建設工作卓有成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市首創推出圍繞本土人物和故事的12個系列微視頻,在學習強國等平臺推出後反響極好;圍繞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求,創新策劃12期「童言童語」文明小劇場系列宣傳動畫,以「小手拉大手」形式,開展交通秩序、文明餐桌、垃圾分類等主題宣傳;圍繞光明科學城建設,以「文明繪光明」為主題,聯合區文聯推出36款原創書法、美術、攝影海報,展現光明文明魅力。
集中整治「六大問題」身邊環境日漸賞心悅目
在今年4月開展的愛國衛生專項行動中,光明區出動消殺人員11395人次,組織開展「四害」消殺共12570處,消殺面積715248.17萬平方米,清理衛生死角12965處,有效處理「四害」孶生地16779個,發現積水蚊蠅孳生地、毒鼠屋鼠藥外漏及不飽和等問題11450個;組織12家市政消殺公司對全區農貿市場及城中村進行集中除「四害」行動,重點整治環境衛生。
今年,光明區花大力氣開展「六大問題」整治,除城市環境衛生整治外,還針對制約城市文明發展頑疾,深入開展亂停車整治、公共秩序整治、公共設施整治、農貿市場整治和建築工地整治。「樓下增劃了停車線,再也沒有亂停車現象了,帶小孩出來玩放心了許多。」家住塘家社區的雷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城中村巷子裡電動車亂擺放,居民走路不方便,如今社區合理規劃設置非機動車停放區,還組織義警現場勸導、發放整改通知,對轄區內車輛亂停放問題開展整治,成效顯著。
光明區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始終把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典型問題,以及高空拋物、遛狗不牽繩、交通信號燈失靈、商鋪缺斤短兩、道路反覆開挖等一系列影響文明城市體驗感的「雜症」問題,居民身邊的環境越來越好。
優化「十大機制」創文成果持續綻放光彩
文明城市創建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以體制、機製作為保障。光明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新增區領導掛點督導社區機制、聯合整治機制,在去年常態化測評機制、突出問題整治機制、「街長巷長」與「環境長」機制、溝通反饋機制、快速處理機制、督查通報機制、監督舉報機制、常態化培訓機制「八大機制」的基礎上,優化升級為「十大機制」,從制度設計上確保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化、規範化、制度化。
區四套領導班子成員及區法院、區檢察院主要負責人每人掛點一個社區,以「四不兩直」方式,壓到社區一線開展督導,組織「行走」超90次,解決重難點問題210多個,效果顯著。光明區每季度還邀請專家開展現場業務培訓;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城管、交警、記者等「現場會診」;各社區「街長巷長」「環境長」負責所轄區域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等創文薄弱環節督導整治;聯合重點成員單位加大公共秩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短板問題整改力度;根據日常巡查和交叉檢查結果進行打分和排名,剖析典型共性問題;利用微信工作群和不文明行為曝光臺等渠道,鼓勵全社會參與文明城市創建;每兩周開展「回頭看」,對典型的、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進行專項督查督辦,防止問題「回潮」。從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到回頭檢查、鞏固成效、總結經驗,光明區形成一套閉環式管理體系,有效保障創文成果持續綻放耀眼光彩。
來源| 寶安日報·光明新聞
記者 |楊曦 熊丹丹
通訊員 |雷錦浩
編輯| sdy
責編| 吳鎮山 王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