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的熱映又帶動了一波「原聲浪」,硬科幻加復古DISCO,給神秘的火星添加了奇妙的氛圍。相比之下,國內的電影大片在音樂的使用上就顯得乏善可陳。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國,電影音樂成為音樂行業的救命稻草,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音樂對於電影來說不過只是「活廣告」。那麼,在中國,票房已經突破400億的電影市場到底給音樂帶來什麼?請看「獨家觀察」。
文 | 朱爾摩斯
中國電影產業在短短的三四年間成為了中國娛樂大領域內的最淘金產業,三年前的《泰囧》好像在一夜之間就成為了所有電影和發行公司爭相追趕的目標,今年的《捉妖記》一下就用了兩倍與《泰囧》的票房進入史冊,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開始轉入中國電影市場,有錢的做投資做製片,沒錢的做配樂寫主題片尾插曲。那些老百姓眼裡的王牌,郭富城、陳奕迅、汪峰、李宇春、楊坤等等都在這幾年的各種院線大片裡做了獻聲,先不論其精彩與否,可大片終究還是希望有天王天后才可以稱得上般配的,更何況在我們中國這樣一個講求「大」和「寬」的國家背景下。
於是乎,在超級大片之後的無數中小型電影開始成為苦於覓食的音樂人們,因為在那裡似乎更看得到名和利,雨後春筍出現的藝人工作室也開始削尖了腦袋試圖鑽入某部電影,團隊PR超過了音樂水準在這個過程中的比重,如果這是時代發展,那只能說時代發展造就了音樂的悲哀。可是真的有哪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此前籍籍無名的華語歌手嗎?算起來壓根就沒有過。IPOD的一首廣告歌成就了feist,可是別忘了,賈伯斯,這世界只有一個。這個龐大消費群體籠罩下的中國電影其實並沒有看起來慘兮兮的中國音樂市場帶來了什麼。
《港囧》對香港老歌的使用有點意思
細細觀察,從2012年至今2015年的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上(2012前三位分別是《泰囧》、《十二生肖》、《寒戰》;2013年是《西遊降魔》、《致青春》、《私人訂製》,2014年是《心花路放》、《大鬧天宮》、《智取威虎山》,2015年截止目前是《捉妖記》、《港囧》和《夏洛特的煩惱》),無一例外全是億元票房的電影。
可比起同樣高票房的西方電影,中國電影的OST(original soundtracks)用乏善可陳來形容都不為過,《速度與激情7》、《鐵達尼號3D》、《鋼鐵俠》、《星際迷航》、《變形金剛4》幾乎在OST上全線勝利,並利用OST帶來了巨大的收入,《速7》的OST實體唱片銷量截止今年5月已經賣出了14.5萬張,在美國公告牌上的三項數據中排名第一。被搖滾愛好者推崇的《變形金剛》系列,在《4》上同樣延續了口碑和銷量的平衡,根據作曲家Steve Jablonsky和片商合約規定的限量銷售條款中,15000張銷量後即停止銷售,這張專輯在電影上映初期就突破了實體15000張的銷量。
反觀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市場的紅火,很大程度來自於電影版權市場的規範和娛樂資本在電影上的活躍,OST的認知率低下令人汗顏,甚至有從業人員對OST(Original Sound Track)這個縮寫模稜兩可。OST電影原聲這個在所有的專業音樂年報裡都會做詳細分析的門類在中國仍然處於邊緣地帶,就是在最獨立的唱片店裡,OST也會有一個顯眼的唱片架用來陳列。在各種音樂人,甚至一線藝人更多地介入電影音樂的大背景下,也更容易看到電影市場對音樂的旁支影響。
電影《烈日灼心》的配樂白水(圖中演唱者),由於白水老師相當神秘,只找到早年演出的照片
一線藝人進入電影市場,更看重的是電影的廣大受眾,片方所看重的也是藝人的話題度,最終只是為了製造一個營銷事件,歌手的參與也僅僅停留在演唱主題曲,插曲或片尾曲的層面,直白說,這只是唱歌,稱不上是做電影,即使說成是廣告歌也不該有什麼不妥之處。
早些時候還不是一線歌手時候的汪峰曾經為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做過配樂以及竇唯給孟奇的冷門片《最中意的雪天》做過配樂,這算得上中國電影市場上罕見的歌手專業配樂。真正的電影(影視劇)配樂大師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和關注,比如林海,趙季平,譚盾,丁薇和林朝陽。用生意人的觀念來看,與其用一位一流的配樂大師創作,不如請一個話題度高的偶像藝人唱首歌來得划算,但是它不符合藝術規律。甚至很多的影視劇中除了唱歌部分之外的音樂,會用比較低廉的價格交給音樂學院的畢業生創作,水準雖談不上低下,但總不可以稱為優秀。
在今年的國產電影中也只有《煎餅俠》算得上採用OST概念製造了事件,其餘的電影在OST上毫無建樹。我試著用百度搜索了幾個關鍵詞,比如:捉妖記電影原聲,西遊降魔電影原聲,夏洛特煩惱電影原聲,百度顯示的相關條目數雖然並不低(最高的是《夏洛特的煩惱》90萬相關)但是仔細瀏覽發現,大部分的條目只不過是關聯了某幾位藝人演唱的電影歌曲罷了。算上今年為懸疑片《烈日灼心》配樂的白水,真正的專業配樂屈指可數,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叫白水的獨立音樂人呢?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電影產業給音樂產業帶來的可能是加速了兩極分化:有名的更有名,無名的更默默無聞。
在音樂的使用上,《三輪車夫》令人拍案叫絕
順著OST關鍵詞的搜索,似乎又引發了另一個思考。中國需要優秀的電影OST嗎?這是個很艱難的回答。
大眾其實更喜歡在電影裡聽到他們似曾相識的歌。所以大眾會對《港囧》裡的大篇幅的80年代粵語金曲選段大為稱讚,可這其實只是導演用了最簡單的方法拼湊出了一張所謂的電影原聲而已。這些巧妙的選段,遠及不上陳英雄在《三輪車夫》裡對Radiohead《Creep》的選用,一個好電影音樂可以延展一首作品的效用,陳英雄做得很極致。要知道你們熱愛的Imagine Dragon可是看了電影劇情和樣片後才給《變形金剛》寫了那首《All For You》的。從某些角度上,中國的電影和音樂的大受眾都太容易被取悅,對它們提出挑剔的大多數都來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所以我很同情某位朋友說的一個觀點:中國的電影音樂審美被票房泡沫拉低了。
我至今依然可以清楚地記得自己是怎麼第一次聽到Elton John(電影《獅子王》)和惠特尼·休斯頓(電影《保鏢》)的,當然還有那個在《俠盜羅賓漢》的聲音布萊恩·亞當斯。希區柯克系列有Bernard Herrmann,《變形金剛》系列有自己的御用作曲Steve Jablonsky,科幻片領域有約翰·威廉士,而Hans Zimmer、John Barry則無所不包。中國也有大師,但是似乎不太被需要。音樂產業裡那些佼佼者真的可以在電影產業裡做個成功的浪裏白條嗎?好像除了好好在音樂這個行當裡勤奮的做事之外,等待機會外,想借個電影的光弄出點明堂,並不那麼現實。
新音樂產業觀察獨家稿件,如果您一定要轉載請署名並註明出處!