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裳原名陳民強,祖籍廣東臺山人,1921年11月3日出生於廣州,有的文章說她出生於1919年,則是錯誤的。父親陳祖耀是&34;的一個普通公務員,但&34;陳祖耀之所以為女兒起了&34;這個頗具男性色彩的名字,是與其&34;的愛國之心聯繫在一起的。陳民強幼小時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在廣州市立十小讀書,後又轉至市立六小,在六小畢業後,陳民強進入廣州女子師範學校就讀。
就在師範學校讀書時,她的藝術天賦逐漸顯露,並愛上了歌舞表演,後被選中參加學校遊藝會表演,由於&34;。
關於這一段經歷,至今仍有電影學者如此描述:&39;大新歌舞團&39;健全音樂社&34;持這種說法的影史學者還不止一位,&34;其實這諸種說法都是與事實不符的。陳雲裳在上海《木蘭從軍》上映後,就對自己這段經歷有過鄭重說明,發表在1939年8月《申報》上,但似乎沒有引起這些影史學者們的注意:
&34;
至於陳民強賣藝維持全家人生活,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其時父親陳祖耀還在政界謀職,雖然他身體不好,但家庭條件還不算太差,不需要陳民強每月用歌舞掙得30元維持全家人生活,僅從陳家的鄰居便可看出端倪:陳家與外交次長朱兆莘先生為鄰,朱家洋媳婦教習陳民強跳舞,非貧寒之家所能遇的。
陳民強與恩師易劍泉的認識也非&34;,據盧琰源主編的《一代影后陳雲裳》一書所記,是鄰居朱兆莘的母親過生日,陳民強應邀當場表演歌舞助興,被前來的賓客易劍泉相中,加之朱兆莘的介紹,被收為入室弟子。盧琰源主編的這本書,是經陳雲裳親自審定,應該是真實的,其中也無其因&34;參加歌舞班賣藝養家一說,可見確是誤傳。
易劍泉當時創辦了廣州著名的戲劇團體&34;,以京昆為主。陳民強加入&34;後,在易劍泉精心培養下,陳民強系統地學習了兩年國語,同時學習崑曲,京戲,粵劇,以及歌舞,她還學會了遊泳、騎馬、網球、繪畫以及各種禮儀,堪稱全面發展。
另外,她還跟易劍泉學了《霸王別姬》、《貴妃醉酒》、《蘇三起解》等京劇名段,尤其是國語進步很快。這些基本功訓練,為她後來赴上海拍攝國語電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易劍泉也視才貌雙全的陳民強為素社臺柱,並根據李白&34;的詩意,給她重新取了一個極其柔美的名字:陳雲裳。
由於陳雲裳的名氣漸大,當時有許多電影公司的人慕名前來,陳雲裳也去試過鏡頭,覺得自己更適合在銀幕上發展,素社的舞臺畢竟太小。但陳雲裳此時又難捨恩師,&34;
1935年,香港著名粵語電影導演蘇怡,在廣州的一次慈善公演會上,發現了陳雲裳的才藝。此時,蘇怡正準備籌拍一部新片《新青年》,便誠邀陳雲裳去香港拍片,擔任他新片中的女主角。對電影嚮往已久的陳雲裳覺得機不可失,便答應了。自然,最後在徵得恩師及父母的同意後,熱愛電影的陳雲裳從此踏上了赴港從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