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圖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尤其是「十三五」期間,以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為標誌,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認識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之大者」。「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湧現出哪些亮點與成就?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究竟發揮著什麼作用?本報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
記者:「十三五」期間,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發生了哪些可喜的變化?
吳舜澤:在認識理念上,全黨、全國和全社會從未如此深刻地認識到生態環保的極端重要性。例如,我們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告誡人們,人靠自然界生活,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要從改變自然、徵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我們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揭示了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族永續發展和國家偉大復興;我們開創性地提出了生態產品、生態環境需要、生態保護紅線等基礎概念,明確生態環境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保護是發展題中應有之義,從科學內涵上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辯證統一起來。此外,我們還第一次從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的角度,闡明了生態環境的本質屬性,並將其納入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範疇,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新治理格局。這些都明顯改變了過去資源低價環境無價、僅僅把生態環境當作支撐發展的外部條件的傳統認知。可以說,全民環保意識和大環保格局的形成,是「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因素。
記者:「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進展和治理成效如何?
吳舜澤:在實踐行動上,「十三五」舉措實、速度快、成效好,使得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汙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國家。例如,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具體、重點突出、責任明確,穩準狠地落實為攻堅施工圖。所取得的重要經驗是建立了問題發現、拉條掛帳、清單管理、曝光約談、移交督辦、整改檢查、督察問責等全鏈條的工作方法,解決掉不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這5年來,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需求高、參與度大、獲得感強。為此,《紐約時報》評論「中國短短4年時間實現了美國同期30年空氣品質改善的目標」,驚嘆中國空氣品質改善的「速度」和「剛性」。截至2019年年底,「十三五」規劃生態環保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中,8項已提前完成,預計經過收官階段的努力,全面小康的綠色底色將更加亮麗。
記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引和制度遵循。在這方面,我國作出了哪些有益探索?
吳舜澤:在制度理論上,我們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處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等關係的制度體系,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其中,制度改革緊扣責任主線,環環相扣地推動明責、履責、考責、問責:一方面,上收環境監測事權,實施信息公開、質量排名、約談問責,推動生態環保督察向縱深發展,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責任,改變了過去責任虛化弱化的被動局面;另一方面,落實排汙單位責任,實施嚴懲重罰,強化環境司法、排汙許可、損害賠償、社會監督聯動,營造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這實際上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之嚴密法治觀的邏輯所在和落實之要。
思想理論、制度政策和實踐行動應是融會貫通的。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我們相應建立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離任審計制,推行生態補償,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此外,還形成了一整套協同增效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包括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政策舉措,既體現了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凝練,又為未來治理效能持續提升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制度遵循。
記者:生態文明建設「國之大者」的地位在「十三五」期間是如何確立的?其深遠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吳舜澤: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重要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重要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汙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以上「四個一」,標誌著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地位的確立。
以前生態環保較多地體現在部門工作和技術思維不同,現在更多地則是從大局、全局出發謀篇布局。「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最大的突破就是已經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融入政治建設,集中體現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融入經濟建設,集中體現在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文化建設,集中體現在生態價值觀;融入社會建設,集中體現在全民行動體系,探索找到適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能有效應對多重複雜問題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正因為如此,系統科學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富有成效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改革創新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深厚悠久的生態文化傳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加分項,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彰顯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一個剪影。(本報記者 張蕾)
責任編輯: 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