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0:31 |浙江新聞客戶端 |共享聯盟鄞州站 吳海霞 林銀海 記者 王波
「打造一間酒吧需要什麼?桌子?椅子?酒架?燈具?我們可以自己做嗎?」1月14日下午,在東錢湖鎮城楊村的一間會議室,一群村民圍坐在大屏幕前,認真聽著駐村藝術家團隊成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張振馨、張莉苑在線授課。
這是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團隊第二輪集中駐村行動的核心內容,也是一場腦洞大開的「藝術振興鄉村」的實驗行動。「此次系列課程的設計就是要像解剖麻雀一樣看鄉村酒吧可以如何通過藝術家和村民的共同參與一起來打造,也是一種對於鄉村多功能多業態主題空間的探索。」叢志強說。
因為疫情原因,此次駐村的團隊中的學生們都無法離校來到城楊現場,網絡授課的「城楊藝術振興鄉村大課堂」就此應運而生,駐村藝術家團隊認為,這是響應國家疫情防控的總體要求,探索新媒體傳播方式助力藝術振興鄉村的新方式;同時,也是解決高校團隊不能常年駐村、村民振興鄉村工作不能停的現實矛盾,通過在線直播交流,構建藝術振興鄉村的長效機制。
線上授課、問題互動、命題創作、成果驗收,將是此次系列網課及駐村行動的主要形式。
「生活中那些好看的東西是怎麼創造出來的。請大家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叢教授推開酒吧的門,會看到什麼,他坐下以後,會拿起什麼東西……」大屏幕上傳出張振馨清晰的聲音。人物情景代入法、解構法、材料替換、結構改變……各種設計創意的知識點,結合圖文解說以及她接地氣的講解。聽課的村民,有的認真記著筆記,有的拿手機拍,講到某個作品的創意,大家又紛紛議論起來,從材料到工藝到審美……
此次聽課的都是村裡的能工巧匠,作為城楊賦能藝工隊成員,他們此前已經參與了多個空間節點和創意作品的打造。會議室的長桌上擺放著造型各異的竹編製品及精緻點心、手工皂等也是他們的作品。叢志強對他們說:「上課的目的,就是開發大家的思維,讓老手藝,老物件創造出新的生命,變成可以賣給城裡人的文創品。」
經了解,現場的十餘位村民都是第一次正兒八經的上網課,授課的老師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大家都有點興奮。69歲的應明菊阿姨在叢教授動員下,憑著一手編草帽的技藝開了「帽語」手工坊,這次又來聽課,新鮮事一件接一件:「就像看電視一樣,老師講的東西聽得明明白白。」藝工隊第五組組長楊志求,當場就有了製作一件形似鐮刀的酒吧櫃的想法。「大草帽」編織者之一俞振飛師傅說,他想設計一些好看而實用的物件擺放到酒吧裡。
據悉,上課的研究生們對此也充滿了熱情,並對課程進行了細分,原定第二輪駐村期間的3堂課如今增加到5堂課,內容涵蓋「打造一間酒吧需要什麼?」、「老物件+」、「廢舊物品+」、「技能+」等。村民的創作成果也將在網課上同步展示。為了激勵村民的參與熱情,叢志強團隊還推出了激勵機制,所有參與創作者都可參評「創意達人」、「創意魔法師」、「主題策劃師」等稱號,頒發相應證書。
藝術如何搭建起村民與鄉村建設之間的橋梁?叢志強認為,此次系列網課就是引導村民發揮自身技能財富、活用村莊生活財富,循序漸進地「共創」鄉村多功能多業態的主題空間。今後將可能讓網課的形式常態化,會在某個平臺上開設直播間,很多村一起授課,探索新型的藝術家駐村模式。
16106779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