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2020-04-13 神奇的絡腮湖

在港片大銀幕上,「功夫片」一直是香港電影人的拿手創作題材。

60年代末,張徹導演的「復仇功夫片」,拉開了「功夫港片時代」的序幕。進入70年代後,李小龍、劉家良等人則將這股「功夫片熱潮」推向國際。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70年代末,成龍、洪金寶、元彪的出現,開啟了功夫喜劇的時代。而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銀幕之中,《南北少林》、《黃飛鴻》等作品的出現,也讓李連杰備受功夫片影迷的好評。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1994年時的成龍、李連杰,相繼打造了兩部功夫片作品。這兩部作品質量過硬,上映後的票房成績,卻相差近2倍。

這兩部經典作品之後,輝煌一時的功夫港片,也落下了時代帷幕、走向衰落。它們就是上映於1994年的《醉拳2》和《精武英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部電影。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在1994年的港片市場上,《醉拳2》上映後,拿下了4090多萬港幣的票房,位列該年度港片票房排行的第2位。而《精武英雄》在1994年上映後,卻只收穫了1400多萬港幣的成績。

《醉拳2》在香港地區的票房收入,接近《精武英雄》的三倍,二者的票房差距,也接近《精武英雄》票房成績的2倍。

對於《醉拳2》、《精武英雄》這兩部作品,不少觀眾可能都會疑惑:同樣都是功夫片經典,為何票房差距如此之大?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兩部經典作品,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票房差距,與電影風格、創作背景都有關係。首先,在電影的風格之上,《醉拳2》就比《精武英雄》更具市場黏性

喜劇片作品,一直是票房市場上的主流消費題材,而這部《醉拳2》也延續了成龍一貫的功夫喜劇風格。搞笑的故事設計、成龍詼諧的打鬥表演,都為電影的票房成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相比於喜劇化的《醉拳2》,李連杰這部《精武英雄》則顯露出了不少悲壯色彩。

雖然悲壯的故事風格,更能刻畫人物性格,但票房市場對於這類「悲情英雄」的故事,總是表現的不太友好。1993年洪金寶拍攝的《一刀傾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其次,打星銀幕形象的市場約束,也是二者拉開票房差距的一個關鍵

70年代末,成龍憑藉《醉拳》,一舉拉開了功夫喜劇時代的序幕。之後的80年代裡,成龍向警匪動作銀幕轉型,《醉拳》也成為了不少觀眾,對於一個時代的電影回憶。

90年代初,徐克、李連杰合作的「黃飛鴻」三部曲,引發了一陣功夫片熱潮。而成龍在此時回歸「功夫喜劇銀幕」,並推出《醉拳2》,自然是讓不少影迷興奮不已。

前作的影響力、情懷的擁躉,都為《醉拳2》的上映做好了鋪墊。而《醉拳2》過硬的質量,也讓其在上映後廣受好評,票房大賣也成為了必然。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而李連杰的這部《精武英雄》,翻拍自李小龍的功夫經典《精武門》。李小龍經典銀幕形象,對票房市場形成的束縛,也成為了《精武英雄》票房受挫的一個原因。

當一位打星的某個銀幕形象,給觀眾過於深刻的印象時,便會對票房市場形成一定的束縛。趙文卓接手「黃飛鴻系列」後,票房慘澹,1996年李連杰回歸《黃飛鴻之西域雄獅》,卻豪取3000萬票房,便是因為這個道理。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最後,兩部電影中的明星陣容差距,也是拉開票房的一個重要因素

90年代的港片市場競爭,已經趨於白熱化。此時,明星嘉賓的助陣、客串,也成為了一個影響票房成績的重要因素。

在《醉拳2》裡,除了有成龍、梅豔芳、狄龍的「一家三口」陣容,劉德華、黃日華、劉家良、翁虹的加盟,也為影片帶來了不少流量。

反觀《精武英雄》,雖然也邀請了中山忍、錢小豪、蔡少芬、倉田保昭助陣,但要論及票房影響力,卻不如劉德華、梅豔芳、黃日華等人。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儘管票房差距較大,但憑藉高水準的製作、精彩的打鬥設計,《醉拳2》、《精武英雄》在諸多動作影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1994年的《醉拳2》、《精武英雄》之後,功夫港片開始走向沒落。1997年之後,香港電影走向衰落。而《醉拳2》、《精武英雄》這兩部作品,也為曾經輝煌一時的「功夫港片時代」落下了最後的帷幕。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2008年之後,甄子丹、葉偉信的「葉問四部曲」,雖然也受到了許多動作影迷的喜愛,但卻未能在華語影壇掀起「功夫片創作的時代浪潮」。

如今,隨著「葉問系列」的完結,那個輝煌一時的「功夫電影時代」,也再次歸於沉浸。而《精武門》、《精武英雄》、《醉拳2》等作品,也成為了不少影迷,對於「功夫港片時代」的緬懷與回憶。

1994年成龍、李連杰上演功夫對決,造就兩部經典,票房卻相差2倍


相關焦點

  • 周潤發、成龍、李連杰的好萊塢電影對決,票房差距,造就不同境遇
    1993年,隨著吳宇森的赴美成功,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開始把目光聚焦在北美電影市場之上。而周潤發、成龍、李連杰三位港片票房霸主,也在90年代先後走入好萊塢的大銀幕。 在香港電影市場之上,周潤發、成龍、李連杰進行過多番的票房爭霸。而走入好萊塢之後,3位華語巨星也在北美動作電影市場之上,掀起票房硝煙。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周潤發、成龍、李連杰在好萊塢的4次票房對決。
  • 周潤發、成龍、李連杰的4次好萊塢對決,動作三雄的北美銀幕爭鋒
    直到1997年,發哥才出演了自己的首部好萊塢電影《替身殺手》(英文名《The Replacement Killers》)。1995年的成龍,因為《紅番區》打開了北美電影市場,但此時的成龍並沒有急於進入好萊塢。在「嘉禾」的運營之下,成龍又拍攝了《警察故事4》、《一個好人》兩部作品,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北美電影市場之上的影響力。
  • 1992年,李連杰因一部功夫經典,衝擊金馬影帝,卻敗給了成龍
    90年代初的港片銀幕上,李連杰的快速崛起,打破了成龍、洪金寶「雙雄並立」的動作片市場格局。1992年,李連杰迎來了自己電影事業的高峰。這一年,他不僅在香港票房市場上,與成龍十分貼近,同時還在金馬獎上,與成龍、周星馳展開了「影帝」對決。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李連杰衝擊「金馬影帝」的這段往事。
  • 1994年,臺灣媒體評選「四大天王」,李連杰力壓成龍張學友奪票王
    在影壇有不少人一直被低估或遭到業內的排擠,比如功夫皇帝李連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票房數據以及演技來說,他不輸任何一位巨星,但因為他為人太低調了,以至於外界很多人認為他的成就和號召力不及成龍周星馳等巨星。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李連杰取得的成績說他是華語第一人都當之無愧。
  • 成龍《急先鋒》在北美票房基本定格,與巔峰時期作品,相差300倍
    與此相對應的是票房的下滑。《急先鋒》內地票房僅為人民幣2.94億元,暫時在今年國內票房榜排名第十。如果是去年,這個成績只能排25。再次與唐季禮導演合作幾乎是成龍最後的王牌,但如此低迷的票房表現顯然不能令人滿意。如前所述,成龍的作品在海外有著廣闊的市場,尤其是在北美。
  • 27年前,王晶的電影創作,引發成龍、甄子丹、李連杰的醉拳大戰
    儘管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在影壇成名的時間不同,但在90年代的港片票房大戰之中,三人卻進行過多番交鋒。1993年,因為王晶創作的一部電影作品,成、李、甄三人還在大銀幕中,上演了一場「醉拳對決」。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27年前的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因為王晶而展開的「醉拳大戰」。
  • 央視反覆重播,這部經典功夫喜劇,上映後票房慘澹,輸給成龍不冤
    期間,跟他合作過的演員,也是數不勝數,包括「功夫皇帝」李連杰。但是電影並非粗製濫造,而是將喜劇和功夫結合,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不過《醉拳3》和《醉拳2》相比,還是差點意思,畢竟這個系列的主要賣點還是成龍。
  • 同是功夫明星,為什麼成龍一直都不如李連杰!
    成龍相比於功夫之王李連杰,喜劇之王周星馳,演技之王周潤發,他的功夫喜劇風格實在相差太遠,風格不突出,因為對於觀眾來說,喜歡看功夫片的有功夫之王李連杰,喜歡看喜劇片的有喜劇之王周星馳,功夫喜劇顯得不倫不類
  • 霸氣1994,為什麼被稱為香港電影年?
    要說香港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一年,非1994年莫屬,這一年對於香港電影來說是個十分神奇的一年,誕生了無數經典電影作品。小編整理了一份「1994年香港電影市場總票房排名」前20名的名單,大家看下圖:李連杰的兩部經典動作電影居然沒能進入前十,分別排在17名和20名;劉德華的《天與地》、《刀劍笑》更是排在30名開外。其他一些明星大腕的作品,雖然質量也很不錯,但是也沒能有好的票房排名,因為1994年香港電影市場好作品出現了井噴,實在是難分高下,票房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票房前七名的影片。
  • 成龍、周星馳的9次賀歲檔票房對決,「7勝2負」,這個差距有點大
    這次一周一成的賀歲對決,看似成龍取得了優勢。然而這一年的賀歲檔,王晶才是真正的贏家。4、周星馳與成龍的「功夫對決」,「無敵風火輪」過招「醉拳」1994年的賀歲檔,周星馳、成龍的作品再度於同一天相遇。而巧的是,這一年兩人都拿出來一部功夫題材的喜劇作品。
  • 1994年香港電影有多繁榮,為什麼94年被稱為香港電影年?
    要說香港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一年,非1994年莫屬,這一年對於香港電影來說是個十分神奇的一年,誕生了無數經典電影作品。小編整理了一份「1994年香港電影市場總票房排名」前20名的名單,大家看下圖:
  • 功夫明星角逐戰:甄子丹、趙文卓交惡連累舒淇,李連杰成龍爭一哥
    1963年4月,李連杰在北京出生,三個月之後,不甘落後的甄子丹也降臨人間。說起來有趣,成龍和李連杰、甄子丹相差9歲,而甄子丹、李連杰之後的9年,又有一個名叫趙文卓的功夫明星誕生。9這個數字,把四個人牽在了一起。
  • 1993年,李連杰4部戲臺北票房狂收2.82億,他力壓成龍周星馳奪冠
    李連杰內地人出身,在那個年代能闖出名堂可不是現在我們能想像的,但他就是憑藉炸裂的票房數據立足站穩腳跟。李連杰並非外界一些人說的不如「雙周一成」,他最巔峰時候在亞洲各市場可是和成龍平起平坐的,至於二周票房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功夫皇帝當年在影壇有多牛?
  • 從《醉拳》到《葉問》:成龍,李連杰,甄子丹,誰才是功夫之王?
    李連杰:1975年全運會武術套路比賽冠軍。武英級運動員。李連杰屬於套路武術的代表性人物,對各派武術套路均有涉獵,對武術的理解很有天賦。第一武指袁和平曾評價李連杰是「功夫字典」,可見李連杰的武功修為極為優秀。
  • 1994年,《醉拳2》票房大賣3.1億,片方賺翻,成龍不愧是賣座保證
    華語影壇誰是「第一人」各家粉絲一直爭論不休,如果按10年一個年代來比較就簡單多了。八十年代李連杰平均票房以及總票房都是第一,九十年代成龍第一,2000年後功夫皇帝的華語片又大發神威。2010年以後內地市場崛起,這時候巨星的光芒作用就淡化了,後來的票房王大家都清楚了,徐崢,王寶強,黃渤,吳京等年輕一輩全面接管了影壇。早年的影壇誰最牛?綜合來說大哥是最厲害的,當然李連杰「少林寺三部曲」無解誰也沒轍,但這有偶然的因素。九十年代堪稱是港片最輝煌時期,但這期間沒人能挑戰成龍的影壇地位,即便初期那幾年功夫皇帝和星爺搶了不少風頭,但總體上也是要落後很多的。
  • 李連杰功夫電影「封神之作」,可惜票房悽慘,上映16天卻遭下架
    1994年12月22日這一天國外多家電影院為之爆滿,只為看一部「中國功夫片」。這部電影最終共斬獲1.38億票房,讓每一個電影院都處於爆滿模式,很是罕見。當時美國三大時事周刊雜誌之一的《時代周刊》將之評價為「中國最偉大的功夫片之一」!當然了,它還不能超越李小龍的《龍爭虎鬥》。
  • 成龍13部經典賀歲片:5部票房冠軍,《紅番區》被譽為鼻祖
    成龍大哥基本上是賀歲片的常客了,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成龍大哥2000年之前的13部經典賀歲片,其中5部票房冠軍,《紅番區》被譽為鼻祖。(下面涉及的票房單指香港地區票房)1、《師弟出馬》:成龍大哥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笑拳怪招》其實也算是賀歲片,只不過那個時候他還屬於羅維電影公司的人。
  • 1997年李連杰離開後,元奎執導了2部功夫經典,換上元彪趙文卓卻血虧
    元奎雖然是成龍、洪金寶的同門,但是他不熱衷做演員,更喜歡在幕後工作,從武指開始到後來擔任動作設計,再到最後的功夫導演,元奎一直在背後默默地付出,完成自己的夢想。
  • 李連杰功夫電影「封神之作」,可惜票房悽慘,上映16天卻遭下架
    1994年12月22日這一天國外多家電影院為之爆滿,只為看一部「中國功夫片」。這部電影最終共斬獲1.38億票房,讓每一個電影院都處於爆滿模式,很是罕見。當時美國三大時事周刊雜誌之一的《時代周刊》將之評價為「中國最偉大的功夫片之一」!
  • 2004年,成龍、周星馳對決內地市場,票房相差1億,影帝雙雙失利
    而周星馳也突破港片壁壘,與內地片商合拍了《功夫》。在2004年的內地電影市場之上,《功夫》、《新警察故事》拉開了1億多人民幣的票房差距,而成龍、周星馳也因為這兩部作品,對「金像影帝」的獎盃,展開了激烈交鋒。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功夫》、《新警察故事》在內地影壇的票房交鋒,以及成龍、周星馳的影帝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