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出發,探究解釋學的審美傳統真理性

2021-01-17 微光人文

01導言:伽達默爾與《真理與方法》

在認識伽達默爾本人的解釋學思想的時候,就需要從他的著作入手去充分的闡釋,而作為伽達默爾的代表作的《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序言當中就曾經寫道,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和經驗方式的問題,而是人的世界經驗和生活實踐的問題,以康德的方式來回答的話,就是理解怎樣得以可能。一個先於主體性的理解行為,是先於理解科學的方法論和規範的問題,而這種理解不屬於主體本身的行為方式,而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而在整個《真理與方法》這本書當中所呈現的解釋學這一概念,正式標誌著此在的本身所具有的運動性,這種運動性構成了此在本身的有限性與歷史性,因此也包括了此在的所有的經驗,而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就是從這裡出發,探究人類理解活動,如何得以可能的,基本的一些前提性的條件,試圖通過分析理解現象得以進行的最根本的前提與其能夠形成的條件去挖掘人與世界的根本關係。

而在哲學當中解釋學作為一種不同的哲學本體論方式研討的也是人類本身的存在活動的問題,而伽達默爾在寫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通過對於人的審美意識的批判開始闡釋的起點伽達默爾,明確的提出對於自然科學方式當中的真理,再進入人的審美觀念時的近況,伽達默爾認為應該去捍衛那些通過藝術作品獲取真理的經驗,並且從藝術本身作為出發點去探討精神的問題,最後發生出一整個關於人的語言的哲學體系的解釋學認識與真理的另外的概念。

02美學世界、歷史世界與語言世界

在伽達默爾的這本書當中。主要闡釋了三個方面的領域,即美學領域和歷史領域,語言領域這三個領域,分為了在美學當中的藝術經驗真理問題的向外展現。在歷史領域當中的真理擴大到人的精神當中的理解問題。而在語言領域當中所主要闡釋的是,解釋學這一本體論轉向的語言轉向主要問題。

在全書的第一部分,伽達默爾提出從19世紀自然科學的方法模式確立,直到現今,精神科學希望以一種在方法論上的重新反思,來對於自然科學的這一侵蝕性的方法論狀態進行防禦。

在伽達默爾之前,與康德的時候,關於人本身的科學,從人文主義這一狀態之下得以真正的具有自身的獨特地位。而在康德那裡就拒絕了一些審美觀念上的概念的區分,認為其不滿足科學的嚴格的標準,因此美學本身就陷入了非科學狀態或者就是精確的科學化的學科。

伽達默爾針對此問題就提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對象這兩者的區別,和藝術所帶來的作品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區別。伽達默爾提出,在康德的基礎上認為,藝術是屬於超出科學方法論所能指導的界限的特有的人的能力。

在和藝術作品互相關聯的過程當中,人將經驗到一種真理的意義,通過這一重要的新的關係來達到人與世界之間的經驗化的進程。接著在第二部分,伽達默爾主要提出,在人的精神科學的這一範疇當中,解釋學如何去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為了去使解釋者本身所具有的一一顯現出來,伽達默爾繼承了海德格爾說,解釋的歷史性的意義和前結構兩個方面,他對於傳統的理性主義的方式進行了一定的批判,認為在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支配之下,理性主義本身陷入了機械的狀態之下,而理解者本身所具有的前見並不能構成,對於理解客體的障礙。

03作為理解的問答性歷史過程

作為理解本身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一方面而存在,理解者的歷史性是在認識最重要的對象知識的必要條件,只有通過過去和現在這一中介性的作用,才能達到視域融合的狀態。

每一個文本並不僅僅只是表達了作者的所存在的意圖與思想,並且表達了另一個世界,這一世界中,說出了在者得以被問和文本能夠回答的空間,在這一精神科學的領域當中,就作為問答的邏輯而存在,對整個文本對象的分析,就作為對他所提出的問題的回答。

這一問答的歷史性過程,就作為解釋者,進入其中而參與進取的歷程。在最後一個部分,即第三部分當中,伽達默爾提出,這一問答的歷史性的過程,是解釋學語言作為其最為重要的對象的現實普遍化的狀態,每一種的理解方式都表現為對於人所面臨的問題的一種解答。

伽達默爾認為這不僅僅只是在這一層面之上的特殊性,而作為語言世界經驗的基本特徵而存在,語言絕不僅僅只是人所需要使用的交流工具,語言是人去理解得以實現的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和人能夠經驗世界得以可能的最為重要的基礎。

只有在語言當中人才能夠去認識自身,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夠在敞開的世界中說出一些關於再者的東西,但是這種語言的世界,並不意味著整個世界就是語言,語言所表達的東西總是反映存在的無限性,這種無限性在每一個對話當中可以被聽到和可以被實現。因此,從先前的對話出發,並使其可能的問題就作為下一步是存在的歷史性的進程,而可能在這一進程當中,哲學的方法就作為解釋學的方向而存在。

在這一解釋學的哲學解釋的進程當中,理解所具有的歷史性,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原則。伽達默爾在繼承海德格爾所提出的理解前結構和解釋學循環這兩個重要思想的基礎上,強調了人所具有的前見對於人的認識過程的重要性與基礎性。

04傳統對於理解進程的意義

每一個存在的理解者都不可能去脫離自身的傳統之外,作為一個純粹的單獨的主體去理解對象,傳統並不是需要加以克服的對象,而更是人所存在的基本條件和理解的必要性的前提。

在這裡伽達默爾就從傳統的對於文本的理解,直接切入,認為文本的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於作者所寫下的東西,而在於他的解釋的過程是一個無限的進程。在歷史當中所能夠展現出來的東西遠比作者本人所能夠理解得更為的多。

在過去的傳統和現今的理解之間,這一前見並不是需要被破除的障礙,伽達默爾認為這一傳統的前見正作為理解當中最為積極的建設性因素而存在,文本所存在的解釋的可能永遠在向歷史的進程當中開放著,而在這一時間性的過程當中,一些不適當的前見和功利性的看法等,都被摒棄出去。

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才會理解對象所具有的真正的重要的含義,理解這一進程本身就在不停的運動和繼續向外擴張,不停的摒棄一些不適當的內容,又在產生新的一些相關的內容,傳統既是人所能夠理解的傳統,另一方面,人所存在的現實,也使這一傳統繼續發展,產生新的傳統。

05結語:視域融合的歷史世界

傳統作為人所具有的一部分,通過這一理解進程,對於整個歷史過程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將自身置於傳統的過程當中,過去與現在通過視域融合的方式來作為進程而存在。理解者的範圍就進入了他要理解的那個世界。

隨著理解的繼續擴張,不斷的豐富自身,而過去的視域和現在的視域都繼續的融合,並且永遠的具有著這一開放式的視域,既包括理解者本身的前見,又包括文本所具有的視域,並且永遠不會停止是作為最為重要的繼續前進的步伐而存在。

相關焦點

  • 孫正聿: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是真理,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話,更不是一種狹隘的宗派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在於它的實事求是的理論力量、改變世界的實踐力量和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在於它是真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在於它為創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提供了最堅實的理論支撐。
  • 科學是真理嗎?你怎麼看呢?
    首先,我們還是給科學下一個抽象而泛意的定義:科學是人類依賴實踐發現和證實的,關於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真理體系,包括關於實踐的方法論。這裡的要點至少有兩個,第一個是「實踐」,實踐是科學的唯一來源和評判標準,也是科學的本質之一。第二個是「真理」,科學就是真理,就是一個真理的體系,真理性和實踐性都是科學在本質層面上的核心,前者是科學的來源,後者是科學的性質。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真理光芒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態勢:國際上,全球經濟復甦一波三折,「黑天鵝」事件頻發,「灰犀牛」風險積聚,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民粹主義乃至極端主義思潮湧動;在國內,「三期疊加」暴露出傳統增長模式的內在弊端,傳統增長動力衰減,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經濟怎麼辦?社會上出現了各種聲音,開出了各種藥方。
  • 真理是不斷改變的
    假如任何派別教你一種搏擊方法,你可能受限於那種搏擊的方法,然而那並非實戰。 假如你遇到一個欠缺韻律的非常規攻擊,而你仍想以平日所練之傳統特定節奏來阻擋,你的防禦與反擊通常會缺乏靈活性與活力。 一旦受到片面的方法制約,一旦隔絕於封閉的模式,武者就會隔著一道阻力屏障面對敵人——他「使出」形式化的阻擋,聆聽自己的叫喊,卻對敵人實際所為視若無睹。 我們是那些套路,我們是那些傳統的阻擋和攻擊。我們深受它們的制約。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下面為大家分享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是在認識論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員都會遇到的較難理解的知識點。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即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真理的兩重屬性,二者是對立統一關係。在學習該知識點前需要首先了解真理的相關內容。
  • 學思踐悟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解釋學解讀
    當下,引入哲學解釋學方法,解讀這部具有豐富內涵、獨立結構、完整體系和真理價值的重要著作,有助於更全面深入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深入把握理論文本表述的內容、結構及體系 「第三卷」理論文本的內容來源於黨的十九大以來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 神學家對挑戰做回應,他們重申傳統的柏拉圖主義和奧古斯丁的教義
    說到經院神學當然不能不說《四部語錄》作者了,他是經院神學的重要先驅是彼得·倫巴德現在就和小編起去探究一下,經院神學的發展史吧!《四部語錄》系統地論述了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主題,從上帝論到末世論。起初,一些人並不同意《四部語錄》中的許多觀點,並試圖譴責它。但是,它最終成為大學裡教授神學的基礎教科書。在大學裡,學者們通常被要求注釋彼得·倫巴德的《四部語錄》。
  • 吳宇峰,王思力│民族男高音歌唱藝術的審美認同與技術訓練方法探究
    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的民歌,利用戲曲形式的唱腔、曲藝等民族自然演唱方法,使聲音具有民族特性,呈現真實、明亮、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講究發音,強調吐字咬字,並有成套的咬字方法,尤其強調風格、韻味。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還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科學發聲、聲區統一等先進經驗和技巧,融會貫通,自成一體。
  • 常樸子:1、3、9是自然真理數
    所以,常樸子認為1、3、9是自然的真理數。所謂的真理數,就是構成宇宙在本質上的數含限定,並在這一限定下演生物質和宇宙的自然性。常樸子揭示給我們的並不是宇宙的表象,而是存在的真理性,這種真理性存在於一切物質之中。原子、中子、質子、量子無不例外。
  • 從傳統出發 與未來對話
    在「和美教育」的理念指導下,聖菲小學構建了和美融合課程,以科學、人文、藝術等領域的項目式學習方式,打造非遺課程、蜀韻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合,從傳統出發,讓孩子學會與世界對話,與未來對話。從羌繡開始的非遺課程2014年,學校教師肖紅帶學生到阿壩州茂縣研學,在中國古羌城,孩子們看到很多羌族阿姨在繡花。
  • 海德格爾與保羅·克利:藝術作品與真理有關嗎?
    海德格爾與《關於克利的筆記》「真理」是西方哲學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從古希臘哲學開始一直作為近現代認識論的根本問題而存在。按照海德格爾《論真理的本質》一文的觀點,傳統的真理觀乃是一種符合論,真理指的是知對事物的符合或事物對知的符合。舉個例子,有一個命題為「黑板是黑色的」,符合於我們對黑板的經驗。
  • 海德格爾與保羅克利:藝術作品與真理有關嗎
    01  海德格爾與《關於克利的筆記》  「真理」是西方哲學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從古希臘哲學開始一直作為近現代認識論的根本問題而存在。按照海德格爾《論真理的本質》一文的觀點,傳統的真理觀乃是一種符合論,真理指的是知對事物的符合或事物對知的符合。舉個例子,有一個命題為「黑板是黑色的」,符合於我們對黑板的經驗。
  • 浸入式的演員訓練——演員訓練多元化的方法中形體與情感的探究
    浸入式的演員訓練——演員訓練多元化的方法
  • 2014考研政治馬原高頻考點(真理原理重難點)
    一、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一切唯心主義都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宣揚主觀真理論。主觀真理論有兩種典型表現: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凡是多數人承認的就是真理;實用主義認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本身等同起來。它們共同的錯誤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於特定的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
  • 《藝術哲學與審美問題》——通識教育
    本課程以審美問題為線索,講授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論,分別展開如下幾個方面的理論思考:一、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位置二、藝術與真理的關係三、藝術作品與非藝術作品的區分四、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及其基本類型點擊下方藍色字體觀看其他視頻02 藝術03 什麼是創新的源泉04 美與真理的關係05 藝術判斷06 審美判斷的普遍性07 哲學與科學的差別08 審美判斷究竟是什麼09 藝術實踐的根據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